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到底是奸是忠,该如何评价?

蜀山笔侠

其实袁世凯可以做大总统十年,收权整饬,局面彻底稳定后,再修宪,做总统,万民拥戴。他有点着急,听说是因为老袁家没有活超过70的,所以他有点着急,所以登基了,结果他果然60多就去世了。

袁世凯失败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身体不好啊,哪里还有10年呢?哎。袁世凯他在称帝两个月后,他即出现病状,报载袁病失音,疑系中毒,这实际上让他的部下开始观望,毕竟谁也不会追随一个死人蹈浑水。

袁世凯当不了皇帝,一是身体不好,二是他没有足够的军功,单靠权术和交情稳不住手下。或者说再给他十年时间还差不多,其实我对袁世凯的印象不错,伟人和名声差之在一步之间。如果他不称帝,可能现在的名声比如今要好的多的多,也许他是想君主立宪但是没有时间了吧。所以现在,也不太宣传他这个事,不说好也不说坏。


李三万的三万里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袁世凯:

民国时期,一个最不该死的坏人就是袁世凯!
有些人不能死,即便他是个坏人,例如袁世凯!

袁世凯的一生波澜壮阔,不是我们用忠与奸就能简单定义的,但是因为他曾经开历史的倒车,所以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说,我们经常将他分为坏人,可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公正的看待这个人的一生。

既然袁世凯是坏人,为什么又说他不该死呢?

因为当时全国的武装力量,只听命于袁世凯一人!

两张图足以说明一切,第一张是袁世凯在世时,第二张是他死后。


我们不得不去承认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绝对不可或缺的角色。

袁世凯是个民族主义者。

在民国初期,国力衰退,袁世凯坚决抵制俄国,力保外蒙古不被分裂。面对日本,袁世凯也不得已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之后也曾痛心疾首,告诫国人说:“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外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或可尚有希望。若事过境迁,因循忘耻,则不特今日之屈服奇耻无报复之时,恐十年以后,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亡国之痛,即在目前!”可见他对自己的国家尚存有一丝的热血。他还将将五月九日定为“国耻纪念日”,以待后来者奋发图强。

当时中国,一片混乱,在列强包围下能保境安民的,恐怕袁世凯。只是袁世凯始终抛不下旧思维,同时被小人所误导,想着用称帝来稳定时局,导致后来功败垂成,身死而国乱,中国也陷入了军阀割据的状态之下。

其实历史不可能给予每个人一个公正的评价,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不一定要去争论孰对孰错,我们要做的,只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


废柴柒叔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戏剧视角看,所谓的忠也好,奸也罢,都是民间视角,而非历史视角。

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我个人认为,目前还没有谁的评价超过杨度的挽联: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最常见的是这种写法,本文采用此种说法)

袁世凯虽然具有枭雄本色,但本质上,他可谓“谋国者”,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袁世凯所处时代,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更是四分五裂,中央权威沦丧,以袁世凯的认知,他深知要重振衰弱至极的中国,必须重树中央权威,但袁世凯却没能选对方向,他寄希望于恢复帝制,结果是误入歧途。假如袁世凯未称帝,甚至多活几十年,可能中国的国势大有变异,关于他的评价也会好上不少。

评价袁世凯,我们必须聚焦于不同时代袁世凯的作为:袁世凯驻守朝鲜时期,局势越来越危机,但袁世凯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政治智慧,让中国在朝鲜的利益得到维护,而袁世凯也由此成为政治明星。

袁世凯对中国近代军事的变革也贡献巨大,“小站练兵”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军事人次,加速了旧式军队的灭亡,袁世凯可谓中国近代陆军之父;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又是君主立宪制的头号拥趸,由于袁世凯政治上的实际权力,袁世凯推动了中国近代警察、交通、市政等诸多制度上的变革,影响远在维新派之上,也超过其导师李鸿章。所以从这些角度上,袁世凯可以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

不过,由于袁世凯的特殊身份,他也免不了背上骂名:维新变法时,袁世凯被认为“告密”(其实袁世凯说与不说,维新变法都必将失败);义和团运动时,袁世凯在山东强力镇压,这是因为列强对山东虎视眈眈,袁世凯害怕引狼入室,但这洗刷不了袁世凯残酷镇压义和团的罪名;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与革命党合作,逼迫清帝退位,所以有成就共和的美名。

袁世凯在对日问题上,也并非世人所描述的那般不堪:袁世凯一直将日本视为中国最大的敌人,但国力所限,袁世凯实际上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对抗措施;“二十一条”是袁世凯一生的一大污点,但这个条约其实起源于临时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中日合办汉冶萍借款案》。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可以说是忍辱负重,所以当时的国民党人如黄兴、蔡锷等也未苛责他,袁世凯签订条款前后,也做出巨大努力,让欧美看到了日本的野心,将中国的损失降低到了最小,至于袁世凯将签订“二十一条”之日视为国耻,更是在当时就广为人知。

