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与控告!父母、学校、社会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在我国的贫困县和众多远离城市的农村和山区里,由于本地就业机会的缺乏,以及务农收入不能满足生活所需,很多父母只能走出去到城市里去寻找工作机会,和创业机会。所以孩子只能交给老人看管。这样久而久之对于常年缺乏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就造成了很多的心里问题!!


通过调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冷漠:缺少应有的热情、情感与激情,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对生活境遇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既感觉不到欢乐也感觉不到伤心。

2、自卑: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

3、压抑: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


​4、敏感:对教师批评或同学评价,反应十分敏感,在感情上与别人疏远,并且不信任别人,更进一步,会把别人看成是问题的根源,从而易对他人产生迁怒和怀疑。

​ 5、孤独:有时会出现自我认识过高或过低的偏差。过高,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别人根本不理解自己,不愿倾吐内心的秘密;过低,则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也不愿别人了解自己,深怕被人看不起,进而产生了与他人难以沟通和了解的感受。


​6、嫉妒:对于他人在学习、才能、教师评价等方面优于自己而感到愤怒和怨恨。


​7、情绪不稳定: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常受不良情绪所左右,大喜大怒,做事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后果。

​ 8、厌学:有些留守儿童受外出务工父母的影响,产生“读不读书一个样”、“上不了学就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一样挣钱”的思想和厌学情绪,从而逃学转而迷恋网吧。也有些留守儿童害怕上学,甚至拒绝上学,如果强迫他去学校,就会使其焦虑重重、心神不定等情况。

​ 如果想要有效的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首先要让他们经常和父母进行电话沟通,应该及时的将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反馈给孩子的父母。毕竟父母对孩子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关心!父母的关心,鼓励和教导,更容易让孩子满足,过分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而犯错!更多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才能使子女有更好的发展!!!

​ 对于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来说,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就显得无比重要,留守儿童在心理发现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老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所以请学校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吧!因为这里是他们第二个家,而你们也是他的家人和长辈!!!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合力建立起一套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动员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