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必知的藏族礼仪,超实用,学习一下吧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这种礼仪文化在西藏地区得到传承,再融入本地的文化习俗而形成具有青藏特色的礼仪文化。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迎送宾客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也是藏族的一种礼仪敬酒敬茶:常见为敬青稞酒、敬酥油茶。

敬酒以满怀为敬,主人先做,客人喝酒时,先用食指沾洒向天空弹三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若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同意,也可不喝,以表示礼节。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一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

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若有客来,主人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前,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起先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啬。客人告辞时,茶碗里的茶不能全喝完,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有礼貌。

称呼藏族人名和汉族人名不同,他们一般没有姓,有的以房名、籍贯等为类似的姓,如昆、噶尔、雪康、德格等,但和姓有不同。一般藏族群众多以四字为一名,如扎西多吉、丹增平措、罗布桑布等,为了便于呼唤,往往称呼两字,如扎西、丹平、罗布等。藏族的名字一般都有很深的含义。有的名字含宗教意义,如多吉是金刚、丹增是主宰圣教、卓玛为救度母、达瓦是月亮、白玛是莲花、扎西是吉祥、罗布是宝贝、拉巴是星期三……

由于没有姓,所以藏族同名较多,为此,多在名前加大、中、小区别。一般称呼比自已大的女性为“阿佳”(姐姐),称比自已小未婚的女性为“婆姆”、未婚的男孩为“璞”,祖辈上的男性称“波”(老爷爷或爷爷),称祖辈上的女性为“嫫啦”(老奶奶或奶奶),称父亲为“爸啦”,称母亲为“阿妈啦”,凡属于父系父辈的男性亲属均称为“阿古啦”(叔叔);女性均称为“阿尼啦”(姑姑);属于母系父辈的男性亲属均称为“夏乡啦”(舅舅),女性均称为“索姆啦”(姨妈),这里“啦”是敬语词,无特定意义,在称呼别人的名子时,总要在前后加点什么以示尊敬和亲切,在拉萨地区喜欢在名后加“啦”,如“扎西啦”“拉巴啦”“罗布啦”等;后藏地区则在男性名前加“阿吉”或“阿觉”;贡布地区名前是“阿达”,昌都地区名前一般为“夏布”等等。在一般家庭中,除对长辈是用敬语称呼外,长辈对晚辈或同辈间,是直截称呼的。

打招呼与藏族人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

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避观丧是西藏的一种礼仪禁忌。在西藏民间,天葬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止陌生人观看。旅游者应该充分意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磕头信教群众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都要磕头,以表示忠心和虔诚。磕头时,不论男女都要将绕在头上的发辫解开,脱下帽子(男人须将处巴套袖),双手着地磕三次,鞠躬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也有合掌与鞠躬并用的,对尊敬者合掌得过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