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聚焦三大高新技术领域,加速推进长江新城发展

正文

集聚创新资源,部署创新链。一是沿重点区域部署创新链,举全市之力

建设长江新城,把武汉长江新城打造成为“自由创新特区”;各区积极推动建设“创谷”,打造创新生态链,抢占产业发展前沿。二是沿创新主体部署创新链,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三是沿创新平台部署创新链,制订国家高端数控装备、国家海洋工程装备、新一代光电子信息三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并获得工信部的认可。实施“高校众创空间全覆盖工程”和“1000万方孵化器工程”,2016年,新获

批国家级众创空间21个,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

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打造人才链。精准引进产业领军人才,编制并发布“3+1”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建立产业人才信息数据库。2016年共认定116名“城市合伙人”。按照“条目式、清单化、看得懂、好操作、易获得”的原则,分别为三类城市合伙人量身定制了政策“大礼包”,安排服务专员提供“一对一”服务。2016年,新引进“城市合伙人”的1120万元奖励补贴资金已拨付到位。

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完善资金链。由市、区财政出资,设立总规

模超百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创新科技信贷机制,制订了支持试点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实施方案。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筹划设立总规模为10亿元的政府天使投资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天使投资。2016年培育新三板后备企业100家,科技板后备企业20家,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223家,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板”挂牌企业138家。

围绕新兴产业,配套政策链。制订产业发展计划,为产业发展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实施区级综合行政审批“3.0”改革,实行审批职责、事项、环节全集中和“一枚印章管审批”。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研究制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2016年,武汉地区重点高校转移转化科技成果844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48亿元。加快推进我市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