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执而不惑


齐王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刘肥的长子,汉惠帝六年,公元189年,刘肥去世,刘襄继承齐王之位。公元前187年,吕后封她的侄子吕台为吕王,从齐国割出济南郡做为吕台的封国,公元181年,吕后又封刘泽为琅琊王,从齐国割出琅琊郡做为刘泽的封国。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吕后的侄子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吕产担任相国,掌握着长安城的南北军,他们想要趁机作乱,而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

吕氏派人告诉刘襄吕家的阴谋,让刘襄起兵,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也是刘襄的弟弟)做为内应,一起铲除吕家,然后迎刘襄为帝。

刘襄派郎中令祝午去告诉琅琊王刘泽:吕氏作乱,齐王刘襄打算起兵征讨吕氏,但是齐王年纪小,而琅琊王在刘邦的时候很会打仗了,齐王希望把齐国的军队交给琅琊王,但是齐王不能离开齐国军队,希望琅琊王到齐国国都临淄见齐王,讨论这个事情。

琅琊王刘泽相信了祝午的话,就去见刘襄,没想直接被刘襄给扣住了,刘襄趁机让祝午统率了琅琊国的军队。刘泽跟刘襄说:齐悼惠王(刘肥)是高皇帝(刘邦)的长子,您自然就是高皇帝的嫡子长孙。

继承帝位的自然是你,大臣们都在犹豫着要立谁,而我在刘氏宗亲里年纪最大,大臣们肯定在等我去拿主意,你把我留在这边也没用,还不如让我进入长安城说服他们立您为帝呢,刘襄觉得刘泽说得十分有道理,就放走了刘泽。

吕产听说刘襄起兵要西进,就派大将军灌婴率军前去迎战,但是灌婴到了荥阳就不走了,他派人去通知刘襄和其他诸侯王,打算跟他们一起入长安城,诛杀吕家。

而吕禄,吕产被刘章、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一起诛杀了,而刘泽这个时候也到了长安城。大家想要立刘襄为皇帝,毕竟刘襄兄弟在这一次的功劳很大,又是刘邦的长孙。刘泽说:但是刘襄有一个很厉害的舅舅驷钧呀,如果我们立刘襄为帝,不就再出现一个吕家吗?

而代王刘恒是高皇帝幸存的最年长的儿子,而且仁厚慈孝,更适合继位呀。大家一听,都觉得很有道理,一致赞同让刘恒继位,也就是汉文帝。汉文帝元年,公元179年,汉文帝将城阳郡,琅琊郡,济南郡都归还给齐国,同年,刘襄去世。


历史简单说


这是与汉初政治格局直接相关的。

刘邦在生前致力于打造的汉帝国的统治结构,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军功列侯集团作为辅翼,统领散居关中和各地的军功授爵旧部,建构汉郡,也就是汉朝直接控制区的统治联盟。

为了平衡军功列侯集团的实际力量,将诸子分封在各诸侯王国,同时镇压各个并不服从秦制的旧六国故地。

而在军功列侯集团内部,又以与刘邦的关系,形成分层、分级。

在刘邦死后,吕后尚在,整个军功列侯集团对“佐高祖定天下”的吕氏非常忌惮,所以,双方基本继承了刘邦时代的政治格局。

然而,双方的蜜月期以“正统”的、“合法”的刘邦继承人——汉惠帝刘盈驾崩为界,宣告结束。

年迈的吕后,对于年幼的少帝的前途非常担忧,所以才有儿子死,“哭声不哀”的情况发生,这个信息,由留侯张良的次子告知了丞相,而留侯张良在汉惠帝继嗣的问题上多次发声,可以视作铁杆的“正统派”。

因此,当时的军功列侯集团出让了兵权,形成了“以吕氏掌禁兵,以军功列侯掌政权”的新政治格局。

吕后之死就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封王的诸吕为了保障自身的权位,一口将政权和兵权全部吞没,直接将军功列侯集团空置。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齐王刘襄的两个弟弟在长安的活动和他本人的起兵,甚至将宗室长者楚王刘交也拉入了反诸吕集团,此时,齐楚反叛集团是有十足的政治正当性,因为遵照的是刘邦对于藩国扶助汉廷的政治遗嘱。

