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南明扶贫驻村工作组又“绘蓝图”又办实事

“李子都是现摘的” “要多少斤?”

李子飘香香满村,村民乐呵呵地忙采摘

进入7月

修文县蜈蚣桥村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苗族村民采摘蜜李

丰收之年,蜈蚣桥村不仅有了收获的喜悦,也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原来,今年3月26日,南明区扶贫驻村工作组把“家”搬到了这里,与村民一起,踏上了一起摆脱贫困的新征程。

蜈蚣桥村——县级特别困难村,位于修文县洒坪镇东面,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面积11.4平方公里,田土面积2160亩,其中田369亩,土1791亩。林地面积11055亩,林果面积2000亩。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共有549户2059人,少数民族75户275人。目前有贫困户8户25人,低收入困难户81户204人。该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粮食亩产量偏低。

城市一隅的偏僻村庄,农产品种植结构不合理,不是缺这就是少那,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发展起来?怎样才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一个个问题牵动着南明区扶贫驻村工作组的心。

汇聚智力,共谋乡村产业发展

驻村伊始,南明区扶贫驻村工作组在第一书记陈振洁带领下,每天进家入户走访村民,熟悉村情、了解民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工作。目前,工作组已遍访全村8户国标贫困户,81户低收入困难户;走访了村里的养殖大户、留守儿童、困难党员……梳理一个个问题,找准症结所在,拟定了一份蜈蚣桥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清单。问题就是任务,脱贫就是使命。驻村工作组与村民一起,走上了一条披荆斩棘的致富路。

驻村扶贫工作座谈会会场

要想富,就要有产业作支撑。生态环境好、紧邻天生桥景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被纳入该村的发展规划中。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产业规划怎样才能做好?驻村工作组不仅带领村干部走出来学习美丽乡村建设,还为村里推荐了一家专业VR全景设计制作公司,设计制作全村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前期沟通、航拍等工作,规划设计图初稿已制作完成。

初稿一出炉,驻村工作组就迫不及待地要请行家里手出谋划策,共商大计。

5月18日,南明区召开驻村扶贫工作座谈会,详细听取蜈蚣桥村的发展规划。“规划方案更进一步细化并形成项目、建立项目库”,“村规划要与县、镇规划衔接起来,充分利用具有文化历史底蕴的蜈蚣桥、雨花寺等景点,让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形成差异化发展。”一系列有建设性的意见一一被提出,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办、区旅游局、区农水局、区商务局、区规划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单位纷纷献计献策。

牵线搭桥,助力村民打开蜜李销路

工作组既着眼长远,规划村里的产业发展,同时也抓好当前的急事难事。面对眼前“李子大丰收”的燃眉之急,这几天,驻村工作组急得跑前跑后帮忙找销路。“昨天有人来订货,今天我们老两口摘了一天啦!”6月29日,村民毕秀仙和老伴在自家李子园里忙得不可开交,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李子丰收而卖不出去。

驻村工作人员与村民一道称量蜜李

毕秀仙的“不担心”,得益于驻村工作组帮李子“找婆家”。销路怎么找?驻村工作组首先想到了请南明区给予大力支持。联系区政府办、区商务局、区大数据办、区新闻中心……有的帮忙联系辖区的超市,有的帮忙联系做宣传推广……在大家齐心协力努力下,李子的销路打开了,让村民尽享丰收的喜悦。

排忧解难,解决受伤村民“燃眉之急”

对于村民家里的事务,每件“小事”同样都牵动着驻村干部的心。6月25日,在修文县人民医院重病症监护室内,村民辛享平一边照顾受伤住院治疗的丈夫宋如国,一边感谢驻村工作组对他们一家的救助。

村民宋如国意外受伤住院

原来,6月9日,49岁的宋如国,在上山取石材建房过程中,不慎被山上的滚石头砸中,导致椎体多处多发骨折。突如其来的祸事,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难。妻子辛享平四处借钱,在交纳了4万多元的治疗费后,仍拖欠医院2万元的治疗费,后续治疗费用最少还需要5万元左右。

正在宋如国一家犯愁时,驻村工作组得知了情况,随后,工作组立即与村委会的负责人一起,帮助宋如国向镇民政部门给申请急难救助。同时,驻村干部王伟充分发挥熟悉新媒体的优势,主动在某公益平台上帮其发起了爱心筹款。最后,共筹集治疗费24510元。

做规划、找销路、解民忧,区政府办还专门拨付了2万元第一书记工作经费……一项项扶贫工作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一份份关心和帮助在这里汇聚,凝聚成了一股扶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审核:罗正阳

稿件征集邮箱:4946957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