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中专、大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李卫国201734742


我就是八十年代的中专生,不是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那个年代的中专生、大专生都是尖子生,如果放到现在,最起码是211和985大学的水平。

当时的中专生分两种,一种是初中考取的中专,叫小中专,学制四年。一种是高中考取的中专,学制一般是两年。八十年,我在江西省上小中专,我们学校不远有另外一所中专学校,也是全国招生,他们则是学制两年的中专学校。

我上初中的时候,读的是县里的一个重点初中学校。一届只有两个班,全县的小学毕业生都以考上那里为荣。因为走后门的太多,定额五十人的超级,实际达到了将近100人。那时,城市户口还很吃香,能考上中专,就可以吃商品粮,转为城市户口,国家分配工作,所以,对广大农村孩子来说,诱惑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孩子学习非常努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考上中专脱离农门。

那时,小中专是非常难考的,比现在的考大学难度大多了。一个县的优秀初中生,两个班能考上十来个中专和师范就是相当牛叉了。除了这个重点初中之外,那时每个乡都有乡中,大的乡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小的乡有一个班。乡中能考上中专的凤毛麟角,很多乡中多少年中专升学率都是光板!我记得中考那年,县重点高中(两个)录取分数线是450左右,而小中专的分数线是500多分。所以,能考上小中专的都是千里挑一的尖子生。

我是初中考上的小中专。上初中的时候,我记忆力非常好,特别是范文背诵,看三遍以后,我基本就能背过,所以,上课时背诵比赛,我差不多都是第一。虽然调皮捣蛋,但老师对我非常喜欢。那时,他经常对我们几个说,你们好好学,将来肯定能考上重点大学。我没上高中,有几个学习尖子目标远大,选择了上高中,三年以后他们都如愿以偿考上了重点大学,也就是现在的985高校。

可以这样说,当年初中考小中专的学生,如果读高中的话,考一个现在的211大学还是没问题的,如果发挥出色,985大学也是手到擒来。那个年代,高考升学率很低,能考上大专的,放到现在,考个211也是稳稳的。

温馨提示:阅后如果喜欢,请不要忘记添加关注哟😄欢迎大家关注、点赞、交流、评论、收藏、转发,谢谢😜



管理那点事



看到这个问题,有书君忍不住想回答。


因为我本人就是毕业于八十年代初的中专生,在我的周围,更是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中专生。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一下那个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及高考历程。


七十年代末期,国家刚刚经过了1 0 年 动 乱,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


1977年,在 小 平 的决策下,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许多人的命运由此改变,我也是其中一员。


那一年,一同走进考场的有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的已经为人父母。



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来到了。


这一年的高考,不仅是我国高招史上的重大转折,更是那个年代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成为高考历程中永久而独特的记忆。


1978年,我就要初中毕业了,就在我们准备复习考试的时候,有一天,突然老师宣布说,除了考高中,你们还可以考中专。


当时的我们,连什么是中专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中专为何物。只听老师说,如果考上了,就可以带着户口走,毕业了国家包分配,是国家干部。


然后就让我们填表,上高中还是中专。


结果,呼拉拉的全班同学都报了中专。


后来回想起来,不仅是我们,估计老师也没有搞不明白。因为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


报名之后,我们似乎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


中招成绩出来了,结果是全年级就只有我一个人通过了。可见通过率有多低。


原来是优先录取中专,然后县一中、普通高中。


记忆中,是老师专程跑到家里通知的。后来父亲用自行车驮着我去县城体检,当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填志愿。



上啥学校,心里完全没有概念,于是就挑了一个名声响亮的大专院校。


说出来,你可能会笑话,因为,我们以为去那个学校上学,就是上大学。


报到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学校的中专部。


其实,那时侯,刚刚恢复高考,只要是能够出去上学,就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情。的确如此。


