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某个单位的副局长姓正,而正局长姓付,该怎样称呼他们?

路路视野


这个假设很有戏剧性,之前有多类似的笑话,就是有个局长在单位中一直是副的,因为他姓“付”。现实中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可以这样称呼:姓“付”的正局长,直接喊“局长”;姓“正”的副局长,可以称呼为“正局长”或者“正副局长”。

因为在职位称呼中,正职的称呼可以是姓氏+职务,也可以直接喊职务。

不过要注意,党内职务把"副职"喊成“正职”是一种语言贿赂。


牛城小巷


同一单位,局长姓傅,如傅润国,而副局长姓郑,如郑安民,该如何称呼、向别人介绍?既能区分清楚,又能避免尴尬,值得探究。

一、两人不在一起时

因为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潜意识里副职多想去掉“副”字而扶正,而且多一字麻烦而拗口,故通常可以省去“副”字,直呼(介绍)为“局长”,副职高兴,且不会引起混淆。

二、两人在一起时

既要区分清楚,不能产生歧义,又要照顾面子、情绪,所以,有时要严肃对待,有时又要模糊处理。分“称呼”与“介绍”两种情况。

1.称呼。本单位内部,彼此熟悉,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A.普遍可把傅润国局长直呼为“局长”,前面不加姓氏;把郑安民副局长呼为“郑局长”,前面加上姓氏。这样,既简单明了,又符合“愈简明愈重要”的用语习惯,皆大欢喜。

B.年龄长于局长、副局长,或与其相仿,可在模糊职务之前冠以名字,即“名字+模糊职务”予以区分,如“润国局长”“安民局长”,以示亲切。副局长也是局长,模糊称呼职务有时难免有拍马之嫌,但符合国情与用语习惯。

C.年龄小于局长、副局长,可取名字的单字,冠于模糊职务之前,即“名字之单字+模糊职务”,如“润局长”“安局长”,以示尊重、亲昵。有的字不合适单用,如“民局长”“国局长”。

2.介绍。向外人介绍,分正式与非正式场合。

A.正式场合。务必要介绍清楚,如“这是我们**局局长傅润国同志。”或“这是我们**局傅润国局长。”“这是我们**局副局长郑安民同志。”或“这是我们**局郑安民副局长。”

B.非正式场合。可以模糊,如“这是傅润国局长。”“这是郑安民局长。”按排名之先后顺序介绍,不点出正、副职,别人也能理解;正职也可以强调、突出,副职作淡化处理,如“这是傅润国局长,我们单位的一把手。”“这是郑安民局长。”


北大屠夫陆步轩


这个问题其实老早就解决了。

某地某个局就是这种情况。局领导班子调整后,一下子来了两位局长。正局长叫付明成,副局长叫郑建林。刚开始大家叫着叫着感觉挺别扭的,经常是脸红到脖根叫声局长尽快说事,管它正与副。办公室主任听在耳里,急在心里,绞尽脑汁想了三天三夜也没能想出好办法。白天拿着报表去两个局长办公室签字时,那还行,不管哪个都叫局长。一旦出现两个局长都在一起,又是介绍给不熟悉的其他人员时不免有些乱套。还好正的终归是正的,气质摆在那里,明眼人一瞧便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办公室主任偷摸着给各科室下达了个非正式文件,限大家三天之内拿出最好的称谓,上交给他。被选中者,奖励一年不用扫地。这可是个“好奖品”。每到扫地之日必须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单位,这对爱睡懒觉的年轻人来说诱惑很大啊!

于是乎,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些想好了要在嘴里念叨个几十遍听听拗不拗口。有些翻字典找古诗,有点给孩子取名的作派。有些神神叨叨就像和尚念经,直到下班也没有一个好方案。还是回家去好好想吧!为了得到那个“奖品”,大家都竭尽全力在思索着。

三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好方案。办公室主任也没闲着,东打电话讨教,西翻《接待宾客礼仪》。怎么前人就不给后人留下个参考呢!哎!办公室主任嘴里念叨着:天下没有姓fu的该多好啊!旁边的办事员小李说了一句:天下姓fu的局长永远当副局长该多好!主任拿起书本敲小李的头,“啪!”“哎吆!痛!痛!”“知道痛就灵清一点!”

小李摸着头,翘着嘴:“干什么呀!都是些奴才相!干脆就叫付明成局长,郑建林副局长!”

