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有些乳腺癌會復發?手術後不可忽視的抗炎因素

在癌症治療上,手術一直是最主要的療法之一。但人們也發現,在手術過後,一些乳腺癌患者往往會出現較早的復發和轉移。這是什麼原因呢?不少人猜測,或許是手術過程中掉落的一些癌細胞隨著血液跑到全身,促進轉移。也有人認為,出現轉移的腫瘤早就在患者體內埋下了種子,手術只是碰巧讓沉眠的腫瘤甦醒罷了。

​手術與乳腺癌的復發和轉移有一定相關性

無論是哪一種解釋,背後都隱藏著這樣一個邏輯:儘管手術能摘除威脅生命的腫瘤,卻會用一種我們尚未明確的機理促進癌症復發和轉移。這怎能不讓廣大接受手術的癌症患者揪心?!

為了更好地理解手術對癌症的影響,讓我們接下來一探究竟。

​由於無法直接在人體中做實驗(倫理原因),研究人員們選擇了小鼠作為動物模型。首先,他們在小鼠中注射了表達綠色熒光蛋白的腫瘤細胞系,讓這些動物產生腫瘤。研究人員們觀察到,免疫力完整和免疫力有缺陷的小鼠,在腫瘤的耐受上有著天壤之別。在注射了10萬個腫瘤細胞後,患有綜合性免疫缺乏的小鼠全都出現了腫瘤,而將近70%的健康小鼠對腫瘤有著耐受。這個結果表明健全的免疫系統對腫瘤其實是有抑制效果的。

​相比免疫能力有缺陷的小鼠(NOD/SCID,灰色),免疫系統健全的小鼠(藍色)對腫瘤的耐受更好

​事實上,這一結果與人類的數據如出一轍。統計結果表明,大約有35%的婦女在確診患有乳腺癌時,體內早有了數千個轉移位點。但只有一半的女性會最終出現轉移。剩下的那一半女性是幸運的,她們的免疫系統一直壓著腫瘤翻不了身。

那手術會影響到免疫系統的抑癌能力嗎?很有可能!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模擬了手術的進行。在這裡,他們留了一個心眼,只在小鼠身上留下手術的傷口,但沒有真正切除腫瘤。這樣一來,如果小鼠體內的腫瘤變多,我們就知道這是由於手術本身,而非手術導致的癌細胞掉落和擴散。

​研究人員巧妙地設計了手術的位置,避開了對腫瘤注射位點的破壞

研究的結果讓他們大為驚訝。在沒有接受手術的對照組裡,只有10%的小鼠出現了腫瘤。而在接受了手術的小鼠中,這一數字猛增6倍,上升到了60%!研究人員又發現,這一現象與免疫系統有著逃不開的干係,因為在免疫出現缺陷的小鼠中,手術與否並不會影響到腫瘤的生長。

​接受手術的小鼠,腫瘤出現率是對照組的近6倍!

​讀到這裡,大家或許會產生好奇:手術的切口又不在腫瘤部位,憑啥會干擾免疫系統對腫瘤的抑制?其實,研究人員們也有同樣的疑惑,並進一步在小鼠的血液裡尋找答案。他們發現,接受過手術的小鼠,體內的炎性單核細胞水平會飆升,這也和人類患者中的臨床數據一致。研究人員們相信,這些炎症反應正是手術抑制免疫系統,促進腫瘤生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鼠血液裡的炎性單核細胞數量有顯著增加

研究人員們指出,他們的研究絕對沒有呼籲患者不接受手術的意思。相反,他們期望通過對手術潛在副作用更為詳盡的剖析,讓我們能更好地運用這一重要的常規抗癌手段。

譬如,研究人員們根據這一機制指出,一些常用的抗炎藥可能幫助免疫系統恢復對腫瘤的抑制。儘管尚未在人體內進行試驗,但過去的醫療數據表明,在術後使用過抗炎藥的乳腺癌患者,早期復發與轉移的概率的確很低。在小鼠實驗中,抗炎藥的效果也得到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