所以,结合这些历史史实不难看出,用忠或奸来评价袁世凯是有失公允的,我们需要看不同事件中袁世凯的表现,给出不同的评价。

在笔者看来,袁世凯最大的悲剧在于,他本质上是个“古代人”,他缺乏应对近代世界形势急剧变化的能力,他能够想到的解决办法,都来自于中国传统历史:袁世凯认识到了中国要崛起必须重新树立中央威信,但他想到的解决办法是称帝,这在进步历史观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也必将被人抛弃,这也是他“窃国大盗”之名的由来。

但如果我么看世界历史,不难发现,无论英国还是法国,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上都出现过反复,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动,最后才造就比较“完美”的制度,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情势,已经不允许中国人进行反复尝试了,所以袁世凯的做法就不能为国人所容忍,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人面临的困境,是中国人的时代悲剧。

所以,杨度给袁世凯写下了:“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如果我们愿意正视历史的复杂性,就不难发现杨度所言极是。


司徒伯雷

献花(

)

 谢谢《今日头条》的邀请,现就邀请内容回答如下,申明谨代表个人观点。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

中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

北洋军阀

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开始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但后来在

杨度

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被推翻。
客观评价
袁世凯是推动中国

近代化

的有功之人。袁世凯从1903年起在中国搞军事现代化,在华北组建了6个师的新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他先后雇佣了德国、日本的教官,并且办了步、炮、骑、工兵,甚至设立了现代化的通讯兵学校。北洋系军事人才济济,有5个先后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或总理。袁世凯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巡警制度的人。
19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里没有巡警,维持治安由驻防军或衙役负责。租界出现以后,中国人看到西方的警察。1902年,袁世凯担任

直隶总督

和北洋大臣期间,在直隶省城保定建立了巡警总局和分局,并参照外国拟定了中国最早的《警务章程》。1905年,清廷在北京、天津也建立了巡警制度,4年后,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直隶总督任上,袁世凯推行新政的主要成绩是支持创办实业、发展商业,地点主要在天津。1900年以前,天津民族资本企业不过四五家,袁世凯重用

周学熙

,创办直隶工艺总局,几年后发展到一边办厂,一边办相关学堂,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的实业中心,其中机器造纸、织造、电灯、

自来水

、烟草企业,特别是年产水泥20万桶的启新洋灰公司,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
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一个国际性的实业

博览会

)上,参观了直隶馆的实业家张謇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袁世凯确能干事,此人与别人毕竟不同,在工业上尤有擅长过人之处,远远胜过了江苏。”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创办的各式新式学堂不下几十所,除了小学、中学、大学,还包括专科、技术、师范、医学、政治、军事等多种学堂。1905年,他督修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他出面筹钱,资金很快到位,进口的钢轨、枕木、机器、器材还都免了税;他任命当年的“留美幼童”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办路务。这段铁路虽然只有170多里长,但途经居雍关、八达岭,地形复杂、工程难度高。两年后,袁世凯奏请朝廷任命詹天佑出任汉粤川铁路总办。此外,新易铁路、中国和比利时合资建成的芦汉铁路,都有袁世凯的功劳。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节制资本”思想的影响下,反对保护私有财产,而北京临时政府提出“保护私产”、“经营自由”。财产私有,主要表现在“土地私有”,当时大批旗人变相出卖土地,许多封建官地和公田转到私人手里。譬如,从1910年至1929年,

黑龙江

省95%的土地归私人所有。
北京民国政府解除了呈请开办企业的若干限制,从1912年到1914年这3年间,新开的工厂为4000家,民族资本兴建的面粉厂、火柴厂、卷烟厂、造纸厂以及采煤、冶炼企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袁世凯自己更是新式工业的直接投资者和参与者,他投资了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和自来水公司并拥有股票。史学

唐德刚

曾断言:尽管有私利交织其间,但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确实做了很多实事,比孙中山做得多。
以往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一般以负面居多,但是这些负面评价是否公允也被质疑。

正面评价

袁世凯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近代中国一务实干练的能臣。袁世凯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

科举制度

,大力兴办各级新式学堂教育,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延纳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新学精英并委以重任。自小站练兵到接掌北洋,袁世凯建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支新式军队,采纳西法编练新军,并与徐世昌等编就了迄今仍被军事学研究权威部门取为《中国兵书集成》压卷之作的两部兵书——《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训练操详晰图说》。袁世凯废除

衙门

创立警察治安管理模式,领衔仿效西方建立巡警制度,成立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令中国军警分离。袁世凯还积极开矿设厂办公司,发展实业经济,甚至在遭谴归隐之后还说出“官可不做,实业不可不办”的话语。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袁世凯对中国的军事和

工业化

有很大的贡献。除此之外,袁世凯对中国民主进程的推进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袁世凯晚清时期高举“立宪”的大旗,几乎是孤军奋战请求立宪,对晚清宪政的形成至关重要。

