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地理|清浅流动,藏在玉带河里的侗家故事

勤劳的侗家人在玉带河捕鱼。(粟明辉 摄)

去往通道的旅程,显得格外漫长。

虽然,高速的开通,让怀化抵达彼岸近200公里的路程拉得越来越近。然而,源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这一称谓,让我们的潜意识里,对于通道的向往是悠长而神秘的。

此次的行程,无关歌舞,无关节会,仅仅是与一条河流的约会。

玉带河,是到侗乡通道的必到之处。这条起源于万佛山脉的河流,介于东经109°32′12″~109°49′5″,北纬26°12′59″~26°22′33″之间,流经万佛山、双江、菁芜洲、县溪、播阳等5个乡镇29个行政村。一路奔流,最终汇入渠水,奔向浩瀚的长江。

芋头侗寨。(粟勇主 摄)

夏天,玉带河成为市民们游泳纳凉的好去处。(李政灿 摄)

河流颂歌,绝不仅仅是那最清浅的流动

源出山间的涓涓细流,以其无数的汇聚,最后成就大江大海。因此,我们总爱歌颂河流,歌颂它的逶迤向前,也歌颂它两岸的满目青翠。在三伏天的猛烈阳光里,我们走进通道的玉带河,去寻找高山里的岁月绵长。遇见菁芜洲镇老王脚村73岁的吴金照时,老人家正背着锄头,在河畔的田地里锄草。尽管天气炎热,却丝毫阻挡不了他劳作的决心。

吴金照身体硬朗,听说我们想听玉带河的故事,把锄头一撩,便带着我们往河边走去。“好山,好水,玉带河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呢。”吴金照满脸骄傲地说。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路向前,只见不宽的河流沿岸,绿洲、浅滩逶迤其中。两岸大树青葱,藤蔓缠绕,河边水车飞转。

对于玉带河两岸寨子里的乡亲们来说,玉带河的风光是四时不同的。春天,百花盛开、树发新芽;夏天,鱼游浅滩、水鸟嬉戏;秋天,稻穗金黄、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个时节啊,在玉带河见得最多的就是各类鱼和鸟。”顺着吴金照的指引,只见青山下,水岸里,一只只白的、灰的小鸟,时而飞舞,时而停留,在水畔唱起一曲曲动人的歌。溪流平波缓进,水面下,若隐若现那游动的鱼儿,又给了我们许多的惊喜。

随行的通道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九曲十八弯的玉带河处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再加上受到河水的调节,玉带河沿岸的气候冬暖夏凉。造就了沿河林带茂盛,奇峰怪石苍松似海,河流环绕如玉带,玉带间小岛星罗棋布。由于饵料充足,水草丰美,玉带河成为鸟类生活的天堂,这里生活着白颈长尾雉、鸳鸯、白鹇、斑头鸺鹠、红腹锦鸡红隼、阿穆尔隼、灰背隼、雀鹰、日本松雀鹰等20多种国家一二级级保护鸟类,是全国重点鸟类迁徙地。

水草丰美的河流,孕育的又岂止是鸟类的天堂?我们从无人机里俯瞰玉带河,只见河水在山间蜿蜒穿行,一路向前奔流,冲积出大量的河谷台地,为玉带河沿线山麓河岸的村寨提供丰盈的沃土。

老王脚村,就是沿岸 29 个行政村里普通的一个。尽管玉带河冲刷出的峡谷地带并不广袤。然而,老王脚村勤劳的人们,仍然在田地里种植出水稻、红薯、玉米等作物。同时,还在山上种植松、杉、楠竹等树木。一辈子未走出大山的吴金照,正是依赖玉带河的滋养,将三个儿子抚养长大。而今,三个儿子里已经有两个走出了大山,在县城工作。留守山村的大儿子更是成为老王脚村连任三届的老支书,用他的光和热扎根在乡土,服务于乡邻。“农村人嘛,靠山吃山,只要肯干,饿不到的。”吴金照说。上山可种树,下河可捉鱼,进田有稻子。这一切,都是玉带河的恩赐。

如同吴金照一样,玉带河两岸的山林大地里,讲着纯正侗话的人们,躬身在田地里,用汗水画出了这个夏天最美的弧线。

玉带河风景(粟明辉 摄)

时光停滞,苍老的侗寨到底在这河边驻扎了多少年?