当时,我的通知书就是副乡长亲自送到我家的,把我好一顿夸奖,邻里乡亲无不投来羡慕的眼光。


还有就是我们当时的待遇,现在的你们,听起来可能认为是天方夜谭。


学费、住宿费全免,每个月还发生活费,自己就只用掏一个书本费就可以了。记得当时一个学期的书本费是三元五角钱。


还有就是毕业之后,国家全包分配,甚至有的同学对分配不满意的,还有回到学校重新分配的。


总之,不愁没地方去,需要人才的地方太多了。


后来我们慢慢知道,八十年代的中专生分二种,初中毕业,参加中考的,叫小中专。在全县或全区差不多是中考排名前200名左右的学生。


小中专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


80%属于高中专,也就是高中毕业参加高招的。


高中专是在本科及专科录取后招生的。


高校没有扩招之前,各地的大专院校很少,本科和专科的分数线很接近,相差就十几分,专科和中专差20几分。


只要是考上了,无论本科、大专、中专,基本上说明智商还是高点,也比较努力,在校学习成绩相当好。


所以后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认为,如果这一批人上了高中的话,99%会考上好大学(那时候,没有985、211的说法)



也就有了这样的说法,80年代的中专、大专相当于现在的本科,或211院校毕业。


有书君倒是认为,是什么学历就是什么学历,这是不容改变的事实。


关键是这样一群人,在当时来说,智商不低,学习努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在我认识的中专毕业生中,几乎没有人停留在中专学历阶段,而是在工作岗位上不停地继续学习。相继取得了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


好多人在单位都得到了重用,有的很早就走到了领导岗位,我周围的中专毕业生,现在有的已是大学校长,硕士生导师。


有的出国深造,在国外同行中都是佼佼者。


我本人算是最平庸的一个,目前也是本科学历,在单位担任中层领导。


众所周知,我们的 彭 麻 麻,就是八十年代的中专生,16岁考入山东五七艺术学校的中专部,(1978年底改为山东艺术学院)。


后来凭借自己的实力加努力,一步步地读了大专、上了本科、直至研究生毕业。


综上所述,80年代的中专、大专毕业生,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在校期间,学习都非常刻苦,基本功扎实,为后来的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这就是80年代中专毕业生的大致情形。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大家对那个时代的高考历程有进一步的了解。


80年代的中专、大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欢迎在留言区提出您的看法。


有书课堂


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学历都是一把敲门砖,不论是要找工作,还是要认识新的朋友,又或者是正在相亲,说来觉得好笑,却没有人能免俗,人们都总是要问这个问题的,1999年,我国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2001年,教育部出台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的新政策。高校大学扩招,意味着大学生人数增多,不再像从前一样,觉得有多么了不起了。

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们一定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有的只是中专生,中专生也能教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课程吗?或许大家曾听家中长辈提到过,那个时候的中专生是包分配工作的,直接进入政府部分工作(也就是现在的公务员,只是那个时候不需要额外的考试),不像现在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还要再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才能有一个工作岗位。

80年代的中专、大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举一个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每年高考会产生也多的状元,首先是每个省有,然后每个省又要分为理科和文科,这样算下来,每年我国会产生68个状元。你能说哪个省的状元比别的省的差或者好吗?你能说理科的状元就一定比文科的厉害吗?你能说去年的状元一定比今年的状元聪明吗?

并不能,横向、纵向都是,并没有可比性。这是由当时的时代环境决定的,就好比现在,不同的地区,师资力量不同,生源不同,国家高考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

唯一可是肯定的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正是用人之际,而师资力量却十分薄弱,对于人才培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时的招生比例却只有5%。80年代的中专的学历水平,用最简单的话说,学习成绩最好的人才能考上中专。因此,最优秀的人不一定在中专,而在中专的一定是优秀的!


决胜网


学历没什么不同,不同的是智商。

八十年代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我们那年,一百名高中毕业生,只有四名能上大学(包括大专)。全国总共只录取了不到三十万名大学生,拿到今天,985一年的录取总量估计都比这个多。

也就是说,当年能考上大学(包括大专)的,拿到今天至少能考上985。

而能考上中专的,拿到今天,至少能考上211,当时中专招生比大学还少不少。

也就是说,当时能考上大学的,智商至少相当于今天的985学生,而能上中专,智商至少相当于今天的211学生。

其实,就可比智商来说,当时的智商应该更高,为何?因为不像今天,有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填鸭,不聪明的孩子,也可以填鸭培训出高分,当时是没有补习班的,高考纯粹拼智商,高考分数更能反映智商水平。