为了应对齐楚军的军事威胁,诸吕只能重新启用军功列侯集团的大将——灌婴。

结果灌婴到了荥阳前线,却直接与齐楚和解,同时,激励长安的军功列侯集团的阴谋家们发动政变。

事实上,反吕集团的几个代表人物都很有意思,周勃还是丰邑旧人,却很少有和刘邦早年交往的记载,可见个人关系并不亲密,而陈平、灌婴等人则非丰、沛旧人,可以说都是刘邦在征战中发掘出来的,具有极强能力的“新贵”。

从这些人在刘邦的托孤故事中的位置可以看得出来,刘邦非常认可他们的能力,当然,也可能是诛杀诸吕政变之后修改的历史故事。

事实上,诛除诸吕的历史故事里,萧何、张良、曹参等原本的第一梯队列侯,并没有表现,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地位,恰恰相反,曹参之子当时正任御史大夫,也在政变尘埃落定,汉文帝登基后被免职,张良之长子,也在汉文帝初年被夺去留侯爵位。

可见,军功列侯集团的政变本身是其中一部分野心勃勃者和齐楚勾连下的政治冒险,而非全部,尤其是诛除诸吕,就意味着对“正统”、“嫡出”皇帝汉少帝的背叛,所以这事儿绝不简单。

而在政变成功之后,朝议立新皇帝,这是又一次大抉择。

这次抉择的核心问题是,齐王刘襄是否当立?

这里就涉及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吕后—诸吕时代的政治路线的评价问题,如果齐王刘襄得立,其反对诸吕的起兵,就是新皇帝的“拨乱反正”,那么,谁是乱?吕氏是乱,那么,曾经支持吕氏封王的公卿将相们又是什么角色?

更重要的是,在各个诸侯王的宫廷里,同样有一群“军功封爵阶层”,只是他们的地位没有迈入一线的“万户侯”,而是关内侯,乃至于更低的爵位,这样的一群人,与军功列侯集团并非利益一致,而新皇登机,自有的班底,挟拨乱反正的大功,肯定会挤压这部分既得利益阶层的权力和位子。

所以,周勃、陈平等人选择齐王刘襄之外的汉文帝,几乎是必然的。


刘三解


刘襄是刘肥的长子,刘邦的长孙。而且在吕后去世后,铲除诸吕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劳。按理说,他是最应该被立为皇帝的,为什么大臣们不立他呢?

咱们先来看看刘襄在铲除诸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刘襄)

吕后去世前,让吕禄担任上将军,让吕产担任相国,并让他们牢牢掌控住兵权。当时的皇帝是刘盈的儿子后少帝刘弘,朝政大权掌控在诸吕手里。不过,朝中还有陈平、周勃等一帮刘邦的老臣也有权力,而且他们对诸吕非常不满,因此,诸吕就商量着准备造反。所谓造反,也就是要铲除陈平、周勃等人,让诸吕完全掌控朝政,甚至废掉刘弘,自己当皇帝。

这件事商量一阵后,又不敢贸然行动。不过,这件事让吕禄的女儿知道了。吕禄的女儿是刘章的妻子,于是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刘章。

刘章是刘肥的次子,被封为朱虚侯,住在长安。除此外,刘肥还有个第三子东牟侯刘兴居也住在长安。只有齐王刘襄住在他的封地上。于是刘章写信给刘襄说,让他起兵讨伐诸吕,自己和刘兴居作为内应。

刘襄准备讨伐的时候,想去联合琅琊王刘泽。但是刘襄又不是真正想联合刘泽,而是有点想吞并刘泽的味道。他给刘泽写信,让刘泽来商量,并且还说刘泽是老资格,最好让刘泽来当首领。刘泽当然就去了。去了以后,刘襄就把刘泽给控制了起来。

(西汉前期封国)

刘襄为什么想吞并刘泽呢?原来刘泽本来是侯,因为娶了吕后妹妹的女儿(也就是樊哙的女儿)为妻,因此吕后就把刘襄的土地割了一个郡给刘泽,同时封刘泽为王。刘襄土地被割,心里不服气,所以才想控制刘泽。

