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几次被称为“挽救了西方”的战争?

用户68037212


历史上可被称为“挽救西方”的战争,按时间顺序可以列举如下: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公元451年的沙隆会战;公元732年的普瓦提埃战役;公元955年的莱希菲尔德战役;公元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公元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

1、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不仅是历史上欧亚文明的首次大规模战争,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场具有拯救西方意义的战争。在经过数个阶段的反复争夺之后,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最终粉碎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主宰希腊秩序的野心,保持了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和安全,为希腊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希腊也通过此次战争的胜利确保了在东地中海的制海权。希腊人在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和普拉提亚战役等关键战役中的胜利,也为他们赢得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假如希腊城邦被波斯帝国征服,那么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将不会从两河流域转移至地中海世界,日后西方文明赖以发展的基础将被彻底消除,东西方文明并立发展的格局将被终止,西方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也会受到极大影响。

2、451年的沙隆会战。

作为匈人-罗马战争的一部分,沙隆会战消除了西欧基督教世界被东方游牧民族征服的危险,堪称欧洲历史上的首次“民族大决战”。沙隆会战的重要意义同样不难理解,当时由阿提拉建立的匈人帝国已经严重威胁了西部罗马帝国的安全,阿提拉的兵锋甚至一度攻入了意大利。面对咄咄逼人的匈人大军,“最后的罗马人”埃提乌斯率领罗马+西哥特联军在沙隆击败了阿提拉、遏制了后者的扩张步伐。沙隆会战的胜利,使形成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罗马、日耳曼蛮族、基督教)均得以保全,奠定了西欧向中世纪过渡的基础。强盛一时的匈人帝国也在453年时随着阿提拉的逝世而土崩瓦解。

3、732年的普瓦提埃战役(又称图尔战役)。

作为倭玛亚-法兰克战争的一部分,普瓦提埃战役与沙隆会战十分类似,它遏制了穆斯林向西欧地区的扩张、使西欧基督教文明得以延续。普瓦提埃战役前,穆斯林势力已经重创了拜占庭帝国、消灭了萨珊帝国,他们又在711年征服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王国后,对法兰克王国发起进攻。正当穆斯林的扩张浪潮达到顶峰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率领2万法兰克人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击败了人数更多的穆斯林军队。得益于查理·马特的胜利,法兰克王国成功守护了欧洲,他本人也通过战争胜利赢得了巨大威望,为他的后代建立加洛林王朝、征服法兰西南部地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时至今日,这场战役也被广泛地认为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争斗的重要转折点。

4、955年的莱希菲尔德战役。

作为马扎尔-东法兰克战争的一部分,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在此战中击败了马扎尔人,成功遏制了马扎尔人对西欧的扩张,此战也是西欧重骑兵对游牧轻骑兵的标志性胜利。当时马扎尔人对西欧世界的入侵已经持续了100余年,他们几乎袭扰了整个西欧,甚至还一度攻进了穆斯林控制的科尔多瓦酋长国境内。若是奥托一世没能在此战中获胜,防御马扎尔人的最后一道屏障——东法兰克王国将可能沦陷,为马扎尔人打开深入西欧腹地的通道。莱希菲尔德战役后,马扎尔人也从游牧转向定居、结束了他们掠夺扩张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说,莱希菲尔德战役也可被视为拯救西方的重要事件。

5、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

作为奥斯曼-哈布斯堡战争的一部分,神圣同盟在此战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奥斯曼海军,它也是古典时代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和最后一场以桨帆船为主的海战。勒班陀海战奠定了东西对峙的地中海格局、阻断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中心的扩张,维持了基督教势力在地中海的势力范围。与希波战争时期的萨拉米斯海战一样,勒班陀海战同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此前奥斯曼帝国已经经历了200余年的上升期,自15世纪以来它就从未在主要海战中失败过。相较而言,当时的西欧正由于宗教战争而陷入不合与内斗之中,几乎很难应对奥斯曼帝国在海陆两面的进攻。如果神圣同盟在此战中失败,这意味着基督教势力将失去可供防御作战的舰队,地中海的所有主要岛屿——马耳他、克里特、巴利阿里群岛都将迅速落入敌手,奥斯曼人也将能以这些岛屿为跳板,进攻威尼斯和意大利腹地、甚至打到罗马。总之,当初基督教世界没能赢得此战,就必然会丧失整个地中海。由此来看,勒班陀海战显然是一场拯救西方世界的重要战役。

6、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

作为大土耳其战争和奥斯曼-哈布斯堡战争的一部分,哈布斯堡和波兰联军在此战中的胜利彻底终结了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成功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维也纳战役也是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再无任何穆斯林势力能对西欧构成军事威胁。得益于电影《1683维也纳之战》的宣传,使得这场战役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维也纳战役的历史地位确实不容低估。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率领的波兰-德意志联军以少胜多,击败了奥斯曼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率领的奥斯曼大军,索别斯基本人也因此战胜利在基督教世界内获得崇高威望,教宗还将他称为“基督教世界的救世主”。基督教势力若在此战中失败,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维也纳一旦落入奥斯曼人之手,基督教世界将遭受沉重打击,将对全欧民众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奥斯曼帝国将控制连接东欧和西欧贸易的重要通道、彻底掐住欧洲的咽喉,整个东欧地区也将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因此,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也无疑堪称拯救西方世界的重要战役。


