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时,中亚五国明明不愿独立建国,俄罗斯为何却主动抛弃了它们?

云石君


苏联解体前夕,中亚对于莫斯科来说就是个沉重的包袱,中亚五国在宗教和民族上与俄罗斯格格不入,并且俄罗斯每年还得给中亚大量的补贴

中亚地区自古就是四战之地,匈奴人、突厥人、汉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相继控制过该地区。

其中突厥人对中亚的影响最大,突厥人原本是来自蒙古高原的黄种人,在征服中亚的过程中渐渐的同化了当地白种土著,形成了现在中亚的黄白混血人种。

(哈萨克斯坦排球美女——莎宾娜,在她身上兼具白种的深邃和黄种人的妩媚)

到17世纪之后,中亚民族意识兴起,相继建立了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等民族国家。但是从18世纪开始,随着沙皇俄国的入侵,这些汗国相继覆灭。最终在19世纪末,中亚被沙俄全部兼并。

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新生的苏联根据民族分布,在中亚成立了: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中亚五国)

这5个国家虽然名义上都是加盟共和国,在主权上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还是受到俄罗斯人的紧密控制。

由于中亚地广人稀和资源丰富,这里逐渐成为了苏联的核武器试验基地和航天发射基地,也是苏联南下印度洋的桥头堡。

(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这里直到今天都是俄罗斯主要的航天发射基地)

苏联政府为了巩固在本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强力打压伊斯兰教,另一方面大量迁移俄罗斯人来此定居,以改变当地的民族结构。

苏联政府的这一系列政策确实起到了稳定局面的效果,中亚五国对于苏联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

不过由于经济基础较差,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每年都需要中央财政大量的补贴。

并且这些钱主要是俄罗斯的口袋里掏的,这让俄罗斯方面很是不满。

而到了80年代以后,苏联在跟美国的军备竞赛中国力持续下滑,各加盟共和国的日子都不好过,分离主义情绪日益蔓延。

特别是在苏联生命的最末期,主张独立最活跃的不是别人,正是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

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政府早已不满苏联的存在,并积极策划解体苏联。

要知道,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第一宣布独立的是立陶宛,而第二个就是俄罗斯!

(位于土库曼斯坦境内巍峨的清真寺,中亚五国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这与俄罗斯信奉的东正教格格不入)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体,它宣布独立几乎就是终结了苏联的生命。

而这时的中亚五国对于国家的动荡却十分地不安,毕竟这五位爷吃低保这么多年了,要是中央政府突然没了这日子还咋过。于是中亚五国联合向中央表态愿意继续留在苏联境内。

可是,这五国对苏联政局的影响实在是有限,还不等它们反对,俄罗斯就在1990年6月12日宣布独立了。

中亚五国无奈着望着克林姆林宫飞扬的俄罗斯三色旗,带着对苏联最后的一丝忠诚,撑到1991年方才相继独立。而作为中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更是最后一个独立的加盟共和国。

在1991年12月16日,随着哈萨克斯坦独立,苏联彻底解体。


千佛山车神


很多人对苏联和俄罗斯有误解,认为苏联就等于俄罗斯,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



苏联解体,起因是俄罗斯宣布独立。并利用欧共体(欧盟前身)和北约的支持,伙同乌克兰和白罗斯两个小弟起哄,最后成功瓦解苏联。

俄罗斯独立是1990年6月12日;苏联解体是1991年圣诞节。

附注: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0年7月退出苏共。

关于苏联加盟国独立,这里插一段内容。

很多人说波罗的海三国是最先独立的,其实这是不对的!

准确的说,是三国中的立陶宛最先“宣布”独立,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一年半以后才宣布独立。

立陶宛的独立,只是一种法律形式。1990年 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后,苏联立即对立陶宛进行了经济封锁,停止了石油电力供应。立陶宛无法承受严苛的经济封锁,被迫撤消了独立法案。

结果天算不如人算,俄罗斯宣布独立。俄罗斯要独立,苏联哪里还顾得上立陶宛呢?

