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公司说年年亏,却不倒闭?

小美时尚搭配

亏损不一定非要倒闭,还有可能越做越好。以下用直播平台和京东商城做例子。

先讲直播平台,直播平台挣钱吗?很多人可能感觉我疯了,主播一个月做的好都能挣几十上百万,直播平台怎么可能亏?但事实上,直播平台超过百分之80是处于账面上的亏损状态的。以斗鱼做例子,斗鱼每个月的带宽费打底三个亿,简单的解释一下啥叫带宽费,一个人看一个主播的节目,假如选择超清模式,每秒流量大概是1M,一万人看每秒流量就大概是10G,一千万人同时看每秒流速就是10T。这些流量个人如果是用流量看,就需要流量费,如果用无线网看就全免费,但不管你是用流量还是无线网,直播平台该付电信多少就是多少。运营费、推广费啥都不算,每天成本开门就是1000万,主播抽成能抽多少?而且还有很多刷礼物的根本就是工会的托。(工会向直播平台申请一定量的虚拟货币,刷给旗下主播,在直播间里带起来刷礼物的节奏。每个直播平台都有)广告费能有多少?四五百万而已,还不是每天都有的。可以说平台做得越大,亏的就越多,但大平台有倒闭的吗?为啥?无他,平台一大,流水一多,各种投资商各种融资就来了。一个月亏损1个亿,融资拿到2个亿,就算盈利一个亿。至于是什么人愿意在这花钱,大家见仁见智吧。

京东商城之前组建京东物流,十年亏损300亿,就算抵上京东商城的月收入也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为啥还能越做越好?无他,前景太好。现如今马云想要组建自己的淘宝物流进行追赶,前期就投资了1000亿。风投啥都缺,最不缺的就是钱和眼光,这样有前途的企业,再亏损又怎么会倒闭?

全程搜索,只讲实话,因个人知识水平限制,如有不当之处,请指出,谢谢!


全程科技

其实亏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中国的企业运作来说,一般都存在两本账的通俗说法。所谓两本账就是一个是明面的,一个是暗地的,暗地的主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手上的真金实银,而不是公告出来的所谓报表数据,也就是说那种账面上的亏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并不真正重要,更不会致命。

尤其是资本时代,在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投融资运作的背景下,如果还是仅仅以账面的亏损与否来看待其生命力,就更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现金流。只要现金流不断,企业则可以安然无恙。

现金流哪里来呢?钱生钱,才是这类企业的生存王道。比如美发店,我们去了都会怂恿我们办卡,怎么怎么优惠。一些人觉得不错,就冲了钱,几百上千。美发店就可以聚集几十到几百万的现金。于是,他另一家店又开起来了,如法炮制,短时间内又几十、几百万到手了。再找新的地方开。当然,一部分钱会留着维持店铺的日常开销维护,毕竟不可能全是办卡的来理发。这样的理发店即使是年年亏的,那也只是账面上的,他的老板照样吃香喝辣的。所以,亏损不可怕,他们不是亏自己的钱。这其实就是一个投资项目了,如今许多明账亏损的公司就是这样,公司本身成了一个投资项目,想方设法吸引投资资金进来,表面亏损,实则滋润。

所以,常年亏损但是不倒闭的公司主要是自有资金充足,有钱任性,亏损也不关门。常见的就是“潜力股”公司,不断得到外部资金补充,保证现金流可以不断维持下去。虽然这个公司是亏损的,但是前景很好,那么公司可以通过融资,发债等方式补充运营资金。只有被市场看好,自然有人投资,那么就可以避免倒闭的命运。这就好比有个人,如果出生在非常富裕的家庭,虽然花钱比较阔绰,不代表他很快就会没钱花,山穷水尽了。又或者是,这个人虽然工资收入不高,不足以支撑起这个人的开销,但是,这个人行侠仗义,经常得到别人的资助,那么也不至于山穷水尽的。

总结起来说,公司常年亏损但是不倒闭的原因就是,有钱!


