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不应该为了挣钱选择舍下孩子、远离家乡外出打工?

花卷默默

生活中虽然有很多事情都能分出个应该不应该,但大多时候,是无可奈何和别无选择,

那些极度贫困的家庭,父母们为了能够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无奈之下,把孩子留在了老家,自己选择在外打拼。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去做评判有什么意义呢?对于他们来讲,能够吃饱饭,穿暖衣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生活不易,不要去苛求别人。

也不是说所有的留守儿童就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也许因为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让我们一看到留守儿童就去指责父母的失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到了那么严重的地步。

我认识的一位初中女生,她是上初中时来到父母打工挣钱的二线城市,之前在农村有爷爷奶奶抚养,虽然有时候非常想念一年也见不到几次的父母,但现在,她非常感激父母,因为她原来在老家的小学,教学质量,学生素质,都非常不好,到了大城市,她明显感觉到了不同,老师授课水平高,同学之间学习氛围好,她非常感谢父母们通过他们的辛苦努力,让自己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父母本身不称职,即便是待在孩子身边,也无济于事,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新闻中频频爆出的熊孩子,大多数还是跟在父母身边的。有些人的脾气秉性,真不适合为人父母,暴躁任性,自己无能,只好拿孩子出气,与其这样,还不如出去挣钱,最起码能给孩子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改善。


遇见小mi

如果我们现在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那父母不应该为了挣钱而舍下他们,去到城市打拼,每到过年的时候如同外人一样出现一次,然后又匆匆离开。

孩子在1到10岁的时候,是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每时每刻都会对这个世界进行发问,他们想更加了解这个世界,他们想知道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如果其父母在他们多次需要的时候,次次缺席,那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试想一个次次碰壁的孩子,又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报以好奇和期待呢?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和他们的爷爷奶奶度过童年,条件更差的,有可能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干脆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们都在说,三年就会产生代沟,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代沟的距离和深度,当然不言而喻。

所以你说父母该不该外出打工?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当然不应该!

但中国的城乡差距已经大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在农村,你一无资本,二无关系,三无知识技能,四不知道如果积累财产,单单靠帮人打工或者种田赚来的收入,根本不可能维系一家几口的支出。

而城市有巨大的劳动力缺口,因为这个缺口大,所以它的购买力高,很多农村出来的父母,都是在城市的底层,通过出售廉价的劳动力来获取工资,他们毕生所愿,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子女,不要再走他们的老路。

在赚取工资和陪伴子女这两个选项中,农村出来的父母,真的不能两全其美,他们只能选择一项。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上有句话:人生困难重重。

真的是这样子的。


曾少贤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在自己身边成长要好很多,因为爷爷奶奶带小孩的方法会跟年轻人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每家孩子都少,老人家会过分宠爱孩子,舍不得打舍不得骂,而现在孩子脾气都大,惯坏了孩子将来大了很难纠正过来,他们对孩子较父母要溺爱得多,易造成孩子独立性差、娇气等不良习惯。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成长容易带来的问题: 1没有安全感。感觉没有什么人是能一直陪着我的,就算父母过年呆在家,我还是做好他们下一刻就走的准备。因为这十几年来每次送他们走我都得难受好几天,我不愿意再这样。 2沉默寡言。因为父母不在家,别人不会记得你还是个孩子。多说多错,不如不说。 3被害意识强烈。小时候太单纯了,别人说啥我都信,以至于被大人朋友邻居戏弄了很多次,上过很多当,哭了很多场,才学会以牙还牙。 4习惯孤独,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画画,捉蝴蝶,看蚂蚁,做作业,看天,做梦。

一个孩子教育得怎样跟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都密切相连。

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人格特点、以及缓解压力的能力都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这些方面都比较好,孩子也不会出太大的差错,也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孙凌

