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巴”的人设是怎么崩的?

人设崩了,也就啥都没了……

2017年9-10月,可谓华语娱乐圈的多事之秋,崩塌了许许多多的人设,砸下了一把一把的“雷神之锤”。

而在汽车世界中,当前人设崩得最猛的,便是“欧巴”——韩系。

当下从中韩关系、多代同堂与自主崛起角度解读韩系窘境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而作为汽车圈最懂娱乐、娱乐圈最懂汽车的小编,决定独辟蹊径,从“人设”角度解读一下韩系车当前的窘境:“欧巴”的人设是怎么崩的?

韩系1.0时代(2003-2010)

人设:素面朝天但勤恳敬业的“韩国艺术家”。

这是一个中国车市朝气蓬勃的大时代,所谓的大时代不过是俯拾即是的“机会”和相对容易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考虑购买第一台汽车,捷达、富康、桑塔纳的旧势力逐渐退散。而这,也就给了新势力崛起的机会和空间。以6代索纳塔、伊兰特、千里马为代表的韩系势力,开始了第一波向市场的突击。

对一个方才兴起的家轿市场,对一群刚刚开始对私家车有概念的中国人来说,什么样的车才是他们需要的?

无非就是大空间+低油耗+低故障率+容易驾驶所叠加出的综合体罢了。这一批韩国车的特质,则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点。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更是用户对这一代韩系车的真实反馈。

而它们在出租车市场建立的极佳口碑,更是这一特质的极佳印证。我曾多次和索纳塔/伊兰特的出租车司机聊过,普遍反馈都是“不错,挺省油,没有修过”此类大体一致的好评。

“平实感”是小编认为对这批车型最好的概括,它没有什么激情与乐趣,却能够给驾驶者带来充分的舒心与满足。而这种富有亲和力的特质,也为韩系车在国内收获了第一阶段的辉煌。

2005年:那是韩系车最初的辉煌,伊兰特以15.99万辆的销量,荣膺当年轿车市场销量亚军。涵盖高效建厂、快节奏产品推出、终端快速起量的“北现速度”也成为当年汽车界的热门议题。

如果要对这一时期的韩系车定位一个人设的话,它就像是一个心无旁骛的歌者,素面朝天,不施粉黛,未必有很高超的艺术技巧,却能给观众很好的亲和力;这种专注与不张扬,就是他最好的“人设”。

【2.0时代(2010-2014)】

人设:帅气但稍欠实力的长腿欧巴。

这或许是韩系车最辉煌的岁月,也是颜值即正义理论最光辉的时光。

北京现代2012年以近86万辆的全年销量,取得了同比15.7%的高增长,位居所有车企第四。

以彼得·希瑞尔为代表的欧洲设计团队,用一款款极富设计美感的车型,颠覆了世界对韩国车的既有印象。将曾经不上台面的“泡菜”,摆到了舞台中央。

而彼时,也是韩流在中国最强盛的时节。韩剧、偶像组合、文创产品,精密构造娱乐体系下的完美华丽席卷而来,让无数国人为之倾倒。

韩国车企很好地借了这一波势。通过韩国明星的代言,将韩系车“年轻化、时尚感”的特质再度强化,而这种“年轻化、时尚感”也成了这一批韩系车参与市场竞争的“本命法宝”。

在线下,通过几次大的事件营销,韩系车抓取到了极大的关注度与媒介曝光。金秀贤、李敏镐现身北京车展所引发的热潮,即是当中的最成功案例。

但是,这一波强势的原因,并非这些车款在整个市场中有多么好,而是这些新韩系的艳光四射与老韩系的灰头土脸间的“反差萌”,一时让人迷住了双眼。在实际产品力层面,小编对这批车的观感是:这是一批具备较高“静态质感”、但缺乏“动态质感”的产品。

静态质感指的是车辆看起来的感觉。关于这点当时几乎所有车媒给到的评价,都是毋庸置疑的“优秀”。

但动态质感层面却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的缺憾。

方向盘手感的“电子味道”过于浓厚,驾驶者很难从中准确读取到车辆当前的动态。转向助力来得也有一种明显的“突兀感”,甚至与车身实际动态相脱节,让驾驶者产生措手不及的忙乱。这也就是坊间 “韩系车开高速飘、开起来累”的说法的来源。

底盘部分的表现甚至有些“猥琐”。这种“猥琐”指的是,车辆经过颠簸路面时,悬挂系统对震动的处理总是不够干脆利落,往往得经过好几次小幅余震,车身姿态才能恢复到彻底的平稳。

而这,只是产品端的缺憾。

在市场端,一句话毁掉三辆车:“屌丝有三宝,索八K5迈锐宝。”

这虽是一句调侃,但也很形象地概括了韩系车在市场上的尴尬处境。“我之所以买韩国车,不是因为我觉得它不错,只是因为它便宜。”较低的官方定价与较大的终端优惠,让韩系车往往成为“进入某个级别的最低门槛”。

终端的实际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这拨韩系车的销量大头,往往都是低动力级别中的较低配置版本。这虽然能够通过价格优势,在短期内获得一波销量上的提振,但对于品牌形象的建立与提升无疑是一种挺大的伤害。

3.0时代(2015至今)

人设:对颜值偶像来说,过气真的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但,欧巴有多努力,你造吗?

索纳塔9、起亚KX5、新途胜,这是一批产品力大幅提升、动态与静态品质感兼备的车型。索纳塔混动、K5混动,这是一批用新技术、新理念,努力向上突破的产品。捷恩斯,这是一款强大到可以正面硬怼德日对手的豪华车型。

但韩系车的这一波技术升级,却仿佛被中国消费者选择性地忽视了。

2017年无疑是韩系车在国内最为惨淡的年月。在上半年合资品牌销量中,北京现代30.13万的销量,仅排在合资品牌第七位,同比下降42.37%。销量低于吉利、哈弗、宝骏等自主品牌。而东风悦达起亚更是半年只达成了不到19%的年度销量目标。

究其原因:这一次,颜值和肌肉都有了,只是人设没了。

人设的最大意义,便是给消费者一个买你而不买其他车型的理由。如果说欧系车的人设是操控和性能,日系车的人设是省油与可靠,韩国车确实没有足够形成品牌护城河的“人设”。就连最拿手的外观设计,也很容易随着审美疲劳的到来而被逐渐消解。再结合一以贯之的产品与价格策略,受众对韩系的印象便自然下落成了“有限预算下的无奈之选”。

而当韩系车的形象已沦为 “有限预算下的无奈之选”,大家在它身上的关注点,会也只会停留在价格是否足够低廉,是否会是合资品牌中“最便宜的那个”。至于产品力和品牌,Who cares?

这才是当下韩系车疲软的根源。

总结一下:第一,外形设计只是锦上添花,机械水准才是核心价值;第二,不可替代的稀有性与差异性,是品牌形象建立的关键;第三,伴随过度时尚的,总是审美疲劳。

欧巴永远年轻,但喜欢他们的人总会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