因此,学历虽然一样,但智商绝对不一样。


鱼眼猫眼鹰眼


本人八十年代上的大学。在北京考的比较幸运,入取率比较高,但也是7-10比一。个人体会,那个年代也是大学比中专技校难考,和现在一样。那个年代中专,技校,大学都包分配,所以说考上了就等于有了正式工作,那个时代刚改革开放,正式工作,干部身份是很重要的。但大学,中专毕业是干部身份,大学毕业工资更高,也就更难考。当时的中专,如果和现在的二,三类大学比,可能还真是那时的中专更难考。毕竟现在的大学入取率已经70%以上了,考不上的反倒成了少数。另外一个差异是在留学生上。早先能出国留学的,大多是牛人,而且必须要考上奖学金。现在基本上是富人家子弟去留学。


JH—跳跃的小火苗


那时没有现在压力大。我是带过无数孩子高考,自己也是80年代参加高考的大学生。

现在普通二本上线率也是24-30%左右,哪些所谓80-90%高考上线率其实是包括了职业院校大专,应该说这些大专现在是只要愿意去上没有读不了的。

现在全民从学前就开始竞跑,小学、初中、高中,大多数孩子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没有周末,平日也要这认真努力学习,这样才可以考上二本以上大学(当然北京、上海等大学资源丰富的地区除外)

虽然现在表面看,招生多了,可是竞争却更激烈,我们过去真是边学边玩过来,高三才努力一把,有时中途遇上什么事(各种引起的心理困惑),我们缓一缓神还可以继续追赶,因为后面虽然也有千军万马,但不是全民再追赶。如果像我上面讲的那样努力学习,一定是学霸中的学霸。

总之同样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现在其实压力更大,希望家长要理解孩子,尤其是高三的孩子,希望什么不要鄙夷这些刚考上二本以上(双非的211,非985的)孩子,他们智商并不比我们80年代本科生差,努力也并不我们欠缺,知识含量,题目的难度会比我们更甚些。

请相信我这个带过N多次带过高三,自己又经历过80那年代高考的人


静静145795038


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现在什么学历?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有坐标,而且是权威坐标,大家都认可的坐标,所以看下图

以80年代的高考录取人数为第一坐标,还是比较妥当的。

第一个比较,80年代中专生相当于现在985高校毕业生嘛?回答,不可能!见下表

985高校经过大量的扩招后,近几年基本达到一个平衡,18.5万左右的水平。对照上图可知能被985高校录取的学生,即使在80年代也是可以上大学。

结论:80年代中专生根本无法跟当今985高校学生相提并论。

第二个比较,80年代中专生相当于现在211高校毕业生嘛?回答,不可能!见下表

对照2016年211录取人数,1980年到1989年高校录取情况可知,1983年是个分水岭,从1983年开始高考招生人数远高于现在的211高校录取人数。

结论:80年代中专生不能跟当今211高校学生相提并论。

第三个比较,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各省一本生吗?回答,比不了。数据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知,2016年各省一本生90多万人,远远多于80年代的大学生录取人数。但是中专生招收的是初中生,然后在校学习2-4年之后就业。而当今的一本生是经历高中三年,在高校学习4年之后就业,也就是说当今一本生要学习7年,比80年代的中专生要长3年的时间。

在这3年里,每位一本生都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在青春期承受三年巨大的压力就显得更为艰难。这是80年代的中专生没有经历的。

一本生经历了7年的学习,所学内容上也要比80年代的中专生多得多,所以得出

结论:80年代的中专生比不了当今各省的一本生。

最后结论,80年代的中专生大概相当于相当近二、三本的水平。这还是80年代通过考试考上的学生来讲,什么技校等黑五类,各种关系户等等连这个二三本的水平都没有。

细分结论,80年代中专生成绩排前,学校较好,大概在二本水平。成绩靠后,学校较差,大概在三本水平。其他黑五类、关系户等学历等,大概相当于职校水平或更低。

注:很多人不顾坐标,一味的强调当年中考分数多高,如果……如何如何。实际这个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个逻辑类似,一味强调当年小学毕业双百,如果……,那最后结论是远比80年代的中专生强,更比现在的清北强。继续下去,一味强调当年幼儿园毕业优秀,如果……,最后的结论就是天下无敌、举世无双了。

所以,用数据说话,不要以偏概全,更权威!!!