办公室主任嘴里也念叨起来:“不行不行!称呼太长了!拗口!不节约时间。”

“那就叫成局,林局!”小李说到。

办公室主任念叨了五遍,嘿!真不错!好想法!妙啊!想不到这难题让这臭小子给解了!接下去就是要让两位局长会心接受,以后就顺其自然了。

下午开例会时,同事们早早就坐在会议室里等。办公室主任站在门边迎接两位局长。先来的是副的。“林局!”

副局长先是一愣,过了一秒钟就想进去了,开心地拍了拍办公室主任的肩膀,就走到主席台入坐了。正局长大迈八字步朝会议室走过来。“成局!”“嗯?程局?啥时候我改姓程了?”


“成局!是这样的,说得是成功的局长!”

“哦!哦!知道了!知道了!用心良苦啊!”说着正局长拍了拍主任的手臂,也向主席台走去。

“称谓风波”就这样过去了,至于那“奖品”的事,办公室主任忘得一干二净,小李还是轮着日子就来扫地,有什么法子啊!谁叫自己心机不重呢!


拙燕衔泥


其实这也不是啥出奇 事儿,两个正副局长,我们都叫他局长不就完事了吗?不至于惹出笑话来。

要说真正的笑话,我们单位那一班子领导的姓氏更是热闹,朱科长,郎主任,扬科长,侯科长,牛主任,熊科长,马会计最后又来了个姓苟的厂长,望着这一群领导班的,大家想起来就想笑

咱们言归正传,还有说那两个正付局长。

那个正局长他姓付,那个副局长他还姓郑,正局长,副局长还真给弄颠倒了,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尴尬的,他们二人只不过是心照不宣,而唯一难为的就是那些拍马屁的人,生怕叫错了职务而受到责难。

我们按职务大小就叫他大局长,二局长不就完事了吗?

中国的姓氏还真是千奇百怪,往往因为姓氏的问题,还真就把职务弄颠倒了,其实这也没什么,好赖的能让人接受。

某妇联机关一天来了一个退休的老头,当保洁员,领导给大家介绍,这是新来的保洁员,姓龚,老龚,以后你们就叫他老龚吧!

这还叫那些个妇女们怎么接受呢?


赵志军001


哈哈,不好意思,小公就姓郑,所以总占点便宜,当副职的时候,经常给人叫出了正职的感觉,好几次也搞得头有点上火,好在大家都熟悉,没放心上。但面对这样的问题,在一些细节上的确要注意,否则,极易得罪人,给自己工作和仕途埋下隐患。

那么,如果一个局的局长姓付,副局长姓郑,到底应该怎么称呼他们?

一、单位内部

同一个单位,大家比较熟悉,一般不会张冠李戴,怎么叫,要看实际情况。

1、两个人在一起时,有三种办法:

A、一把手,直接叫局长,不带姓;副职,直接以姓加职务“郑副局”称呼;

B、一把手,仍旧叫局长,不带姓;副职,则以名字加职务“某某副局长”称呼;

C、在单位是老资格或者年龄大点的,直接可以用名字加职务称呼,如某某局长,某某副局长,一来亲切,二来也方便区分。

2、两个人不在一起时,该叫郑局叫郑局,叫付局叫付局,反正大家不会搞错,无需特别担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单位正职在场的情况下,作为下属最好不要轻易省略其他副职职务中的“副”字,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如果单位一把手比较开明,不介意,另当别论。可谁知道他介不介意,万一平常不介意,当天不开心又介意了呢?所以保险起见,还是以正常职务称呼。

二、对外介绍

如遇外地单位来学习考察,介绍最好先点职务,再说名字,以同志结尾,以示正式和庄重。如:这是我们单位局长付某某同志;这是我们单位副局长郑某某同志。

如是本地单位内部交流,介绍可以相对简洁,直接以名字加职务称呼。如:这是我们局付某某局长;这是我们局郑某某副局长。

我是小公,专注公务员考试、任用、提拔等体制类问答,感兴趣或有疑问咨询的,可以关注私信我,我将提供全方位的权威解答


80后小公


我认为这样称呼

对姓付的正局长,称局长

对姓正的付局长,称付局

介绍时这样说: 这位是我们局长,这位是我们付局。

这种正付颠倒难辩的事,实际中确实存在,我原厂一车间有个正主任姓付,外单位来人,被介绍成付主任,他立即解释: 《本人姓付》。

还有,西安有个秦腔古老剧社叫《易俗社》,该社有个名导剧编叫骥福记,他常做评委出面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多次介绍说《易俗社的骥福记》,但很多观众至今弄不清是骥福记还是骥书记。