1991年1月2日,也就是立陶宛宣布独立九个月以后,苏军空降立陶宛,解除了当地警察和准军事部门的武装。这个时候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还没有宣布独立。

1991年4月9日,格鲁吉亚宣布独立。这个时候宣布独立的国家只有三个:立陶宛、俄罗斯、格鲁吉亚。

真正让苏联彻底失控的是1991年的819事件。叶利钦把苏共和俄共全部财产归俄罗斯政府所有,苏联军队、内务、安全、外交、财政等重要部门被改组。叶利钦并接管了苏联国家银行,他对波罗的海三国无所谓,要独立请便。

8月19日的事变后的第二天。

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独立。

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独立。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独立。

1991年8月25日,白俄罗斯独立。

所以,俄罗斯是加盟共和国中,第二个宣布从苏联独立的国家,仅晚于立陶宛。当时拆解苏联最积极的是俄罗斯、乌克兰、白罗斯三国。

当时叶利钦拉拢白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导人,三个人在白罗斯的明斯克开会,决定拆散苏联。会议前,叶利钦给哈萨克斯坦总统打电话,通知他也来,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哈国总统没去。

1991年12月8日,俄、乌、白三国领导人在没有经过哈萨克斯坦的同意的情况下,就决定彻底独立。当晚就整理了材料,第二天向全世界广播。


听到广播后,哈萨克斯坦人的内心是十万匹草泥马,这么大的事,居然直接绕过了中亚五国就给定了。最关键的是,当时哈萨克斯坦还没有宣布独立。直到一周后的12月16日,才最后一个宣布退出苏联。

按照当时叶利钦的思路,把苏联解体后,再搞新的联盟,他当老大。也就是新的“苏联2.0版本”。

但是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坚决反对,乌克兰要求彻底独立。可以搞一个独联体组织,俄、乌、白三个国家算独联体的创始国,其它比如中亚这些国家,在后面跟着附议加入,当个小跟班就好了。

(中间的人是坚决要求独立的乌克兰总统)

然后,五个斯坦国强烈反对,土库曼斯坦的总统尼亚佐夫牵头五国,联合抵制俄罗斯和乌克兰,不承认叶利钦的宣言。于是在苏联解体的前三天,在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十一个加盟国又开了个会。

会上中亚五国强烈要求搞联邦制。(像美国那样)

乌克兰第一个跳出来坚决不同意。乌克兰认为自己是“发达国家”,苏联的工农业基地,继承了苏联的一大笔遗产,有钱人,怎么会跟一帮穷鬼搞联邦制?

于是会上一通争吵,俄罗斯表示会在日后提供资金扶持,最后各国妥协,维持独联体的形式不变,以后各国各管各的,饿死活该。

在会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握手时,一脸的兴高采烈的。心里恐怕是想,你们这帮中亚懒鬼,还想蹭我们发达国家乌克兰的饭?

让人搞笑的是,现在乌克兰穷的叮当响,老本全吃光不说,一穷二白还敢打内战。哈萨克斯坦倒是靠挖石油,闷声发大财。人均GDP是乌克兰的四倍!




另一个搞笑的是,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三年后黯然下台,哈萨克斯坦总统一直连任到现在了...

所以,为什么俄罗斯不要中亚五国?叶利钦当时的首要目的是先让苏联死掉,五个斯坦都是戈尔巴乔夫的坚定拥护者。俄罗斯必须先让中亚五个斯坦独立,彻底的瓦解苏联。等苏联死透了,才能考虑下一步的扩张和渗透。

另一个原因是,中亚五国确实太穷了。俄罗斯本身就是资源大国,瞧不上五斯坦。


Mer86


自1721年,俄罗斯先后经历过两次崛起,一次是19世纪上半页时,俄罗斯帝国以欧洲宪兵的身份威震欧亚大陆,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即二战后,苏联成为了世界超级大国,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与美国的世界争霸之路。

历史浮浮沉沉,到1991年,苏联被解体为15个国家,曾经依赖俄罗斯的纷纷选择了脱离它的独立之路。东欧国家暂且不论,毕竟那里靠近西欧国家,可以受更先进的文明辐射,而像中亚五国这样的内陆落后的国家,也选择了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这又是为什么?

