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除了「酸」「甜」「苦」「咸」,別忘了「平衡性」

事件的開始是這樣的,火星君和吧檯的小夥伴在做早測的時候,新來的一位小夥伴萃了一把他認為很不錯的濃縮,推到了火星君面前。火星君一口喝下之後,除了略微的酸之外,其他什麼都沒有感受到,明顯的萃取不足。

然後有了這樣的對話:

火星君:為什麼喜歡這樣的咖啡?這個萃取的狀態打動你的點是什麼?

小夥伴:擁有很好的乾淨度和平衡性。

火星君突然發現,小夥伴的概念混淆了,錯把萃取不足當成是平衡性。也許,同樣也有很多咖啡師會產生這樣的疑惑。

那火星君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說叨一下,咖啡的平衡性到底是什麼?

很多咖啡師都知道,一顆咖啡豆的最佳萃取率是在18%-22%之間。同樣,一杯好咖啡的萃取狀態也是如此。高於或低於這個數據,要不會出現萃取不足的現象,要不會出現萃取過度的現象。那麼萃取不足表現的狀態在於什麼呢?

在意式裡面,它的表現形式在於:

第一,可能會出現鹹味;

第二,它有很尖銳的酸味,或者是很薄弱的酸味,其他味道沒有;

第三,沒有體脂感,也沒有好的風味。

而在單品的狀態中,萃取不足則表現在幾乎沒有風味,咖啡液總體感覺像水一樣,你想仔細去回味的時候,總有覺得有什麼,但是卻又不能明顯的感覺到。

那平衡性到底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咖啡的四個基本味道:“酸”“甜”“苦”“鹹”。除了鹹味會在萃取不足的情況下出現外,其他的三個味道都會依次出現。平衡性的意義在於,三個味道都不會掩蓋彼此的強弱。

很多年前,火星君聽到過一個對平衡感很有意思的比喻:平衡感就像是幾個小朋友,手拉手排成排一起走,無論何時都是一起並行的狀態,如果中間有一個掉隊了,平衡感就會失分了。

在火星君的導師眼裡,平衡性是指:一隻咖啡豆,它在高溫的時候釋放出狀態和在室溫的時候釋放出的狀態不同,但都是讓人感覺愉悅的,不會因為溫度的下降而產生讓人不悅的味道。

就比如,我們在喝水洗的中南美洲咖啡的時候為什麼會覺得它的平衡感很高,因為它的酸味是柔和的,苦味的是柔和的,甜感也是柔和的,堅果和糖類的芳香物質給人予甜潤無負擔的味道。

所有的味道都獨立存在,又相互融合,卻也不會被其他味道所掩蓋

但如果是萃取不足的狀態,那就像是一顆檸檬,原本能被擠出很多汁水,可是擠了之後發現,雖然用力擠了,但是隻得到了一點點果汁,而這點果汁還是沒味道的。

在一個以日曬非洲豆為基準豆的拼配中,如果太過強調幹淨度和平衡性,忽略了它本該有的複雜度和體脂感。那麼,在火星君眼裡除了對是日常出品的咖啡豆並不瞭解之外,也是對咖啡豆本身基礎知識的缺乏。

其實,在火星君的咖啡日常中,咖啡師們在日常工作完成後,可以從多個方面去了解你手中的咖啡豆,多補充一些和咖啡相關的生豆知識。雖說框架性的知識總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多一些瞭解,對於每個人的萃取方案選擇也會相應地帶來更多的參考數據。

我是阿啡,從事推廣咖啡文化工作超過5年,去過雲南/臺灣/印尼等咖啡莊園以及意大利德國等咖啡消費城市,愛精品咖啡,想交一樣愛咖啡的朋友。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和宿禧咖啡館,長期分享交流精品咖啡、拉花與開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