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朱少帥
答:先說說“鐵帽子王”是怎麼回事兒。
“鐵帽子王”的說法,僅見於清朝,但並不是清朝才有。
清朝以前,叫免死鐵券,由皇帝賞賜給大臣,可以免死,還可以世襲。
大家看《水滸傳》,裡面的“小旋風”柴進,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子孫,他嘴裡經常唸叨自己家裡有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賞賜的“丹書鐵券”。
這“丹書鐵券”就是免死鐵券。
到了清朝,擁有免死資格的,都是功勞比較大的王爺,人們就用“鐵帽子王”來形容,形象又貼切。
“鐵帽子王”裡面的“鐵”,跟現在人們常說的“鐵飯碗”裡的“鐵”意思差不多,比喻那頂封王封爵的“王冠”有如鋼鐵鑄就,摔不爛打不碎,代代相傳。
當然,“鐵帽子王”只是民間的說法,其書面專用語是“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在清初,有八位皇親宗室憑藉赫赫戰功獲得了“世襲罔替”,即爵位一輩傳一輩,不降不除,世稱“八大鐵帽子王”。
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成親王嶽託、穎親王薩哈廉、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鄭親王濟爾哈朗、晉親王碩塞。
清代中後期又加入了碩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這四人與“八大鐵帽子王”合稱“十二大鐵帽子王”。
雖然清朝統治者初封時信誓旦旦地稱這十二家王爺的王爵“世襲罔替”,但也並不真是“世襲罔替”。
歷史上“鐵帽子王”自身因罪被處理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說,“鐵帽子王”薩哈廉的兒子、郡王阿達禮曾在皇太極死後秘密向多爾袞勸進,結果被以“叛逆和擾亂國政罪”處死。
另一個“鐵帽子王”豪格在入關追擊李自成、下江南滅南明的過程中勞苦功高,最後卻被多爾袞誣陷下獄,不但“鐵帽子王”被削除,還慘死於牢獄之中。
多爾袞狠辣整人,其死後也被人整,被順治追論為“逆謀”大罪,削去“鐵帽子王”,黜除宗室,籍沒所有家產,還被挖墳掘墓,焚骨揚灰。
鑑於清初所封的“八大鐵帽子王”的種種慘烈下場,到了清朝中葉,乾隆皇帝進行了重新審定,著力於繼絕昭屈,恢復了禮、睿、肅、鄭,豫等全部“八大鐵帽子王”王號,聲稱要使其後世子孫得以承繼福廕。
但乾隆死後,“鐵帽子王”被削之事還同樣有發生。
比如說,同治年間,世襲的鄭親王端華、世襲的怡親王載垣就因罪被賜自盡,兩個“世襲罔替”的親王王爵被削。
僧格林沁是清朝的“鐵帽子王”,但不在上述“十二大鐵帽子王”之內。他是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孫、道光皇帝的姐姐的養子,在打敗太平天國北伐軍中戰功卓著,被譽為“有清三傑”,受封博多勒噶臺親王,獲“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的破格待遇,稱得上清朝極為特殊的一個“鐵帽子王”。
對清朝而方,僧格林沁是“國之柱石”;但對太平軍和捻軍來說,卻是一個屠夫、殺人狂。
在連鎮戰鬥中,僧格林沁將太平軍戰俘全部“剖視腸腹”,還作祭文高聲朗誦:“渠魁既殲,賊黨悉擒。剖其心肝,慰爾忠魂。”
除了剝皮、摘心、凌遲太平軍戰俘,僧格林沁連降兵也肯不投放過。
咸豐五年,四川人蕭風山、安徽人鐘有年帶領水手91人出降。僧格林沁傳令,蕭風山凌遲,其餘一律斬首。
僧格林沁最狠毒的時刻就是處死捻軍總頭領張樂行那一回。
他在義門大周營前先於張樂行之前對其子張喜、義子王宛兒施以活剮極刑。
剮斃了張喜、王宛兒,又下令劊子手用鐵鉤將張樂行的大腸從肛門勾出並拴在馬樁上,寸寸切割,還擔心張樂行的痛苦程度不夠,每割一刀,都澆上鹽水。而當張樂行因為劇痛昏倒,劊子手必要用冷水將之澆醒才繼續施刑。
整整一天下來,張樂行被被剮了一千多刀,最終只剩頭顱完好。
留下頭顱的目的,一則是要張樂行能親眼看到自己全身的肌肉被一片片剮下,再一則是要留下完好的頭顱示眾。
張樂行所受慘刑,乃是千古罕有。