俄罗斯经营中亚地区也有数百年之久,独立后的中亚五国要想完全和俄罗斯切割干净,摆脱俄罗斯的操控,不是简单的独立建国就能解决的事情。虽然,俄罗斯没了苏联时代的风采,但还是有那个能力将中亚五国牢牢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尽管,中亚五国不甘于成为俄罗斯的附庸,但面对现实,他们也不得不低头。

就拿美版的阿富汗战争来说,美国想趁机将势力深入到中亚,通过颜色革命一度笼络了乌兹别克、土库曼两国。但好久不长,在俄罗斯的深耕之下,乌、土两国又回到了俄罗斯的怀抱。

这里就有个问题,一方面俄罗斯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另一方面有美国的强势进入,按理说,俄罗斯是无力拉回硬要靠向美国的乌、土两国的心的。也就是说,有很大部分原因,乌、土是出于自愿重新跟随俄罗斯这个旧主。而像中亚最大的国家,哈萨克斯坦一直以来也是俄罗斯最忠实的跟随者。

那么,为什么政治独立后的中亚五国,仍旧甘心于追随日落西山后的俄罗斯呢?云石君将做具体分析。

从地缘结构的角度看,中亚板块在前苏联的版图中,是一个比较突兀的存在。苏联——俄罗斯横贯欧亚大陆北部,整个国土在平面视角上,呈东西向的类长方形。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从地图上看,可以明显的看出,俄罗斯的领土十分完整,呈类长方形。而中亚位于俄罗斯领土南部,是凸出在类长方形之外的一大块区域。而俄罗斯要将自己的文明辐射到中亚五国,只有由俄罗斯的南面,中亚的北面进入。而中亚五国中只有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相邻,这也就意味着其它四国更难受到俄罗斯文明的辐射。

而俄罗斯的本部核心区又远在东欧,占据国土四分之三以上的亚洲地区本就属于内部偏远地带。俄罗斯的内部地缘格局,又大大的加剧了控制中亚的难度。俄罗斯本部是以东欧核心区沿西伯利亚铁路这个欧亚第一大陆桥为主轴,由西向东释放自身的缘影响力,以最大限度掌控本国的广袤区域。

但是,位于俄罗斯南边的巨大的凸起部分,中亚五国在俄罗斯地缘影响的主轴线之外,如此一来,这五国便有了极强的经济、文化的独立性。

而中亚离东欧核心区相对较近,而俄罗斯在亚洲部分的最大本部核心板块,乌拉尔工业区又靠近中亚,中亚西北部又临近伏尔加格勒(即斯大林格勒)为中心的南俄工业区。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在苏联时期,中亚被纳入到苏联版图内。

不过,俄罗斯对中亚的影响力也只是有相对优势。地缘结构上,中亚的独立属性依旧很大,分散了俄罗斯对中亚影响力的牢固性。

在苏联解体,俄罗斯的整体衰落后,中亚五国便获得了独立。

不过,中亚五国的独立并不是完全自愿,而是受到了俄罗斯一定程度的逼迫。

写到这里,不少人都会疑惑:自俄罗斯诞生开始,其对土地的热爱程度从来没有改变过,怎么会自动放弃40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地区呢?