每日经济新闻

年年亏却不倒闭的公司,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创业公司,因为“有前景”,股东为了将来的预期收益,可以允许公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盈利。

比如说前两年爆火的共享单车,摩拜和ofo的股东砸下了几十亿美金,公司不仅没有盈利,还需要继续砸钱才能正常运营下去。

于是,摩拜卖给了准备做大规模、构筑护城河的美团,ofo则动不动就穿出资金链断裂、公司倒闭的消息。

因为中国互联网公司通常使用免费模式,所以不盈利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还挺多。

另一类,上市公司连年亏损的情况也很多。

两面针等公司连续亏损十几年,斑马消费前几天研究过的深圳连锁超市人人乐,连续4年亏损,最近这几天净亏损超过10亿人民币。

但是,这不仅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不会影响公司正常上市,甚至都不会影响公司的股价。

为什么?

公司都上市了,不盈利对于老板来说没啥影响,毕竟随手套现都能赚上亿;就算公司亏损,带上ST,只要在触发退市前卖点资产,就能保壳;大家一看这公司这么多年亏损,说不定老板要卖壳,赶紧提前占个坑,说不定明天就涨停了……

当然了,还有很多别的情况导致公司长期亏损还正常运营,你还知道哪些?

但是说真的,一门不能赚钱的生意,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斑马消费

两种情况,一种企业年年亏不倒闭是因为拥有无形资产。另一种企业年年亏是因为死要面子活受罪。

然后我们再来说后者,要面子活受罪的。很明显,有些企业倒闭更加有利,清算价值远远高于持续经营的价值,如果不破产,这一类企业将逐渐损耗企业的资产。这一类企业就要促成他们退出,可是企业的控制人是不愿意的,因为倒闭退出代表一种信号,一种个人失败的信号,大家都不愿意失败。在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中,格雷厄姆就提到过很多这样不肯倒闭的公司,格雷厄姆的建议是收购其资产并促进其倒闭清算,获得清算收入。

你也可以这样理解,烧钱分两种,主动和被动。


凯恩斯

主要是因为有资本的加入资本,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会有不同的诉求,有可能不需要你的公司盈利,最具备优先级的事情,就是抢占市场规模,只有市场规模达到了一定的量级之后,才能称作这个市场的龙头老大,当你成为这个市场的龙头老大的时候,其他人就很难再进入这个领域,但是你这个领域又刚好是消费者所需要,所以价格的定价权就是由你来做的。从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成长路径就可以看出来,大家前期都是通过烧钱来获取用户,最后把竞争对手全部都干掉,然后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比如说当年的百团大战,有很多类似于。还这样的软件在当年都用补贴政策,只有美团走到了最后,坚持到了最后,所以你会发现在团购方面美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所以美团现在就有自己的定价权,他不仅向商家收取推广费,还让用户收取一定的利率。

所以在市场份额没有确定之前,所有的公司都愿意去烧钱抢夺用户,当用户都揽入麾下之后,就有更大的议价权了,这也是资本所看重的,所以哪怕你现在赚了钱,但是没有获取一定的市场规模,资本是不愿意继续投资你的。


变革家

亏钱会导致企业倒闭,但亏钱不意味着一定会倒闭,亏钱和倒闭直间没有必然联系,这样说是不是有人觉得不理解?



我们举例来说。

一个企业一直在亏钱,但企业的股东相信未来,不愿意放弃,不断增加投入。企业一直在亏钱,但因为有后续的投入,所以并没有倒闭。

有人奇怪了,谁会这么傻?亏钱还一直投。这样的情况很常见。特别是风投进入中国以后。我们身边的很多企业现在都没盈利,一直在亏钱,甚至是巨亏,但仍然没有倒闭,比如滴滴、膜拜、ofo等等,互联网企业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只要原来的股东不断投资,或者有新投资人进来,亏损也没有倒闭。

还有像京东,同样巨亏了多年,但因为有供应链压款可以周转,同样没有倒闭,反而巨额投资物流,最终赢来规模化盈利。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导致企业倒闭的不是亏损,而是现金流。如果企业现金流断了,即便企业有钱也经营不下去。同理,只要企业现金流没断,亏钱也可以继续经营。


坤鹏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亏损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净损失,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并不代表资不抵债。

