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敢攻打整个东南亚,为何不敢攻击印度?

孙华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不想进攻印度,实在是没有这个实力。

日本不是什么超级大国,仅仅是准一流的列强,国军军事、工业、农业都比较落后。

日本当时手伸的很长,已经超过它的能力。

日军不但入侵了东南亚,攻打中国大陆,还在太平洋上和美军拉锯,还要同时和苏联对峙。

1941年12月时,日本陆军的总人数达到了210万人,其中120万在中国,剩下不到100万分别部署在地域极为辽阔的东南亚和太平洋,捉襟见肘。

其中,仅仅入侵东南亚的南方军就拼凑了45万规模。但兵力完全不够用,只得最终增肌到75万。

即便如此,想要控制这么大的领土是近2亿老百姓,也是不够的。

所以,在进攻东南亚最西端的缅甸时,开始日军仅仅使用了2个师团不过5万人的兵力。

被中国远征军打的满地找牙后,日军才又增加了3个主力师团,将兵力增加到10万,将中英联军打败。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当时缅甸面积就有70万平方公里,人口高达三千万。这区区10万日军,想要控制缅甸也很困难,根本就无力继续向西攻打印度。

当时印度面积高达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有好几亿。日本人估算,抛去印度的英军不提,即便控制整个印度就至少需要三十万部队。

在当时,日本是绝对拿不出来这些部队的。即便部队能够拿的出,也无法保证后勤供应,还是得完蛋。

况且,印度国内情况复杂,种族、宗教、民族、种姓问题都极为严重,是个奇烂无比的烂摊子。日本人去,就首先要收拾这些残局。那么,占领印度恐怕对于日本没什么帮助,反而会背上一个大包袱。

这种情况下,日本去打印度,岂不是头被门夹了!


萨沙


日本何止是敢攻打整个东南亚,连美国的珍珠港和澳大利亚本土都敢打,对印度也没有什么好客气的,无非是“想不想打”、“怎么打”以及“什么时候打”的问题。

先说“想不想打”,日本在二战期间进军东南亚打的旗号跟进入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再不争气,也从来不存在被当做一整块“殖民地”的时代,东南亚和南亚却早已经全境失陷,沦为英法等国的殖民地,所以日本扮演的是“解放者”,唤起了本地区大量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心理,与日本人一起打击殖民势力,泰国就是其中的典型。

日军占领缅甸后,不仅仅是掐断了中国政府的后方战争供给,还直接威胁到了英属印度,拿下印度之后,日本和德国将很有可能在西亚会合,这是英国方面和盟军无法承受的,所以才有了中国远征军应邀入缅甸印度为英军解围。因此,双方都有在印缅一带一决雌雄的动机。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的一座印度城市,自英军从缅甸撤退到此后,把此地建成为庞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时刻威胁着日本在东南亚的地位。为了拔除这个眼中钉,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此地,进而图谋整个印度东部。

英帕尔之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场印度“内战”,战争双方都有大量的印度军人,英方自然不用多说,已经驱策印度士兵帮他们打过一百多年的战争,日本人则是把已经“解放”的东南亚地区的原印度士兵也组织成“印度国民军”编入日军作战体系。

当时印度国大党前进联盟主席钱德拉·鲍斯已经被日本人拉拢,在仰光成立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成为印度版的汪精卫,而圣雄甘地的腿已经被日本人拉过去了一条,他被英国人关进牢房,在牢房里说“如果印度不能独立,就不支持英国同轴心国的战争。”印度国内也引发了大规模反英骚乱。

1944年3月8日,日军牟田口廉也中将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包含印度国民军近5万人),挥师西进,打响英帕尔之战。战争初期,日、印联军进展顺利,英、印联军不断被突破,日、印联军后来也突破到了英帕尔近郊,但牟田口廉也中将对补给困难估计不足,军粮难以为继。而就地取材的方式又导致了日军饱受疟疾、痢疾、霍乱、流感、伤寒和脚气病的困扰,连带印度兵也饿死一大片。