走过路过自然飘过



本人就是77年参加高考的,因为没有考好,只考取了大专,80年代毕业,结合亲身体会来说说。题主说的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这个问题提的有点笼统。因为时代不同,环境不一样,从不同角度来说,比较客观。


先说录取率,当时百废待兴,各级学校都没有好好教学,所以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虽然录取率很低,但被录取大专的学生知识水平也不是太高。

所以光从录取率来看,当时大专相当于一本。

再看毕业后的待遇,当时不论本科,大专,中专,毕业是包分配的,而且一毕业就转为干部编制,而且接收单位都很重用,比如我,大专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小城市中学(当时城市还很少,是地级市),领导马上叫我教高中,并且带班,说明领导很重视。不是大专毕业知识水平有多高,而是物以稀为贵,当时有大学文凭的人很少,老师很缺。如果是在今天,大概想进小学也是很困难的。而且工资马上升到43元多,要知道当时工人工资是36元。所以从毕业待遇,受重视,受欢迎程度,有点接近与现在的一本的重点学校。

但从受教学的水平来说,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职业学院的水平。因为那时大学的师资水平普遍比较差,尤其是我们大专学校。最好的是本科毕业,有许多还是工农兵大学生毕业的,所以他们讲课,一个简单的东西,可以讲得很复杂,他们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但是尽管这样,当时我们还真是很用功的。

所以,一句话,当年中专,大专毕业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并不比现在的中专,大专毕业的学生高多少。但因为他们是百里挑一挑出来的,智商普遍比较高点,还比较努力,而且因为物以稀为贵,比较受重用,有一个能发展的舞台,所以比现在中专,大专毕业的学生肯定有出息不少。


success4321


笔者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师生。

那时候中考能考取师范是最高选择。大多数人分数比县一中高许多。笔者当年超一中分数线32分读的师范学校。和我一起进入师范学校的同学,大多成绩都居于初中学校前三名。当时一个乡镇每年能考取大学中专的寥寥无几,应该不会超过十人,笔者那一届,能考取中专的一个乡镇就7个人,几个村才能考取一个。比起现在考取一本难得多。



那时候为什么读师范是首选呢?

1、那时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是无上荣光。农村孩子自幼困难,读书时很多吃不饱,穿不暖。而能够考取师范学校,首先就确定了国家干部的身份。那时候考取了,第一件事就是将农村户口转为商品粮,那时候能吃商品粮是很荣耀的事情。

2、考取师范意味着减少家庭负担。那时候大多兄弟姐妹多,读书的人不少,能上师范,每个月有粮票29.5斤,还有菜钱15.5元,生活上节约一点基本无忧。每周还有电影看,每期都有生活补助。笔者读三年师范学校,包括所有开支也只有350元左右。



3、读师范学校意味着可以少吃苦。当时高考很难,升学率很低,即便县一中,高考升学率也一直居于30%左右。尽管中考成绩很好,但要多吃三年苦,还不一定能考得好,所以大多数人选择读师范。读师范是当时的所有人毫不犹豫的首选。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抉择似乎有错误。论当时的成绩,要是读高中,只要继续努力,考上大学应该不是很难,但时势不由人。现在想想,正因为没能读大学,人生的起点就不高,因而总是在最基层工作,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同时,因为没有经历高考大熔炉的洗礼,人生就有了缺憾,似乎总是有点先天不足。

倘若能够重新选择,我愿读高中,奋力拼搏,用实力赢得尊重,也赢得更好的明天。你呢?


文轩阁


有部分当年的中专生吹嘘80年代的中专生学习成绩有多好。什么最好的学生考中专,次一点的考高中和大学。这就是瞎扯淡。

一个县里面,中考能进前一两百的,而且家庭条件还过得去,不需要他尽快工作赚钱养家的,应该大多数会选择读高中考大学,毕竟大专本科比中专长远来看要好。

全国大概有接近三千个县级区划,77年高考录取27万人,每县平均录取90人。89年录取60万人,每县平均200人。如果中考能考到前一百名,只要把成绩稳定住,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很大。即使第一年差一点,第二年第三年也能考上。

成绩好,考大学没问题,却去读了中专的,第一种是没办法,家里条件不好,需要尽快工作,补贴家用,第二种是目光短浅,只想着尽快拿到铁饭碗,多赚三四年工资和工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