刘襄控制了刘泽后,把刘泽的军队也一并掌控起来,起兵往长安进发。诸吕派灌婴去迎战刘襄。灌婴走到荥阳,就不走了。本来他就不愿意帮助诸吕打刘氏子孙,所以就屯兵在荥阳,准备和刘襄讲和。

这时候,长安城里陈平、周勃等人已经把诸吕拿下。陈平、周勃不但拿下诸吕,还因为后少帝刘弘是诸吕立的,以他不是刘盈亲儿子为由,把他给废杀了。废杀以后,就需要新立皇帝。

这时候,被控制起来的刘泽就对刘襄说,你的功劳最大,又是高祖的长孙,理应当皇帝。我的资格比较老,朝中大臣还是比较听我的话。干脆你让我到长安去,劝大家立你为帝吧。

(周勃)

刘襄听刘泽这么一说,激动了,不假思索就把刘泽给放了。刘泽到长安后,大臣们正在商量立刘襄为皇帝的事。刘泽不但不帮刘襄,反而劝大臣们说,刘襄的舅舅驷钧现在是齐国的宰相,他又是一个残暴的人。如果立刘襄为皇帝,将来驷钧一定会干政。他一干政,诸吕作乱的悲剧又会重演。于是大臣们便把代王刘恒接到长安当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我仔细查了查历史书,历史书上关于驷钧的资料很少。刘泽说他残暴,但是史书上并没有他残暴的任何事例记载。这说明,很可能刘泽是诬告。但问题是,不管是不是诬告,陈平、周勃等人为什么不做一番调查才下结论呢?因此,我认为,陈平、周勃很可能根本不想立刘襄为帝。

为什么不想立刘襄为帝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襄作为齐王,势力非常强大,长安城中还有刘章、刘兴居两个侯。要是陈平、周勃立刘襄为帝后,刘襄一定只会用他在齐国的旧臣驷钧、祝午、魏勃等人,绝对不会用陈平、周勃。而代王刘恒没什么实力,同时为人又比较谦虚低调。因此,为自己将来的前途作想,陈平、周勃也就顺水推舟,不再考虑刘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公元前180年,独揽大权的吕后去世,汉高祖的庶长孙齐王刘襄起兵,一方面是为配合长安功臣集团荡平诸吕,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争夺帝位,但是最终刘襄却没能继承皇位,皇冠反而花落相对被动的代王刘恒头上。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刘襄被委托的代理人坑了一把。

尘埃落定之后,齐王刘襄委派琅琊王刘泽(汉高祖刘邦族弟,一作刘邦远房堂兄弟)前往长安说服众臣立自己为帝,但刘泽到了长安之后,却说出了这么一番话: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善类,如果拥立刘襄,吕氏当国之事又将重演。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正中下怀,最终拥立汉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委托的代理人坑了委托人一把,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刘襄在起兵时,曾经设计挟持刘泽,夺取琅琊国的军队(刘襄派使者到齐国之东琅邪国——都城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说吕氏发动变乱,请琅邪王刘泽赴齐都临淄面商大事,刘泽赶往临淄却被齐王软禁),刘泽怀恨在心,所以来了这么一出。后来刘泽因平乱有功,改封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帝对他的酬劳。

第二,长安功臣集团想扶持一个相对弱势的皇帝。

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现在为其子刘襄统辖,势力非常大,另外,刘襄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比较英武,事实上他的举动虽然符合清除诸吕的政治正确,但也表现出很强的政治野心。

反之,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以孝顺、谦恭著称,在长安功臣集团看来,选择刘恒对自己有利。刘泽虽然是出于私心黑刘襄,但是他提出的刘襄母族势力过大对于有着吕后专权前车之鉴的功臣集团来说,也是必须要警惕的。

(汉文帝刘恒剧照)

(母亲生病,汉文帝亲尝汤药)

由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汉高祖的长孙齐王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后来郁郁而终。

(朱虚侯刘章剧照)

这里还有一个花絮,刘襄的二弟朱虚侯刘章在诛灭诸吕的过场中一马当先亲斩丞相吕产立了大功,后被汉文帝加封采邑二千户,赏黄金千斤。公元前178年,刘章又被论功行赏封为城阳王。这件事和刘襄没当成皇帝也有关系,当初因为刘章在诛灭诸吕功劳甚大,汉文帝一度许诺封刘章为赵王,但后来汉文帝从其他地方得知,刘章当时意在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帝位,心中比较不爽,所以只封他为城阳王。