负面评价

然而

袁氏当国

时期,为巩固个人独裁权力,不守约法、解散过国会,使刚诞生的中华民国失去在制度下健康发展的机会。但也有人 认为民智未启的当时中国,选举要达到目的需要人民素质的提高,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袁世凯宁可压缩军队,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国民学校,即四年制初级小学。他反复强调

教育

的重要性:“凡一国之盛衰强弱,视民德民智民力之进退为衡。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则必注重于国民教育。”他还批准了一个试验计划,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对成人进行识字教育。 有人指袁世凯是暗杀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的元凶,但实际元凶可能是其他人;而无论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杀宋,此事成为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讨袁的引爆点,结果造成了中国的南北分裂。
1915年袁世凯在日本外交压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中国内政的“

二十一条

”要求中部分条款,使其政绩蒙上污点。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在东亚地区因欧战爆发而陷入国际权力真空之际,面对日本一国独强的巨大压力,袁世凯及

北洋政府

对于抵抗日方二十一条要求,实已尽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嗣候袁氏违背民国公意,称帝登基,遭到全国反对,至此袁氏之威望彻底破产。称帝之举堪称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错误,虽然是君主立宪制度的尝试。
有人认为,袁氏是一个投机分子。在光绪帝委以大任时,他却投靠慈禧太后一党。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掌握了清廷军事大权,本应平定革命的他,反过来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使清帝退位而得任民国总统。这全是选有利益的一方投靠的行为。但也有人认为袁世凯是推翻满清的功臣,晚清他主张立宪就从制度上瓦解了清朝贵族权力,后来直接

逼宫

,清帝退位,中国当时避免了南北分裂的局面,袁世凯本人堪称中国的

拿破仑

华盛顿

。另外,袁世凯时期对教授和知识分子充分尊重,人民生活基本安康,舆论也比较自由,反袁言论在报纸照样发行。而袁世凯去世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稳的住中国的

统一

局面,中国陷入了几十年军阀混战状态。

真诚永恒71667651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评价袁世凯,或者袁世凯到底是忠是奸,那就看你把他放在了什么位置。

比如说在教科书里面,我们一直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登基为帝,企图把中国再次拖入封建社会,自己坐享天子之位。当我们单以袁世凯的行动来论,这确实并没有错,也是历史真真实实所发生的事情,换句话说,从整个大环境,文明的未来走向以及现在的我们来看,当初袁世凯称帝,就是其野心的昭然若揭,是要一致去声讨的,所以发生了护国运动。

但是当你生处那个时代,是当时一位普通百姓的时候,我相信,你最想看到的是华夏再无战火,妻儿不再流离,那么除去你最讨厌的原清王朝以外,那么这个国家到底是接着帝制,还是共和,亦或是君主,其实你都不在意。你不会去管未来到底往哪走,你最希望的是走好当下。

而这里,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论证就是袁世凯称帝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为了自己的权欲,还是为了天下黎民。

有一个说法,袁世凯在弥留之际,留下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是他害了我。”这个他到底是谁,历史中一直争论不休,我们可以先放一边。但是至少,这说明了,袁世凯是被“推上”帝位的,这个”推“是怎么个推法呢?一:国家民族正值危难之际,列强无不适时而动,要保民族之根本,国土之安宁,当务之急,自然是建立全新的朝廷,才能更好管理这个国家。二:百姓饱受战火,他们显著最需要的就是安稳。

不容否认,袁世凯从一名小将一步步到可以逼清皇室退位的权臣,再到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聪慧无双,但是他依旧有着旧时代人的狭义,这个狭义就是眼界和思想上。我们虽然不能苛求说你知道我们现在共和有多好嘛,你知道如果恢复帝位,百姓以后有多惨么,但确实,对于当初的袁世凯来说,他认为这样(称帝)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在登基之前,他还特地派人调查了“民意”,结果“民意”一直显示,“您再不登基,这天下就完啦”。

袁世凯是一个历史争议非常大的人,其实这并不能全怪他,在那个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是英雄,却也会因为对未来估计和预算不足,更或者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了狗熊。所以这个时候,他是英雄还是狗熊,就全在你自己怎么看,怎么想了。


三观粉碎机

袁世凯是一个真正有能力,并且能做事的人,俗话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只不过他嘴炮没南方党人厉害,在舆论风评中往往处于下风。

当然这也和他自己晚年犯浑称帝有关,本来袁世凯的名声在民间还是不错的,结果英武一世,智昏一时,受长子袁克定怂恿,继位洪宪皇帝之后,受到万万人唾骂,遗臭万年,连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党羽北洋系众将都相继反叛,北洋三杰中的两个人物段祺瑞段公,和冯国璋都因为称帝的事与其交恶,自己最后也被迫妥协去除帝位,并在不久后抑郁去世。

