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说安徽经济中心在南京?

哈娱乐大爆炸


很多人称南京为“徽京”,因为安徽和江苏自古就是一个省份(江南省),南京在历史上很长时期也是安徽的省会。



而后来江南省拆分为安徽、江苏和上海两省一市,南京在地理位置上像是凹进了安徽省。而且南京和马鞍山、滁州的关系很密切,这不禁让很多人再次提起了"徽京"的称号。

但是,"徽京"基本上属于贬义,一是讽刺南京不照顾江苏,反而亲近安徽,二是讽刺安徽需要南京的经济辐射作用。其实,这根本没有道理。

安徽省的经济中心根本不会在南京,因为就算是江苏省,虽然经济中心是苏州,但苏南的无锡、苏中的南京、苏北的徐州,这三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苏州关系并不大,反而是竞争对手。


一个省内如果有经济中心,那一定是一城独大的模式。比如成都之于四川、武汉之于湖北、西安之于陕西。江苏省只能说苏南地区是经济中心,苏州是经济龙头,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经济中心。

安徽省内合肥独大,但前几年合肥算不上经济中心,只能说合肥、芜湖、马鞍山一带,算是安徽的经济中心。而目前合肥在强势崛起,也逐渐拉开了和芜湖、马鞍山的差距,经济中心的地位在逐渐巩固。



安徽南部地区,比如滁州、宣城和马鞍山的一些人,一直都认为受到南京的照顾,做梦都想并入南京。但是南京并不是为了照顾安徽,它积极发展南京都市圈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做大自己。


人人都向往经济中心,听起来高大上的样子,但"灯下黑"的效应,大家都应该明白。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更高大上一些,但同样靠近上海的嘉兴、湖州,却远比不上苏州。因为经济中心并不全是辐射作用,湖州、嘉兴被上海吸走很多人才和资源。皖南也是如此,有多少安徽人去给别省的"经济中心"做了贡献?

皖南在历史上就是安徽的经济中心,所以皖南成也南京败也南京。因为经济中心并不是人为定义,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如果附近没有强势的南京(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效应),皖南一带的人口、人才和资源必然会集中在芜湖、马鞍山一带,安徽省的经济也会比现在更高一个水平。


坚果旅行


不能讨论这个问题,会被很多人喷的,但是现实就是有不少人戏称南京为“徽京”,而且是江苏本省人居多,这当然是一个笑谈啦。但是也是有原因的,细细研究了一下,还真有那么点味道。

一是从历史上看,南京曾是安徽省政府所在地,而且持续了一百多年,就是清康熙、雍正时期,朝廷为了方便统管苏皖两省的经济、统收两省赋税,将安徽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设在江宁(现在的南京),直到乾隆年间才调整回安庆。



二是从地理位置看,南京市嵌在安徽省里面,被安徽滁州、马鞍山和宣城半包围,与安徽接壤的距离和面积,比与江苏邻市的还多的多。看看网友们做的这张地图,是不是毫无违和感。

三是从人口分布看,南京有大量的安徽人,各个层次、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这个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历史上朱元璋故籍安徽凤阳,当了皇帝之后定都南京,老朱家的亲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有关系没关系的都跑到南京了。现实就是南京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比安徽邻居的经济社会整体实力要高出一节,人往高处走,自然很多安徽人跑到离家近、发展也不错的南京创业就业了。

第四个因素嘛,主要是南京尴尬的地位导致的了,江苏是经济强省,苏南的苏锡常发展非常好,紧跟着大上海,而后自成体系,貌似没南京什么事,也自然不怎么待见南京了,苏北嘛相对落后一点,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结构等因素制约,南京对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那么明显,自然也不会多么心生感激。反而安徽的滁州、马鞍山、宣城、芜湖,还有之前的巢湖等地,与南京经济来往密切。这样也导致很多人戏称南京为“徽京”了。其实我觉得吧,调侃归调侃,不管怎么说,放大了都是一家人,都是咱大中国的,就不用那么见外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小邱牙医也有大情怀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安徽江苏上海,最早是南直隶,经济产出几乎占当时的全国三分之一,每年的人才更是几乎占全国一半。故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的说法。


清朝入关后,因江南辖区过大,且实力雄厚,为维持满清中央统治,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首字,称为安徽省。

江南省分拆前,辖区内精华部分主要在分拆后的江苏部分,所以,安徽部分比江苏部分要相对落后。

江南省虽然分拆为安徽省和江苏省,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南京都是安徽省的省会,后来才划给江苏。由此,南京的方言实际上是江淮官话,与江苏省内主要方言差别明显,反而与安徽境内合肥、滁州、马鞍山和芜湖一带的方言,同出一系,更加接近!

事实上,由于解放后,合肥成为省会时,经济基础太差,江淮官话地区,反而把南京作为中心城市,自己的省会合肥,倒受冷落了!

