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景区里的国人几乎人手一个单反,而外国游客基本上都用卡片机?

赵彬衫

首先,在旅游的时候并未发现景区里的国人几乎人手一个单反,反而是人手一个手机的最多。就这个问题来讨论一下单反和卡片机,而可以忽略国外和国内。

个人觉得如果只是纯旅游,那么完全可以使用手机或卡片机进行拍照留念就可以,而单反相对较为笨重,携带不方便。可是,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仍然坚持使用单反呢?

第一、热爱单反,喜欢创作、对摄影作品有强烈要求的人,他们哪怕只是简单出去游玩,也会坚持使用单反,并不是有些朋友说的“装”,而是在他们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可以拍摄的风景。

第二、刚刚拿起单反的人,初期的热爱让他们无时无刻都想使用单反,单反对于他们就如小孩子初期时的玩具,最具吸引力的是单反,而非风景;最具吸引力的是拍摄的过程,而非景物。

第三、热恋中的男女,在男朋友的眼中最美丽的风景是女朋友的一笑一动,而非景物,为满足女朋友爱美的心,用尽全力也要把女朋友拍的美美的。

第四、“装”的一族,没有拍摄能力,也没有强烈目的,只是有这样一件物品,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兼之戴之嫌沉。

单反也好,卡片机也罢,它们都是为你服务的,只要你有需要,选择哪种设备都可以,无所谓对与错。


村里来了照相的

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很有意思,巧,也说到了本人,于是进来谈一下自己对"为什么景区里的国人几乎人手一个单反,而外国游客基本上都用卡片机?"这样一个话题的看法。

(本人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单反加冲锋衣留影 作者摄)

既然单反不懂,为什么要买单反,相机不是用的好好的吗,这是为什么?

简单点说,相机还是比手机要更清晰一些。我自开始自驾游以来,手机拍的照片感觉还是不够理想,一直动脑筋想用单反。用了单反是不是就一定理想呢?这个我不知道。我以为,相机定然比手机要好吧,要不,相机怎能生存下去?这是初衷。既然玩,应该上一些东西。也是基本理念。

(本人在海南海滩留影 作者摄)

我姐夫,今年67-68了,这是真人真事。他亲家买了个单反,建议他也来一个,他想想,行,咱也弄一个。亲家是个半专业的摄影粉丝,姐夫不是。他买了一个一万多的索尼。现在出门旅游,会常带了索尼,但,不太会用。甚至从相机将照片输入电脑,这个也要孩子来完成。我问过他,单反好用吗?他答:好用,相片特别清楚。我说有很多功能我们使用不了。他说,普通家电,我们也有许多功能使用不了,这不妨碍我们用它。同时,他建议我也来一个。我自然便跟进了。

(作者妻子在海南海滩留影 作者摄)

我买单反也是持好用这样一种想法。我在西藏用单反照相和用手机感觉就不一样,在大山里,两个指头钳手机,感觉太单薄。相机不同,端好了,画面放中间,“嚓嚓”,搞定。那感觉有点类似咱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一双不对劲的筷子,会让你对满桌丰盛菜肴大打折扣。单反照相的感觉,我想很多人需要。再就是云雾上来,移动拍照、还有夜景,手机是不可以和相机相提并论的。

有人以为“国人都是买个单反为了显摆”,这就没意思了,今天,一个单反有啥好显摆?不应当用这种老旧眼光看中国人。你想,如果真的一个单反便可让人觉得荣耀,这不是穷得厉害吗。

我使用单反,就觉得想用用,好比我用笔记本电脑,我60多了,肯定大多数功能用不上,只不过保管相片,在外旅游看点新闻而已,但这不影响我需要一部高配制、高价格的电脑!这不是为了显摆吧?为了好用!

至于说到“国人相对外国人还是普遍爱攀比”,更是老调调了。朋友,一个世界,一个人生,谁不在和世界比?你,哪一天又没有比?没有比,哪来的进步?

咱以前是不好和人家比,以前穷,比不了。现在躲藏什么呢,只要喜欢,先用单反,再配卡片机,有新的花样,还要买。有什么不可?

