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夜校里点亮孩子求知明灯

“这些年,我们这种山区乡镇绝大多数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子女和老人却孤独无依,尤其是留守儿童上学不便、家教缺失、行为失范等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民夜校集优势资源于一体,在破解此类问题上大有可为!” 漆树土家族乡党委书记彭晓涛如是说。

据了解,宣汉是少数民族待遇县,辖4个少数民族(土家族)乡镇,这些乡镇地处巴山大峡谷景区,大都山高路远、地势险峻,大部分村落远离省道公路,留守儿童多,学生上学苦。为切实解决因山高路远带来的上学难问题,宣汉县依托农民夜校资源优势,以打造留守学生“第二家园”为抓手,架起家庭、夜校、学校三方纽带,推动农民夜校办学功能再延伸、作用再发挥,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新时期开办农民夜校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一张“上下铺”,破解上学苦

漆树土家族乡是名符其实的边远乡镇,每周一为赶上学校的第一节早读,该乡松林村的6名留守学生要在凌晨4点起床,爬过十多公里崎岖山路,搭乘途经樊哙学校的早班车,却时常因赶不上客车而迟到;每周五回家也是摸黑夜行,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孩子们苦不堪言,家长们忧心忡忡。

“现在好了,我孙子星期天下午就来夜校住宿,星期一上学再也不用凌晨5点起床,急匆匆、摸着黑赶路了,再也不用担心娃娃的安全了。而且每周五我还可以在夜校边‘上课’边等孙子回家,一举两得啊!”留守学生石丹丹的爷爷石月兴老人乐呵呵的说道。

据了解,为破解少数民族乡镇部分学生上学两头黑、安全隐患大的难题,该县充分利用农民夜校阵地功能,创新成立“学生旅馆”,添置上下床以及棉被、枕头等床上用品,免费为留守学生上学、放学提供歇脚留宿服务,并安排值班村干部轮流照看、监督孩子起居、送孩子上车,有效破解了留守学生上学苦的难题。同时,农民夜校在学生上放学的时间还开展“家教课堂”、“道德讲堂”、“科普文化”等集中授课活动,让村民在接送孩子之余参加夜校学习,既丰富了头脑,更消除了担忧。

一间“兴趣屋”,培养好习惯

学生上学苦的难题是解决了,但孩子们每周五和周日晚上在农民夜校留宿这一空档期,怎么管理又成了难题。一开始孩子们都是“看着太阳等天黑、守着闹钟等上学”,无所事事,村上干部是看在眼里、忧在心头。

为此,该县依托农民夜校办起了留守学生“兴趣屋”,购买了青少年读物,象棋、围棋、羽毛球等文娱用品,添置了电脑,供孩子们学习、娱乐、查阅资料。从此,不仅是留守学生,也包括附近的其他孩子们也跟着来到农民夜校参加学习和锻炼,农民夜校成了土家族乡孩子们的“第二校园”。

在采访孩子时,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数着夜校的好:“这里很方便,网上找一些学习资料,叔叔们直接帮我们打印了;遇到不懂的题,我们几个还可以互相讨论,找“度娘”,叔叔们很耐心,有的题直接就给我们讲了;这里伴多又有耍的,比家里有乐趣多了......”

一张“联系卡”,架起连心桥

在谈及农民夜校带来的实惠时,漆树土家族乡在外务工人员马业平竖起了大拇指:“农民夜校硬是办得好喔,既解决了我们最牵挂的教育难题,还让我们及时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外务工安心多了、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