不过,有舍才有得,事实上,这是俄罗斯最明智的选择。

在地缘结构上,中亚游离于俄罗斯整体格局之外,又不在东欧核心区范围内,呈现出俄罗斯不同的文明特质。在人种上,中亚地区土著多为泛突厥系民族;在文化上,该地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在经济上,中亚整日发展水平都较落后,经济结构也相对独立,与俄罗斯主体部分的关联度不大。

在这样的局势下,俄罗斯要维持对中亚的统治,在政治和军事上就不得不实行强力威慑政策,来压制该地区的分裂主义倾向,同时,在经济上,还要补贴民众,来缓解贫富矛盾。可是,这些都需要巨额花销,在苏联时,俄罗斯还可以不用眨眼拨出一大笔费用,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面临了经济崩溃的边缘。如果那时,俄罗斯还要强行将中亚留下,在内部都自顾不暇的环境下,俄罗斯岂不是又要多找一些大麻烦。

苏联解体后,乌拉尔、南俄两大工业区也在深度衰退,俄罗斯的整体实力又大不如前,对中亚的地缘影响力也就逐渐变弱。而此时,中亚各民族的分裂主义倾向严重。如果在这样的局势下,俄罗斯不得不大幅增加军事开支以及经济补贴,来继续统治中亚。这对俄罗斯而言,如同泰山压顶般,重负难堪,最后,反而被中亚拖入到无尽的深渊。

几经思量之下,俄罗斯最终选择主动放手,让中亚五国走上独立之路。

如果当时俄罗斯舍掉中亚还有几分不情愿的话,那么,到了后来,受两次车臣战争的影响,俄罗斯损耗巨大。如果那时还抓着中亚不放的话,若中亚步车臣的后路的话,俄罗斯岂不是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俄罗斯让中亚五国独立,通过自己残存的地缘影响力,来事实控制中亚,才能在中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亚地区是内陆封闭之地,对于中亚五国而言,俄罗斯是与其相距最近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且有一定的交流渠道。而依附俄罗斯,中亚五国才有获得相对更好的发展机会。

而中亚最大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因其内部在地缘结构上四分分裂,需要依赖俄罗斯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同时,中亚五国也面临着来自伊朗和阿富汗塔利班的外部威胁,放眼四周,只有俄罗斯才有能力保护中亚五国。

如此看来,俄罗斯让中亚五国独立,对自己而言是有利无害的。一则,中亚独立后,俄罗斯不必对他们施行经济援助,也不用为中亚的经济衰退而买单;二则,中亚独立,避免了因种族等各方面的矛盾冲突,提升了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好感度。再则,中亚独立后,俄罗斯成为了其实际操控者,五国对其依赖程度十分高。

而中亚在封闭地理环之下,跟随俄罗斯才是他们最好的出路。

而因这种基紧密的地缘关系产生的依附性,远在西半球的美国就算再强力进入中亚,最多只能拉拢他们一时,却不能成为他们最终的依附者。

不过,如今,中亚也并非只有俄罗斯可依赖,还有崛起的中国。那么,中亚会对中国做何反应?俄罗斯又会是什么态度呢?

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88章。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云石君


谢邀。俄罗斯想要抛弃中亚五国的原因,和这五个国家还想留在独联体内的原因是一样的。

经济上,这五个国家不能自己独立。同时,俄罗斯自然也将这五个国家视为负担。 政治上,这五个国家的总书记在苏联濒临解体时,纷纷进行了存在严重舞弊的选举,摇身一变成为国家总统,但是他们的统治是缺乏足够稳固的根基的,离开了莫斯科的支持将随时可能被推翻。



因此,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Boris Yeltsin)与白俄罗斯、乌克兰两国总统签署了一项条约,决定正式解散苏联,新成立一个“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没人问过中亚各国领导人是否也想加入。

对于被抛弃的现实,中亚五国非常愤怒沮丧。他们指责俄罗斯的种族、民族歧视和独裁行径。而莫斯科方面已将拥有丰富石油、天然气和农业资源的中亚国家视为经济负担,迫切希望摆脱这些国家的依赖。

