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預震
《聖教序》是懷仁和尚取之唐內府珍藏的王羲之墨跡集字而成的,這都是常人根本看不到的寶物。故《聖教序》一出,立即風靡全國。從字數上看,王羲之傳本墨跡大多為數十字,《蘭亭序》也不過三百餘字,而《聖教序》多達二千字左右。故宋人就曾稱此:“逸少劇跡,鹹萃其。”實際上《聖教序》已成了王羲之行書的彙總。
《聖教序》碑石在宋以後斷裂,且字畫變細,泐裂嚴重。故現存未斷本多為宋拓,現宋拓本很多,而且有多種影印本流,所以是很多人學習王羲之行書的理想範本。
臨習《聖教序》應如啟功先生說的“透過刀鋒看筆鋒”;因為《聖教序》中的字為石刻,又為歷代拓摹,所以字畫已變細,發筆處已無原作的那種鋒芒畢纖,只餘遒勁瘦硬,失且豐腴流美之感。所以學《聖教序》著重應學其體勢,至於缺憾部分,應以智永《千字文》及《蘭亭序》中筆法充實。
清沈曾植就說過:“學唐賢書,無論何處,不能不從此下手,猶學書之有永師(智永)《千文》也。”王澍在《論書剩語》中也說:“右軍平生神妙,一卷《蘭亭》,宣洩殆盡。《聖教》有《蘭亭》之變化,無其專謹;有《蘭亭》之朗徹,無其遒厚,無美不臻,莫可端倪,其惟《禊帖》乎?具體而微,厥惟《聖教》。從《聖教》學蘭亭,乃有入處。”
所以反之,學《聖教》於筆觸處,也應從《蘭亭》、《千文》中入,乃有出處。。。
臨池管窺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筆觸,指書畫、文章等的筆法和格調;畫筆接觸畫面形成的線條、色彩和圖像。《聖教序》是後人集王羲之作品,也是碑刻作品,我們見到的都是拓本,因此,學其結字造型是首要的,從筆觸上來說肯定亞於紙本。當然,這有利也有弊。
(《聖教序》局部)
如何更好地表現《聖教序》的筆觸呢?
1、對於初學者來說,在學習《聖教序》結字造型的基礎上,可以看一下《聖教序》原字,很多來源於《蘭亭序》和王羲之行書、手札作品;《蘭亭序》雖然是臨摹之作,但是纖毫畢現,起筆、行筆、收筆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對於筆觸的學習理解必有幫助。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2、我們認為有興趣和有精力的朋友,也可以學習一下智永《真草千字文》和孫過庭的《書譜》,作為對《聖教序》的補充。智永是王羲之第七代孫,也是“二王”筆法的重要傳承人,從其作品中可見二王筆法端倪。唐代孫過庭《書譜》在筆法上被公認為是接近“二王”的,有“晉人筆法在唐朝”之說,今人學王羲之,多從《書譜》參悟筆法。
(孫過庭《書譜》局部)
3、當然,對於成名成家的書法高手來說,《聖教序》在筆觸表現上的一些侷限,正好提供了創造發揮的想象空間,可以嘗試用不同的筆法去表現,比如說有人用顏真卿行書的筆法與風格與《聖教序》相融合,也寫出了獨特面貌。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