文气的代王刘恒当上来了皇帝,但是,后续事态的发展与长安功臣集团原先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

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吕氏,是因为他们从吕氏手中骗取了南北军的控制权,如果不掌握长安的军队,此次行动根本不可能成功。

(《周勃夺北军》上海雕刻厂雕刻作品原稿)

汉文帝刘恒对此当然十分清楚,所以进入长安的当天晚上就入驻未央宫,连夜任命心腹代国中尉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代国带来的亲信迅疾直接控制了长安的局势,此时的长安功臣集团对文帝只能俯首听命了。

(太史公评论周勃: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在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绛(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侯周勃,由于立了头功,文帝任命他为右丞相,居百官之首,并赐金五千斤,邑万户。但不久周勃因为被人提醒富贵尊荣之中藏有祸端,所以主动辞去丞相职务,而文帝亦欣然允许。第二年丞相陈平去世,文帝重新任命周勃为丞相,但不久又免去其职务,让他带头“之国(去封地)”去了。周勃之国后仍战战兢兢,甚至有些心理不正常,史载:

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他如此一惊一乍还严阵以待汉朝官员,导致有人上书“告勃欲反”,使得周勃被廷尉逮捕下狱,几乎丢了性命。周勃后来的这些遭遇表明,文帝对长安功臣侯势力是有所提防,也颇有对付他们的收放自如的手段。

从选择相对弱势的皇帝角度,长安功臣集团也可以算是走了眼,当然,文帝为人总的来说还是宽仁厚道的,如果他们选择了齐王刘襄或者淮南王刘长,后续的走向到底怎样,也实在不好说。


谈古论金


齐王刘襄虽然起兵,却并未参与铲除诸吕的战斗。而刘邦长孙的身份也不是继承大统的必要条件,毕竟他爹刘肥当初位列长子都没戏。此外刘襄自作聪明的举动,以及处于反思外戚干政的风口,都决定了他与皇位无缘。而且他起兵也不全出于公心,除了想上位,很大程度还和吕雉的恩怨有关。

吕雉对诸侯中实力最强的齐国一直忌惮和防范。先是想弄死老齐王刘肥,刘肥以地换命,拿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做了汤沐邑才免遭毒手。刘襄继位后吕雉又进一步分割齐国,把济南郡封给了侄子吕台,琅邪郡封给了刘泽。有了这个前提,刘襄出兵便想搂草打兔子,趁机收回故地。他以自己年轻为由,诓骗琅琊王刘泽来齐共商大计,而后将其扣留并收编了他的军队。恍然大悟的刘泽反过来又骗刘襄,说不如放他去长安,好在刘襄称帝的问题上帮忙。刘襄送走刘泽,算是印证了太年轻的话,也为将来的继位阻力埋下伏笔。刘襄大军也并未进关,走到荥阳时与前来狙击的大将军灌婴达成协议,开始静观长安之变。等待的档口,刘襄又拿下了济南郡。

剿灭诸吕出力最多的是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刘章为人生猛,虽为上将军吕禄的女婿却并不心向吕氏,甚至连吕雉的账都不买,曾以耕田歌讥讽,还当着她的面杀过一个吕氏子弟,在朝中颇有影响。通知刘襄发兵的也是刘章,这一方面是维护刘氏江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想在变革中顺势推哥哥上位。剿灭诸吕的过程有惊无险,诸吕威风仰仗吕雉,吕雉一死也就没了权力保障,刘氏旧臣纷纷倒戈。先是太尉周勃用计拿了吕禄的兵权,之后刘章杀相国吕产打响第一枪,诸吕也随之覆灭。接下来就是讨论皇帝人选问题。

刘襄当时算个大热门,毕竟他是第一个竖起反吕大旗的,虽说没入关,但大兵压境对吕氏构成了威胁,也给长安带来了信心。而齐国立国较早以及嫡长孙的资历和血统优势自然也被摆上台面。然而表决时琅琊王刘泽坚决反对,理由是刘襄的母舅驷钧恶戾,有可能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辙。刘泽跟刘邦是一辈人,资格老说话也有分量,又抓住了痛点和热点,令人无法辩驳——淮南王刘长也以同样理由被拒即为佐证。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刘泽有报一箭之仇的意思。最后众人将目标一致锁定仁孝宽厚且娘家靠谱的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路卫兵


没错,刘襄之所以没能被立为皇帝,就是因为他太适合当皇帝了!



