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百多万子孙,为何会被李自成和清朝屠杀殆尽?

De-zhong


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大明王朝历经12世,16位国君,历经276年,但是其子孙后代经达到了一百多万,到了明末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明朝虽没落,但是100多万人也不是个小数目,为何会被他们屠杀殆尽呢?



首先,皇亲难养。

这些皇亲国戚从出生开始,一直到进坟墓,一直都有国家养着,什么都不用干,但是国家必须得拿出银子来,让他们享受天潢贵胄的待遇,可是明朝王爷们的生育能力实在太强,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他有90多个孩子,他第一个孩子有70个子女,孙子100多人,曾孙500多人,皇亲贵族的俸禄又高,几倍于国家官员,随着时间的推进,皇亲国戚也越来越多,有的省份,一半的土地都归了皇亲,老百姓就算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也吃不饱,穿不暖,到明朝起时,人们把这份怒气都报复在了这些皇亲身上,再说这些人实在是富得流油,不抢他们抢谁?



第二,为了统治稳定。

虽然努尔哈赤发表了七大恨,但多是为了发动战争做的舆论需要,对于屠杀明朝皇亲国戚影响不大,多半是因为夺取汉家江山之后,为了能巩固皇权,避免有人借着明朝皇族的名义反清复明,当年有人冒名顶替朱三太子反清复明,就是很好的例子,没了领头羊或者是名义上的领头人,更加利于统治。


军事一点通


我分三点答题:1,朱元璋对子孙有多好。2,朱家子孙对百姓有多坏。3,百姓起义屠杀朱元璋子孙有多狠。

第一,朱元璋对子孙有多好?分封制和宗藩政策让皇子皇孙享受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福利!

皇室享受特权

朱元璋26个儿子封了24个王,封王就给田给钱给特权。每个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高达万石,外加大量的土地和各种赏赐。皇子皇孙所有消费被国家包圆了:十岁开始拿工资,结婚是一切开支国家负责,死了还有一笔丰厚的丧葬费。真正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啊。

难怪大臣要摇头叹息:“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皇室惊人繁殖

朱棣夺权之后为了江山稳定,限制了各地藩王自由行动,藩王出城都要报告皇帝,藩王成了高级的囚徒!此外,藩王的福利跟子女的多少成比例,儿女越多,按照人头分发的福利越多,于是,这些朱元璋的子孙们就像白蚁家族的蚁后一样,拼命的繁殖!明朝末年,朱元璋后人超过百万人!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家族繁衍速度!《皇明盛事》记载,庆成王生儿子多达100人,长子世袭封王,其余99个儿子都是镇国将军。 最后尴尬了:家庭聚会的时候,亲兄弟互相不会认识哎,居然需要自我介绍哎?我勒个去!

皇室拖垮江山

人多不可怕,可怕的是,百万子孙都拿高福利!以朱奇浈为例,自己的年俸是2000石,七十个儿子按镇国将军标准年俸 1000石,女儿和孙子按辅国将军标准年俸800石,国家一年光是给这一家的禄米就超过十万石!嘉靖三十一年,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皇室开支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朱元璋一家的开支超过了大明朝所有官吏俸禄的总和!

2,朱家子孙对百姓有多坏。

皇室享福不说,他们还害人!天下百姓让朱元璋一家人吸血,这就罢了,皇室子孙还利用特权抢占土地,霸占矿山,垄断盐业经营,让百姓苦不堪言。他们利用皇家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成了活土匪,活强盗:襄垣王府、昌化王府的辅国中尉竟然公然杀人劫财!徽王朱载伦只要有美女经过门口就抢过来奸淫,女子只要不从,直接扔笼子里喂老虎!

3,百姓起义屠杀朱元璋子孙有多狠?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造反,皇室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山西,黎民百姓最惨的也是在山西,明末被杀的最多的朱元璋子孙也是在山西,当时山西有晋王、代王两大藩王和西河王等多位郡王,皇族多达数万。李自成一向以不滥杀无辜,纪律严明出名,但是对待朱元璋的后代确实相当的残忍。崇祯十六年李自成进山西,每到一地,第一个杀的就是皇族。攻陷西平阳后,“西河王等三百余人遇害”。攻克太原后,“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经过两次杀戮,山西皇室几乎灭口。崇祯十七年攻取大同,六天之内代王以下四千多名王室杀光。李自成军仅在山西一地就杀掉朱姓子孙一万多人!最经典的是河南福王。福王是万历最喜欢的王,也是残害当地最重的一个王“驾贴捕民,格杀庄佃,所在骚然”。

李自成抓到福王之后,三百多斤的福王像一条肥大的蛆虫蠕动在李自成脚下,希望能活命李自成是怎么说的呢?“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

后来福王被剁成肉块,和几头鹿肉一起炖了几大锅杂烩,取名“福禄(鹿)酒会”!

