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模范----刘敦兴

抗日战争时期,在沂蒙山革命老区。有一位闻名遐迩的抗日模范——刘敦兴(1892--1952),她是沂水县诸葛镇上小诸葛村的妇救会长,因为丈夫姓陈,同志们都亲切地叫她陈大娘。。因工作突出,刘敦兴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据当时的《大众日报》报道,凡在沂蒙山区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陈大娘”。

刘敦兴的丈夫于1930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那年他才三十八岁。家中有三个孩子。最大的才七岁。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但刘敦兴并没有被生活重担压垮。相反。她变得越来越坚强和能干,同时。苦难的生活使他深深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激发了她的革命干劲。刘敦兴的侄子陈善是沂水县早期党组织负责人之一(1933年陈善任共青团沂水县委第一任书记。1935年在南京雨花台就义。) 在陈善的影响下,刘东兴在1930年开始了革命活动。她经常帮助陈善传递革命密件。到沂水城与党组织联系。刘敦兴非常痛恨旧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组织妇女放足反对封建礼教。积极争取妇女的解放。深受广大妇女的支持和拥护。

1938年秋,沂水县妇委书记杨刚和夏明来到沂水二区(今属于沂水诸葛镇一带。)发动妇女创建村妇就会。上小诸葛村的刘敦兴被全村妇女推选为妇救会长。是沂水最早的妇救会长之一。不久她又兼任葛庄乡的妇救会长。同年,刘敦兴经杨刚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饱经风霜的刘敦兴便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抗日斗争中去。她不仅自己整日为抗日奔波操劳,还先后支持三个孩子参加了抗日工作。大女儿当了区妇救会长,二女儿参加了《大众日报》的工作,唯一的儿子也送到了抗日前线,刘敦兴一家成了名副其实的抗日家庭。

刘敦兴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只要是党交给的任务,有天大的困难,她也想法完成。1938年初,刘敦兴整日东奔西走宣传抗日,发动妇女,仅两个月的时间,就动员起闭塞散漫的二区2000多名妇女参加了抗日工作。抗战初期,我党继续培养干部,特别是需要培养妇女干部,刘敦兴急党之所急,她四处联络、组织,为党输送了大批优秀妇女干部。1938年初,刘敦兴先后把20多名女党员和村干部分三批亲自送到岸堤干校学习深造,从二区到岸堤干校往返需70余公里,她颠着小脚,长途跋涉,第二天自己一人返回。她这种不辞劳苦不怕艰难的革命热忱,使干校的同志深受感动。同年6月,她在执行联络任务时,捡到一匹战马,当天转山路步行10多公里路,把马送往八路军驻河北村的一一五师部队。1939年3月26日《大众日报》当时以《抗战妇女——陈大娘》为题,报道了她的动人事迹。

我党转入地下活动后,刘敦兴家成了秘密联络点,同志们吃、住在她家,她以火热的阶级感情对待同志们,使同志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感受到片刻的温暖,更坚定了抗日的信心。刘敦兴还负责联络工作和掩护同志,她经常提着篮子,以卖粽子为掩护,上下传递情报,还凭机智勇敢多次从敌人内部探听到一些重要情报。如刘敦兴为争取邻村一汉奸改变立场,为我所用,她冒着生命危险到汉奸家做工作。她说:“你别看现在日本鬼子很猖狂,但是他兔子尾巴长不了,早晚会被共产党、八路军消灭,为日本鬼子办事不会有好结果的。”在刘敦兴的耐心劝说下,该汉奸终于弃暗投明,为我党提供了很多重要情报。

1939年5月,县委机关发动广大干群收集国民党散兵藏在村子里的枪支弹药。刘敦兴和县妇救会长阎娟一起执行任务,她们俩到大圈庄调查国民党一个散兵伤员和他藏下的一挺机枪。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刘敦兴和阎娟经过一番艰苦细致的排查访问,终于查出了国民党那个顽固兵,找到了那挺机枪,并当夜把机枪送到了山东纵队第一支队。

1939年6月为粉碎日军对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山东分局机关、山纵指挥部从沂水王庄向刘敦兴的家乡二区转移,刘敦兴积极发动妇女搞募捐,推米磨面,做军鞋、军衣,亲自带领群众送到军队,有力地支援了反“扫荡”斗争。由于她在抗日斗争中工作积极,贡献突出,1940年她以抗日模范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山东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介绍了经验,受到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接见和鼓励。