今年过年本人环海南自驾游,在大东海海滩游泳,我身边、前后是一拨一拨年轻外宾。咱们几个中国退休老家伙,游个泳装备就比他们精良,小桌、饮料、单反、帐蓬一大堆。我感觉外宾的眼光是友好和羡慕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咱今天中国人不是以前的中国人。

我们在酒店和外宾隔桌吃饭,我注意到,中国人桌上点的菜几乎都比外宾盘儿要翻倍多。这不是浪费,不是显摆,这是一种豪气。我并不排外,但我反感见到外国人腰身直不起来,躬作卑态。我认为和外国人谈话,应该有能力表露出我并不比你差,这点要放在面上来和他们交道。

(本人在西藏拍摄风景 作者摄)

朋友提出问题:为什么景区里的国人几乎人手一个单反,而外国游客基本上都用卡片机?

呵呵,本来这不是一个事,现在被说成了事。我个人认为,这里真的没有为什么。如果卡片机好用,我知道那个东西也贼贵,我明年去欧洲旅行一定会带上,并且是单反加卡片机,当然还穿冲锋衫。

谢谢悟空好问!


稀夫文字



这一点倒确实普遍存在,不论国内外很多景区的中国游客多是拿着单反,而老外却是喜欢用卡片。那么这是老外消费不起,中国人太有钱吗?并不是,反而是【消费理念】的问题。在大多数游客中,专业摄影师很少,几乎都是随手一拍的普通人。对于老外而言,相机只是一个消费品,旅途中可以记录风光就可以。但大多数国人而言,单反成为一种消费趋势,不论年轻人还是年长的,往往带着都是单反。如果拿着卡片机出门,显得“丢人”,所有人都买单反,那么从众心理就来了。而中国市场上关于单反销售就十分普遍而且集中。

【轻重选择】相较于国人的旅游观念,老外很久以前就对旅游产生趋势了。不论是户外还是景点,在他们眼里出门却轻便越好,比起单反,卡片机轻巧多了,不占空间也不会带来负重。

但国人这方面意识还不够强,还是觉得出门旅游没有单反怎么行?但后来微单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可它的价格往往超过了单反。对于老外而言,还是卡片机好用。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多数人已经不差一件单反的钱。我见过不少出门旅游带两三个单反的人都有,多是退休人员,他们一是不差钱,二是有时间,买个单反玩玩,也算是给自己找点乐子。所以,不论用单反还是卡片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开心就好!


苏丹卿

谢谢相邀。

其实,不能这么横向比较。国内也远远没有到人手一个单反的境地。外国人用单反的也很多,我经常看到很多外国人,背着大单反旅行、拍摄。只不过问题在于:中国有很多人,拿着一个很好的单反,却什么都不会拍。而外国大多人用单反的人,要么是摄影师,要么就是真正热爱摄影的,蛮少说拿着特别好的相机用来装逼的。


我好几次确实也是在景区遇到一些人,尤其是很多年纪比较大的玩摄影的,俗称:老法师。我看他们背着好几万的相机,却全程用自动挡拍,一点摄影技巧都没有。老沉老沉的相机,背了一路,咔咔咔的一顿拍,也不好好学一下摄影技巧。真心觉得好浪费快门和这么好的相机呀。

我自己也是玩摄影的,倒不是说玩的有多好,但单反也在手上玩了有快10年了。深觉摄影这东西,要说简单也简单,但要说难也难。拍的好不好,很难有一个标准,可能一个初学者,咔嚓一张,正好运气好,天时地利人和,拍到了一张很难得的照片,你能说他技术好还是不好吗?拍照,不仅仅要有一定的技术,尤其是风光,老天给力也是很重要的。而很多生活照或者人文,随拍运气很重要。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同条件下进行拍摄,单反出来的成片确实会比卡片机要好。所以这也是很多初学者,或者不会拍照的国人,用单反来代替卡片机的原因。正因为自己不会拍,拿个好一些的相机,终归照片质量也好一些吧。

此外,西方人把玩摄影器材比我们早,所以,他们整体而言,对这块的新鲜度,已经过去了,而我们国家才刚刚开始。所以,现在有很多西方人倾向随手拿着轻便卡片机,这样比较方便,大老远的出来旅行,也不想给自己多带行李压力。他们只想把旅行的美好一刻记录下来。至于用什么器材,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当然也得看拍摄的是什么人,相信,如果对方是一个国外的摄影师或者摄影发烧友,那他一定还是会拿个单反拍的。

用什么工具,都是自己的喜好,其实话又说回来,国人即使拿个单反装逼又怎么了,这是他们的自由,也不妨碍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真能人人拿着一个单反,那才说明我们国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呢。


千帆远澋

中国式摄影!这个词了解一下!中国式摄影基本上说的就是中国国内的一些现象,而国外的话我确实不怎么见到外国游客拿单反,更多的拿着卡片机,还有更多人玩黑狗!