本来他能活的更久,袁世凯也能为历史作出更多的贡献,他有多重要,看看他死后那十几年,天下无主的民国烂成什么样子就知道了,北洋系分裂,直系皖系奉系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动荡,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力大大弱化、沙俄,日本势力趁机加大渗透力度,外蒙西藏等地相继失去。。。。。

而袁世凯在世的时候又是怎么样的呢?观看其人生轨迹,从小就不肯科举,而是梦想着上战场杀敌,后来受到贵人吴长庆提拔驻军朝鲜,成为近代史上击败日军的第一人。

归国后小站练兵,创建了第一支近代中国陆军,央视的北洋大观节目中,直言不讳的称其为近代中国陆军之父。

(当然袁世凯出卖光绪帝一事是该受到口诛笔伐,这固然有他不看好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能够政变成功,为了自己的地位,他选择了站在西太后那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袁世凯主政的山东,加入东南互保,免遭于战乱。

在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北洋大臣,在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积极推动了各项改革,包括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也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这也成为了他最不可磨灭的功绩。


成为民国大总统后,他与列强交涉,拒绝麦克马洪线、恩威并施迫使外蒙取消独立,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统一币制(袁大头),积极发展工商业,维持了财政的稳定。

当然啦,袁世凯作为封建军阀的代表,他难免为了私利,作出些事,比如二十一条,但这条约签订的背景很复杂,锅不能只扣他一个人头上。

千古兴亡,历史功过谁来说,只是希望历史能给袁世凯一个公平。

大狗子对北洋时代很感兴趣,以后会写些文章。

欢迎点右上方,关注我。


脑洞局长

梁启超云:“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人答应。” 问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却告诉我们,皇帝还是有的,只不过改换名称罢了。

李鸿章说他是个人才

主流史家把袁世凯定位为纨袴子弟,喜欢拿袁世凯的不喜读书说事。言外之意,这小子打小就不是个好东西。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早沦落为扼杀人性的工具了,理论上我们都承认,而且给予曹雪芹、蒲松龄等众多科举失败者以理解同情,但到了袁世凯这里,就变得苛刻了。

袁世凯第二次科考失败后把自己的诗词文章付之一炬,曰:“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投笔从戎的袁世凯投奔的是嗣父好友、正在登州帮办海防的庆军统领、身为袁世凯干爹的吴长庆,没想到身为儒将的干爹让他在文案上挂名领干薪,却请幕府大才子、后来的名状元张謇指导他读书。袁世凯抑郁得大病一场,向张謇诉苦曰:“我家中有田可耕,此来不是为谋糊口。我以为中国现在受列强压迫,法兰西侵略安南,扰及我南洋沿海,指顾之间,战事将起,假如对法失败,则列强或将群起瓜分。我当初因吴公膺海防重镇,需才必多,正是大丈夫报国之秋,不料到此之后,见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赴敌之意,谅我亦不甘久居也。”

张謇很感动,出面说情,吴长庆马上委任袁世凯为营务处帮办——不想读书咱就做事。袁世凯有个特点,做事特认真,而机会总是给那些认真的人。这时候中国的朝贡国朝鲜出了事——政变了。身为宗主国的中国决定代为平乱,令庆军出兵。袁世凯终于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不说吴长庆,连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都发现这小伙儿是个人才。

吴长庆撤回后,袁世凯就成了李鸿章在朝鲜的代理,他做事虎虎生风,被人称作“虎头”。问题是朝鲜局势太复杂,别人是浑水摸鱼,中国却是浑水摸蝎子,结局当然很惨:一、朝鲜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二、中国不但不是诸葛,简直是个泥菩萨,却雄心壮志地过河去了。袁世凯的事功被人称作虎头,李鸿章的外交政策则被人称作蛇尾。用普通话说,弱国无外交;三、小日本这个对手不一般。不过袁世凯个人还是有收获的:一是朝野中人对他刮目相看;二是朝鲜乃不错的实习基地,之后他在大清舞台上的表演即得益于此。

袁世凯从小喜读兵书,颇有知兵之名,在李鸿藻、荣禄、恭王、庆王等一帮大佬的保举下走向了小站——天津东南七十里处的新农镇,清政府的新军定武军归他开练。当时各方反响热烈,湘军大佬刘坤一致贺电:“振刷精神,力图报称,以中外之望”;拜把子盛宣怀发来贺电:“为国家贺”;社会名流、文章大家吴汝伦来信:“草野下士,无任翘勤。”端的是众望所归袁世凯,大清能不能崛起,就看他的了。可惜一些研究者认定此乃军阀的肇始,还有人更进一步,把曾国藩称作“近代中国军阀的鼻祖”。

