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代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临朝?

逍逍客说

明朝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并没有说明嘉靖就懒惰不理朝政,反而嘉靖皇帝被后世认为是明朝最聪明的皇帝。在嘉靖当政时,文武百官对嘉靖的评价都是“英武之主”可见嘉靖皇帝御下权谋的高超。其实嘉靖不上朝手里却牢牢的控制着朝堂的运作,所有的官员都被嘉靖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以嘉靖不需要上朝就可以控制朝堂,因为嘉靖手里有三张王牌,有了这三张王牌,对嘉靖来说上不上朝无关紧要。

第一张王牌,就是嘉靖皇帝的高超权谋之术。明朝后期朝堂的运作基本都是内阁的大学士把拟好对政务的意见的奏章送给皇帝,皇帝根据意见最后作出意见进行“批红”,内阁根据批红把具体的操作发给六部执行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流程,只要嘉靖皇帝控制好内阁各个大学士基本上就控制了朝堂的运作了。内阁首辅被称为宰相,后面还有次辅,后面还有几个大学士,总之内阁是按部排班的。一般内阁大学士都是只有几个人,不会超过两位数。嘉靖的权谋就是让内阁里面的大学士争斗不休,自己则是渔翁得利。嘉靖每次任命一个内阁首辅,都会在这个首辅背后安插一个有能力的次辅,而次辅背后又安插一个有野心的内阁学士,总之就是让内阁大学士们都不是一个派系的人。内阁里面的大学士谁都想做宰相首辅啊,于是一个个大学士明争暗斗,希望把前面的搬倒,自己上位,而嘉靖只要控制后节奏就行了。无论哪个内阁首辅多么有能力,没到几年的时候,嘉靖就会暗示次辅要搞掉首辅,目的就是不让首辅当的时间长了建立自己的势力。嘉靖就是玩的这么一套,来回循环,来回折腾,而内阁官员也吃这一套。在皇帝和内阁官员长期的斗争中,大家对彼此的手段也熟悉不过了,内阁也学会了忽悠嘉靖皇帝了,不过嘉靖还是占了上风,因为他是皇帝,有最终的决定权,所以内阁官员在嘉靖的眼皮子底下只好服服帖帖,战战兢兢。既然用自己的手段可以控制朝廷官员,嘉靖就没必要上朝了,这多浪费时间啊,就像一个公司的董事长,没必要天天上班,幕后操控就行了,所以嘉靖也是这样做的,省心又省力,多好啊!

第二张王牌,就是嘉靖手里的锦衣卫特务,所谓皇帝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靠的就是锦衣卫。锦衣卫特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这个组织那可以说是嚣张的可以,只要有怀疑,不管是多高的官员,还是平头老百姓,都可以不用审问直接抓你。至于能够从锦衣卫监狱里出来的基本上还没有。嘉靖皇帝就牢牢的把锦衣卫特务组织掌握在手里,因为锦衣卫就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嘛!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是嘉靖皇帝的奶兄弟陆炳,陆炳的母亲是嘉靖皇帝的奶妈。他们两人是一起喝着同样的奶长大,一起玩到大的伙伴,可见他们的关系有多深了,甚至陆炳还从火灾里救过嘉靖的命呢!嘉靖是很信任自己这个奶兄弟,自己做皇帝了就让陆炳当锦衣卫的指挥使。锦衣卫的任务就是监察文武百官喝点对外情报,基本上每个官员的家里都会有安插锦衣卫的特务,而官员却不知道的。所以嘉靖晚上批改奏章时,旁边都会有一份文武百官官员的黑材料,所有文武官员的私隐事都在锦衣卫的报告里,嘉靖通过报告对官员的活动都一目了然,所有官员的把柄都在嘉靖手里。明朝的官员工资低,几乎每个官员不多不少都会干点贪污受贿的事,嘉靖心里都知道。如果哪个官员不听话,嘉靖就让锦衣卫拿着材料抓人就行了,一抓一个准。所以嘉靖很容易想让哪个官员滚蛋就让哪个官员滚蛋,谁不服就让他去监狱里待几天。因此嘉靖通过锦衣卫牢牢的把官员控制在手里,毕竟做官的都怕死啊,也只好服从嘉靖皇帝了。当然有例外,就是海瑞,海瑞是清官,他没有把柄在嘉靖手里,海瑞就狠狠的骂了嘉靖,嘉靖还真没办法对付他,最后海瑞还是被放了出来。