我们整个村子都是“二叔”的传说,但我从没见过我二叔。

他在我出生之前就去打工了,听说赚了不少钱,羡煞我们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
很多年轻人蠢蠢欲动,再也不愿意做农活。
我不记得具体的时间,大概我还没上学的时候,我爸也外出追随二叔,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爸就跟着我二叔混,我感觉挺自豪。
模糊记得我妈跟我说,你爸出去了,要很久才回来。就像每一次他去喝喜酒都不带我,让我在家和妈妈在一块,我以为他这次也是。
我妈说不是。
后来我就一天、两天......很多天没有见到我父亲。我都忘记了他什么模样。
大概半年后,我妈把我送到外婆家,她也追随父亲去了。
外婆外公很疼我,但是我很想我妈,很想我爸。
一年级的时候我做了一件让外公外婆很担心的事情,那天我没有去上学,而是一个人独自走回自己的家去看看,我想我妈是不是在家而不是跟着父亲去了。
晚上,我没见到我妈,也回不来外婆家。我就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我摘了自己家树上的果子塞满书包回到了外婆家。
我看到了舅舅,大舅舅是小学校长,听外婆说找不到我,于是舅舅也赶来了。我被挨骂,我很害怕舅舅,他很严厉,我在学校都躲着他,不敢去他家吃饭。
他问我去干嘛了,我说我回家摘果子了。我就把书包里的果子给他看,他还骂我.......
往事不堪回首。好在后来我父母把我接出去了,弥补了心理上的空缺。
其实留守儿童真正的问题在于心理问题,父母把我留在外婆家的那段日子虽然不算是很长,但它在一个小孩子的心理时间上很漫长。
我的弟弟和我经历相同的处境,他现在还有点自闭倾向,不喜欢与人交流,我想这和小时候的那段经历不无相关。
我想说,农村家长为了生计而外出打工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忽略了小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他们会孤独、需要陪伴,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父母的作用。
根基稳下来就赶紧把孩子接到身边去,据我所知,很多家长不把还在接出去是因为害怕麻烦,把还在丢给娘家或者让爷爷奶奶带这样就可以一身轻松。
我想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白诗诗

我从小是生长在农村的,但我算很幸运的一个,我的童年是有父母陪伴的完整童年,从未让爷爷奶奶辈带过我。我小时候读书身边一大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长期的留守儿童会出现两种极端状态:一种就是学习特别刻苦,很独立,懂事,小小年纪就能当家立事的本领,但是性格相对内敛或者自尊性极强;另一种就是特别调皮,学习极差,打架闹事,并且早熟,比同龄人提前有早恋倾向。

其实这两种都不是孩子该有的健全性格,第一种虽然努力学习,但是总是带着忧郁,过早操心大人该操心的事,失去了孩子的童真与快乐时光。第二种就更不用说了,很多问题少年就是这样来的。

这是为什么?都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然而一个没有启蒙老师的课堂终究是不完整的。孩子的心灵永远是迷茫空洞加缺失安全感的,在农村很多孩子从一记事就是没有父母陪伴的,不要怪他们不好好学习,不要怪他们调皮捣蛋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在没有成年之前,大部分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自律能力和成熟的判断力、价值观。遇到问题,跟自己年迈甚至大字都不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能怎么交流?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

还记得曾经一位很火的明星在被问到为什么突然近几年淡出公众视野,他回答说在家陪孩子,因为作为一个父亲,缺失了孩子这一段时光,你就再也体会不到换尿布,接送孩子上学,看着孩子一点点的变化,长高……孩子的每个阶段每一次仅有一次,错不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体会到了。

多少农村外出务工的父母过年回到家,孩子都不叫爸爸妈妈,也不愿意跟着父母睡觉,甚至喊不出口“爸爸、妈妈” 。这种画面无论是在影视剧里还是现实中都见过,自然是痛心的,对于贫困乡村的父母来说饱含太多无奈,孩子饱含无辜。对父母而言,不出去打工赚钱就养不活这一大家子人,改善不了家庭条件。对孩子而言,既然不能陪伴,给不了我完整的童年,为何要生下我?

在我第一段中描述的那种留守儿童情况是十年前我家乡的状况,现在其实也是有好转了。

其实十多年前的农村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我也是稍有些理解的,因为农村条件普遍差,除了种地就是种地,一些传统的农产作物、养一两头猪就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那时候带着孩子去外地也是很不切合实际,因为对于父母来说对大城市都是陌生的,怎么能带着孩子?

但是十多年后的今天,农村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农村了,这些年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抚平攻坚,精准扶贫,十九大更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正需要年轻人的支持,那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奔波这么多年呢还是不能与家人团聚,那为何不选择回家呢?在现在的政策形势下,回家可能有很多赚钱的机会等着你,够养活老人孩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成长环境,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想说现在网络时代的到来,孩子可以在网路上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时候爷爷奶奶辈是没办法把控的,特别需要父母的引导,避免孩子将网络作为生活的导师,沉迷网络,行成不正确的价值观。今年上半年就有一新闻报道几例初高中生接触某俄罗斯死亡游戏,出现几起自杀事件。

近几年来众多留守儿童悲剧事件阵痛人心,“安徽望江9岁留守儿童自缢事件”“河南光山县小学生被砍伤事件”“小学教师强奸学生 多为留守儿童”……真的让我发自内心的呼喊:如果你有能力养孩子让他待在你的身边,那就生!如果现在做不到,那就再等等!