总结一下:作为家天下登峰造极的大明王朝,皇室剥削有多重,百姓仇恨就有多深。这样痛恨统治者的情绪在宋朝唐朝都不曾出现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给后代创建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条龙福利制度,也给自己的后代埋下了灭门血洗的恶果。,朱元璋既是明朝的开创者,也是明朝的掘墓人!

网络上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苍天可曾饶过谁?


铁锤历史


话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戎马征战大半生,打下江山,封藩进爵,大力倡导皇子皇孙们繁衍后代。原想让自己的江山永固,子孙绵延,永享荣华富贵,却不料被李自成农民军和入关的清兵粉碎了美梦。百万之众的朱氏皇族遭受灭顶屠戮,朱元璋在天之灵,不知做何感想~



而有书君认为,尽管是同样面对朱氏皇族大开杀戒,但李自成起义军和清兵的动机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分开来说。


一、清兵屠戮明皇室宗亲


原因有三个:


1.满清入主中原,习惯上一般认为是异族入侵,他们做贼心虚,忌讳有人喊出“反清复明”的口号会一呼百应,而星星之火,很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威胁自己的政权。


2.朱元璋的子孙们都是有权有钱的人,入关的清兵,除了打李自成,钱袋子肯定是对他们最大的诱惑。



3.即史上流传的所谓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清朝的祖先是被明朝将领所杀,所以不排除他们对明王朝的寻仇报复心理。


二、李自成对朱氏皇室子孙赶尽杀绝的根源在于,明皇族两百多年的所作所为,积累了太多的民愤、民怨,他们已经把自己完全置于普通民众的对立面。


他们是不得不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以前数十代的“幸福生活”买单。


1.明末皇族人口大爆炸种下的恶果: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只有一个姓的,才会一条心。放牛娃出身的农民皇帝朱元璋显然是深信此道。所以,朱元璋一坐上龙椅,就开始为了让子孙后代充分享受到皇恩幸福,处心积虑的做着打算,并立即颁布了分封制和宗蕃制。


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制度,藩王的福利跟子女的多少成正比,也就是说,儿女越多,按人头分发的福利就越多。在这种政策鼓励下,朱元璋的子孙们展开了生育竞赛,他们像老鼠一样拼命繁殖。到了明朝末年,已超过了百万,这种繁衍速度堪称人类家族生育史之最。


大明弘治五年,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帝汇报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记录,截止这年八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庆成王的儿子们大多也继承了父亲强悍的生殖能力,比如他的长子,儿女总量也高达70人,孙辈儿人数163人,曾孙辈510人。



仅庆成王这一支直系后代这一年已达767人。如此庞大的家庭,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也不知庆成王能否认得清全部的家族成员。


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山西省原本只有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公元1507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这些生育能力极强的亲王就像良种,一百多年过去,他们开枝散叶,已然把子孙繁衍成郁郁葱葱的小树林子了。


人多不可怕,可怕的是,百万子孙都享受高福利,坐享其成,没有一个人自食其力。他们不工作,不经商,就是靠国家养着。


以端顺王朱奇浈为例:他自己的年俸禄是2000石,七十个儿子按镇国将军标准年俸800石,国家一年光是给这一家的禄米就超过十万石。


从明代中期开始,各地的长官惊慌的发现,本地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本地的皇族。比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152万石,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供给王爷需要192万石。


这么多的皇子皇孙,他们每年的俸禄占据着全国税收的百分之三十七,他们的封地占去了全国土地的百分之八十。


这些统计数字实在令人吃惊!臃肿庞大的皇族成员,吃喝拉撒都归国家管着,巨额的经济支出像座沉重的大山一样,压在百姓头上,令百姓不堪重负。这为后来七十二家起义军反明埋下了种子。


2.朱元璋自己种下的恶果:


朱元璋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十分冷酷。他对大臣,妻妾,百姓都冷血无情,唯独对自己的子孙,却是满面慈祥,温柔体贴的无以复加。


为了确保子孙们的生活幸福,朱元璋可谓绞尽了脑汁。开国不久,还没来得及大封功臣,他便急不可耐的把所有儿子都封为亲王,虽然他最小的儿子那一年才刚刚一岁。


朱元璋赋予子孙们极大的特权,令人感到“暴发户”的得意和任性。他规定,皇族子孙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


朱元璋给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工资标准,给自己的儿孙们制定的俸禄却唯恐不厚。


每个亲王俸禄万石,是最高俸禄官员的七倍,这还不算土地以及其他赏赐。他规定,皇族不用从事任何职业,从十岁起就领取俸禄,一切生活开支都由国家承担,死后还有一笔丰厚的丧葬费。

就是说,皇子皇孙们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的一套高福利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享受了。



朱氏子孙个个是名副其实的“含金钥匙”而生。难怪当时有人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这么偏待子孙的倾斜政策,不仅天下人不服,恐怕朝中大臣也是人心涣散,离心离德。


明朝末年,庞大臃肿的皇室成员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国家和百姓沉重的经济负担了。而自朱元璋时期沿袭下来的皇族特权制度更把这种压力上升为了一种阶级对立和一触即发的民愤,民怨。


3.受皇恩笼罩的朱氏子孙,有恃无恐,自作孽,不可活:


因为不受国法限制,皇族亲王们抢占土地矿山,垄断盐铁等重要矿产资源。他们利用自己的关系,向朝廷要来特殊政策,转手批给商人,再从商人那里分得巨额利益。所有稀缺的土地资源,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会想法设法抢占到自己手里。


有权有势,还鱼肉百姓。据说,徽王朱载伦,只要有美女经过家门口就抢来,若是不从就直接喂了老虎。



明朝末年分封的亲王以及各种世袭宗室,百万之众对明朝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拖累不说,他们依仗权势,不断强取豪夺,惹得天怒人怨。


朱元璋还赋予蕃王们兵权,幻想着可以通过蕃王掌握军队来捍卫朱家天下的安全。作为一代开创基业的君王,他的想法实在有些天真。他认为让蕃王掌兵可以攻守兼备,互相帮忙,毕竟大家都姓朱嘛!可是,他忽略了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走亲,走亲,常走动才是亲人”。


那么多人,大家都姓朱,你能当皇帝,我凭啥不能当皇帝?前几代血缘近点还好些,越往后越冷淡,因为牵扯利益纷争,争个你死我活,反而连外人都不如。


结果是,自永乐年间起,亲王引兵作乱不断,终于导致了朱棣造反,即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夺权继位后,为了稳固宝座,防止蕃王们联合地方势力作乱,下令限制蕃王的自由,但是蕃王的福利制度却没变,依然是按照子女的人数来定,后代越多待遇越丰厚。


被限制了自由的蕃王们待在宅子里无所事事,于是就拼命生孩子,毕竟多生一个孩子便意味着又多一份福利优待嘛!


新的世袭王爷的产生导致皇族人口进一步膨胀,土地进一步集中到皇族成员手中,王爷们一面跟皇帝哭穷讨要封赏,另一方面利用特权强行圈占土地。


这导致明朝中叶以后,全国人均土地不断下降。而同时,皇族占有土地却迅速扩大。许多王府拥有的土地动辄万顷:景王,潞王在湖广的田地多达四万顷;福王庄田两万顷;长沙,善化两县百分之四十的良田都属吉王名下;河南全省土地,竟然有一半归各王府所有。



慢慢的,国家财富分配中,皇族权贵们的比重越来越大,底层老百姓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几近窒息。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整个社会状态濒临崩盘的边缘。直至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夺取了政权。


综上所述,李自成起义军对朱氏皇族宗室大开杀戒,实在是顺应民意之为。尽管李自成在历史上以“不噬杀”著称,但杀了这些寄生虫,其一可以稳定军心,收纳更多人加盟起义军;其二可以抢到巨额财富,作为军费开支。如此一举两得之事,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李自成和清朝人屠杀朱元璋子孙的出发点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点:为了填饱肚子