  而企业的破产倒闭是资不抵债的结果,也就是所有者权益为负。

  也就是说,企业亏损跟破产倒闭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有企业亏损的程度较大导致资不抵债,企业才会面临破产倒闭。如果年年亏损幅度不大,所有者权益还有剩余,那么企业就不可能因为亏损而破产倒闭。

  再加上如果企业融资能力极强,特别是互联网公司,那么所有者权益就会源源不断的进入变为资产,资不抵债的情况更不易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像OFO、摩拜、美团和饿了么等等企业怎么亏损都不会倒闭的原因。

  比如共享单车,既要生产大量的单车投入市场,又要提高用户的体验(降低使用费用,甚至免费),那么收入自然抵不过投入,也就会导致一定期限内的经营亏损。

  然而这种亏损并无大碍,因为投入进去的单车依然存在,只是变成了固定资产,所有者权益依然存在,该企业就不可能倒闭。

  但是一旦融资能力下降,融资进来的钱不够亏损的话,那就是所有者权益在减少。当所有者权益资产为负时,那么企业就面临破产倒闭。

  比如去年年尾到今年年头,大量的共享单车企业破产倒闭,其主要原因就是融资能力下降,甚至融不到资。而企业运营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亏损(主要是共享单车收入不足于支付运营费用),那么就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所以说,单从亏损方面并不能看出该企业是否会倒闭,只要有接盘手,融资能力强,那说明企业被市场看好,比如京东连年出现亏损,但企业却在融资中不断壮大。

  而有些盈利的公司倒有可能倒闭,比如商业城,年头的时候市盈率才十多倍,表面看上去盈利能力极强,且扭亏为盈。可如今市盈率一栏为什么又是亏损的呢?业绩波动真的有那么大吗?不,只是资产置换罢了!卖掉固定资产,从而在业绩表上出现盈利现象。

  前几年的苏宁易购也一样,出现了连年亏损,只能通过卖资产来保持盈利,以不被st。

  总而言之,企业的破产倒闭与企业是否赚钱没有必然联系,亏损只是一定期限内经营的结果,有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两类。该企业是否会破产倒闭,不仅要看经营成果,还要看其融资能力。


三人聚众

很简单,大公司虽然每个月都亏本,可只要亏本在一个度之内的都有投资公司意义投资。就好像你有1万块在账户上,要么扔银行贬值要么投资,可哪里有那么多的项目投资呢?你要知道如果你存银行一年可能就值8000块的实际金额了,你投资一家看似亏本的公司虽然年亏损10%可你依然有9000块钱而这9000块钱是实际资本,钱你不花出去他一文不值。而中国大把的投资公司一年账户几百亿在睡大觉。他们想的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花钱。前几年有房地产吸收这部分资金而现在互联网是主要吸收这部分资金的路途,而互联网和房地产一样有投资效益大回报快。假如你投资一家公司时市值就500万当你投300万也许就能拿到51%的股份,你投资之后这家公司用这个钱发展2年增加市值现在值2000万,虽然这家公司一样在亏本,可现在的市值2000万,你把你手里的51%卖出去能卖1000多万,而这投资回报率可是接近4倍。而互联网3年就能造一家上市公司市值从50万翻到5亿,这回报率是多少。投资公司不会全看你盈利不盈利,他看的是你这家公司的股份有没有市场。即时你这家公司可能连经营项目都没有。只要投资人认为你公司的股份有市场他就会投。相反如果你公司重产过多或者公司项目太过普通即时你很能赚钱他都不会投资。投资100万一年赚100万也才1倍。投资100万发展一两年能转手卖1000万可是10倍。只要股份卖的出去,只要不倒闭亏就亏,所以叫互联网泡沫,有些企业啥玩意不干就是在那忽悠和花钱市值狂飙。


故恋说

亏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这在京东上很明显。刘强东靠发货速度使得京东能与淘宝正面PK,但庞大的仓储和自营货运线路,使得京东年年是亏损状态,但依然不妨碍投资者的追捧以及刘强东迎娶了奶茶MM。是的,京东是账面上的亏损而已,实际上是在挣钱的!