清蒸关耳朵

你好,个人认为家长不应该为了挣钱选择舍下孩子,远离家乡外出打工。

第一,可能很多人觉得只有挣了钱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话虽如此,但是毕竟孩子都是希望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父母的陪伴的。

第二,你可以选择出去打工挣钱,但是没有必要父母双方都出去吧,至少要留有一个人陪伴孩子的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教一些孩子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第三,很多的东西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黏谁也不是说只要你给了孩子很多钱孩子就会很黏你,孩子黏的永远都是陪伴他一起长大的人。

第四,每个孩子最珍贵的回忆就是童年,在孩子童年时间,做家长的最好都陪在孩子身边。如果非出去务工不可,那可以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呀,这样家长既能挣钱,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了。


木槿话影

這已經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了,而是有時候有些家庭根本由不得父母怎麼選。

就拿我身邊一個例子說好了,老公家的二姐,有三個孩子,在她小兒子未滿一歲時,就不得不出外打工掙錢,留小孩子給爺爺奶奶照顧,奶奶還行動不太方便。

你以為她想嗎?她也不想,可是,如果她不出去打工掙錢,只指望他老公一個人根本養活不了三個孩子。當然你會說,現在這社會哪還有養活不了孩子的道理。是,餓肯定是餓不死,可是,哪個媽媽不想給孩子好一點的生活。

其實,我是極不讚同父母二人都出外留孩子給老人照顧的。我總在想,很多人最後過什麼樣的生活其實從一開始自己就可以選擇的。當你找到你的另一半,你就該做好長遠的打算,就該想到如果結婚了你們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如果有了孩子,你們能夠給孩子什麼?我們不說物質上多麼富裕,最起碼能夠有那個能力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這是最起碼的吧。

很多人都說,那,沒有能力帶在身邊的難道都不生了嗎?是啊,難道都不生了嗎?所以,就因為可以生,才有了那麼多留守兒童。現在的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以前只要孩子吃飽飯就行,而現在,更註重的是孩子的精神需求還有心理需求。現在有多少孩子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最後走入歧途的,當然這也跟現在這個複雜多變的環境脫不了關係。當然,也有一些交給長輩照顧一樣照顧的很好的孩子,只是,這是少數吧。當孩子真的發生什麼意外時,到時候做父母的就是悔得腸子都青了也無濟於事了吧!

做父母的難,可我們在做父母前也曾是孩子。

我們應該最清楚孩子最想要的是什麼?

可當我們成為了大人后,當我們被生活的壓力所壓迫時,我們忘記了我們也曾是孩子,我們在也是孩子的時候最想要的是什麼,我們也知道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愛長大后我們也會痛苦。

只是,當我們成為了大人后,我們通通忘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事情,我們以為我們要努力掙錢才能夠給孩子幸福,我們以為我們只要一年見他們一次或者兩次給他們買好吃的好玩的就能彌補他們缺失的那份愛。我們以為...就這樣自以為是的以為...

作為父母,即使不在身邊,我們一樣愛的深切。可我們忘記了,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十二月彡

这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随着改革开放,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开始;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拥入到东南沿海地区务工。“留守儿童”这个词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个社会产业不均衡和经济发展不平等的结果。所以并非人们的所想,所愿。

1、如果还有选择的余地,家长最好陪伴孩子成长。

家长选择远离家乡外出打工,也应该是属于无奈之举。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每个家长都想给自己孩子一个相对好一点的生活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家长外出打工也是为了多挣钱,给家人一份生活保障。

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如果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建议家长至少有一方留在孩子身边,因为我见过身边太多的同事,通常都把孩子留在老家让老人看管,夫妻二人全部出来打工。长期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非常不利的。毕竟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太有限,也就十几年光景。但这段时间也是父母正身强力壮之年,正是父母拼事业的阶段。但是无论如何,挣再多的钱,与孩子的陪伴和成长比较起来,钱是换不回来的。

如果孩子因为缺少父母关爱和监管而出现任何意外状况,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惨痛的代价。

所以,如果还有可选择的余地,哪怕是离家近点,挣钱少点,也请一定陪伴孩子度过这段成长期。否则,父母会后悔余生,孩子会怨恨终生。

2、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父母一定要和孩子沟通,请求孩子的理解。

如果家长在本地的确没有合适的工作,外地正好又有一个机会。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远离家乡,丢下妻儿,如果孩子已经懂事了,一定要和孩子沟通商量好,请求孩子的理解和原谅。