明朝的末年的农民起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小冰期导致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旱灾,造成庄稼颗粒无收,底层人民没饭吃,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而朱家的后代还过着逍遥的日子,每年还要缴纳皇粮赋税给国库,有压迫就有反抗,李自成振臂一呼,大家一起去抢朱家的粮食。

女真人的也同样受到恶劣自然灾害的影响,游牧民族本身食物来源就少,遇到灾害是更加没有办法生存,只有靠抢来度日,第一目标就是对朱明开战,抢到粮食吃饱饭再说了,但没想到朱明已经是江河日下,几十年就推翻了统治。

不同点:一、李自成对朱明的恨

1、朱元璋子孙对老百姓的压迫

当年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子孙代代繁衍,王朝代代兴盛。一开始本就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时间一长,子孙后代成指数级增长,一不小心就是百万级。全国老百姓养十几个藩王一点问题没有,但是到了百万级的藩王,问题就非常大了,一群每天要吃最好的,吃了只知道压迫老百姓交粮纳税的,仇恨不断积累,最终就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李自成只是其中一个代表,声势最大的一个。

2、李自成走上造反路,回不了头。

一开始李自成可能也只想着大家伙一起抢粮食填饱肚子,冲突中难免造成人员的伤亡,官府镇压下来,做顺民是死,做反民还有可能活下去。不得不揭竿而起,杀一个朱家子孙是反,杀一百个一万个也是反,索性就开始屠杀,自己来做天下的主。

二、清朝对朱明的恨

1、战争造成女真人巨大伤亡,为报仇雪恨。

战争的初期面对明朝精锐部队,女真人原始的游牧民族的战法,吃足苦头,死伤严重。史记努尔哈赤可能是因战争受伤而死,女真人各部对明朝是同仇敌忾。

2、防止反清复明的力量崛起

从清军入关开始,一直都有反清的力量活跃在各地,带头的多是朱明子孙,为了消除祸患,只有屠杀有生力量。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诚者恒远


到明朝灭亡时,朱元璋的子孙到底有多少,其实并无精确的统计数字(北京宗人府的玉牒里有记载,但全毁于战火了),十几万人大概是有的吧,而“数十万”甚乃“一百多万”的说法,则过于高估了。

想想,朱氏家族的源头,不过就是朱元璋和他四十多个妻妾,还不到三百年,在全国各地竟繁衍出六位数量级的子孙!啧啧!说啥好呢?就说老朱家的爷们儿忒能生吧。

此题分两截来答,其(一),先说被李自成、张献忠等“流贼”所杀的明朝宗室,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多——

杀明朝宗人,是彻底反明的必要举措,是最革命化的手段。毕竟各地王府代表了明王朝在地方上的统治堡垒,象征意义极强。但“流贼”杀戮的对象,主要是上层。

(大同代王府复建工程效果图。由图可见明代王府规模之巨大/皇帝不称朕)

根据明朝定制,凡皇子不继嗣者,都要分封到外地为王,不许在京邸居住。朱元璋就封了二十几位王,后来每一代几乎都有新的分封。老朱家孩子的福利待遇可好啦!第一代皇子为亲王(一字王,如燕王,又称“燕藩”),亲王的儿子除世子继为亲王,其他王子皆封藩王(二字王,如山西“晋藩”之庆城王);藩王之子除一子继为藩王外,余皆封镇国将军,再下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镇国、辅国、奉国中尉。此外还有“郡主(郡王女)、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等女性爵,郡主以下的夫君通称为“仪宾”。凡这些“亲”,都领一份俸禄。这种绝对利己主义的分封制度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有一份多少不等的“铁杆庄稼”做底,朱氏子孙才得以迅速膨胀;而朱氏宗室受限制极严,不许从事科举或其他任何营生,除了生孩子,他们还能干嘛呢?

宗人们的生计由什么做保障?说白了,就是民脂民膏,是剥民以食,他们不创造财富和社会价值,完全是坐食的寄生阶层。

您说,两百多年里,民怨能不久蓄,继之以沸腾?