摄影的门槛很低,低得让人唾手可得!比如说刚捧着单反的人可能随手一拍,就是一张非常好看的照片!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更多的朋友加入了摄影大军里面,拍的好不好不重要,器材够不够拉风才是关键!旅游必备单反,拿出去要拉风!经常看到一堆老法师挂着俩三台机器,装的不是小白就是红线。

虚荣心

挂着机器看着别人投来的羡慕的眼光,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出去旅游是另一回事,面子挣够了才是关键!而外国朋友很多都是用小卡片机、黑狗等等进行拍摄,给人的感觉虽然不专业,但是确实结结实实是来观光旅游的!小卡片机比单反看起来更加平易近人许多,这也是中国人好面子比不来的!

便携性、方便性

我不怎么出门旅游的,但是我出去拍摄的话,基本上相机包里面塞满了机器、镜头、CF卡、电池!不光一个相机包,稳定器、冰灯、灯架等等一堆东西,基本上塞半个SUV后备箱!虽然这么多东西老法师们肯定不会带,但是基本的相机包还是有的吧,本来出门旅游带的衣服之类的已经够多了,再徒增一个几十斤的相机包也是够受的了!小卡片机就不同了,简简单单的小相机包,估计只有平板电脑那么大,便携性是非常棒的。不需要换镜头,开机就可以拍,这也是外国朋友选择卡片机的原因之一!

关注“光圈与快门”,更多精彩资讯等着你!


光圈与快门

提问里的“人手一个单反”有点夸张,但后半句还真没错,在国外旅行,见到单反的几率非常非常低,以至于偶尔见到有老外扛着单反,你都要直接将之当成专业人士。

许多人将之视为观念问题,很大程度上确实如此。

我也是卡片机的拥趸,卡片机加手机,已经足够满足我的出行需要。这跟我对摄影的需求有关,于我而言,摄影的最大作用就是记录,以供我写稿时参考。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采取随手拍的方式,纯粹作为眼睛的辅助。从旅行角度而言,我更重视的是自己的脑子和眼睛。说难听点,没有足够好用的脑子,没有能发现美的眼睛,拿着多少钱的单反都是浪费。

也正因此,不管我去哪里,很少有个人留影。偶尔也会有留个影的念头,可让老外帮忙拍照,基本都是灾难级的。这倒不是态度问题,老外都超热情,关键问题是他们的技术,放在国内,那简直都是渣渣渣的N次方水准,比如拍到了人,就拍不到后面的景,比如整个画面只有大头照,比如后面的建筑被硬生生砍掉一半。他们态度还特别端正,拍了觉得不好,给你再拍,拍完看着不行,再拍……反反复复,但你拿到手的一堆照片,基本就没法看。

相比之下,国内的民间摄影大师真的太多了,你去朋友圈里看看,随时都有一大堆模特照。在外面吃个饭从头拍到尾也是常态,吃饭半小时,拍照半小时,修图一小时,最后终于发上朋友圈。其实我也经常干这事,但我从不修图,也不在意角度,人家问我干吗这么渣,我揭示了真相:其实我只是担心,万一食物中毒,起码能让医生知道我吃过些什么。

这些年来,关于中西差异,我最大的感受其实就是老外的物质欲望比我们低太多,许多事情都是“够用就好”。比如买车,就是个纯粹的代步工具,在许多乡间,仍能看到几十年的老爷车在路上慢悠悠驶过,车上的老头老太白发苍苍,这辆车子也许陪伴了他们数十年。

这种低物质欲望背后,是对生活的高情感体验。比如精心修饰的小花园,极具创意的窗台,还有那些草地上嬉戏的父子,阳光下骑行的家庭……所有这一切,往往都是旅行者镜头的焦点,并且在一番修图后变成网上流传的美图、朋友圈里的炫耀工具,可很少有人想到,这只是人家生活中的一部分,习以为常,压根不需要拍照。

说起这个,想起去年在捷克一段乡间公路的自驾经历。说起乡间公路与沿途景致,欧洲诸国各有特色,以至于让我常常放弃高速。但若非要排个高下,我心中第一当属捷克。

那天我由捷南名城米库洛夫开车前往日贾尔,全程不过一百公里,一派原野风光,蓝天下的两车道小路虽狭窄却顺畅,每个弯道都有可预知但保证各自不同的惊喜。可惜这样的美景只能隔窗随手拍,因为道路两旁几乎没有可以停车的地方——若是放在中国,如此美景免不了沿途设观景处,吸引一众扛着单反的摄影爱好者,可在捷克乃至欧洲,人们对这样的景致早已视若无睹。你说,谁更幸福?