虽然苏联解体了,但中亚各国一点也不想独立。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财政援助、出口和媒体以前都由莫斯科操控。经过俄罗斯长时期的控制,他们现在担心的是,自己无法治理独立的国家,没有能力管理本国事务。



于是,咒骂归咒骂,这些领导人最后还是毕恭毕敬地来到莫斯科,要求在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基础上加入独联体。他们乞求俄罗斯不要抛弃他们。因为,他们害怕独立会在本国饱受压制的民众间释放民主、民族主义的幽灵并唤起对自由的要求。

然而随着独联体的解散,这些国家终于还是彻底独立了。多年来,经济急剧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如今,许多中亚人还怀念那段“光辉的”共产主义岁月,那时,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医疗和教育都欣欣向荣。而在独立之后,一切荣光都荡然无存。

1991年后,中亚各国不但呈现出死气沉沉的政治体制和对变革的抗拒,还与其他邻国之间,围绕边界以及水、天然气和电力资源,争吵猜忌不断。他们还面临新的威胁,如邻国中国的崛起、伊斯兰极端分子带来的危险以及阿富汗旷日持久的战争。



如果还在当时的苏联或独联体的范围之内,这些问题原本是不用这些中亚国家自己去处理面对的。然而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如果俄罗斯没有甩掉这些包袱,今天的普京或梅德韦杰夫,将在这些事务上焦头烂额——现在回头来看,中亚五国为什么不想独立,而俄罗斯为什么想要抛弃这些负担,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吧。


林海


时光荏苒,眨眼间苏联解体已经近27年了,人们说起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还是会感慨一番吧。

说起苏联解体,波罗的海三国是急先锋,积极宣布独立。他们本来就是苏联强占的,和俄罗斯不是一个心眼。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作为苏联解体的幕后推手,积极促成各国独立。只有中亚五国反对苏联解体,不愿独立建国。最终中亚五国无力阻挡事态发展,苏联分裂成十五个独立主权国家。

也许有人会疑问,中亚五国明明不愿独立建国,以俄罗斯对土地的野心,为什么却主动抛弃了他们呢?

有书君认为,最根本原因就是俄罗斯经济衰退,俄想甩包袱。其次,由于地缘政治因素,俄罗斯更想中亚五国成为附属国,既缓解了压力,又便于掌控。

同时,俄罗斯也知道,中亚五国即使独立,也无法脱离对俄的依赖。

且听有书君梳理分解吧。

一,俄罗斯抛弃中亚五国的经济因素。

前苏联在冷战时期,多年只注重军工等重工业生产,轻工业等民用工业发展缓慢,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同时前苏联为了和美国军备竞赛,耗资惊人。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前苏联已经欠下大量外债,黄金储备也将耗尽,经济濒临崩溃。

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体,承载着前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重任。当俄罗斯经济衰退到无力载重时,他也想卸载喘口气。

中亚五国作为内陆国家,一直闭塞贫穷,都是俄罗斯财政补贴维持。因为对俄罗斯金钱的依赖,所以他们不想摆脱前苏联体制。

可是俄罗斯经济已经衰退到自顾不暇了,俄只想甩掉中亚五国这个沉重的包袱。

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中亚五国最终同意了独立建国。

二,俄罗斯想抛弃中亚五国,选择战略收缩的地缘政治因素。

俄罗斯幅员辽阔,他的地缘结构近似东西长方形的格局。其本土核心区域是在最西段的东欧,占本土面积四分之三的亚洲地区处于边缘地带的位置。

俄罗斯的地缘结构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因而他的主轴线是东西走向。而中亚的地理位置,游离于俄罗斯长方形板块之外,是凸出的一块土地,同时远离俄罗斯的地缘主轴线,削弱了俄罗斯对中亚的地缘控制,有较强的独立属性。

