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涛:让荒废竹林变成农民的“聚宝盆”

“农业生产都是靠天吃饭,重要的自然灾害前,我们肯定要来看一下,提醒农户做好防护措施。”

7月10日,今年第8号强台风“玛莉亚”来临前一天,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派驻平阳科技特派员夏海涛赶往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指导村民做好抗台抢险工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

夏海涛(右)在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指导村民做好抗台抢险工作

时刻心系着田里的农作物,心系着村民,这是夏海涛作为科技特派员的“初心”。这位80后科技特派员,带着这颗“初心”,在7年时间里,带领着青街畲族乡王神洞、南网等村的村民们,先后实施了毛竹低产林改造、笋竹两用林改造、竹荪种植等项目,成果颇丰。其中,2017年竹荪销售收入为50多万元,2018年枇杷首次采摘上市,销售收入7.5万多元,为助推精准扶贫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前这些地都是空着没用的,笋长出来后,地都浪费了,现在多亏了夏老师过来教我们种植竹荪,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在王神洞村的竹林里,农户陈丽花告诉记者,以前挖竹笋,收入高的话也就1万多元,少的话才几千元。现在种植竹荪,收入翻了好几番。而这收入翻番的背后,是夏海涛的担当和坚持。

2014年,当地一家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全月有尝试种植竹荪的想法,在乡政府的指引下找到了派驻青街的科技特派员夏海涛寻求帮助。在仔细考察了青街自然环境,分析了发展这个产业的优势和前景后,夏海涛认为发展林下经济也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并且青街的竹林很适合种植竹荪,于是提出了先试种几亩的建议。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个能不能卖出去。”谈起当初的试种,夏海涛说道。“因为竹荪并不是温州人餐桌上的主流食材。但我觉得不管怎么样都比眼看着竹林荒废要好。”在夏海涛指导下,几亩地的试验田经过精心照料后收获的竹荪口感和品质都非常好,在上海、杭州两地卖得很俏,于是张全月将合作社更名为“平阳县南网竹荪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竹荪。

“现在的订单基本是供给沪杭两地市场。销路打开后,农户的积极性也上来了,现在的模式是农户负责种植,合作社负责销售,去年的竹荪种植面积已达到了40亩。”夏海涛说。

在夏海涛的帮助下,王神洞、南网等村建立了毛竹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笋竹两用林改造示范基地、竹荪种植示范基地等340多亩;帮扶建立4家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帮扶王神洞村入选“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帮扶申报竹荪商标和绿色食品认证、QS认证,且均已授权或获批,竹荪也成为平阳县第二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并申报竹荪发明专利一项。竹荪种植示范基地还获得了“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温州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平阳县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