日军在英帕尔之战付出了一半以上的战损,迫不得已只能撤军。回到缅甸后,此后再也支撑不住大规模的作战计划,盟军则顺势转入了印缅战场上的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战争后期,甘地收回了自己说的话,收回了那踏往日本人方向的一条腿,但他老人家却没挡住一名叫做巴尔的法官迈向日本的两条腿。


历来现实


喜欢军事历史的朋友拜托点击红色字关注

在二战时期日军是攻击过印度的,但是一战就让日军彻底对印度失去了兴趣,那一仗日军阵亡5万多人,却连一个500英军驻守的据点都没有拿下。1943年3月17日,日军以在缅甸的第15军为基础,调遣了第28军和18、56师团,并且从本土调遣了两个师团,在4月11日,又调遣了中国派遣军的第15军赶赴缅甸,加上原来的33、55师团,在缅甸日军集结了10个师团的兵力,目的就是通过占领印度,使得英美不得不增兵印度,从而缓解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当时的英国驻印军也增强了兵力,目的就是防止日军占领印度。英军东南亚总司令蒙巴顿,在印度本土征召士兵组建了第14集团军,英军兵力达到了11个师,还抽调了北非的精锐部队来驻防印度。而且英军在印度还有补给之利,加上有美国空军的支持,基本上这是一场有利于英国的决战。而英国当时是为了反攻缅甸做准备的,没想到自己没有打过去,日军居然自己送上门来了。

战役一开始,日军决心倚仗优势兵力,迅速的闪击英军,从而重新上演当年拿下东南亚的壮举。1944年2月4日,日军55师团包围了第7印度师,但是这时日军才意识到英军已经不是当年的英军了。依靠着大量的重武器和丛林地形,加上有制空权。在被包围的情况下,依旧使得日军无法做到全歼英军,反而是日军的补给线被英美空军轰炸封锁,而被包围的英军每天都可以获得空投补给,并且构建了一个圆形的工事。这次包围战以日军阵亡5000余人而结束,而第7印度师只伤亡1500人。

但是日军依旧没有死心,终于在英帕尔造到了毁灭性打击。此战开始前的日军,其补给线就已经被切断,日军士兵只有三天的口粮。日军指挥官认为,只要打赢了英国的少爷兵,那么补给就到手了。不过这次冒险注定了日军要失败,日军没有制空权,加上士兵补给困难。只要英军稍微拖延,日军必败。何况当时的中国驻印军也参战了。日军在热带丛林中,缺乏补给,要同一支装备精良,拥有空军的军队作战。只能说当时的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真的是勇敢,难怪战后被评为是英美派到日军的内奸。


小司马迁论史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谁说不敢攻击印度了?

日本的整个亚洲战略,或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整个国家的总体战略就是把印度包含在内的。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的国际关系,其实就是新兴的工业化强国(主要是苏联、德国、日本、美国)互相叫价、互相试探、合纵连横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对于老牌殖民帝国(尤其是大英帝国)全球体系的重新瓜分。按照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的想定,作为大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印度王国是务必要被瓜分掉的。唯一的问题是交给苏联人还是交给日本人去占有。当然,随着德、苏的关系破裂与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豪斯浩弗为希特勒设计的联手俄国去抢夺亚欧大陆南部“温暖地带”的战略成为泡影,斗争的轴线迅速沿着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这条A-A线展开,反而给了亚洲大陆东部的日本以天赐良机去夺占印度这块大英帝国的地盘。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日本陆军在东南亚战场几乎打的所向披靡,对于新加坡的攻略更是打得帝国首相丘吉尔惊掉下巴。但是,随后的日本不得不将全部的力量投入到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制海权的战争中去,自然也就无暇顾及“打到印度”这个问题了。一直到1944年3月日本发觉英军试图从印度向印度支那地区发起反攻,且中国的蒋介石政权一直通过阿萨姆邦向西南地区运输抗日物资,才不得不发起了以攻略印度阿萨姆地区为主要目标的英帕尔战役(也就是“乌”号作战计划)。但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日本陆军完全无法适应缅甸丛林的作战环境,漫长的补给线对于本来就不重视兵站工作的日本陆军来说基本上还没开打就先给参战部队判了死刑,再加上“鬼畜牟田口”这么一个四六不靠的军事主官,愣是把英帕尔战役打成了“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愚战乱斗”,参战的日本陆军部队伤亡高达7万人以上,光是被饿死的就有三四万人,把进攻路线打成了“白骨街道”。进攻印度的闹剧就这样收场了。