中亚五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历史迁移的俄罗斯人很少。文化多信奉伊斯兰教,其经济由于远离俄罗斯的地缘主轴,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俄罗斯的经济体系,关系并不密切。

随着俄罗斯经济衰退,其对中亚五国的掌控并不稳固。俄罗斯要利用政治高压来压制中亚的民族分裂主义,还要金钱补贴中亚五国,付出的代价太大。

俄罗斯为了缓解压力,选择战略收缩,让中亚五国独立,同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继续掌控中亚,使其成为附属国。这样更符合俄罗斯的利益。

三,中亚五国的亲俄倾向。

俄罗斯在中亚经营统治了数百年,虽然中亚独立了,可是俄罗斯的影响余威尚存。中亚五国因为贫穷落后,亦无力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

前苏联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中亚五国的经济主要是原料生产,经济结构单一,独立建国后也无力支撑国民生计。更何况,中亚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其还要依赖俄罗斯经济体。

中亚五国的国家安全还要仰仗俄罗斯的保护。中亚五国周边是伊朗和阿富汗,伊朗连美国都敢叫板,更何况中亚五国。伊朗和阿富汗塔利班严重威胁着中亚五国的安全。没有俄罗斯这柄保护伞,中亚真要岌岌可危了。

作为中亚最大的国家哈萨克斯坦,他的内部地缘结构的分裂,使其常年处于国家分崩离析的危险中,只能依靠俄罗斯强大的外力来维护国家统一。也难怪哈萨克斯坦自苏联解体后,无论俄罗斯境况如何,都一直是俄罗斯忠心耿耿的小跟班。

27年来,中亚五国的亲俄倾向一直未变。美国在阿富汗战争时,想发动颜色革命,分解五国中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阴谋将要成功之际,俄罗斯的一声呼唤,两国又转回俄罗斯怀抱。

有书君觉得,中亚五国就像风筝,俄罗斯就是放风筝的人,看着风筝要飞远了,俄罗斯就拽拽手中的线,风筝总也脱离不了线的牵引,最后依旧会落在放风筝人的手中。

俄罗斯就是有这样的底气,可以放心的让中亚五国独立。这样做,俄不但会减轻自身的载重,还能通过中亚五国对其地缘关系的依赖性,实时控制中亚五国,谋求最大利益。


有书博物馆


中亚五国是地处中亚地区的五个加盟共和国,他们分别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这五个国家位于中亚地区,是苏联解体前的5个重要加盟共和国。

当时的苏联解体时,俄罗斯并没有选择将这五个国家并入自身领土之内,这是与当时的苏联政治环境与经济状况有极大的关系的,而并不是说俄罗斯主动抛弃他们。

1、中亚五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与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在级别上是同等的,因此在苏联解体时不存在俄罗斯抛弃中亚五国的问题。

1991年的苏联解体事件,虽然与当时外部环境有一定关系,但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还是苏共中央内部政治恶斗的结果。

当时苏联中央内部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渐进改革派和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改革派,在政治上互相恶斗之后,导致国家内部发生严重动乱,这就是苏联著名的“八一九事件”。

在这场动乱中,作为俄罗斯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的叶利钦占据了主动,在联合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之后,推动了各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架空了苏共中央,最终逼迫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苏联境内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这也包括了中亚五国,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俄罗斯抛弃中亚五国的问题了。因为从行政体系上来说,这五个国家与俄罗斯是处于同等地位,俄罗斯不可能合并这五个国家。

2、混乱的苏联经济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也同样使得解体后的俄罗斯自顾不暇,再也无力控制其他加盟共和国。

苏联的解体,除了当时的苏联政局混乱以及外部势力侵蚀以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苏联经济已经无法承担起整个国家的运转。

在二战胜利之后,发生了西方国家发动对以苏联的冷战以及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严重透支了苏联的国力,导致从80年代以后,苏联经济严重下滑,出现了大量的赤字。