平田君Bellatores


古代西方最怕的人莫过于两根“上帝之鞭”,一根是匈奴王阿提拉,一根是蒙古大军。因此,上帝的两次折鞭可以说是“挽救了西方”的战争。

第一次折鞭是在沙隆战役。发生在法国境内的沙隆战役,西罗马帝国联合西哥特王国对抗共同的敌人匈奴王阿提拉。双方各有10万大军,展开苦战,此战的结果是哥特王国国王阵亡,阿提拉败退,罗马险胜。阿提拉的败退不仅仅是一次战役的失利,而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之前,匈奴在欧洲横扫一切,未尝败绩,导致欧洲各蛮族部落纷纷西逃。东西罗马也被打得跪下,其中东罗马帝国与匈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每年向匈奴进贡巨额的贡品,导致原本富庶的东罗马帝国经济濒于崩溃,沦为匈奴的“提款机”。阿提拉的首次失败,其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上帝之鞭”折了,大大鼓舞了欧洲各国对战匈奴的信心。同时,阿提拉在匈奴的威信大大降低,陷入了内部权力斗争之中,不久在自己的婚礼上死去,匈奴也四分五裂,失去了力量。由此,匈奴就像一把烧遍欧洲的大火,来得快去得也快。欧洲各国的压力骤然消失,除了西罗马后来被汪达尔所灭,其他各国兴盛起来,东罗马帝国得到了第二次生命,又延续上千年。

第二次折鞭是在中国四川的钓鱼城。钓鱼城在宋元战争中抵抗蒙古三十六年,击毙蒙古大汗蒙哥。直到南宋灭亡蒙古始终未攻破此城,最后在不杀城中一人的保证下,钓鱼城终止抵抗,全身而退。蒙古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不仅仅是使宋朝再续命二十年,对西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252年,大汗蒙哥之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开始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大片土地。1257年,蒙古分三路南下攻宋朝,其中大汗蒙哥亲率大军攻四川,1258年围攻钓鱼城,久攻不下,1259年毙命。蒙哥的死给各地局势带来巨大逆转,各路大军的首领为了争夺汗位,纷纷撤兵还朝。此时旭烈兀正准备进攻埃及,闻知蒙哥的死讯,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古侵略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古在西方的扩张从此停止。


萌叔观世界


这个问题历史上已经有一位很著名的历史学者爱德华克雷西研究过了。他写的一本《从马拉松到滑铁卢,改变世界的十五大战役》已经成了西方军事史学的经典,其“决定性战役”的概念后来变得十分流行,并被很多后来的历史学家效仿。这本书很有趣,大家可以读读看。

1.借用作者的知识理论,首先就是发生在公元前490年9月的马拉松战役。作者认为,从欧洲大陆文明的发端之初,迄今为止,欧洲各国制度和命运的主要特征,就是层出不穷,永不停息的变革,而亚洲恰恰相反,因循守旧之风充斥着几乎所有东方帝国的历史。亚洲王朝往往习惯牢牢掌控着所有的民事机构,要求对教育的最高控制权,制定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路线,限定人的智性范围。然而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欧洲社会更加黑暗愚昧。



如果波斯帝国当初在马拉松击败并征服了希腊,那么毫无疑问希腊以西再也没有能同帝国抗衡的对手。那么日后的欧洲族群就不会有那般的活力。世界的历史就会变成亚洲王朝的专制历史。
2.沙隆战役。这个想必大家很容易理解。因为阿提拉的赫赫盛名。沙隆战役的结果使得日耳曼蛮族得以在稳固的政治环境下继续吸收接纳罗马的文化,并使得欧洲继续存留在印欧语系民族的统治之下。罗马人和哥特人的联军在沙隆遏制了阿提拉的扩张势头,尽管两年后他再次卷土重来,但威胁性已远远不如沙隆战役之前,而他死去时,他庞大的帝国也由于那么臣服国家的起义而迅速土崩瓦解。


3.图尔战役。图尔战役是涉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意识形态的斗争与扩张。公元732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在图尔打败入侵事业如日中天的倭马亚王朝军队,把基督徒从伊斯兰教的手里救了出来,重建了印欧语系对闪米特人古老的优势地位。阿拉伯人信心十足,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地从西班牙出来,带上大量金银珠宝,仿佛他们是受邀前往法国定居。图尔战役之后,阿拉伯人再没能超越比利牛斯山脉,基督教教堂得以在欧洲世界继续传道,而不用被供奉着古兰经的清真寺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