袁世凯的军队,政府给新起了个名字:“新建陆军”,兵额7300人,中国军队向近代化转型了。袁世凯练兵,军事方面,英国海军司令贝思福评价曰:“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唯一一支完全合乎西方标准的真正的军队”。对袁世凯本人,他的评价是:“将军精力充沛,极富智慧,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爱国者,绝对忠于朝廷。他为祖国的前途深表忧虑,认为除非朝廷采取某些措施自保,否则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其土崩瓦解。”

袁世凯的“维新”

袁世凯当然也维新。

当时的国内外环境,稍具良知、稍具清醒意识的士大夫都在发出改革变法的呼声,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念与方式:孙中山是暴力革命,开天辟地换新颜。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是马体牛用或者牛体马用,驴唇不对马嘴。顽固派维旧,仅希望人心崭新一下,比如激发天良什么的。至于康袁,康有为私人书信中云:“望在上者而一无可望。”袁世凯私人书信中云:“曾亦力言,但均在梦中,大概亦知其不可为而委为气数使然。绝不肯尽人以回天,无可望矣”;“唯大局直无法挽救,只好以极坏处设想也。”“时局至此,战事断不可忘,请嘱各营加功操练。”

康、袁都看穿时局了。但看穿是一回事,怎么改又是一回事。袁是世家子弟和稳重的政治官员;康是布衣举人和激进的“传销大王”——两个人的维新理念肯定是不同的。

世人都知道康有为上书,却忽略了袁世凯的上书。袁的维新比康稳健:康主张变法从中央开始,首在夺权;而袁建议从地方开始,旨在稳推。康后来对着荣禄狂言要杀一二守旧大臣以推动变法,甚至不惜发动兵变以废太后;而袁认为守旧大臣未得屏蔽,要雍容富贵地把他们养起来,以减少人事上的阻力与秩序上的失控……问题是中国在历史转折关口的选择总是激进与跳跃,袁世凯在其中被充了康的赌注——如果说康的终极目标是绑架慈禧太后的话,那么绑架慈禧太后之前,他首先绑架的是袁世凯。政变这事儿,本不是袁世凯的主意。袁世凯没有参与他们的百日维新,更没有参与他们的核心会议,凭什么赌命的时刻把人先押出去了?对袁来讲,告不告发,都算是欺君之罪了。

袁世凯能解脱出来是他的幸运。诸多学者现在也论证政变的发生不是出于袁世凯告密,袁世凯是事后补告,只不过这种补告加重了政变的程度:一是光绪本人遭遇囚禁,差点被废;二是荣禄出于保护光绪的目的对六君子不审而斩,导致康的围园密谋终不被世人所知,加之康在海外大搞野狐禅:公布的光绪衣带诏是他加过工的,对围园密谋更是一概否认。

光绪死后,康发出讨袁檄文并上书摄政王载沣,试图对当年的围园密谋稍作透露,遭遇梁启超坚决反对。梁认为,不如把屎盆子都扣袁世凯头上。因为,没有围园密谋,戊戌案才能平反,党禁才有希望开放。

世人喜欢说维新告密染红了袁世凯的红顶子,可平心而论,没有维新这档子事,袁世凯照样要冉冉升起。

北洋新政谁能敌

义和团只是慈禧太后的一个棋子。她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废光绪立新皇。问题是境外势力不预承认,于是太后就向义和团挥手了。

老太后的宣战可谓世界奇观,诏书中没有宣战对象,只说了几个“彼等”!也不知谁是她的敌人;诏书没有通过驻外公使送到任何一个国家去,仅对内宣布了事。

老太后诱敌深入,把八国联军引向了北京,那么山东巡抚袁世凯在干什么呢?一、“祸水”东流,把义和团赶向了天津第一线,谁不去就是假义和团,镇压勿论。二、保教导致义和团的首发地山东居然成了洋人的避难地,不但在境洋人得到了妥当的保护,就是外省洋人也纷纷前往。这一切让袁世凯在洋人眼里闪闪发亮。三、参与东南互保,成为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广总督李鸿章齐名的大清残局下四根擎天柱之一。四、袁世凯的运作下,八国联军一看到山东界牌或者墙壁上书有“此山东境”字样,便立马儿掉头,不加进犯。这一切让山东绅民齐声感颂并赢得了李鸿章的高度赞扬:“幽蓟云扰,而齐鲁风澄。”

八国联军让太后明白,不改革不行了。从1901年到1907年,袁世凯直督六年举办了一系列新政,北洋势力也进一步坐大:一、袁世凯以自己的武卫右军为基础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六镇,除了京旗常备军由满洲亲贵铁良控制外,其他五镇全由袁世凯操纵。之后北洋常备军改称为北洋陆军重新编制,总兵额达7万人。清政府本来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可直到武昌起义前夕也没有完成,只编成14个镇和18个混成协,总计17万余人。相形之下,非袁世凯编练的其他新军各方面差矣,袁世凯的资本逐渐壮大。只不过在大清特色的体制下,这资本必得经过特殊的转换才能形成袁世凯手中的力量。因为政府想撵他回家,他就只能回家;如果不是革命党起事,袁世凯也就终老洹水了,而且最终能不能终老还要看政府的意思,所有的安全,既是暂时的更是有限的。二、建立各类军事学堂,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三、沙场大阅兵,袁世凯指挥1905年的河间秋操和1906年的彰德秋操,引得中外瞩目。四、创办近代化巡警。五、从八国联军手里顺利接收天津。六、反贪肃政,开官智培政才。七、大兴实业。八、奏请废科举,举办各种新式学校。九、试行地方自治与司法独立……袁世凯的直隶成为新政模范省。