一旦朱氏政权统治力削弱,国家遭逢大乱,明朝宗人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乱民”泄愤的对象。屠戮宗室,就是最彻底的造明朝的反。李自成攻下洛阳时,杀死崇祯帝的叔父福王朱常洵,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但李自成对明朝宗室并未只是滥杀,比如他所俘虏的晋王、秦王等,都没有加害,而是随带在营中。

南方(从陕西到湖广荆襄、河南、江西、安徽等江淮之地)的明朝宗室多为“流贼”所杀。但要指出的是,被残害者,多为中上层(即将军、王等),这些人祖遗家产丰厚,目标显眼(如矗立在城中通衢、规模宏伟的王府、将军府等),名头又大,当乱民起、乱兵来时,自然最易受到攻击。如大同,经闯王之乱后,“各王府及有宗禄者,诛锄殆尽”,“所遗者唯穷宗数百余人”。但“诛锄殆尽”并非指“有宗禄者”全被杀死了,多数人应是弃家逃亡了。当时天下鼎沸,长江以南,到处都是避乱的宗室,往南京的一路,每天来船,不是流浪的王子(如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等),就是落难的将军。

拥有较高地位和较多财富的宗室,死亡较多。可是明末宗室的主体成员,是广大下层宗人。他们生活条件很差,许多人连普通平民都不如(这主要是因为明朝中后期,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难以自拔,使得宗人的粮禄无法供应,宗人们又不能自谋生路,衣食无着,造成大量的赤贫宗人)。这些人空守着宗室的名号,却与常人无异,他们不会成为李自成的杀戮目标,后来也不成为清廷的剿杀对象。他们大多数人在入清后,就成为普通的百姓——也因此解除了“宗室”名号带给他们的束缚。

其(二),清廷入关之后,对前明宗室,先实行恩养抚恤政策,后来才突然转为剿除杀害(详见拙作《由“恩养”到屠戮:清廷对明朝宗室态度为何忽然转向?》)。被清廷所杀的,也主要是上层宗室,人数不会太巨。

(乱世之中,处处皆见杀杀杀,直是玉石俱焚/皇帝不称朕)

清兵在崇祯中三次入关,在畿辅、山东等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掠,在这个过程中,对明朝宗室多有俘获或诛屠。如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攻到山东兖州府,将所获鲁王朱以沛及乐陵王、阳信王、东原王、安丘王、滋阳王等郡王,还有管理王府事务的宗室等官数千人,“尽皆诛戮”。

清军入关后,为争取支持,对明朝诸王采取“收养”政策。在进入北京的第二天(五月三日),摄政王多尔衮就传谕兵部,称“朱姓各王归顺者,亦不夺其王爵,仍加恩养”。不久再次重申,“朱氏诸王有来归者,亦当照旧恩养,不加改削”。其目的就是为了诱引朱氏宗王来降。

以上两道敕谕皆指“朱氏诸王”,对一般宗室,则由地方官“量给粮米,以资糊口”的养赡,或发到各村落散住,令其自食其力。

顺治三年二月,负责招抚江西的兵部尚书孙之獬奏言:“江西故明宗室数千人,聚居省城,不无可虞”,请敕令镇守将领“驱治”之。多尔衮遂借此事,下令将“其宗室名色概行革除”,前朝宗室禄田、钱粮与民田一体起科,犯法者与小民一体治罪——一纸诏令,将前明宗室名号连同一切特权,正式废除。实际上是通过“平民化”措施,将人口众多、分布极广的中下层宗室的问题一揽子解决了。

而对“诸王”级别的高层宗室,主要采取人身消灭的手段。

当年五月,北京忽然传出“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此案导致鲁王、荆王、衡王世子十一位王子被诛。上年在杭州降清,被送来北京的潞王朱常淓,也在此时被害。事变后的第二个月,多尔衮传谕兵部,要求各省(主要是北方山东、河南、山西等省)查明前明宗室的情况,并委拨官兵将诸王及其眷属护送来京。

随着清军向南用兵,在顺治三年到七年间,对前明宗室展开了残酷的屠杀。如三年,清军入广州,执绍武帝,杀故明藩王十五人于东校场;七年,在惠州诱杀六王,“凡诸王子在襁褓,及宗室女已嫁者,尽杀焉”!