以上,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如果赞同我的回答,也欢迎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及时收到更多回答。


军武次位面


日本军队不但攻击了印度,还败的挺惨,直接把一个中将师团长送上了军事法庭,这就是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的“英帕尔战役”。

苏德战场上库尔斯克大会战德军失利 ,希特勒要求军事盟国日本向英属印度攻击,争取牵制英美相当兵力,避免其过早开辟第二战场,以便让纳粹德国整补扭转战局。在战略上一直我行我素的日本为使美军大力增援印度,从而减轻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第一次很配合。



1944年3月,驻缅甸的日军第15军发起“乌”号作战,目标为印缅边界的英军重要物资基地英帕尔,司令官是当年“七七事变”驻北平的河边旅团第一联队长牟田口廉也,这厮因思想狂热侵略有功,已经从大佐升为中将司令官,号称“小东条”。

牟田口麾下辖第15第31和第33师团,约计10万兵力,赶着作为口粮的大批牛羊渡江进攻英帕尔,然而盟军在印度具备绝对的空中优势,大批美制飞机狂轰滥炸日军的从林运输线,当日本人忍饥挨饿冲过从林地带时,实际上已经是强驽之末了,缅甸方面军鉴于补给断绝建议牟田口放弃英帕尔会战,他回答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行?日本军队可以忍受任何艰难困苦。



正是牟田口违反军事常识的一意孤行,让盟军可以重创日军有生力量,日本人战后称其为“鬼畜牟田口”,即是美英同伙的意思。

雨季到来,缺少营养和药品的日军竟有3万余人患上伤寒和疟疾,很多部队已经失去战斗力,佐藤中将的31师团居然攻不下一个500英军守卫的科希马小城。而为了保住印度这个英国亚洲命根子,英军司令蒙巴顿勋爵开始调集大批兵力尤其是装甲部队开始反击,形势对日军来说已然绝望。



疯狂的牟田口廉也仍然拒绝撤退,得不到任何补给的佐藤苦劝无果,一怒之下私自率军撤退,失去一翼的日军彻底崩盘,由于山洪爆发,退路上的钦敦江已经无法涉渡,在英印军优势的空地火力杀伤下,没有弹药的日军伤亡高达6万余人,其中53000人死亡或失踪,第15军几乎不复存在,日军大本营气得吐血,将缅甸方面军主官全部撤换,第31师团长佐藤送交军事法庭。

就在这时,另外一边,在缅北和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也开始反攻,由于第15军的惨败,日军几乎无兵可以增援第18和第55师团,逃离缅甸只是时间问题了。


度度狼gg


日本敢于打东南亚,为何却没有打印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点,日本为什么要打东南亚?

太平洋战争的实质

悟空问答上喜欢历史的朋友很多,喜欢二战史的人也很多。二战时各种战役进程和整体转折许多朋友都能如数家珍地进行详细解读,非常专业。但关于二战的实质,其实涉及到的人却非常少。

大家知道,发动二战的是三个轴心国,而轴心国发动二战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争夺生存空间。但在说这个生存空间的时候,多数人都只局限在地理和种族角度,比如说日耳曼民族需要生存空间,日本人想要摆脱岛国的悲哀,以及侵略者贪婪的本性等等,却忽视了另一个更加根本的原因,就是能源。