我们继续沿玉带河行走,通道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说一定要带我去看看县里保存最为完好的侗寨。于是,我们便来到了距通道县城双江镇约12公里的芋头古侗寨,这是一处位于狭长谷地的村寨。

芋头侗寨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峰为芋头界,形似芋头,海拔达1142米,芋头寨因此得名。当地人给我们铺开的一幅寨子平面图显示,呈长方形的芋头侗寨分为上、中、下三寨,玉带河的支流芋头溪自西向东穿过,村寨主要的公共建筑和干栏式民居沿溪分布。据史料记载,芋头侗寨侗现存的干栏式民居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中晚期,距今约200余年。

“寨门是进寨的标志建筑,它最初的功能是防卫,如今更多的是作为进寨的通道和地域的标志。”在通道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从寨门而入,一路感受风雨桥、鼓楼、萨坛、戏台等各种侗族元素,一路去追寻侗族文化那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进入寨子,只见大路小巷均由石板铺成,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地通到每户门前。踩着青石板,迎着山风拾级而上,从这家的门口走到那家的院子,从这家的水塘走到那家的屋后,时光的疏影在这里被一点一点地拉长。

而后,我们沿小路拾级而上,跟着河水的方向,往芋头侗寨较高的地方走去,沿途都是侗式民居。智慧的先辈们在选址构建这座村寨时,充分考虑到采光、水源和朝向的合理性,使这里无风平静,安享丰沛。沿既定路线,走到始建于1789年、位于半山的崖上鼓楼时,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起来。继续向前,直至村中最高的龙脉鼓楼时,俯瞰古寨山脚下的村舍、鱼塘和稻田以及小溪,一股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随着古老的寨子被当地政府逐步开发,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座大山深处的寨子。如今,家家户户或开家庭小餐馆,或办小民宿,让平淡的日子因游客的到来而生机无限。

正是暑假时分,平日里宁静的寨子里一下子多了许多孩子,而显得越发热闹起来。偶尔三五成群的游客,带着相机穿寨而过,寨子里的人早已见怪不怪。

村外那条浅浅的河边,戴着头帕的妇女正浆洗昨夜换下的衣裳,几只麻鸭顺水嬉戏,偶尔低下头去水底啄食虾米。“这天热,走,到家里喝碗油茶去。”有几个站在岸边收拾物品的女人热情招呼。勤劳朴实的侗家人,对于外来者,总是如此的热情。

和芋头侗寨一样,在玉带河畔,无数个侗寨就这样安心驻扎在它的岸边。每一座寨子专属的风雨桥,同样安祥地横跨于河流之上,傲视百年风霜。老去的人们,时而与身边纳着鞋底的妇人闲唠,时而安静凝望,就这样在风雨桥上让生命无声地流动。而那些逐渐长大的稚嫩小生命,与侗寨里梭梭的纺线声,又让这些古朴的寨子,充满了温情与希望。

一河向东,在最淳朴的节奏里唱着向往的歌

这天一大早 ,万佛山镇官团村村民陆定斌的农庄开始忙碌了起来。厨房里,儿子陆伟正与厨师们协调今日的特色菜品,一旁的老陆将所需的牛肉、草鱼、羊肉等分量逐一记下,并打电话让给在村里的侄子送来。儿媳和老伴领着从村里请来的9位大嫂到各家各户采买蔬菜,一会儿就要拿到河边来洗了。

老陆的城坪农庄是玉带河沿岸功能较齐全的一家,提供了烧烤、饮食、玩水、娱乐等项目。这几年,随着玉带河美景逐渐被外界所了解,老陆的感触最深“: 我们家的农家乐能一次性提供六、七十人左右同时用餐,游客多的时候,经常厨房人手不够,人手都是从村里请来的。游客们吃的蔬菜基本上是在村里买,我们这里风景美、游客多,大家地里种出的农产品也不愁卖,靠着玉带河,大家都能有一份收入。”

而家住玉带河上游的原城坪村村民石庆伟,借着玉带河迷人的山水风光,在河上做起了竹筏载客的生意,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这是我自家的小船,以前就靠它打打渔,现在每天都有游客要租我的船,我就干脆用它来载客,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个两三百吧。”

生活总向前,村民多向往!

在玉带河畔,坛子里的腌鱼、腌肉,山上采的野菜,鼓楼里的腊肉,屋檐下的香肠,还有溪流里的河鱼,这些最生态的味道,流连着侗家人千年的传承与期待。因此,他们总是迫切地希望有人进来,尝一尝侗家的味道,看一看玉带河的风光。

幸运的是,当地政府正着力于打造玉带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交融、旅游休闲与科普学习交织的理想场所,正雏形初现。那么,沿河而居的人们,向往的生活,就在不远处。和老陆一样擅长经商的侗乡人,日子也会越过越富裕。

结束采访时,金色的夕阳揉碎了光斑,温柔地洒向平静的玉带河。归家的鸭子成群而过,打破了河面的平静。不远处,河岸边嬉戏打闹的孩子,在依依垂柳下,笑容醉了一地。

“拜颜罗,记藕罗。”(侗语,意为:回家咯,吃饭了。)一声温情的呼唤,属于玉带河的夜晚时分来临了!

(本报记者 史琴 通讯员 李尚引)

玉带河随处可见的浅滩。(粟明辉 摄)

俯瞰玉带河流经的下乡村段。(粟勇主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