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县之母”——于都的县域变迁

于都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就有人类居住,地处江西省南部,素有“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雩都县,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据《元和郡县志》记云:雩都县“因雩水为名”,清同治十三年《于都县志》记载:“北有雩山,故名雩都”。属豫章郡。东汉相沿。三国时属庐陵郡南部都尉,并为南部都尉治所。西晋时为南康郡治所。东晋复为南康国都城。南朝宋、齐相沿。梁、陈属南康郡。隋、唐属虔州、南康郡。南宋属赣州。元属赣州路。明、清属赣州府。

民国期间:北洋军阀统治阶段属赣南道,国民党统治时先后属第五、十ー、八行政区。苏区时,先后属赣西南苏维埃攻府、江西省苏维埃攻府、粤赣省苏维埃攻府;1934年7月,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在于都县城成立,于都改属之。先后在县城设雩都县、银坑设胜利县、小溪设登贤县、宽田设瑞西县。1949年8月13日于都解放,先属宁都专署,后属赣州专署、赣西南行署、赣州行署。

自西汉高祖六年建县至三国吴嘉禾四年(公元235年),于都幅员辽阔,县境范围包括今于都、宁都、石城、安远、瑞金,会昌、寻乌7县,故有“六县之母”之称。东邻今福建省的宁化、长汀、武平县,南靠今广东省的平远、兴宁、龙川县,西接今定南、信丰、赣、兴国县,北毗今广昌、南丰、宜黄、乐安、永丰县。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析于都县东北之白鹿营,设阳都县(曾称虔化,今宁都县)。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析于都之南乡设安远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安远并归于都。唐贞元四年(788年)复设安远县。

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于都的瑞金监升为瑞金县。当年,析虔化(今宁都县)之石城场设石城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于都的九州镇之地,设会昌县。

明万历四年(1576年)析安远双桥、石溪等堡置长宁县(今寻乌县)。

1952年5月,于都之青塘区所属的青塘、社岗、坎田、南堡、赤水、谢村、邮村等7个乡划归宁都县管辖。1954年12月,于都之赖村区所属的赖村、虎并、中坑、山迳、石街、新民、岩背、水西、围脚、莲子、浮竹等11个乡划归宁都县管辖;会昌县之靖石区所属的靖石、旱塘、中塅、田东、任头、龙口、渔翁、人和、仁风、长龙、大庄、大布、丰田等13个乡,安远县之盘古山和兴国县的枚屋、黄坳乡划归于都县管辖。1957年6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将“雩都”改称“于都”。

今于都位于东经115°11′00〞~115°49′51",北纬25°35′48"~26°20′53"之间。县境南北长83.25千米,东西宽63.33千米,总面积2892.32平方千米,东邻瑞金县的瑞林、下坝、岗面、万田乡和会昌县的西江、风凰崠、白鹅、洛口、庄埠乡,南连会昌县的晓龙乡和安远县的浮槎、塘村乡,西接赣县的小坪、长洛、大田、江口、吉埠、三溪乡,北毗兴国县的社富、留龙、杰村、江背、樟木、龙岗、梅窖乡和宁都县的赖村乡。

(选自《于都县志》(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