如果有可能可以接孩子出去上学,如果不可能,也一定尽量缩短外出务工时间,比如答应孩子,爸爸妈妈因为要去挣钱,暂时离开家半年,一年。承诺给孩子的期限一定要兑现。即便在远离家乡期间保持每天和孩子通话视频。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天天在关爱着他。

三、近年来,随着各地产业带动和经济发展,留守儿童已经逐步减少了很多。

比如我所生活的深圳,十年前,招工的速度和效率是非常高。企业基本不用发愁,十年后,珠三角用工荒从5年前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现在。长三角的用工荒也在告急了。东南沿海大批企业内迁。好多地区政府都在积极招商引资,发展本地经济,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好多人不出家门也能实现就业,比如在三线城市月收入3-4千,在一线城市月收入5-6千。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在家门口就业。而不再愿意抛家离子到外地务工了。

近年来,在一线城市务工的越来越年轻化,文化素质和学历、技能也越来越高。普遍在90后和00后,所以70后、80后如果不是高学历高技能在一线,二线城市就业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好多这个年龄段的父母会选择留在家乡发展,比如农村电商,旅游服务业等等。

作为家长还是要长远考虑,为了孩子成长,为了全家人的生活。最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能长久经营的。外出打工永远只是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并不能长久解决一个家庭的根本经济问题。

所以还是要从长计议。


晋瑗读书


那么作为一个从留守儿童过来的成年人,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我今年21岁,在我的记忆里,家里人很少团聚在一起,哪怕过年,也或多或少有一些事情,说实话,我怨过,恨过,甚至有一段时间我都不愿意理我的爸妈,因为我觉得她们自私,生了我们又不养,只想着挣钱,既然这样还要我们干嘛?



我们家从来没有拍过一张全家福,因为爸妈没时间。而过年是我最期待又最不愿意过的时候,期待因为我可以见到我爸妈了,不愿意过是因为短暂的见面我们又要分开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埋怨,不解,好像在一夕之间全部不在了,我突然间理解了我的父母,甚至我开始心疼她们,因为我知道没人愿意离乡背井出去吃苦受累,那个人不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就像我们想念她们一样,她们也会想念我们甚至更甚,只不过我们可以哭,可以闹,但是她们不可以,她们只能忍着,忍受工作,忍受孩子的不理解,我突然觉得她们很可怜,因为没人理解她们。



社会上有很多人批评她们,说她们为了钱舍弃了孩子,但是回头想想,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离开家外出受苦呢?所以,我今天在这里就是想说,今天你在这里问这个问题,我却无法明确回答,因为我的心里当然不希望爸妈离家外出,但是如果都在家里种地,我们又该如果生活呢?别说读书了,我们恐怕连基本生活都过不下去吧!



大家都呼吁关爱留守儿童,其实不如关爱农村,现在物价都在上涨,唯独农产品价格低的可怜,既然不想再有留守儿童不如从根本解决。而关于本题答案,我想说,我们情愿做留守儿童,我们也不愿意读不起书,上不起学。因为这是时代所迫,我们别无选择。所以请不要再批评我们的父母了,因为她们才是真正的辛苦。



我就要他们在一起

春节过后,打工大军又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他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更远离自己深爱的孩子。家长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拼搏为孩子赢得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环境。

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但是父母不得不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离开家人。我相信任何一个父母都不愿意远离亲人、孩子.又有多少留守儿童每年与父母团聚的时光短而又短。他们期盼的不是每年父母带回来的新年礼物而是可以更多的陪伴。

问题中的应不应该显得格外生硬。如果家长在孩子身边就可以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或许他们所处的城市没有更好的工作环境供应支撑家庭的开销;或许外面的工作机会可以让家里的老人、孩子吃的,住的更优越一些。这一部分的打工仔面对的是无法平复的辛酸与寂寞,不仅仅是舍与不舍。这是无法逃避的社会现实。

物质基础是身心成长的基本条件,家人如果食不果腹如何成长、怎么学习?这才有了无数的流动大军即使与亲人远隔千里,不得不开始背井离乡的打工经历。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无论父母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开,无论地域有多远,都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外出并不是卸下作为父母的担子与责任。经常的交流、沟通、关爱、教育仍然是父母的义务,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孩子们或许不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更不愿意每年与父母短短的一聚。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不要远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家长也要付出更多的关爱!不要让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网瘾儿童,即使家长带着更多的钱回家还是会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