琵琶嘴


这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实中根本没有什么复杂的。因为本人就姓郑,所在单位的领导的职位叫主任,所以就以主任的叫法来回答正副局长的问题,因为意思是一个样的。

姓付和姓郑的在一个单位同时任领导职位的情况不是很多,因为姓付的本身就很少,所以这种情况是小概率的。即使有,也不会出现特别难称呼的问题,姓付的正职也不会被误认为副职,姓郑的副职也不会被认为是正职,一是两人都清楚自己的职务,单位同事也分得清楚,不会乱的。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会说得更清楚一些。

现实中,所接触的直接称呼领导职务的主要是部队和党派机关,会把副字带出来,如张副团长、张副主委,若郑姓的在这样的单位任副职,副字会被带出来,如郑副连长。而在一般的行政机关,副字一般不会带出来。

我在单位是副主任,同事称呼为郑主任,只有已退休而关系又特别近的个别老领导可以开玩笑说:郑副主任,或姓郑的副主任,或郑主任什么时候都是正的,能开这样玩笑的人是个别的。单位同事则称呼为郑主任或主任,偶尔也会带上名➕主任,但不会直呼名字。

班子成员开会或聚在一起时,副职之间相互称呼为某主任,或直接称呼名,副职称呼正职一般不称呼名,只称呼为某主任或主任,正职称呼副职则更灵活些。

对外如何介绍职位有几种情况:

正规会见时对外宾介绍:单位名称➕姓名➕职位,不会把主任介绍为正主任。

正规会谈对外省市客人介绍:姓名➕职务,因为客人知道单位和具体职能。

对普通来访的客人介绍,一般会说这是某主任,有时也会用名字➕职务。

所有正式会议,都是依照职位的排名顺序,每人的桌签摆放在相应位置,不会乱坐的,所以本郑主任不会坐到主任的位置上,那样会被所有人耻笑的,为什么?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这个回答希望你满意,不清楚的问题可私信交流。


趣话历史那些事


你说的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确是有,曾经9以前的单位就是这样,书记姓付,副书记姓郑,有时候的确闹出了笑话,让人搞的啼笑皆非。当时有一个人到单位找书记,他并没有说找姓付的书记,而是说找副书记,直接把他领导姓郑的副书记办公室了,但他的确是找姓付的书记。

在单位也经常会把名字带上,这样大家也好分别叫哪位书记,这样称呼大家也都习惯了,也不会闹笑话了,来人办公室也会问一下来访者,是找姓付的书记还是小姓郑的副书记,这样大家都再也没有弄错过了,也没有再闹出笑话了。



踏雪寻梅jia


称谓语使用得当与否,与人际有很大关系。中国风俗中,有从大、从老、从高的心态,对同龄人可称哥或姐,对年长者可称伯伯或叔叔,对副职领导在正职不在场的情况下,最好不带副字相称。

可是天下往往有很多的巧事,姓付的是正职,姓郑的是副职,姓甄的是代职,姓贾的是实职。在一个单位的职务里,往往聚齐了使人称谓尴尬的这么几个姓氏。

这是下属在称谓上大费周章,但是,不管怎样变通,你总会碰到尴尬的场合,使领导不快,自己也很难下台。

我认为,不要这么复杂,按实称谓,习惯成自然,如果领导不快,只能怨他的姓氏不对,也杜绝了以后会出现的尴尬景况。

有待网友们的评论!



迷路的精灵马汉军


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尴尬的,特别是对于我们马上新入职的这一批公务员。对于两位局长的称呼,看得就是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商了,这其实也是新人恰恰欠缺的。怪就怪局长的奇葩姓氏,和局长的奇葩职务,但是我们的人事任免又不会随着人的姓氏而确定,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体现你的能力呢,回到本来的这个问题。

1.直接称呼。就是以姓名+局长的方式称呼,比如郑**局长,付**局长

2.简称。以姓氏+局的方式称呼,比如郑局、付局

3.旁敲侧击的称呼。正局长称大局,副局长称郑局,这样也听不出来职级的差距,俩个个人都高兴。

实话说,这样的情况大多存在于段子中,但是中国姓氏众多,这样的情况未来真的降临在你的身边都也是不足为奇。重要的就是做好你自己,不要把称呼转化为压力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