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从秃岭荒山到绿水青山

七星关区拱拢坪林场金凤湖

每每拄着拐杖

站在带领村民建起的林场里

嗅着树木的清香

听着清脆的鸟鸣

原大方县马场区委书记刘安国

就有一种莫大的满足感

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

生态环境曾一度脆弱到了极点

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前

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土地贫瘠、风起沙扬

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

“连个雀子做窝的地方都找不到”……

毕节试验区建立后

“生态建设”成为

毕节“三大主题”之一

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而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的绿色乐章

流淌在乌蒙大地

赫章县夜郎国家森林公园

重改革创新

强生态后劲

可以说

毕节试验区各族干部群众

在30年来的生态建设中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喀斯特地区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

“五子登科”建设立体生态。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探索出“山顶种植松杉柏戴帽子、山腰种植经济林木系带子、山下抓结构调整铺毯子、富余劳动力务工挣票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的新“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建设模式,实现了山、水、林、田、路、房的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五种模式”推进毕节绿化。在实践中探索出先建后补、代种代管、承包造林、企业带动、建设移交“五种模式”,大大激发了大户能人、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克服了长期以来造林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的难题,补齐了造林资金短缺和林业产业发展缓慢两大短板。

“五轮驱动”发展林下经济。

利用试验区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高位推动、政策撬动、龙头带动、基地推动、品牌拉动“五轮驱动”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加快森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三资”转换进程,促进农村开发扶贫,走向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林农得实惠的绿色发展之路。

“五开治石”防控石漠化。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条件、生态承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在石漠化防治中,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精准治石,探索出开绿色之源,铺开防治生态被;开产业之源,撬开防治经济阀;开机制之源,解开防治束缚链;开模式之源,凿开防治力量泉;开科技之源,打开防治锦囊袋“五开治石”的石漠化防控模式,实现了石漠化地区科学、可持续发展。

“五改五推”深化林场改革。全市国有林场抢抓机遇,加快改革步伐,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推进分类经营;改革激励机制,推进招商引资;改革经营模式,推进产业发展;改革考评制度,推进责任落实;改革机构设置,推进队伍建设“五改五推”改革,促进了森林资源增长,激发了国有林场活力,增加了林场职工收入,增强了林场发展后劲。

赫章县六曲河镇申家沟林场

改“荒山秃岭”

建“绿色银行”

要建设好生态

首先得解决好毕节生态的短板——石漠化

1988年试验区成立后

毕节就铁下心治疗石漠化——这个地球的癌症

2008年3月,毕节石漠化治理迎来重要时间节点——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毕节所有县区全部被纳入试点范围。

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以麻窝山为中心的典型石漠化区域内就有80余平方公里。当地人通过对金铁锁的人工驯化,把人工种植与野生金铁锁保护区域相连接,形成了提高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产业,找到了治理石漠化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全力推进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和以林业、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33.4%增加至现在的近50%,并致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逐渐形成面积达23万亩的核桃、茶叶、苹果等特色经果林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毕节各县区都向石漠化全面宣战,明显呈现出绿进石退的态势。

大方县坚持“以林克石、以药治石、林药结合”,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后,作为全省55个试点县之一的织金县,以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为中心,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突出抓好特色经果林和种草养畜项目建设,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模式与机制。

项目实施后,治理区域初步形成乔木、灌木、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护体系,石漠化程度有效减轻,通过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蓄、引、拦、排作用,基本实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林业、畜牧、水利水保三大措施的综合实施,达到了提高林草覆盖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地表径流、减轻水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据统计

2008年以来

毕节市累计造林117.32万亩

种草17.6万亩

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910平方公里

石漠化总面积从2005年的6526平方公里下降到5436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石漠化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赫章县水塘森林公园

走“绿色富路”

追“生态之梦”

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毕节还把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毕节探索了林药、林果、林茶、林草、林菜等多种生态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大力加强特色经果林、草地生态畜牧业等生态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山区农业,培植生态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调动和保护农民参与石漠化治理恢复重建生态的积极性,以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园区化、资源转化“五化同步”推进石漠化区生态产业发展,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产业化发展。

打造了“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樱桃之乡”等品牌;采取优惠扶持措施,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下种植天麻、竹荪渐成规模,创出了

“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竹荪之乡”牌子,初步实现了石漠化治理与农村经济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的发展之路。

毕节经果林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连片种植经果林面积达393.5万亩,最具典型性和示范性的有赫章、威宁的核桃,七星关、大方、黔西和金海湖的刺梨,黔西、大方的皂角和石榴,威宁苹果、油茶,总溪河及六冲河流域的樱桃,赤水河流域的柑橘等特色经果林板块。

同时,按照“林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944.2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65.9亿元;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50万亩,实现产值34亿元,带动农户20余万户;全市林业产值达246亿元。以特色经果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三大支撑”的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变好了

山青了

水绿了

经济效益也浮现出来

2009年初,赫章县采取“政府扶持引导、部门监管指导、乡镇动员组织、合作社具体实施”的方式,由倮布嘎核桃专业合作社选用优质核桃嫁接苗,建成优质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2500亩,目前,核桃已全部进入挂果期。核桃产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种植核桃已经成为

群众增收的“摇钱树”

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树”

新农村建设的“风景树”

种植业中的“铁杆庄稼”

油用牡丹,是另一种“一年种百年收”的“铁杆庄稼”。

2016年,赫章县建立六曲河油用牡丹示范园区,种植油用牡丹2583亩,推进油用牡丹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在纳雍,又是另一番景象。该县维新镇境内总溪河沿岸的玛瑙红樱桃晶莹剔透,自“诞生”起便深受消费者喜爱。纳雍便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自2007年以来,该县对维新、厍东关总溪河沿岸的玛瑙红樱桃种植进行了连片规划,重点扶持,打造维新—东关玛瑙红樱桃示范基地。截至现在,该基地果农上万人,除了收入从数十万到上百万元的种植大户外,绝大多数果农户均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在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的“战役”中,毕节形成了“种类与质量并重,水果与干果兼顾”的发展模式,并推进“以短养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效益,升级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自1988年以来,毕节市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202.9平方公里;森林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

212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52.8%;水土流失面积从16830平方公里减少到11412.4平方公里。

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来

毕节人心中总是渴望着“绿”

双手总是呵护着“绿”

生态发展

改善民生

发展经济

脱贫攻坚的作用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