对世界战争史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1911年,丘吉尔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时候,开始大力推动英国海军由以煤为燃料,向以石油为燃料转变,从那以后,石油就成了现代战争最基本的一种战略资源。而20世纪初,随着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普及,石油在民用领域和经济领域也渐渐具有了核心的枢纽作用。

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图,日本是绝对的贫油国

而二战时的轴心国在当时其实也都已经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在世界上属于比较富裕的国家,但这三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先天不足,即缺乏能源。其中日本是最严重的,尤其是石油,日本本土和当时已经被他们侵占的朝鲜半岛和台湾地区,都不出产石油

为什么要打东南亚

前文已经提到,石油在20世纪初开始就已经成为了现代战争最基本的战略资源,可以说没有石油,现代战争是一天也打不了的。因为没有石油,不但坦克没法开动,飞机没法起飞,军舰没法出海,兵力没法通过火车和汽车调动,甚至最最基本的,工厂里的机器都没法运转,连步枪和子弹都造不出来。而1931年日本人发动918事变,开始侵华之后,其石油需求量也随着战争的深入不断增长。

印尼的石油储量丰富,到2016年之前都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

而在1931年到1940年之间,美国一直是日本最主要的石油供应国。可以说日本所用石油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都来自美国,其它一少部分来自荷属东印度油田,也就是位于现代印尼境内的油田。但在1941年,美国开始威胁中断对日石油供应。而这对正处在侵华高潮的日本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可以说如果美国真正断油,日本的战争是连一天都打不下去的,而这是日本无法接受的。

所以日本当时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寻找石油的替代来源。而在当时,离日本最近的石油产地有两个,一是苏联西伯利亚的油田,二是荷属东印度,也就是印尼的油田。围绕着去哪抢油,当时日本国内分成了“北进”和“南进”两派。但在1938年和1939年,日本分别在伪满和苏联边境的张鼓峰和伪满和外蒙边境的诺门罕对苏联进行过两次战略试探,但日本连半机械化都算不上的陆军在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的苏联红军面前完全不堪一击,两次冲突都以日本的惨败告终。

这两次惨败使日本认识到去西伯利亚抢石油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南进”就成了唯一的出路。而南进印尼,就必需把在东南亚的英国势力和在菲律宾的美国势力一起扫除,不然美英绝不会允许日本去荷兰手里抢夺油田。所以日本才会发动珍珠港战役,先行打跨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然后才能放手进入东南亚抢夺石油。

对石油的渴望才是日本入侵东南亚的根本原因


因此,对印尼石油的迫切需求才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真正原因,而印度并不存在这样的资源,而且距离东南亚也比较远,对战局没有直接影响,对日本来说完全没有价值,所以日本在二战期间始终没有将主攻的矛头对准印度。


桃花石杂谈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二战的时候牵扯到了六十多个国家,日本更是几乎将东南亚全部占领,可是印度在当时并没有受到伤害,日本不敢攻击印度?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日本在战争的时候见人就咬,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情,既然不去干,那肯定就是有原因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日本曾经制定过关于印度的计划。回顾那段历史,东南亚很多地方都是殖民地的状态,有趣的是当时日本人可是号召这些地方的人一起反抗殖民,很多国家一开始还真的把日本当成了救世主。印度在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日本人在攻占缅甸之后,想着一鼓作气去攻占印度,可是并没有尝到甜头。

几次试探性的进攻都以失败告终,有几次打的还非常惨烈,同时败的非常彻底,于是日本人打消了这个念头,实际上在日本占领缅甸的时候,已经是非常吃力,战线拉的太长,而且在当时日本人没有实力去迅速占领印度,如果要打,那肯定又是一场持久战,这个时候日本已经自顾不暇,不可能傻到再去跳进一个泥潭之中。

各国的宣战已经让其无力在去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假如说日本真的开始进攻印度,那么恐怕他们会败的更快,所以说,日本不打印度是因为没有那个实力。不过根本原因却不是这个,打印度日本能够得到什么?这个地方啥也没有,要资源没有,要钱没有,日本人耗费大力气打下来一点好处都没有。

