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知我们中国汉语的博大精深?

网上有这么一篇文章,是对一首英文诗的翻译,英文诗原文如下: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because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如果按照正常汉语翻译,意思是这样的: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你却躲在阴凉之地;

你说你喜欢风,但清风扑面的时候,你却关上了窗户。

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不过,却有中国网友用七律诗歌翻译进行了翻译: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汉语,最常用的汉字大约是4000个左右,当这4000个汉字自由组合,组成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词语,再由这些词汇、单字进一步组成五个字、七个字、甚至更多字的句子,我们的眼前顿时充满了缤纷色彩。

这就是我们汉字的强大之处。

再举另一个例子。

佛学宗师鸠摩罗什

众所周知,佛教是从印度传人中国的。佛教传入中国的形式是印度梵语写成的佛经。我们中国人是无法看懂梵语的,这就需要同时通晓梵语、汉语的人进行翻译。

于是,在佛经传人中国之初,陆续出现了一些西域胡僧在中华大地生活一段时间后,开始将佛经翻译成汉语。

可惜的是,这些胡僧他们翻译佛经的模式,就如同上文中普通版本的翻译一样,只不过是将佛经的字面意思对照了出来,佛经中要表达的智慧由于文化的差异,并未充分表达出来。

直到后来,佛教高僧鸠摩罗什法师的出现。

当年鸠摩罗什本是西域龟兹国高僧,他被前秦枭雄吕光掳掠到中国凉州后,在异国他乡生活了十七年。这十七年中,鸠摩罗什不仅精通了汉语,而且通过和中国本土儒学、道学家交流过程中,也深深地掌握了中国传统诸子百家文化中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十七年间在凉州遭受的摧残和磨难,不仅没有令鸠摩罗什受到打击,反而令他更加淡定、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中华文化原本就是产生于磨难。鸠摩罗什的这种特殊经历,无异于令他更加深刻的认知中华文化,对他日后将佛经中的精髓翻译成汉语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七年后,来到长安城的鸠摩罗什开始了自己翻译佛经的伟大事业。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代表不同的含义,不同汉字的组合而成的词汇,又能衍生出全新的含义,可谓变化无穷、包罗万象。鸠摩罗什开始在无穷无尽的汉字中,搜寻最能体现佛经深刻精髓的字、词、句子,有些原本没有的词汇、句子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鸠摩罗什所创造出来。比如“菩萨”、“欢喜”、“神通”、“清净”、“极乐”、“菩提”、“舍利”、“罗刹”、“涅槃”等一大批颇具哲理的词汇。

在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老庄、孔孟等中国最为睿智的一先贤圣人开始和来自西方的佛教领袖开始在一片宁静祥和中进行交谈。而用汉字演绎的佛经,则是这场文化交流最为璀璨的结晶。

如果不是鸠摩罗什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知,佛教文化中的智慧不可能深刻的影响中国,改变中国,中华文化也将因为缺少佛教文化的填充而黯然失色。而完成这一伟大文化融合的,最为重要的当属中国汉字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