苏联的国家内债在1985年为1420亿卢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2%),1989年为3990亿卢布(41.3%),1990年为5660亿卢布(56.6%)。1991年前9个月国家内债规模达到8900亿卢布。苏联的黄金储备在改革初期为2000吨,1991年下降到200吨。1985年,苏联实际上没有外债;1991年,苏联外债大约为1200亿美元。

所以在苏联解体之后,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实际上已经满目疮痍,经济动荡,人民生活贫困,连自己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怎么可能还会接济曾经的小弟兄。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把中亚五国重新并入领土范围之内了。

所以今天的我们在看待当初俄罗斯为什么选择独立,没有把其他加盟共和国拉到一起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国家,其原因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是有直接的关系的。并不是说俄罗斯愿意不愿意带着小弟一起走,或者其他原因。


落下m


首先要搞清楚,中亚五国不愿独立是想维护的苏联,并非俄罗斯。

看看当时中亚五国的总统,最反对苏联解体的土库曼总统尼亚佐夫劣迹斑斑,简直和历史昏君没有区别。他们只是想维护的自己的权利。国家搞的一团糟,不但喝国内人民的肉,还要喝苏联的血。



生前,尼亚佐夫自封“土库曼之父”,酷爱为自己立雕像。在全国范围内为自己树立了14000座雕像,其中一座位于首都市中心一座高达75米的镀金雕像。朝太阳方向缓缓旋转,在新总统上台后,宣布三个月内清除所有雕像。你就知道这些人有多不得民心了。

支持独立的大多是富裕国家,政治清明,而不支持独立的大多是贫穷的一塌糊涂,靠领救助金生存的国家。俄罗斯当时自顾不暇,还哪有能力管他们。

叶利钦当然面对的最大敌人是苏联的保守派,叶利钦要求苏联停止一切在俄罗斯的行动,面对的阻力很大。他要想使俄罗斯独立,最好的方式就是肢解苏联。苏联若不解体,俄罗斯怎么可能独立。

1991年12月7日,叶利钦前往白俄罗斯,瞒着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独自与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了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取而代之。

中亚五国要无条件并入俄罗斯,俄罗斯当然欢迎。但是他们想的是恢复当年的苏联,继续维护自己在国内利益。


渔耕樵读


中亚五国是前苏联学者制定的地理范畴,这里土地辽阔,矿产资源较丰富,曾是苏联油气田和有 色 金 属工业基地;农牧业发达,是苏联的粮食、棉花、畜牧产品的主要产区。

图为土库曼斯坦的首都阿什哈巴德。

苏联诞生后,因长期处于西方包围和经济封锁中,条件非常艰苦,在苏联境内的中亚五国更是成为封闭中的封闭地区,而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下的中亚五国更是常年要苏联输 血,到80年代苏联严重的财政赤字,一年1000多亿卢布,其中很大比例是为中亚五国来负担的,而中亚五国似乎习惯了接济的生活,苏联每年派给工业发展任务和农业任务都无法完成,不但拖了苏联后腿也限制了自己发展。

图为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

所以为什么同样是苏联的加盟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主动争相独立,而中亚五国却不想独立。苏联因为重工业高度集中在西部,生活较内地好,这些地方和欧洲接壤,更能看到生活更好的欧洲,所以争相独立后投入欧洲的怀抱;而反观中亚五国虽然穷,但是靠苏联老大哥补给才能维持,反观中亚周边的中 东 地区和南亚地区,情况比自己还恶劣,如果脱离了苏联,就会和这些国家一样,抱 死 不 能独立。

图为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

当年苏联决心甩掉包袱时,对中亚五国还于心不忍,但下面这个问题让他踢掉中亚五国的决心是那么的干脆:宗 教 信 仰。中亚五国大部分是 穆 斯 林,虽然苏联时期对 伊斯兰教 打 压 很厉害,但是在 中亚地区 穆 斯 林 不减反增加不少,并且时而爆发民族冲突,特别是当年一战二战后 大批人支援中亚,到中亚去 垦荒,但是没多久俄罗斯人就大批离开了,因为 穆斯林 与俄罗斯矛盾尖锐。