《史记》说汉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的确,在刘邦与吕雉结婚之前,他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刘襄作为刘肥的长子,于公元前189年继承了齐王之位,此时正是吕后掌权的时期。



刘襄与吕后是有仇的——汉惠帝刘盈性格和善,他曾经在宫中举办了一次家宴,让自己的哥哥刘肥坐在了上首的位置,刘肥觉得这既然是家宴,而自己又年长,便坐下了。但是吕后却非常生气,她端给刘肥两杯酒,让他给自己祝寿。孝顺的刘盈见状边端起了敬一杯,要哥俩一起给太后敬酒,吕后随即将两杯酒打翻在地。此时刘肥清楚了——太后这是想要他的命啊!



于是刘肥不得不使用非常屈辱的办法——他给自己的妹妹鲁元公主一个郡作为“汤沐邑”,相当于割让了一大块国土出去。另外,他还尊妹妹为“太后”——相当于把他妹妹当娘来对待!吕后满意了,把刘肥释放回齐国,但刘肥没多久就抑郁身亡了。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于是刘襄第一个起兵反对吕党,随后周勃、陈平等人才决心拥护刘氏。



诸吕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刘襄却得罪了一个人,一个非常有话语权的人——刘邦的堂弟琅琊王刘泽!刘泽在刘襄欺骗之后最终在胜利之日抵达都城,在选定新帝的问题上他先表态:“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可以说,别的都是借口,最后一句“大臣安”才是重点。如果与自己有过节而且精明干练,深的人心的孙子刘襄当了皇帝,自己有好果子吃吗?



刘泽是这么想的,其他所有的大臣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们都想立一个自己能控制的,不影响自己前途的弱势皇帝。而雄才大略的刘襄,是他们的绊脚石,甚至可能是他们无量前途的终结者!

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皇子代王刘恒被选定。而刘恒登基当天,大臣们就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代王比齐王更强势!


国史通论


刘襄能不能继承皇位,跟他在那场政治变故中出了多少力毫无关系,事件的最终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

发生在汉朝初年的吕后临朝和诸吕夺权,实际上只是局限在汉朝最高层的权力之争,而且这种层面的权力争斗并未影响到国势和朝廷体制运转,国家也没有迫切的外患和内忧。

这说明,这场权斗主要以政治方式进行,军事手段只是有限的辅助。不管最高层权斗的结果最终是什么,国家在短时间内都不至于失控。

这种情况下,皇帝的个人能力如何实在无关紧要,势力集团想要的是一个搞不了事、闹腾不起来的人来填补皇位。

因此,文臣和外戚中的任何一方,只要摆平了另一方就能接管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他们都不会选择刘襄作为最高权力的前台代言人。

首先,刘襄是一个积极的皇位谋求者,对于文臣和外戚来说,这样带有强烈求索欲的人,并不适合做老板。即使让刘襄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也不会让人舒服,他很大可能是会闹腾的。

其次,刘襄有一点实力,但是实力太有限,否则他直接打进长安,直接跑到皇位上坐下,岂不省事!

也正是因为这样,性格安静,名声好,让文臣集团看上去更投缘的刘恒,才有机会坐上皇位。

(谢谢帮忙点赞转发,欢迎评论留言,更多精彩关注我哦)

读历见闻


诛诸吕之后,把握朝政大权的功臣派决定换个皇帝。因为当时的那个娃娃皇帝是吕后立的。那么等他长大后,会不会替吕家出气,收拾这些诛吕功臣呢?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之子,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史记吕太后世家》