细细探索下这些大电商,无一例外的做起了金融。

金融,自古以来就是最暴力的行业。

所以,所有电商相互杀价,搞双11、双12、618等等,都是为了聚集人气,而人气,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钱。

当你习惯性使用一个平台时,你会下意识关注他家的其余产品。当一款不错的理财出现时,你会忍不住尝试一下;当你投钱进了这家公司的理财时,你会经常性的关注店家优惠活动,进而下单成交。

这种循环反馈是潜移默化的,是人们的共性。支付宝里的余额宝就是成功的例子,余额宝既能生钱,还能直接购物。许多人习惯性地把工资转入余额宝,既有高于活期的收益,还能方便购物。于是蚂蚁金服瞬间崛起。

京东凭借强大的物流占据了自己的江山,打出了名号,凭着京东的头衔,也会觉得他是靠谱的公司。于是,京东的货币理财年化利率比余额宝还高,不断吸引新客户的加入,既丰富了金融业务,又为京东吸引了人气。

这就是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流。只要现金流不断,企业可以百年流传。

用钱生钱,才是最赚钱的。

身边有许多这种例子,比如美发店,我们去了都会怂恿我们办卡,怎么怎么优惠。一些人觉得不错,就冲了钱,几百上千的。只需要做一次活动,美发店就可以聚集几十到几百万的现金。于是,另一家店又开起来了,如法炮制,短时间内又几十、几百万到手了。再找新的地方开。

当然,一部分钱会留着维持店铺的日常开销维护,毕竟不可能全是办卡的来理发。

即使开了一年半载的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要么低价转让,要么直接关门歇业。

这样的理发店就是年年亏的,但他的老板却吃香的喝辣的。

同样的情况有健身房等。

这其实就是一个项目了,不过门槛和运作要求比较高,不建议一般人操作。

而且,既然开了店,哈喽辣妈还是建议好好经营,用心经营,把它当做自己的孩子。

所以,亏损不可怕,他们不是亏的自己的钱。

投资公司不是傻子,他们知道投资对象的价值所在。


哈喽辣妈

归根结底,年年亏≠公司不好。亚马逊2015年实现盈利之前,亏了近20年,之后迅速进入收割期,不仅是世界第一零售商,云计算业务也世界第一,厚积薄发,连年亏损可以理解为“可接受亏损”、“战略性亏损”。

即便公司亏,但掌舵人认为坚持下去会有转机、投资人认为有增长潜力,所以仍有投资者愿意拿钱进场,只要持续注入资金、并且合法经营,这公司怎会倒闭?要知道亚马逊1997年就上市了,所以贝索斯获取资金的渠道肯定非常丰富,即便亚马逊亏损,贝索斯也烧钱搞私人航天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和马斯克的Space X一拼高下~

既然确实有公司年年亏但不倒闭,那它到底是用了什么方法?

答案是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

(一)股权融资

最直接就是上市,但持续亏损企业不符合上市条件,欲上市企业盈利能力要符合以下标准:

主板、中小板:

最近3年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

创业板:

最近2年连续盈利,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1年盈利,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

有朋友问:最近也有企业盈利能力没达到上述标准,不也照样过会吗?

答:确实有,以上是证券法给的标准,有调整空间,但,虽然没达标准但也不至于连年亏损。

除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企业想拿股权融资,也可以搞非公开、也可以找风投啊,只要前景可期,股权融资不是事儿,连年亏也可以赴港赴美上市。

(二)债权融资

这个更简单,就是借钱,可以银行贷款,也可以从大舅二舅家借,借来的都是负债,只要借的到,只要有钱支撑,企业可以一直做下去~

对于年年亏的公司,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造血的能力,现金流可能比较好、利润表却难看,毕竟现金流里的钱不都是自己的,所以京东之前搞了几次股权融资,最终赴美上市。

总而言之,公司年年亏可以,但不能看不到曙光,没发展前景,即便年年盈利股价也起不来,和人一样,眼下可能不如意,但一定要自信、肯奋斗,这样别人才会看好你,踏实走好每一步,再难也要往前看。

关注『放牛王二娃』,掌握更多财经知识。银行、财会等问题可直接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