图为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

以苏联角度来看,中亚五国这 块土地同 化 了半个多世纪没有任何效果显然成了鸡肋,必须甩掉,于是中亚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但是俄罗斯还盘算着 这地方的资源和矿产,于是又互相签订了经济贸易联盟等。


图文绘历史


从俄罗斯方面

819事件后苏联彻底失控,叶利钦把苏共和俄共全部财产归俄罗斯政府所有,按照当时叶利钦的思路,苏联解体后,按照原则再搞新的联盟。可问题却出在了乌克兰身上,别看它现在穷的叮当响,在当时它是继承了苏联的工业基地,不愿意和其它国家共享,坚持独联体保持不变,最后只得妥协,中亚五国与俄罗斯分道扬镳。

而苏联成立之初就是一个由十五个国家共同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它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注定不能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本身主要的能源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俄罗斯地区,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武器装备以及大部分的经济基础设施,所以它的综合实特别是武器装备方面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国家。而中药五国就不一样了,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当时俄罗斯带他们就像拖油瓶一样。

从中亚五国方面

当时苏联解体最初企业是俄罗斯宣布独立,但其中也离不开欧共体和北约的煽风点火,以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积极参与,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最终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走向了土崩瓦解。俄罗斯宣布独立是在一九九零年夏天而苏联解体是在一九九一年的冬天,其中时间差在一年半左右。有很多人认为是波罗的海三国最先宣布独立,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准确因为三国之中,宣布独立有先有后依次顺序是:立陶宛,以及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当时为了控制这种土崩瓦解形式的趋势,立陶宛最先宣布独立之后苏联立即对其进行政治封锁,最后它被迫撤消了独立法案。


品读武器装备


苏联解体到现在为止已经过去二十多个年头近三十年了。很多人都认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就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而苏联解体根本上的原因是因为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性。比如分配体制,舆论信息封锁等。


苏联解体这件对人类历史进程来说有着很大影响。而该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末期,而且导致苏联解体的诱因就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所直接导致。以戈尔巴乔夫等为首的苏联领导集团可以说是难逃其咎。在这一段时期苏联政治领域改革方面所导致的错误也可以说是最为致命的。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马上指定了改革措施,而在这之前苏联也经过了几次所谓的"改革"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的形式,没起到什么实际作用。随时国际形式的发展苏联在80年代正是最为迫切的需要深刻改革的时期。而此次苏联的高层如果可以认真的总结过去改革的一些经验教训,采取一些稳妥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融合不断的适应是有可能改革成功的,并且顺利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克服之前体制上的弊端,缓解矛盾等,是可以让形式好转起来的。



打破旧的格局进入新的模式中肯定会触碰很多纠纷,这时候就需要文火慢炖来慢慢的磨合适应,相互克服才可以解决。而戈尔巴乔夫却是犹如猛火浇油一般,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让旧体制的一部分人受不了了。而且在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一而再再而三的一连串犯了很多错误。而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在国内外的压力下变成了"虎头蛇尾"一样的样子货。最终戈尔巴乔夫开始顶不住压力开始退却妥协。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激化了苏联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触发了全国性质的危机,导致高层失去了对苏联的领导权利。最终造成苏联瓦解。



而当时各联邦国在解体之后纷纷独立,当时中亚五国不愿意独立建国,希望依附在俄罗斯之下,但是此时的俄罗斯身为前苏联的政治中心,其自身矛盾都处理不完,根本没有兴趣在接纳其他联邦国,而且在当时解体的大环境下也不允许俄罗斯这么做。况且俄罗斯当时社会环境及其复杂,自身一团乱麻,哪还顾得上其他国家。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