这种情形,在合肥真正变成强市之前,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因为,南京几乎被安徽三面包围,滁州、马鞍山和芜湖,由于空间距离和交通状况,更愿意把南京当做经济中心。

而作为江苏省省会的南京,在自己省内,不仅受苏南其它地区排斥,也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同样不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待见——南京,在江苏省内的地位非常尴尬郁闷,虽然是省会城市,由于在省内不受待见,以至南京的经济发展还不如苏州——苏州曾经是江苏的省会。由于南京划分给江苏,苏州便失去省会的地位,加上苏州的文化氛围明显不同于南京的文化氛围,自然对南京持排斥态度。

在皖江城市带,基本上习惯于把南京当做领头羊或者是龙头,而皖江城市带很长一段时间是安徽的经济重心所在,加上合肥成为省会后,各方面的基础一直非常薄弱,难以带动省内城市发展,所以,南京倒成了安徽的经济中心!

如此一来,安徽就等于拥有两个经济中心,形成资源分流,根本不利于合肥的发展!所以,安徽必须把合肥发展起来,才能带动安徽的整体发展,进而抗衡南京。否则,安徽必然难以有大发展!

笔者认为,安徽要发展合肥,首先必须建立以合肥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实际上,安徽由于财政原因,导致合肥的交通等基础建设一直落后于南京,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可以说,合肥不能发展成经济强市,安徽永远落后于江苏。因为,安徽的资源有很大一部分被江苏吸走,特别是被南京吸走——很多愚蠢的安徽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原因,反而斥责安徽的领导不力。

笔者就奇怪了,很多安徽人买房投资消费,不在自己省会合肥,反而流入江苏,安徽焉有不落后的道理?


郑瑞文2015


徽京绝不虚传!!

南京经济比安徽好,离安徽近,刚有地铁通安徽和县了!!南京和安徽间有宁合高速高铁,宁安高铁,有多方便呢?这么说吧,苏北到南京大多数没有安徽方便!!苏中苏北没有一个高铁到南京,盐城连云港到南京高速要4个小时,安徽好多城市到南京1到2小时,马鞍山到南京高铁25分钟!!南京市内同事回家25分钟还没过江呢。。。三面包围南京,你能说不是徽京吗?


氷峯之


主要还是历史经济交通地理位置几方面原因。南京也称‘’徽京‘’,清朝江南省拆分为江苏和安徽,南京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现在安徽人和南京还很亲切,像一家人。安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皖南,芜湖、马鞍山、安庆等都在长江沿岸,水陆交通便利,包括滁州、池州等都在南京一小时经济圈。南京是全国最发达的长三角之一,上海经济中心通过南京的二次辐射,扩大了长三角经济的范围。合肥是一新省会城市,南京之后是安庆、蚌埠,最后安徽政府才迁到合肥,经济近些年才有较大发展,辐射范围较小。


漂飘12


说白了就是上海的强势辐射和南京尴尬的地理位置导致的,就人口流动来说,江苏省内,苏锡常通都去上海,苏北也基本去上海,南京也就镇江和扬州稀罕他多点顶多再加个徐州。

合肥更是尴尬,东北部的淮北宿州去徐州,南部的黄山宣城去杭州的的多,芜马铜滁蚌去南京的多,合肥也就六安顶多再加个淮南稀罕他,合肥本身还受南京辐射,安徽所有的城市又都受上海辐射,去上海的比较多。


孤独傲慢2


这个事情其实很正常!就如江苏的苏中、苏北和苏南地区的人,也是把上海当作他们仰望的都市中心!这也是江苏人(含自以为是的苏锡常人)与人家浙江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浙江人,哪怕是一个小城市里的人,交往起来基本上不会让人感觉到对哪个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崇拜或向往的心态!只相信自身


马文林3


说徽子安徽经济在南京有失偏颇,应该说徽子安徽人看病收入在南京,徽子安徽地理位置很特殊,徽子安徽省一部分城市靠近南面,一部分城市靠近北面,靠近南面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就好一点,靠近北面城市的经济就发展滞后一点。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说法;南京南大门有马徽子马鞍山市守门,南京北大门有滁徽子滁徽州市守门。就有了南有马徽子,北有滁徽子。徽子这两座城市以南京紧紧相连的,并不是所有徽子经济全在南京的


网络与梦想


很多人说江苏分苏南,苏北。也有说分苏南,苏中,苏北。。江苏其实是分四片的,按语言分,中原官话区的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北部,盐城北部。。然后,扬州,泰州,盐城市区以南,淮安市区以南,包括镇江这些江淮官话区差不多。。南京是自成一派的,南京人其实很精明,嘴碎,爱抬杠,比较小资,也喜欢斗恶耍狠,但是市民素质还是很高的。。再一片就是大运河以南,环太湖边上的吴语区的苏锡常,素质好,胆小心大,能吃得苦,做事能沉下心。。总体来说,吴语区的人,性格都差不多。。上海人装一点,欠一点。。皖南说吴语的人跟说官话的也是截然不同,吴语区人踏实点,官话区的人贼一点。。


新安一岭下苏


其实这很正常,谁不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呢,难道你家做饭买菜非要舍近求远吗?所谓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理,更何况朱元樟创建大明朝时,朱皇帝就是安徽人,在南京建都时从安徵家乡带来了很多乡邻,所以很多媒体走访寻找南京方言出处,原来南京话就是安徵风阳五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