这一时期,清廷已将前明宗室作为一种隐患(他们多为南方反清势力所拥戴,成为“复明”的一种旗帜和象征),加以刻意消灭,死者颇多。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许多朱姓人家被迫改姓逃亡。

综上所述,明清易代之际,朱氏子孙惨透了,死亡流移,苦不堪言,但在乱中被杀的,主要是上层宗室(诸王、将军们),而广大中下层宗室,并没有成为被清兵或贼兵“定点消除”的对象。所谓几十上百万朱氏子孙遭到灭绝式杀戮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皇帝不称朕/胡丹答题)


皇帝不称朕


中国也是备受争议的。

比如元朝,在当时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军们打出来的口号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是大多数的观点基本上认为,元朝和清朝要被归入到中国的历史中去,这其中的理由有以下几条:

元朝和清朝到底算不算中国的历史朝代,这不仅在今天有争议,其实在当时的

1、满清和蒙古占领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领土,并且他们都采取了利用汉人治理天下的措施。

元朝和清朝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统治民族人口稀少,比如元朝,在最鼎盛时期元朝与四大汗国加起来,全世界蒙古族的人口也仅有2000万左右,而在中国的人口基本不超过一百万。

清朝也是,清军入关时,根据清朝自己的记载,满人入关总共34万,满洲八旗4万多,还有很多其他民族,汉军八旗26万多,蒙古八旗2万多;汉人占了满族总人口的80%以上。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虽然是少数民族控制政权,但是并没有控制全国的能力,地方上仍然是汉人在管理汉人。就算是满清,在各个大城市建立满城以镇守国防,但是在管理的时候也是满人管理满人,汉人管理汉人。并没有进行完全统治。

2、蒙古人和满族人在夺取政权之后,就积极开始推进汉化。

尤其是元朝,在忽必烈时期,还有意识地将蒙古族某些方面汉化。这种现象类似于北魏孝文帝所做的事,鲜卑族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国家,积极推进汉化,参与南北朝时期的群雄纷争。

而到了清朝就更加汉化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国内接近一千多万的满族人,但对于满族语言,基本上已经没有几个人可以看得懂,读得出了,也没有几个满族人还记得过去满族的萨满教是怎么回事。

现在的满族和汉族的区别,只不过是身份证上两个字的区别罢了。

3、华夏入夷则夷之,夷入华夏则华夏之。

汉族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其特点就是这个民族并不是以血统来区分民族人口,而是以文化来对其加以区分。

汉族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通过不断的融合周围的民族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所以蒙古人和满人在选择进行汉化,遵从汉族人的生活方式,说汉语,写汉字,遵从汉族文化,他们应该被视为汉族的一部分。

因此,元朝自然也应该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了。至于满族就不用说了,清朝的所有皇帝诏书都是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皇帝读学的也都是儒家文章。

甚至到了后来,皇帝连满语都无法正确的读写。就更不要提民间的满族人是怎么样接受汉化了。

综上所述,虽然元、清都是外族入侵中国,但是由于其进入中国建立政权之后,也开始使用汉族的规章制度来治理国家,学习的也都是汉族人创造的文化智慧,因此说元、清是中国历史,也无可厚非。


有书博物馆


我看了很多人的回答。他们答的确实很有道理,令人折服。但是她们都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他们只分析了李自成,而没有从清朝的角度考虑,为什么要将他们赶尽杀绝。原因有四点:

一,清军有杀戮的爱好

从努尔哈赤进攻辽东开始,后金就表现出了他们残暴的一面。后金一进入辽东,攻陷城镇时,就实行屠城。前叙后金攻取开原,城内约十余万人,不论男女老幼,皆被屠杀,侥幸逃过一死的,只有千余人。同样,在铁岭也上演同样悲剧。努尔哈齐攻下铁岭后,该城亦变为无人居住的废墟。攻沈阳城,据清官方记载,杀死明兵及部分百姓达七万余人。可见清军的杀戮不是没有由来的。其实,仔细想一下也能知道他们为什么爱杀戮。


第一,他们都是少数民族,靠游牧为生,文化水平低,比较野蛮。骁勇善战其实就是能打架,能杀人。他们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第二,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都被明朝所杀。所以,从那时起,他就有仇汉情绪。

二,为了收集财富

朱元璋对他的子孙极好,所以他的后代们很有钱。清军入关后,除了打李自成,其他的就是找钱了。那么这些钱袋儿自然就成为清军的主要目标了。但是很多人都爱财如命,然后清军就亮出了他们的屠刀。还有就是清朝前期的大规模圈地。势必会影响这些皇室和贵勋的利益。所以清朝就对这些人进行迫害,杀戮。



