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85):痕迹软弱与刚劲 皆因工具古与新

常常听到辨仿的理由是“工太弱”,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至于何为“工太弱”?那是莫之所以的,你慢慢去估摸个几年十几年吧。所以常常会听到一种观点: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国有东西南北、技有高下相差,难道不同时期、不同工匠制玉所留下的工痕都一样?乍听起来似乎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抽换了概念了,如果用这样的思路去理解古玉的工上特点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那难道古人就能够达到全部做工刚硬、而现代人就全部做的工太弱吗?还果真如此,相对而言现代都是“弱工”,或者说即使精心的“高”仿都存在着“弱”点,这个“弱点”即是仿品的致命伤所在。

决定工痕的因素是物不是人、是时代的变迁、是工具的变革。古工刚劲、今工软弱之差别全在于工具。也许,这样就好理解比较而言为何古工皆刚、今工多弱了。

关于此点,古人早就看透,因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再高超技艺的工人,都受制于工具的局限:上古磨磋时代的古玉必须“古拙”,因为今人有了高级电动工具分分钟能够搞定的工作,不会再徒手去磨磋石头;古砣机时代的古玉必须“古朴”,因为今时代的烦躁不会真的仿古人静“心”经年完成一件玉雕。

古人制玉靠人力砣机(图1),砣固定、解玉砂流动、工匠手持工件,无论多么复杂的玉雕,都是一砣一砣(一刀一刀)完成。每一砣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入刀、走刀、起刀;每一个工痕的特点都是:刚劲有力、硬朗。这是砣具的特点使然,如果不刚劲有力,则无法入刀无法走刀,作工中心在“砣具”上。所以,古砣的到痕都是刚劲的、两端尖浅、中间宽深的“柳叶形”(有的称为“橄榄形”),绝不会拖泥带水、也无法拖泥带水(图2)。长阴线以无数短阴线连接而成,称为“接刀”,如果接续到位的宽阴线会给人以“刀刀见锋”的视觉效果(图3)。

图1-1

图1-2

图2-1

图2-2

图3-1

图3-2

图3-3

现代制玉用电动工具(图4),一支电笔在手,纵横捭阖笔走龙蛇,下笔、起笔全在各人意志,几乎无短点(短刀)无需接续皆可直接拉长线;作工中心在手控上,难以觉察的手工抖动会留下难以避免的“软”点(细微弯曲、不上线)(图5)。

图4-1

图4-2

图5-1

图5-2

古今工具之差别决定了古砣工痕只能刚劲硬朗(无法软)、现代工痕只能软绵无力(无法硬)。讲到这里肯定要被拍砖了:古玉上也有软工啊,新仿上常见硬朗啊?非也,鉴赏古玉不可走马观花,定要明察秋毫。

确实古工也有精粗之差、今仿也有高低之别。

制作精致的古玉可以刀刀硬朗、线线刚劲,但如果制工稍差的古玉则会显示线上“软弱”,这是由于“接刀”功夫的差别造成的。好的古工接刀不留痕迹,视觉效果上可以“刀刀硬朗、线线刚劲”而稍差的古工接刀不到位,视觉效果上会感觉线软——“跑线”了(图6)。但是,古玉可以跑线却无法“跑刀”,再糙的古玉制作,其“刀”痕一定是刚劲的。

图6

而今的高仿,电脑打稿手工修磨,往往也能仿的微妙微翘,视觉效果上几乎也能线上“刚劲”,但常常故意仿古之“接刀”,接刀之间见“跑刀”(图7),反而弄巧成拙。

图7-1

图7-2

常常有人担心:这样把古玉的特点细察毫厘地展示,不是让仿品更加仿到位吗?古玉的历史沧桑感是仿不到的,因为“逝者如斯夫”时间是无法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