中国人的单反热,倒也不完全是一种炫耀,但跟风问题确实存在,许多人拿着好相机拍不出好照片也是事实。但比这个更让人遗憾的,是相机往往会遮蔽我们的眼睛,或者说让我们的眼睛局限于小小的取景框,忽略了更多细节。

这个审美问题,是拍多少照片、修多少张图、在朋友圈里炫耀多少次,都无法补上的。


叶克飞

不得不说,国人对于单反相机的确有那种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欲望,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相机情节”。像我父母那代人对相机的情节就特别深。我爸曾在年轻时借了三四百元就为买一部玛米亚zm带50标头的水货机,在那个平均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时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当然他终其一生也没能成为职业摄影师,但却成了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业余摄影师,家族活动,无论是拍合影还是拍其他东西都得我爸出手。我的几个堂兄,包括一个职业摄影师的堂兄,入门时都是拜我爸为师。摄影在当时用的还是胶片,你即便买得起器材,也不一定能学的起或玩得起摄影,况且器材本身也是很难买,书籍,资料也非常难找。想必当时我爸的不少同龄人都曾用羡慕和渴望的眼光注视着别人胸前挂着的相机,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爷大叔一出门就是长枪短炮一身行头的原因吧。其实我这代人也是有“相机情节”的,在我初中时就曾得到过一两部别人淘汰下来的胶片机,我记得当时彩色胶卷还是很贵的,为了省钱,我一度买的是黑白胶卷。但没过多久就开始听到一个新鲜名词“数码相机”。还记得生平第一次见到数码相机还是在我姐姐孩子的满月礼上(那个孩子现在已经成年了)。当时我发现他们家床上隐隐约约有一个银色的小盒子,好奇之下过去把玩,不知把哪动了一下竟然哗啦一下伸出了三截镜头,把我吓了一跳。当时莫说手机还没有拍照功能,就连手机本身也是稀罕货,小灵通横行的时代。第一次见到数码单反本尊是在六七年后一个有钱的同学家里,第一次见到那标准的黑色机身,硕大的镜头,还有机身后面的彩色液晶屏,当时的感觉真的是如果能摸一下都是荣幸!上班后,身边有个时髦的同事买了部单反,羡慕不已,我说我也想买单反,但真的太贵了,怎么办?他说你买600d,带镜头下来五六千元,当时一个月工资一千二的我还真的制订了个买单反的计划,还看了不少佳能和尼康的对比贴,但最后都无疾而终,因为毕竟太贵了,后来我买了一部富士的长焦相机,那种也是黑色机身,有点块头,长的很像单反的卡片机,小两千块钱,在当时对我来说也是一笔巨款,我当时上班几乎还专门买了个包,天天把它背着。后来买了红米Note后,那部长焦相机被淘汰了,说实话要是我一辈子干原先的职业,可能永远都和单反无缘了,但是每当看着别人拿出单反时,还是会有那种深深地渴望。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是一样的。但是话说回来,包括我在内,人们可能更喜欢得到一部单反,或享受拿着它拍照的感觉,而鲜有人真的是想要学习摄影本身,就连我那个第一个买了单反的同事都一样,当几年后我开始学习单反时,他竟然开始向我咨询单反的用法。所以那些脖子上动不动挂着单反的帅哥靓妹,有几个是在真心学摄影的,真不好说。反观国外人的消费观念,我也很多次见到外国的旅行者带着长焦机,卡片机在拍照的,而不是更专业的单反,这也许只能解释为发达国家收入较高,而消费观念较为理性。不是专业人士不一定要买一部专业相机,买了也不一定合用。我经常见美剧中的狗仔队,二十多出头就开着车,拿着5d,挂着红圈在街上拍人裙底,但在国内,除过车以外,一部5d4得一万八,红圈镜头24-105得五六千,24-70得八九千,即便是对于三四十多的普通人来说依然不是小数目。所以国人对于单反的确是有某种冲动的。