三,降臣的迫害

清军入关后,很多明朝忠臣,不要节操,积极的欢迎他们入关,并请求加入他们的行列。更为可耻的是,有的人为了将功赎罪,就迫害皇室子孙。首发“驱治”之议的孙之獬,就是一个没有节操的人。在前明时为阉党,削籍家居,清军到山东后,他率先剃发迎降。冯铨也是阉党。他们这些人,为了表示与前朝的决裂,在迫害前明宗室方面表现得尤为出力。


四,为了消除隐患

你要知道朱元璋的后代那么多,在清朝根基未稳的情况下,那些反清复明的人随便拉出来一个皇室,就可以树立旗帜。然后再拉拢别人的时候,更有说服力。这对清王朝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更何况当时有那么多类似这样的威胁。所以他们只能杀掉这些人。


这些皇室生前为非作歹,作威作福。现在是他们报答的时候了。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小庆听歌


在这里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对明朝宗室的屠杀,和满清对明朝宗室的屠杀,两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属于社会矛盾,后者属于政治矛盾。

朱姓皇族是大明帝国的一群特大寄生虫,他们的数目发展至明末已达数十万之巨,吞噬了明朝大量的财富。而在国难当头,这些皇族绝大部分更是自私自利,不顾百姓死活,不顾江山社稷,继续大肆敛财,过着紫醉金迷的奢华生活。

明朝皇族的巨大开支不仅亏空了国库和地方财政,更进一步激发了明朝的社会矛盾。于是,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势力越发壮大。这些底层农民都是被地方官府的腐败、常年的天灾和蛮横的宗室逼上绝路的,因而对明朝皇族痛恶至极,每下一处必大肆屠杀皇族贵族。

以山西为例,1643年年底,李自成攻克山西平阳,将西河王家族300多人全部斩杀。1644年初,闯军攻克太原,李自成又将晋王一脉中高等爵位者400多人全部斩杀,随后为防止剩下的皇族给明军通风报信,再次处决1000余人。而被封在大同的代王一族更是被直接灭族,先后有4000多人被杀......

此外,在南方到处攻城略地的张献忠对明朝宗室也同样不手软,能杀就杀。襄王、荣王、蜀王等多支皇族,都被张献忠杀了个精光。

与关内的起义军不同,满清对明朝宗室的屠杀,并非出于社会矛盾,而是出于政治矛盾。自满清入关后,南方汉族势力都纷纷举起大明的旗帜,对抗清军,他们在南方迎立藩王,与清廷分庭抗礼。而为了彻底粉碎汉人的抗清决心,满清开始对明朝宗室展开疯狂的屠杀。

在短短几年期间,清军就一共擒杀明朝的亲王、郡王50多人,他们的家眷和奴仆也都无一幸免,全部被屠杀殆尽。对于那些投降的明朝宗室,满清也同样不放过,荆王、衡王、周王、晋王、德王、潞王等系皇族,即便投降清朝,最后还是被灭族......


这些历史要读


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封建专制思想下的自私灵魂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从没有因为朝代更替而变的更好,而是越来越残酷,越来越专制。


古代帝王在聪明与愚笨之间抗衡,在欲望与欺骗中交织,事实胜于雄辩,因为人性本就复杂。


一个王朝的灭亡,都是一次惨绝人寰的杀戮,不仅王室人员遭殃,百姓更加如草芥,根本没有发言权。


朱元璋就像一只勤劳的蜘蛛,把全国人民织入网中,其实也把自己禁锢在这只巨大的网里。付出一生的心血最终付诸东流。


那朱元璋一百多万子孙,为何会被李自成和清朝屠杀殆尽?


屠杀殆尽没问题,怎么屠,谁屠?有书君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一、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多且待遇高,是明后期底层人民暴乱之首要报复对象。