随着新政的展开,立宪也成为局中先进人物的共识。张謇以日本伊藤、板垣忽悠袁世凯“执牛耳一呼”。袁世凯被说动,联系两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周馥电请政府立宪,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立宪拉开序幕。问题是宪政离不开官制改革,官制改革离不开权力分割与人事纷争。责任内阁没有成立,袁世凯的副总理没戏了;丁未政潮,与瞿鸿、岑春煊斗了几个回合,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太后召袁世凯进京,免去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调任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明升暗降。虽然如此,袁世凯还是很热心立宪。上帝老是恶作剧,它让光绪和太后这两个权威先后死去,溥仪登基,其父载沣摄政,说袁世凯“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勒令“开缺回籍养疴”。

老乡,请问共和咋走?

都认为袁世凯势大,除不得,可是政府让他回老家,他还是乖乖回了。

袁世凯在安阳洹上写个诗钓个鱼,数数妻妾逗逗儿孙,过得有滋有味儿的。问题是革命党与立宪党的龟兔赛跑中,立宪这只乌龟经常停下来,革命这只兔子半路上不睡觉。岂止是不睡觉,深怕政府真的立宪,革命的正当性就丧失了。没想到政府还真就成全了他们。

革命派在舆论上越来越占上风。立宪派也被刺激得激进起来了,认为预备立宪9年时间太长,应该只争朝夕。经过3次上书请愿,清廷作了让步,宣布立即组织内阁和1913年召开国会。待政府公布责任内阁名单,立宪党人失望了,分明是皇族内阁嘛。这个时候,保路运动让革命党的子弹飞出。清廷手忙脚乱地从外地调集大批军队入川助剿,尤以湖北兵力最多、枪械最精。湖北一空虚,武昌起义就成了。中外朝野一齐呼唤上了袁世凯。

可惜,那时候的民众没有共和素养;那时候一切党都没有群众基础;那时候的革命党不懂政党精神,诸多党员是跨党人士,有些党员干脆没有政治信仰,把入党当作仕途,党义模糊,党争却一点也不模糊。当时的报纸评曰:“大率以一党权力为前提,而置国家大局于不顾。甲党之所是,乙党必以为非;乙党之所非,甲党必以为是。”

于是内阁习惯性流产,子弹更是乱飞,先是张振武案,后是宋案。前项,双方和解了;后项,中山先生力主发动二次革命,两个月后失败——不过革命党还是用实际行动证明,根本就不想听从中央调配。总之,革命年代,参与其中的人都在越界,都不知自己的本分何在,或者说知道也不遵行。袁世凯的苦处可见《时报》所载大总统令:关于用人,“求才则几熏丹穴,共事则若抚娇儿”;关于地方都督,“简明朝颁,拒电夕告”;关于革命党,“恃党籍为奥援,胁长官而自署,尽人皆革命元勋,口辄有功民国,人言庞杂,进易退难”;关于财政,“地方节节截留,中央征解无几”,“国税则屡征而屡抗,外债则旋赞而旋否”;关于党政,“借风作浪,节外生枝,以党略为前提,置国命于孤注”;关于议案,“累日不能决一条,经月不能颁一律”,“而国家作用,一日不能停滞,政府措施,触处动成违法”。所以挟胜利之余威,他做了一系列动作:把黎元洪请到了北京;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取消了国民党议员解散了国会;废掉革命党给他特制的法式内阁制,改成了美式总统制,中央权威算是有了。问题是“时不利兮骓不逝”,日本给他扔过来一个“二十一条”。

袁最大的跟头是称帝,虽说是君主立宪,可全国亢奋的情况下,弦断无人听。

唐德纲对此评价曰:“袁世凯早就感觉共和体制不适用于中国,再经过与国民党一番痛苦的斗争之后,金窝银窝,终不如狗窝,他老人家就要回头去做皇帝了。吾人从今世纪之末,回看世纪之初,大概没有什么历史难题不能理解的吧?”