第三张王牌,就是嘉靖是皇帝也是科举官员的恩师。要知道在明朝,底层老百姓想要出人头地,成为上流社会的人,就必须要考科举去当官,没有第二条路可走。那些读书人通过层层考试,终于到了殿试,最后的名次由皇帝决定,那些有了功名的学子就拜皇帝为老师,就是天子门生了,皇帝就给这些门生官职和发工资了。在儒家的思想里,天地君亲师,皇帝既然是君也是恩师,那些官员怎么也要服从啊,你可以内心不服,表面还要装出一副尊敬的样子啊,不然就是大不敬了。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还是皇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可以随便找个借口把官员查办,你还不得不接受,这就是皇帝占有道德的制高点的好处,当然啦那些官员也有手段反制,其实就是出书把皇帝的名声搞臭,总的来说皇帝是占有上风的。嘉靖是皇帝,所以他在名义上就可以随便的控制文武官员,就牢牢的把朝堂运作抓在手里,因此不用上朝就可以安心掌控朝局了。

就是因为嘉靖手里有了这三张王牌,嘉靖可以很轻松的把握好朝局的方向,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然这样何必要天天上朝浪费时间和精力呢,幕后操控就很好嘛!还有就是嘉靖皇帝喜欢修道炼丹,要修道炼丹哪有时间去上朝啊,有多余的时间还不如研究研究长生不老呢,所以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因为他已经把朝堂掌控在手里,上朝这个形式可以去掉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对于明代嘉靖皇帝历来的争议很大,但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嘉靖是一个擅于权谋的皇帝。换句话说即使二十多年不上朝,朝中飞过的一只苍蝇都在他的掌握中。至于嘉靖为什么不上朝,是有一下原因的:

一、“少年天才”的嘉靖对于能力的自信


嘉靖的才能从他十五岁登基就表现出来了。他这个“捡来的”天子,登基时杨廷和要求他走侧门,但他以不上位为要挟,毅然走了正门,给当时的朝廷大臣们极大的震撼。他执政的后二十多年虽然没有上朝,但他对于朝廷大臣的掌握是史无前例的。朝堂上一切的决策,都是他幕后推动的,可以说无论是谁在明面上做的决定,都是嘉靖授意的,这里离不开东厂与锦衣卫的作用。

二、“壬寅宫变”的刺激转变了嘉靖的性情


由于嘉靖迷信方士,为了修道大量采补宫女的处女血,强迫宫女不得进食时常鞭挞虐待导致在嘉靖二十一年的时候,十几个宫女发动宫变,差点就把嘉靖给勒死了,从此以后嘉靖皇帝性情大变,从此独居西苑再也不理朝堂之事,开始了隐居的生活。

三、“劫后余生”的嘉靖对于修道事业的热爱


九死一生的嘉靖认为之所以没死是得到了上天的庇佑。这之后就开始了他二十多年不上朝,专心于自己修道成仙的事业中。他开始到处寻找采集灵药,由道士们炼制丹药。为了早日飞升,嘉靖大兴土木建设了许多的祭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以上就是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原因,内容纯属原创,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少侠看历史

嘉靖皇帝十五岁登基,在位四十五年,倒有二十多年时间不上朝。那么嘉靖皇帝究竟在干啥呢?原来,他常年在北京西苑信道修炼,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明朝有十六个皇帝,其中超过一半的皇帝信奉道教。但是,没有一个皇帝像嘉靖皇帝那样,把信道修炼当成了自己的毕生事业,爱到醉生梦死,修炼一直修到老死。不过,千万别以为嘉靖皇帝不临朝就是不理政,他可不会傻到荒了朝政去信道。要知道,嘉靖是个极聪明的皇帝,“二手都要抓,二手都要硬”的先进管理方法,他是原创始作俑者。嘉靖皇帝手下有二套工作班子,一套是朝廷行政管理班子,由夏言、严嵩、徐阶先后为他当家理财,挡风遮雨。另一套服务班子由邵元节和陶仲文领衔,专门负责为嘉靖皇帝寻仙求丹。宰相严嵩和画家徐文长,也曾跨界来为嘉靖皇帝信道修炼造势,写作“青词”是他们的强项。所以,嘉靖皇帝虽不上朝,但他的门庭从未车马稀。


