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統帥全軍,卻英年早逝,很得主席欣賞,說他是「青年團員」

33歲統帥全軍,卻英年早逝,很得主席欣賞,說他是“青年團員”

演義中周瑜是一個氣量狹小、嫉賢妒能的人,他與諸葛亮明爭暗鬥,最終被諸葛亮氣死。但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為我們展現的卻是一個文采風流,指揮若定,氣概豪邁,江山美人兼得而春風得意的儒將形象。歷史上的周瑜意氣風發,胸襟廣闊,年少有為,是蘇軾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演義中的周瑜是被抹黑醜化了的周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周瑜,才是歷史上真正的周瑜。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東吳人稱“周郎”。周瑜自幼志向遠大,年少與孫策交好,孫策起兵平定江東,21歲的周瑜便趕來相投,成為孫策的左膀右臂。後孫策遇刺身亡,周瑜奉遺命輔佐孫權,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33歲的周瑜成為東吳全軍統帥,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後人對周瑜的認識,多為《三國演義》所誤導。演義以劉為尊,為了提拔劉備集團特別是諸葛亮的高度,對周瑜的形象進行打壓抹黑,做了較大的改動,並虛構了較多的情節。赤壁之戰中,周瑜力排眾議,堅決抗曹,是堅定的抗戰派,正是由於他的堅持,孫權才最終下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而演義中卻成了周瑜的主張不明,戰和不定,諸葛亮借曹操修築銅雀臺之事,智激周瑜,才使周瑜下了抗曹的決心。

演義中抹黑周瑜最大的方面就是說他氣量狹小,不能容人,妒忌諸葛亮之才,處處設計加以陷害。真實的周瑜為人寬宏,劉備曾評價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其器量廣大”。孫權任命他為大都督後,程普不服,自恃年長功高,經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終不與他計較,後來程普對他大加敬服,對別人說:”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

周瑜精通音律,善於彈琴 ,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便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彈奏者多為女子,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將曲譜彈錯 。唐人李端有《聽箏》詩讚道:"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講的就是這個故事。這樣的藝術修養,不是胸懷寬闊的人,是難以達到的。

可悲的是,天妒英才,建安十六年,周瑜在征討益州的路上英年早逝,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孫權親自為之服喪,並悲嘆:“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後世對這個三國名將給予了高度評價。唐代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有周瑜。宋朝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周瑜也名列七十二位名將之中。主席對周瑜的能力很是欣賞,1953年,他在《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中說評價:“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了他,結果打了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