在皇帝候选人当中,呼声最高的是齐王刘襄。《史记•吕太后世家》和《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都有记载,当时有很多大臣呼吁让齐王登基。其实按理说,齐王登基是没有问题的。齐王刘襄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正统的高祖苗裔。诛诸吕过程中,是齐王率先起兵反吕。其弟刘章在朝协助周勃、陈平剿灭吕氏,情报是他传递的、增援周勃也是他,甚至还牺牲了自己的妻子。那么人家兄弟俩这么出力图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皇位吗。

但是刘襄做错了一件事,他得罪了琅琊王刘泽。在刘襄刚起兵的时候,为了增加兵力,他将琅琊王刘泽骗到了自己那里软禁了起来,自己统御了两国之兵。后来刘泽为了脱身,就跟刘襄说:“灭了吕氏肯定要立新皇帝,我是皇室长者。你把我软禁在这没什么用,不如放我走,我进京后拥戴你当皇帝。”刘襄觉得有道理,就把刘泽送去了长安。可是刘襄他也不想想,你诓骗软禁了别人,还指望人家替你说好话?果不其然,到了讨论新皇人选的时候,刘泽一听有人推举刘襄当皇帝,马上就表达了反对意见。

刘泽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齐王的母舅驷钧,凶恶残暴,像一只戴着帽子的老虎。我们刚刚结束了吕氏之乱,现在又立齐王,难道是想再出一个吕氏吗?刘泽的这番话确实在理。吕氏的前车之鉴,确实让功臣派对刘襄产生了顾虑。

不过这其实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刘襄太有能力了,他不好控制。刘襄手握兵权,年轻气盛,敢于率先起兵反抗吕氏。这样的少年英雄,怎么肯当一个傀儡。

这时候,有一个人进入了功臣派的考虑当中,那就是代王刘恒。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史记•吕太后世家》

看看这个评价,多么适合当一个傀儡啊。结果,踌躇满志的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而在诸吕中毫无作为的代王刘恒则被拥立为皇帝。


可惜功臣派千算万算最终还是看错了刘恒。这个一直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青年王爷其实颇有心机。他一进京就先给了周勃一个下马威,然后立刻让自己人接管了宫城防卫。之后,一步步削弱了功臣派的势力,巩固住了自己的皇位。


攸扬拾羽


我们上次说了汉文帝刘恒的皇位得来的有些取巧,本身他在刘邦的儿子中是最不起眼的,按说皇位怎么也不会轮到他,但是平凡也有平凡的好处,那些大臣认为他容易掌控,因此就把他推上了皇位。其实当时刘恒还有一位强力的竞争者,那就是刘邦的长孙,刘肥的长子刘襄,因为他在平定诸吕的时候出力最大,那么为什么最后他没有当成皇帝呢?

刘肥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在刘邦还没和吕雉认识的时候,刘邦有一个相好的曹氏,这个曹氏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刘肥。后来曹氏可能是死于了叛乱,而刘邦也与吕雉结婚了,因此刘肥就有吕雉养大。这时候二人的感情还是很好的。

刘邦在楚汉争霸中取得了胜利,得到了天下,成为了皇帝,因此吕雉就成为了皇后,后世人都称为吕后。按说刘肥是刘邦的长子,应该被立为太子,但是却不是嫡长子,就被封为了齐王。吕后的儿子刘盈被封为了太子。

刘邦活着的时候还行,但是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握了大权,为了稳定自己儿子的江山,开始打死屠杀刘邦的子孙。刘邦总共有8个儿子,后来被吕后杀了4个,只剩下刘肥,刘恒和刘长,和皇帝刘盈。而这几人还都被吕后安排了人监视起来,有点风吹草动就是小命不保。

有一次,刘肥因为和刘盈走的亲近了,吕后知道后大怒,打算杀掉刘肥。好在刘肥手下还有几个能人,于是想到了给吕后的女儿分点地盘,这样吕后才算饶了刘肥。

后来刘肥去世,刘肥的长子刘襄成为了新的齐王,而刘襄的2个弟弟都被送往了长安充当人质。有一次吕后的妹妹的女儿,也是樊哙的女儿要嫁给刘邦的堂弟刘泽,而吕后就把刘襄手里的地盘给分出去了一块当作嫁妆。这让刘襄气愤不已,但是又不敢吭声,只能忍痛默认了。

