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宋义的一生?

蒋丽琴


项羽,是那个被我们称为霸王的男人。

霸王二十四岁那年,还只是个在吴地小有名义的青年,那一年,他跟他的叔父项梁一道起兵反秦,靠着八千子弟兵渡过淮河,迅速壮大。

不幸的是,他的叔父骄傲轻敌,很快被大秦最后一个名将章邯所算计,身死定陶,而他的军权,也被他叔侄所立的楚怀王限制住,他从一个政治新星变为一名普通的将军。

在遭遇叔父身死、军权被限的时候,他又被命为次将,听命于一个从前没什么名声的人,一道北上救赵。

这个从前没什么名声的人,名字叫宋义。

宋义曾在他叔父项梁身死前劝他叔父戒骄戒躁,否则必败,但他叔父不听。

宋义见他叔父不听劝,知道他叔父的死期不远了,于是讨得一份可以远离他叔父的差事,作为使臣,出使齐国去了。

因为宋义曾准确预见了项梁的兵败,所以被评价为「知兵」,也就是懂军事,因为被认为懂军事,又老成持重,所以被认命为救赵的主将。

在北上救赵的途中,宋义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最后干脆不走了。——因为他想坐山观虎斗,待秦赵两军两败俱伤之际,再去打秦军。

你也不能说他的思路不对,但项羽认为他的思路不对,所以项羽就杀了他,夺去了他的军权。

项羽不止杀了他,还追杀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当时正在去齐国的路上,咔嚓一声,也没了性命,父子二人,性命就这么轻飘飘地没了。

但这不是故事的终点。

宋义是个老谋深算的家伙,自己在楚国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势力,又安排儿子去齐国,还把孙子宋昌放到了楚国另一实力派人物的身边,这便是狡兔三窟。

这个实力派人物是刘邦,宋昌以家吏的身份跟在刘邦身边,刘邦在荥阳一线跟项羽恶斗时,宋昌的官职是都尉。

虽然宋昌没能在楚汉之中立下赫赫战功,但俗话说,是金子总会花光的,啊不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宋昌后来以中尉的身份跟在刘邦的儿子刘恒的身边。

稍微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刘恒虽不是太子,但却成为了皇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如果没有宋昌,恐怕未必会有「文景之治」。

此事还要从当时还只是代王的刘恒说起。

那一年,刘恒已经当了好多年的代王了,当时的代王,是真正的一国之王,刘恒有自己的国家,有自己的纪年,有自己的政府,有自己的军队。

刘恒对自己的位子感到满意。就在此时,中央政府的大员给他捎来话,说要让他更进一步,立他为天子,天上掉馅饼一样。

对于此等好事,刘恒是很慎重的,召集了群臣商议,几乎所有臣子都认为,长安不可去,去了不但当不上皇帝,还会没命的,只有中尉宋昌认为当去,并给出了四点理由:

①刘邦即皇帝位后,其他诸侯都失去了做皇帝的可能,如今能继承帝位的,只有刘邦的子孙。

②刘邦晚年大封子侄,使刘氏子孙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其他人即便是有心想反,也是无能为力。

③天下民心归刘,其他人纵使想反,也只是一小撮乱党而已,只要是智商在线的,便不会去做自寻死路的一小撮乱党。

④刘邦的儿子中,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而刘恒最长,仁孝之名天下知,被拥立为君,完全能够服众。

但因为只有宋昌一人认为当去,小心谨慎的刘恒还是拿不定主意,又去跟母亲薄太后商量,商量后又去占卜,之后又派舅舅去长安打探,才确定宋昌是正确的,启程去往长安,登基坐殿。

在刘恒进长安前,迎立刘恒为帝的太尉周勃本想单独跟刘恒说几句话,结果被宋昌用十四个字来了个下马威,周勃见情况不妙,赶紧乖乖地交出玉玺。

这十四个字是: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点一下句读后,是这个样子的: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第一个「公」是公家的意思,与「私」相对,第二个「公」是对周勃的敬称,我们常在旧小说中听到的「主公」、「明公」等都属于敬称中的一种,当然,如果自己称自己为「公」便是骂人了,刘邦跟陆贾初相见时,便自称「公」,用以骂陆贾。

这十四个字的意思是:如果您要说的话是出于公心的话,便说;如果是出于私意的,那么便不要说了,因为王是没有私心的。

这十四个字非常狠,以至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化用了这句,你猜猜是哪一段化用的,出自哪个角色之口?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孝文本纪》、《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


遥望燕园


古往今来,许多人拿运气,背景,金钱当能力,因一时得势,错误估计自己的实力,置自己于危难之地者,屡见不鲜。比如张学良。



宋义也是其中不幸者之一,即使没有项羽,他也会遇到仇羽,战乱年代不同于平时,谁厉害谁上,谁占着茅坑不拉屎就会成为各路英雄的绊脚石。宋义之能,也就是谋士之才,偏偏要把他放在将军的位置上,令才不配位,这是他悲剧的根源。



杀宋义的是项羽,但另一个隐形杀手常被忽略,那就是怀王熊心。熊心破格重用宋义,意在节制项羽叔侄,搞权力平衡,加强君权,为了这个目的,他将宋义置于冠军将军位置,如果宋义有能力与项家抗衡,就成功了。如果宋义不行,就成为熊心的挡箭牌。



放对位置,宋义也可能成为一代名臣,放不对就是身败名裂。宋义故事,足为古今志大才疏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