1941年深秋,日军纠集5万多兵力对我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沂水县妇救会长张谦在组织群众向外转移时,被敌人抓去,押送到黄山铺据点。

敌人在据点里对张谦百般刑讯,也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后来把张谦关在一家姓邓的老百姓家里。汉奸队里有个速记官叫张熙岳,是我们的地下工作人员。一天晚上,张熙岳悄悄来到邓家告诉张谦,他已设法和县敌工部取得了联系。组织上得到张谦在狱中的情况,决定设法营救。但想了许多方案都不妥当,最后想到了刘敦兴,刘敦兴对党忠诚,有胆有谋,由她完成这一项任务最合适。于是就派人向刘敦兴交代了任务,让她办成张谦的嫂嫂,到据点营救。刘敦兴毫不犹豫,满口应允,她请组织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刘敦兴匆忙做了些准备,找了两个可靠的小青年用小木车推着她,星夜赶赴黄山铺据点。一路上,北风呼啸,林涛怒吼,道路崎岖,远处时而传来敌人的冷枪声。寒冷、疲劳、困倦,她全然不顾,她心里只想着如何去营救自己的战友。

12月30日晚上,刺骨的北风吹进张谦住的小茅屋,冻得她直打颤。张熙岳跑来对张谦说,刘敦兴今晚就来,住在围子外边的一个小店里,明天早晨进据点接你回去,你要作好准备。

那一夜,张谦兴奋的没有合眼,马上就要和亲人相见,马上就要回到根据地,她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当时正是冬季严寒,小茅屋里寒气逼人,她披着一件破棉被坐在那里,静静的等着、等着。

31日早晨,一个人抱着一套新棉衣来到邓大娘家,进门下张谦大声喊道:“你家来人接你了,这是给你带来的棉衣,快穿上跟我去队部”。原来,这棉衣是刘敦兴花70元买来的。张谦穿好棉衣,快快来到队部,进门便看见刘敦兴正坐在那里,她见到张谦马上迎上来,张谦不顾一切的扑到她怀里,哭着叫了一声:“嫂子”!刘敦兴抚摸着张谦的头说:“妹妹,这些日子让我找的好苦啊!”她表露出一副很难过的样子,接着说:“别难过了,咱们这就回家。”这时,刘敦兴面不改色心不慌,机智的一把拉着张谦的手,对狡猾的汉奸队长说:“队长,这些日子让你操心了,谢谢你”。然后,又对张谦说:“妹妹,快谢队长,咱们好赶路。”

她们二人出了汉奸队部,院子里停着一辆小独轮车,有两位青年等候在那里,张谦和刘敦兴上了小车,飞快地出了围子,可走了不多远,后面就紧跟上一个人来,张谦仔细一看,似曾在队部见过,那人自称是自己人,领刘敦兴和张谦到了他家,为她们准备了丰富的饭菜,热情款待。刘敦兴警惕性很高,她机敏的观察,发现该人家与众不同:四合大院,堂屋内有八仙桌子、太师椅、座钟、挂钟,非常阔气。一看势头不对,刘敦兴连忙谢绝用餐,悄悄的对张谦说:“这里不能久留,饭不能吃,要赶快走。”刘敦兴带着张谦迅速的离开了此地,一气赶到了县委驻地——竹子沟,使张谦彻底脱离了险境,安全地回到了根据地。

刘敦兴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勇敢深入日军据点营救我党干部的动人事迹迅速传遍了沂蒙大地,人民对刘敦兴无不感到由衷的敬佩。

1944年,葛庄战役打响,刘敦兴又参加了战场救护工作。

1946年,刘敦兴遭打击报复被开除党籍。1951年又被指控复辟倒算判刑三年,1952年含冤去世。1981年11月,经调查核实,由沂水县委批,准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党籍和荣誉。

一部沂蒙革命史,就是一部坚定信仰不动摇的历史,为了胜利不怕死的历史,执着革命不觉苦的历史,勇于担当不退缩的历史。沂蒙精神内涵是:共产党八路军“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伟大的沂蒙精神,永耀人间。“沂蒙红嫂”和“沂蒙红哥”们,永远是沂蒙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