吕后没过2年就死了,在吕后死前,把吕家的人都安排到了实权的位置上,兵权、朝政都在吕家的掌握中。因为朝中还有一些刘邦时代的老臣经常和他们作对,吕家人就打算发动兵变,整死这些老家伙。这时候吕后的儿子早就不在了,吕后随便找了个小孩说是刘盈的儿子被扶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些吕家人还打算把皇帝废掉,自己当皇帝。

在他们计划的时候,没想到消息却被泄露了。当时刘襄的弟弟娶的是吕家的人,回家后就和刘襄弟弟说起来了这事。于是刘襄的弟弟就向刘襄说了这件事,于是刘襄就带兵向长安出发进行平叛。这时候他想到分走了自己土地的刘泽,于是也拉着刘泽一起出兵,而且还将刘泽软禁了起来,吞并了刘泽的军队。

在军队走到一半的时候,长安城中的周勃、陈平已经把吕家搞定了,平定了叛乱。而且还把小皇帝给废了,在讨论立谁为皇帝的时候,大家都犯了难。按说刘襄作为刘邦的长孙,又在这次平叛中立了大功,成为皇帝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因为他得罪了刘泽,于是刘泽在大臣们面前说了刘襄的一些坏话,再加上刘襄的势力比较强横,大臣们派他成为皇帝后不好控制,就放弃了他。

当时刘恒被封为代王,而且低调的很,天天不显山露水的。这些大臣一看,刘恒属于软柿子类型的,不如把他扶上皇帝宝座,将来也好控制。就这样代王刘恒成为了皇帝,但是刘恒刚继位大臣们就后悔了,刘恒先是将兵权控制在了自己人手里,然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了局势,让这些大臣目瞪口呆。

就这样刘恒坐稳了皇帝的宝座,当然他也没忘记这些功臣,都按功封赏。刘襄离皇位一步之遥还是丢失了,因为吃亏最大,刘恒就把分出去的齐国地盘又都给了他,还封他的弟弟也成为了王,也算是可以了。而刘恒后来就是汉文帝,还开创了汉朝的第一个盛世。


我的历史心


大家知道,在吕后去世后,陈平和周勃联手将吕氏一族全部给诛杀。在当时,周勃是太尉,掌握着帝国最高的军事权力,陈平是丞相,掌握着帝国最高的政治权力。但在他们之上,其实还有一个小皇帝,是当时吕后所扶立起来的一个傀儡皇帝,他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刘弘。

由于小皇帝刘弘年幼,缺乏行为能力,所以自然需要有人来当他的监护人,正常情况下他的监护人应该是娘家人。但问题是,他的娘家人就是吕氏家族,以前小皇帝的监护人是吕后,现在吕后和吕氏家族都全部死完了,那么由谁来当小皇帝的监护人,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谁都知道,能够成为小皇帝的监护人意味着什么?但问题是,在刘氏诸王占据三分之二天下的背景下,不管是周勃还是陈平,甚至整个功臣集团,都不敢去谋求这个位置。这样一来,整个朝廷的局面就变得非常尴尬,于是就有人说刘弘不是刘盈的亲生儿子,陈平周勃便趁势将小皇帝给废了,并决定立一个成年的刘氏皇族成员来当皇帝,这样就不会存在监护人这一说法。

按照道理来说,齐王刘襄是最有资格当皇帝的人,因为他是最先起兵反抗吕氏集团的,他的两个弟弟更是亲自和陈平周勃冲杀在诛吕的第一线。但问题是,齐国的实力实在太大,如果刘襄当皇帝,他以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齐国做后盾,又有魏勃之类的人当助手,还有刘章、刘兴居这种如狼似虎的弟弟辅助,再加上他的娘家人,那可是传说中的杀人不眨眼。这种人当上皇帝,整个朝廷的权力格局恐怕要来一场大换血,到时整个功臣集团,恐怕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当刘襄的军队还未抵达长安时,陈平周勃就派人将吕氏已经被诛灭的消息告诉齐王刘襄,让其率领大军退回齐国,还把齐王的弟弟刘章也逼出了帝都长安。最后更是推举在成年的刘氏皇族成员中,实力最弱的代王刘恒成了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