王荣联1

明朝历史上有两个皇帝不上朝,一个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一个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我来给你简单说说为什么嘉靖皇帝二十多年深居西苑,不问朝政,至于万历,你没问,我就不说了。

朱厚熜15岁继位,在位45年,在上台前期,他非常勤奋,英明果断,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就此看来,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减轻赋税,整顿朝纲,外击倭寇,也是历史上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后来张居正的改革也是他打下的基础。

史书评价他是“中兴之主”,“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那他为啥后期不问朝政,不上朝20多年呢?

嘉靖皇帝后来沉迷修道炼丹,信奉玄学,这是主要的原因。因此他在位的后来二十年间,几乎是从不上朝。
即便如此,他仍然紧紧掌握着权利,对天下事了如指掌,皇权权威一点也没被影响。后期,官僚腐败、任用奸臣,严嵩掌权20年。后来严嵩被革职还乡,国家才渐渐回归正轨。


浅读浅知

明朝的第十一个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因其堂兄武宗朱厚照无儿无兄弟,幸而做了皇帝。

嘉靖皇帝好静不好动,自嘉靖十八年母亲死后,二十年不上朝,不理朝政。他一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成仙成道,长生不老,因而嘉靖时期是明朝火灾最为频繁的时期。


他在乾清宫、坤宁宫前均建了道场,道士们整天的进进出出,好不热闹。大臣们极力劝阻,他非但不听,还在它处又建了多处道场,把紫禁城弄得如同一座大庙。嘉靖对道士们寄托着无限的希望,不仅给道士封官,还拜道士为师。
在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嘉者,家也;靖着,尽也。值到后来病重了,他才终于不敢再服金丹,开始悔悟,但已经为时过晚。


蕾姆123西瓜

明朝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首先要声明的不是他不爱权利,没有哪个皇帝不爱权利。

那么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长达三年的大礼仪之争之后,君臣失和,嘉靖皇帝对于那些跟他作对的臣子非常反感,继而选择了退居幕后,但这并不代表嘉靖皇帝放弃了权利的掌控,相反,嘉靖皇帝扶持了严嵩,严嵩能掌权长达二十年,其实是跟嘉靖皇帝有意为之脱不了关系,因为他需要一个文官对立面的人站出来替他解决问题。要知道在明中后期的文官集团已然发展成庞然大物,他们希望皇帝做一个吉祥物,所以嘉靖皇帝能由小宗入大宗当上皇帝,然而嘉靖皇帝却靠着妖孽的智商,玩弄那些老臣,到后来扶持严嵩,虽然躲在西苑修道,但是帝国的大事从来没有脱离他的掌控范围,这也是他能二十年不上朝而不会担心有一天会被篡权的资本。

第二个原因就是嘉靖皇帝的身体并不是很好,这也是他后期一直崇道原因。而嘉靖二十一年的壬寅宫变,更是使得嘉靖皇帝躲到西苑万寿宫修仙去了,开始了二十几年不上朝。可是,纵观嘉靖后期,其实文治武功还是挺不错的,嘉靖时期涌现出许多名将,像戚继光等人。所以说,嘉靖皇帝只是跳出了紫禁城的束缚,把帝国的中心转移到了西苑而已。


熙岁悔

打个比方,皇帝上朝相当于党政机关开党委会,企业开董事会,这种会议象征性意义更大,真是没有必要天天开。倒是专题性讨论部署会议需要经常开,相当于皇帝召见大臣议事,在嘉靖和万历年间也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来说,公文是运转的血液,必不可少。会议可以少开,只要公文畅通无阻,政府运转就会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