老唐理解,可是其他人呢?袁世凯当时发布一个申令(相当于罪己诏),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他跟曾经的亲信张一麟说:“此是余自己不好,不能咎人”,以至于张感叹曰:“犹是英雄气概也。”

袁死后,杨度挽曰:“共和误民国,民国亦误共和,千载而还,再平是狱;君宪负明公,明公犹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世人都同情孙中山,不知孙中山的幸运正在于他没有上位;世人都恨袁世凯,不知袁世凯的悲剧就在于他的上位。民国初建之时,不但袁世凯的智能条件不够,一般民众、革命精英,哪方条件足够?所以唐德刚先生才说,当时的客观历史注定袁世凯这样一个边缘政客“不论前进或后退,都必然是个失败的悲剧人物”。袁世凯若泉下有知,说不定会拉住骂他的人问:“老乡,请问共和咋走?”

(作者系文史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11期,


青年史学家

袁世凯像

袁世凯被称为中国封建史最短命“皇帝”,当了83天皇帝因患尿毒症,一命呜呼。观其一生,如看一部励志逆袭大戏。从一个小混混一步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让人感慨万千。其之所以被后世贬低、谩骂,扣上“卖国贼”的高帽,全因其和日本人签了《二十一条》。但仔细寻找历史踪迹,我们会发现袁世凯有颗爱国心。

袁世凯在朝鲜

一、日本人和袁世凯有旧怨。袁世凯23岁的时候带兵到朝鲜平叛,依召命节制朝鲜诸君,因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其才在35岁时离开生活12年的朝鲜回到北京。从25岁起因争夺朝鲜的实际统治权他就和日本人多次交手,并获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成为朝鲜真正的“土皇帝”。自然和日本人解下了梁子,日本在甲午战争前曾多次派人暗杀他。

师徒“卖国贼“”

二、师傅之死又结新仇。李鸿章作为袁世凯政治上的老师给其助力良多。当年袁世凯在朝鲜多次挫败日本人的阴谋,遏制日本势力在朝鲜的渗透,全凭李鸿章竭力照应,要不他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毛头小子早完蛋了。李鸿章曾给袁世凯写下“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的评语。如此知遇之恩袁世凯怎能不铭刻在心?为了给袁世凯站台助威,李鸿章在朝鲜打了伊藤博文的脸,使其颜面无存。甲午战争日本大获全胜,伊藤博文为报当年李鸿章朝鲜奚落之耻,点名让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谈。由此始,彻底断送了李一世英名。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被刺,一眼失明,不到5年怀着悲愤之苦离开人世。如此舍命保全之恩袁世凯怎能不结草衔环?李鸿章死前推荐袁世凯接任自己直隶总督。如此提携之恩袁世凯万死而不能报其一也?

由以上两点可知,日本人在袁世凯心里,可以说是杀一千次都不解恨,他怎会和仇人同谋?

中华民国总统

至于说成为民国总统后,袁世凯为当皇帝而和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更是无稽之谈。实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英日同盟(协约国)为理由,强行派兵接收德国(同盟国)在山东胶州湾的租界地,以及胶济铁路沿线地带,中国政府无力阻止。孙中山为筹措资金而与日本人签订《中日合办汉冶萍借款案》,1915年2月2日,日本趁欧美各国无暇东顾之际,向袁世凯提出了与借款案有相同点的《二十一条》之要求,逼迫北洋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洲及蒙古的权益,以及承诺聘用日本人为顾问。日本的要求等同于将中国纳入成为其保护国。”

相反,为阻止日本人如愿袁世凯一面拖延时间,一面向社会各界透漏日本之无理要求,以期以民众之口堵日本人策。终究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徒劳的。袁世凯像他老师李鸿章一样在万般无难之下签订了《二十一条》。胡适曾对《二十一条》有过中肯评价说:“吾国此次对日交涉,乃历来外交史所未见”。 由此可见袁世凯还有颗爱国心的。至于你说袁世凯是忠臣还是奸臣,不好说。对大清来说他是奸臣,对北洋政府来说他是忠臣。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顺着者昌,逆之者亡。

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袁世凯


水映山河笑古今

时光回溯

时间来到了公元1916年6月初的一天

我奄奄一息的躺在病榻之上

奋力的想扭转沉重的头

再看一眼挂在我面前的金线龙袍

隐隐的,我听到远方有低沉女子的啜泣

我头脑变得清晰起来

“哦,恐怕我是大限已到了吧”

这时我听到床边有人轻声呼唤

“父亲父亲,您还有什么要交待的吗?”

我尽力将眼神移转过去

我知道这是我的长子克定

我整理了一下思绪

“克定啊,为父一死,为日本去一大敌,看未来之中国再造共和”

克定抓紧了我的手

到现在,我的头脑骤然清晰

接着说道

“你以后千万不要在被他们蒙骗了,为父这件事,是真的办错了”

不知为何,身体愈加沉重的我头脑愈发灵光

逐渐的

克定呼唤之声似乎离我逐渐远去

身体也愈发轻飘

回想世凯一生

为国家,为民众,为后代,且算尽心尽力

初仕于朝鲜事物

尽心竭力

甲午战争之后

民族贫弱,列强丛生

我心中抱定一念

唯督练新军之事,前途不可限量

小站为我发家之地

西学练兵之法

教习皆西洋强国之能使

大力提拔基层军官

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勋等人

皆是未来治国之能臣

外人皆说我练兵为己

退一步讲,就算是我个人私念

难道我所做之一切不是为了国家之强盛吗?

