大平调戏曲艺术现如今发展状况怎样?

大河遗风

大平调原来叫“大油梆”或“大梆戏”,因为它使用的梆子有70厘米长、5斤多重。在建国后,因为它比河南梆子的音调低,较高调被文化部门定名为大平调。

大平调在乾隆时期已经有班社了,从唱腔板式结构上来看,大平调是河南梆子的一个地域流派分支。在民国时期,双方艺人可以相互搭班,伴奏乐器也全部相同。

建国以后,大平调的各种之流逐渐向豫剧合流,表演与唱腔方面也明显向豫剧靠拢。但它至今仍然有十几个专业剧团,近50个业务剧团,足以见出即便它与豫剧类似,还是有着自己独特魅力的。

大平调的流行区域曾有“五省八州”之说,即以鲁西南曹州为中心的十多个县;苏北徐州附近的几个县;皖西北亳州附近的几个县;冀南磁州附近的几个县;再加上河南地区以开州、滑州、陈州、睢州为中心的二十多个县。

大平调曾经有过六百多出剧目,但能说出故事梗概的只有四百多出,建国后可以演出的只有不到三百出。再加上历史原因,毁坏了不少剧目,现在可以演出的剧目很少,多为袍带戏和少部分生活小戏。

大平调同很多地方戏一样,存在着演员老化、观众老化、青黄不接、不受年轻人喜欢等方面的原因,很可能会因此断了传承。


作为一个十分优秀的剧种,大平调经历了几百年的传承,虽然一路坎坎坷坷,但经过了数代艺人们的坚持,终于传到了今天,让我们能够亲眼目睹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剧种。

希望它的传承不要断在了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毕竟它的覆盖面这么广,丢失了未免太过可惜。希望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将大平调艺术好好传承起来!


戏曲说

大平调原称“土梆子”或“大油梆”,主要流传于豫北地区,延津大平调是其重要一支。大平调传承时间较长,至今几近失传,被戏曲界称为古老而稀有的剧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平调传统节目有100余部,代表剧目有《下高平》、《王传令》、《铡美案》、《闯幽州》等。它的唱腔属版腔体,具有粗犷、朴实、豪迈、雄壮的风格,基本板式有大板、二版、三板。  

大平调在表演艺术方面风格独特,与其他剧种相比,大平调演员动作幅度大,出手划大圈,盘腿跨大步,站立一尊佛,精炼紧张,在音乐的配合下,气氛热烈高亢,使观众如身临其境。大平调脸谱讲究、化妆细腻、人物性格分明。乐器分软场、硬场两类。独特乐器有大铙、大镲、尖子号、大棒子等。

2006年,大平调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随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戏剧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