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

2018年7月10日上午,大慈善家、大企业家、教育家、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董事会主席田家炳先生安详辞世,享年99岁。

田家炳先生一生爱国、爱港、爱乡,早年于南洋创业,1958年举家移居香港,凭著坚毅精神及辛勤耕耘,创办化工实业,为业界翘楚。

1982年创办田家炳基金会,以“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致力捐办社会公益事业,尤重教育,惠泽全国。

田先生高风亮节,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为信念,倾注心力支持国家教育发展,赢得社会各方的称颂。

阿弥陀佛,田老先生一生所做的善事足够铺路到天堂了!

想必他会含笑九泉,因为他的一生,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慈善。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

1、做慈善,我快乐

田老先生去世,有网友留言:

还有网友说:

从小到大走您老铺的路、过您老设的桥、读您老建的学校,您为家乡的贡献无时无处不在……沉痛哀悼……

受过老先生恩泽的人真不少。

的确,在内地到处都能见到“田家炳”这三个字。

据介绍,田家炳基金会在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项目数百宗。

尤其在教育领域,“田家炳”这个名字耳熟能详。

他不是捐款数额最多的慈善家,但绝对是最无私的慈善家,没有之一。

几十年来,他在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捐资兴建了1000多个项目,金额高达10多亿元,他捐出了自己80%以上的财产。

在一次记者采访时田家炳说:

“我虽然不是最有钱,但我一直在想尽自己的绵力。钱财都是身外物,特别是,看到一栋栋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听到万千学子的读书声,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质上的享受好得多。

而且,捐资又不是浪费,它带来的收获和产生的效果,绝对大过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什么是富?拥有什么才叫满足?身家1亿和10亿在生活享受上没什么区别。

最重要的是把钱用出意义来。我的生活过得不苦,精神上又能得到安慰,这才让我感到真正的幸福。”

将慈善进行到底,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2、捐助教育,我喜欢

为什么田家炳如此钟情于内地的教育事业?

这源于他悲惨的经历。

田家炳16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他刚读到初二就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后来他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

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他才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所以他把毕生财富,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教育。

要教育办好,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而且,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够念的,但有了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换句话说,投入的捐赠所产生的效应可能更大,“回报率”更高。

内地基础教育更需发展,他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

每新建一所学校,他都要亲自去给学生“打气”。给小朋友说些“脚踏实地”的故事,因为,捐赠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最关键是“育品德”。

他对老师说,“我捐钱盖了楼,不用你们感谢我,你们能把我捐资的学校办好,我还要感谢你们”。他最怕的不是钱捐得多,而是学校办不好!

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是他最骄傲的事。

3、越捐越穷,我甘心

“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为了教育事业,他甚至“卖屋助学”“贷款捐校”。

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田家炳基金会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

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83岁高龄的田家炳,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

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而自己与夫人一起搬去住公寓楼。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田家炳在接受访问时回忆说。

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凡是得到民间资助的大学,都可以得到政府的等额资金支持。

于是田家炳在捐出自己承诺的款项,又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的情况下,,向银行贷款了六百万元港币,以资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

别人眼里的崇高,只是他眼中的平常。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

越捐越穷,我甘心。

4、生活清贫,我乐意

不可想象,拥有亿万家财的田家炳过得如此清贫和简朴。

他的饮食既定时且节制,不刁嘴挑吃,对食物唯一的要求便是营养。四十多年不变的早餐就是四片面包涂果酱。

在他看来两碟青菜豆腐就已经很满足了,比满桌子的山珍海味要好。

他没有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

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

一直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

每月生活开支仅3000元;

连过80岁大寿也不摆酒席;

出门住酒店,他都要自带肥皂,因为怕“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费”……

他知道内地有一些风俗习惯,因此每次捐款前,都会打招呼,一切从简。哪个地方大鱼大肉的招待他,哪个地方就会失去他的捐款。

在外人看来,他不懂得享受,生活刻板,所谓三分迂腐,七分过时。

而他自己认为,“够用”就好,因为他是农村出来的,经历过创业的艰辛,懂得每一样东西都来之不易,所以不舍得去浪费。

省下一些“小钱”,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比如慈善捐款。

看到一个个以“田家炳”冠名的中学、教育书院,他就觉得很光荣,很高兴,会激励自己,尽力去做得更多,会鞭策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学校办好。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田家炳,这个越捐越穷的高尚者去了,可每一个屹立的田家炳学校,就是他的丰碑;每一个受惠的学生,就是他的口碑。

一代华商典范,万世慈善楷模。

老先生,愿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