不過,僧格林沁曾在咸豐九年的大沽口保衛戰中抗擊英法聯軍,一舉擊沉英軍炮艇4艘,擊傷6艘,重傷英軍司令何伯,創造出1840年外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打出了中國軍隊抵制外侮的勇氣和決心。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又是一個民族英雄。
這個民族英雄最終在追擊捻軍的過程中被捻軍的“畫圓圈”戰法所累,在曹州(今山東菏澤市)城西北20公里處的高樓寨中伏,死於捻軍中一個名叫張皮綆的十六歲少年之手。
張樂行大仇得報,當時捻軍流行唱:“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僧格林沁死後,同治帝為之號啕:“方期天鑑忠忱,克竟全功,長承恩眷,乃猝遇賊伏,力戰陣亡。覽其死事情形,不禁為之隕涕。”
兩宮太后親臨府上賜奠,“予諡曰忠,配饗太廟,繪圖紫光閣。”
覃仕勇說史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閒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12位“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清代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開國之卓絕功勳,有世襲罔替且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滿清自建國之初便和蒙古王公聯姻,滿蒙聯姻從此成為滿清一朝世代相應的傳統和國策。到晚清時代,滿蒙聯姻傳統雖然也已衰微,但畢竟還在延續著。並且,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一度是晚清內外戰場的中流砥柱、國之干城。
但是在咸豐十年(1860年)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以騎兵正面進攻英法聯軍,致使所部馬隊不敵聯軍炮火而潰,繼而衝亂步隊,清軍大敗,退至京城西南,致使聯軍在圓明園、京城肆行暴虐,被清廷革去爵職,仍留欽差大臣。這是生不逢時的悲歌,驍勇的蒙古騎兵,畢竟只屬於冷兵器時代,面對英法聯軍的火槍火炮,只能是悲劇結局。
此外,八里橋之戰前夕的和談中,僧格林沁居然扣押了英法外交使團,並導致多人在不長的囚禁期內,被折磨致死。他的粗魯與野蠻,換來了圓明園的一把火。
同治四年五月,僧格林沁入山東清剿捻軍。捻軍習慣流動與遊擊作戰,化整為零或忽然集結速度極快,非常靈活。但僧格林沁似乎是個一根筋的人,無論面對什麼對手都是一套戰術:騎兵包抄追擊。僧格林沁一心想一鼓作氣消滅捻軍,甚至十幾天不離馬鞍,最後累得雙手連馬韁也拿不住,要用布帶拴住肩膀才能駕馭馬匹。他在和捻軍對戰中多次以輕騎兵包抄追擊,在曾國藩看來,這是不明敵情的冒進,認為僧格林沁遲早要出事(“輕騎追擊為用兵大忌,僧王險矣。”)。
果然,在1865年的菏澤高樓寨之戰中,僧格林沁繼續輕敵冒進,結果陷入捻軍伏擊圈,僧格林沁大敗,帶著少數騎兵突圍。突圍過程中,僧格林沁重傷墜馬,最終被一名叫張皮綆的16歲捻軍小兵殺死在當地麥田裡。隨著僧格林沁的死,蒙古騎兵的最後輝煌也告終結。
僧格林沁一生輔佐了三朝皇帝:道光、咸豐、同治,堪為鷹獒之士。身為武將,其人忠勇剛烈,衝鋒陷陣,敢為人先。咸豐帝聽說他在戰場上勇冒矢石的事蹟後,特賜其“湍多羅巴圖魯”稱號,意為急流一樣不可阻擋的英雄。
僧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親王之爵,食雙倍俸祿,多次挽狂瀾於危機之時,生前身後,倍極榮耀。就連他的兒子和孫子,也分別迎娶的是清室貴胄女子為妻室。作為從科爾沁草原上走出來的忠勇之士,他最終實現了為大清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慈禧太后曾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47年後,清朝在風雨飄搖中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