我一生几起几落

大风大浪

康梁之变,卷入其中,难以自拔

康梁之辈

学术虽有成就

然政治实乃一窍不通

哪知宫中变化之微妙

恐怕

中国近代的苦难

也有这二位“君子”的责任吧

辛亥革命,席卷大地

南北谈判,顺势而为

可叹孙文等人

一无治国之根基

二无治国之能力

国家弱小,外有列强相逼

世人皆说我为“窃国大盗”

纯属无稽之谈

内忧外患

哪里有国家让我来“窃”

如将国家交之孙文等人

民族休已,百姓休已

民国总统,实乃虚位

政令不出宫门

军阀势力尾大不掉

地方税款节流,政府难以为继

即如此

吾亦大力推行利国利民之举措

造铁路,办工厂,兴技术

恢复经济

注重教育,整顿官吏,改善民风

彻查赌毒

官僚体系焕然一新

可后世又有几人真正看到

民族大义

更加不敢有半点含糊

藏、蒙尝受英、俄挑唆

趁辛亥乱世

意欲叛逃中华

吾尽其所能、软硬兼施

识破帝国之诡计

诸君何其不知

值乱世之时,分裂常伴之

保中华之完整

实乃世凯奇功也

世凯料身后之事

恐有二事为后世争论

一曰“二十一条”

此事吾亦痛心

日本兵舰直指国门

唯有出卖一定主权

谋求一时缓和

且吾应许之二十一条实与日本初提之二十一条大异

日本国所提二十一条,足让中华亡族灭种

世凯知其利害关系

极尽所能挽回国家利益

拖延时机

且把信息透露英美列强

企望国际干涉

诸君且想

设身处地

汝之奈何,如之奈何

二曰“洪宪复辟”

然回思复辟之事

后悔不已,逆流而动

必遭千古唾骂

然诸君且听我一面之言

时值乱世,国事微末

共和初达,民智未开

外有军阀割据,内有大臣不掉

世凯虽有报国之志

然则权力不达

吾尝深夜思之

谋民族发展

唯有权力通达

力求权力通达

唯皇帝一法耳

然时论复辟之事

外界多支持也

外军阀,如阎锡山者,蔡锷等

皆持支持态度

北京城内

立宪派与民众亦高呼复辟

且有洋人古德诺教授

称唯有世凯进帝位,然则能救亡中华

千言万言

均不能挽回一时糊涂

终成大错

历史之残酷,存乎一心

顺势者大成

逆势者悲乎

吾料孙文等必将受百世倾慕

悲乎 悲乎

悠忽游哉

我身体越发轻盈

只是身边女子哭声越来越大

回思我一生之余,亦并无他恋

只怕后世悠悠之口

世凯作古

这骂名怕是背上千年了


周波波

梁启超曾这样说:“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人答应。” 梁启超说的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26岁成为驻扎朝鲜交涉通商事务全权代表,是北洋军阀的鼻祖,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从小喜读兵书,颇有知兵之名,在李鸿藻、荣禄、恭王、庆王等一帮大佬的保举下走向了小站――天津东南七十里处的新农镇,清政府的新军定武军归他开练。当时各方反响热烈,湘军大佬刘坤一致贺电:“振刷精神,力图报称,以中外之望”;拜把子盛宣怀发来贺电:“为国家贺”;社会名流、文章大家吴汝伦来信:“草野下士,无任翘勤。”

袁世凯小站练军成功,使小站新军成为创练新军的模范样板,全国各地再度添练新军,必从小站抽调军事骨干担任教官。正是从他编练的新军中,走出了3个民国总统(冯国璋、徐世昌、曹锟),6个民国总理、陆军总长(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贵、唐绍仪、张怀芝、靳云鹏),34个督军。这不能不说是袁世凯的功劳,也是他创造的一个近代奇迹。

世人都同情孙中山先生,不知孙中山的幸运正在于他没有上位;世人都恨袁世凯先生,不知袁世凯的悲剧就在于他的上位。民国初建之时,不但袁世凯的智能条件不够,一般民众、革命精英,哪方条件足够?所以,唐德刚先生才说,当时的客观历史注定袁世凯这样一个边缘政客“不论前进或后退,都必然是个失败的悲剧人物”。

袁世凯一生波澜壮阔,在近代中国占有重要地位。袁在科举坎坷、军旅发迹、政坛腾达的生涯中,几乎历经了清末民初所有的重大事件,其开创的北洋系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进程。

历史是复杂的,抛开对袁世凯脸谱化的简单认识,深入考察袁世凯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袁世凯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 不能简单地用奸是忠来评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