誰家不啟軒

作为摄影师、不建议大家出游用单反、主要有两个理由、1、玩专业单反必须懂后期、为什么现在叫数码摄影、数码相机的原理是摄影在前、数码在后、要有一定的数码功底才合适、不然总感觉拍出来不然手机好看、越专业的相机、灰度过度越好、细节越多、就是什么不好看的都会呈现出来、专业相机拍摄的是数据包(RAW)、不是我们常规意义的图片(JPEG)有一部分人花了很多钱买个专业相机、直接A档拍JPEG文件、没有用道单反的长处、单反的短处用到了、 2、单反的短处、调参数麻烦、非常影响摄影者和被摄者的情绪、摄影最原始的本质就是记录、但当情绪受到影响后、很多真实的感觉是记录不到的.所以这也是正常摄影师出来玩要么卡片机、要么手机、因为看到什么随时随地就可以按快门、摄影还有一个准则拍什么不要紧、你自己开心最重要.


王品泽

在苏州的园林游览时,我经常看到外国游客在里面赏景的同时,也会拿出相机拍照,这些相机有卡片机,也有单反,手机也有的,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我也帮ta们拍过照,作为留念。

我发现外国游客使用卡片机的基本上是社会人群居多,使用单反的绝大多数是学生模样的人群,且单反尺寸都不大。我认为可能是外国友人的生活习惯吧,既然出去游玩,那么就轻松上阵,尽情玩耍,内心快乐就好,所以目的很简单,拍照只是留个纪念而已,并不是搞创作。

西方的摄影技术比我国早了数百年之久。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包括单反在内的商品也在国人的热情当中渐渐地普及开来,成为人们日常游玩或拍摄个人作品的习惯甚至是首选,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我认为大可不必过于集中于此。黄山的风光真的是美妙绝伦,用单反拍摄,可以将它的美最大化的展示出来,让更多人去欣赏它,记住它,憧憬它!美,应该让更多人看到。所以从以上角度来考虑,我觉得用单反拍摄反而是国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种追求美好并传递美好的善良之情。也许,那些外国游客看到国人这种阵势,内心说不定还充满震撼呢,哈哈!

所有出现的东西都有它的合理性在其中,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怎么使用它,让自己快乐就好!(个人见解,只求共赏)




摄影匠洪辰

谢邀!这个现象我也关注到了。没想到在这里有人提问,那么我就来回答一下这个原因吧!
一、大多数人手里有闲钱之后都爱买单反,别人一问你会的技能是什么,这个是绝对能够给拿出手炫耀的东西!我第一次入手第一台相机的目的可能不太一样,由于摄影机太贵,(要用来拍视频),后来经人推荐入手了单反,既可以拍照又可以录视频。自从有了单反以来,我就很关注别人拍照,关于型号还有如何取景的角度。尤其是在北京和杭州的景区,游客拿单反相机的人大有人在,有大学生的,也有中年人的。我一个人到的长城,一个妹纸让我帮她用单反拍照 ,我拿过来发现居然是使用自动挡的,后来把它调为手动挡,人像才更好看了。这时我才发现很多人虽然有相机,但是使用的方法也只是按一下快门,不得不叹息买单反真的不值啊。
二、用单反拍照之后逼格变高,在景区拍照回头率都变高了。人都说爱慕虚荣的家伙,连我自己都不例外,掏出来拍照都变自信了呢。不得不说,单反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尤其是用来泡妹子,每次天气很好的时候,我哥们都会约上姑娘去拍照。所以大学这几年,他就没有缺过妹子,每次都有替补。看来研究好单反的技术比拿奖学金强多了。
三、看不同的场景吧,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和摄影比赛中,还是以单反为主的。出来旅游用卡片机比较轻松。我一朋友是卡片机的忠实粉丝,后来我用来拍过几次之后也深深爱上。只不过是没有闲钱再购置这产品了。想要吐槽的就是每次想要拿出单反调好参数之后想要拍摄的画面就没了,那种感觉真是不妙。而且用这么长的镜头对着别人拍,大多时候都遭到拒绝,很难拍到好的人文片。这大概是我目前发现单反给我带来的弊端吧!
然而景区里的人并不是人手一个单反,这种说法夸张了!只不过是我们国人的经济水平逐渐好转,有更多的闲钱可以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顺便一提,其实用什么拍照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你把这一刻的美好记录下来,这就已经足够了。
点击右上角,关注【爱飞乐游】,更度假方式任你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