朱元璋称帝后,对官员们极为苛刻,但对自己的子孙后代十分偏爱。只要是朱氏子孙,年满十岁就可以领工资。皇子们封为亲王后,年俸有5万石,是最高官员的数十倍。


永乐朝大力削藩后,藩王们没有政治权利,但他们的生活给养来自于国家的财政,他们不愁吃穿,待遇优厚。他们遗传了朱元璋的基因,大量繁衍。



有明一代,朱家子孙后代从几万增至一百多万,由于人口多,国家财政负担也就越困难。


另一方面,他们虽没有固定的封国,但所封之地的老百姓是需要负担王室的生活的,向他们缴税,服劳役等。


这也拉高了官僚与农民群众的矛盾。当爆乱发生时,朱氏子孙就成了饥民们复仇的对象。


二、藩王们的巨额财富,成了起义军的钱粮资本,李自成和张献忠举起抗明的屠刀,逢朱必杀。


为了活下去,平时循规蹈矩的人们,纷纷失去理智,相互杀戮,血流成河。其中张献忠和李自成的势力不断壮大。


崇祯八年,李自成与张献忠合力,首先要报复的当然是朱氏子孙,他们攻入朱元璋最原始的根据地凤阳老家,毁了凤阳城里雄伟高大的宫殿,烧掉了明皇陵还有30万株参天大树。窃取了大量财物。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率军攻下了洛阳,首先拿福王朱常洵开刀,朱常洵是万历最宠爱的郑贵妃之子。立太子失败后,万历帝把最好的封地洛阳给了他。



这位福王,吃得肥头大耳,据说有三百斤重,他侵占了大量民田,又作威作福。李自成手下搬运福王府中金银财宝以及粮食,都需要千人拉车载运数日,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据记载,李自成在进兵山西时候,屠戮朱元璋子孙1万余人。


李自成、张献忠那时候占领了好几个省,北方的皇室子孙基本都被杀尽。


三、吴三桂投靠清军后,他为表忠心,帮助清军追杀朱氏子孙发挥到了极致。


明朝虽亡,可是朱氏子孙一直没有放弃恢复的努力,明朝残余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本就岌岌可危,食不果腹,在清军的追缴下逃到缅甸。


吴三桂投降清军本就是贰臣,为了取得清政府的信任,他再次请愿追杀逃入缅甸的南明永历皇帝,也就彻底扫灭了南明残余。



清军入关之前,他们是抢夺周边财物为生的夷族。他们实行奴隶制,建立清朝后逐渐学习汉文化。


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为保证自己霸业的永久性,清代的皇帝把专制统治的紧箍咒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除了皇权外,所有人就只能是奴隶。


康雍乾时期打击了一切威胁他皇权的朋党之争。乾隆大搞文字狱,让一切反动力量,哪怕是无关痛痒的文字都被消灭在萌芽中。


朱元璋的子孙后代怎么能有存活的余地,朱元璋一百多万子孙,最终被各路起义军和清朝屠杀殆尽,就也是封建专制者们难以逃脱的命运。


有书课堂


说实话,那么多的皇族都被李自成屠戮殆尽,这都是朱元璋当年种下的苦果啊。 朱元璋大家都知道,元朝末期家庭困苦,连饭都吃不饱,为了活下去他甚至出家饭和尚,就为了有口饭吃。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农民起义,通过多年的战争终于当上了一代帝王。或许正是由于早年的这些经历,使得他对自己的孩子是十分的疼爱。为了防止自己的后代被那些跟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夺了权,他找了种种理由把功臣一个个全都给杀掉,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们都过得好,给他们个个封王,让他们在地方上行使权力十分方便。靖难之役就是这样发生的,这里就不细说了。


朱元璋


在地方上封了王的那些王爷,将自己的生殖能力发挥的可是淋漓尽致,举个栗子: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在大明弘治五年的时候就已经生育子女94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弘治五年大明才开国多久,就已经这么多人了,那他的子女们呢?那子女的子女们呢?那还有其他的王爷呢?那还有王宫的人呢?这么多的王室成员肯定是不会去下地干活吧,但他们总的要吃要喝的,于是,这些人都得是普通的老百姓去供养,由此可想而知,明朝老百姓的赋税还有多么的繁重。


朱元璋杀功臣
而且,明朝官员俸禄却达到了最低水平,这也就造成了明朝中后期官员的贪污腐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王爷的子女是越来越多,需要来供养他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多,据统计,明朝后期整个河南省有一半的土地都是归王族所有。

后来,明朝因为官员贪污而国库空虚,崇祯为了征军饷又加重了赋税,西北的农民又遭遇天灾,农民们实在是没有活路了,只好起来造反。 你说,造反的李自成他们最痛恨的是谁?当然是那些抢他们土地的皇族成员啦,于是,那些皇族成员,朱元璋的子孙,被农民起义军一个个的全都杀掉,积累了两百多年的民愤,终于再这一刻,全部爆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