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利益,如果有足够的好处,日本恐怕就会不惜一切去占领,毕竟占领之后得到的资源能够让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坚持的更久,所以说,日本人不去打印度不是因为不敢,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利益。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二战期间,嚣张的小日本几乎侵略了整个东南亚,甚至还将爪子伸到了美国,可是为什么却独独没有攻打印度呢?难道印度当时的军事实力强大到能够让日本都感到敬畏吗?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就一举拿下了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多个地方,但是却独独漏掉了印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印度本身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印度背后的靠山让日本不敢招惹。


当时印度和缅甸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已经占领了缅甸了,但是他并不敢把英国所有的殖民地都占领。而且日本占领了缅甸之后,刚好美国已经从珍珠港袭击中回过神来了。日本这个时候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美国身上,就无力占领印度了。而且当时日本其实是想过占领印度的,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并不好,进入印度的几次试探性进攻均告失败,尤以因帕尔战役失败最为惨痛于是日本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还有大多数部队都深深地卷入了中国战场无法抽身。在太平洋,日本也需要保护现有的殖民地。当时,印度集中了英国在亚洲的主力军,疆域相当于整个南亚大陆的广大领土,在战略上非常广泛。如果日本出兵,必然会骑虎难下,啊三的感谢我大中华给他挡枪啊!


史林外传


二战期间,日本打遍整个东南亚。连苏联和美国这样的实力雄厚的大国,日本人都敢和它拼上一拼,对于印度,日本是要说不敢打是假的,而且日本人在1944的3~7月也曾组织兵力进攻过印度,在英帕尔之战后,日本人在后勤没有保障得情况下,还是组织了三个师团对印度进行了小范围的攻击。


要说为什么不大面积攻打或者占领,与其说是不敢,不如说是不值得。


试想下,日本人打泰国,打菲律宾,打马拉西亚,打印尼,都是为了资源,例如大米,橡胶,石油。打美国,也是为了保护其海上运输线,保证国内生产。但是,要是打印度,日本能得到什么?二战期间,最缺少的战略物资,石油,橡胶等在印度都是缺少生产的。去攻打印度,得不到印度最缺少,最需要的物资。


而且,印度所在的位置是南亚次大陆,对于当时,日本要想到达印度,就需要建造更多更大的军舰,而且在印度驻扎这大量的盟军,要攻打印度可能需要20-30个师团的兵力。这对于战线已经很长,兵力不足的,后勤补给困难得日本来说都是没必要的。

国家都一样,出发点往往都是以利益作为出发点的。所以,不打印度,不是不敢,而且因为利益的诱惑不足以让日本去攻打。


电影集合地


日本敢打东南亚,也敢攻击印度,只不过在印度不仅没有取得胜利,反而获得重大失败,日本最后放弃了进攻印度的战略,所以世人才认为日本不敢攻击印度。而印度之所以在穷弱之下有超高的信心,也是因为它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曾经追随英军打败过不少强敌,这个强敌包括清军、日军、德军!

日本自称小中华,有雄霸天下的野心。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了快速成长,短短五十年就成了亚洲第一工业强国!日本打败清朝后又击败了老牌帝国俄国,从此野心爆表,开启了蛇吞象的大东亚共荣圈野心。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国节节败退,最后双方相持不下,日本打算通过征服中国再征服东南亚。于是日本四面出击,攻占东南亚多个小国,日本取得豫湘桂战役和缅甸战役胜利后,开始了进攻印度的战役!


日本集中优势兵力以缅甸为跳板攻击印度。英国则调集精锐师以及征召印度本地兵勇,在美国空军及中国远征军的协助下抗击日军。这次日军以众击寡,以快打慢的策略没有凑效,被反法西斯同盟击败。

日本虽然想继续攻击印度,但是太平洋战争及中国战场的失利让日本不得不收缩战线,采取守势,因此日本侵占印度的计划破产!由于日本攻击印度的战役并非重大战役,也不是决定性战役,因此知名度不高,国人误以为日本没有攻击过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