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大將僧格林沁是怎樣和西方列強交戰的,戰略和戰術如何?怎麼沒有夜戰和近戰?

中華歷史五千年


這位朋友問的應該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八里橋之戰。此戰增格林沁的蒙古馬隊跟英法聯軍進行了正面對決。此戰在著名老電影《火燒圓明園》裡有表現。

那麼歷史上,這仗是怎麼打的呢?

1860年9月19日,清軍集結總兵力5~6萬人,與總兵力1萬人的英法聯軍,於八裡橋對峙。

9月21日,戰鬥爆發,主帥僧格林沁察覺到英法聯軍軍隊佈置的漏洞,立即命令本部蒙古騎兵向英法聯軍率先發起攻擊。

蒙古騎兵們的第一個目標是法軍側翼裸露的炮兵陣地。但是在法軍火力優勢下,這一次進攻失敗告終。接著,蒙古騎兵對英軍陣地進行側翼迂迴。但蒙古騎兵的這一次行動卻再一次受阻。這之後,清軍大量鄉勇和來自京城的正黃旗禁軍與蒙古騎兵們多次發動衝鋒,但是都被英法聯軍依靠火力優勢擊敗。之後,聯軍依靠火炮的優勢先是摧毀了清軍炮兵,接著在火炮掩護下,消滅了守備八里橋的清軍。最終伴隨著蒙古騎兵、旗人和鄉勇的潰逃,八里橋之戰宣告結束。此戰,清軍傷亡1200人,而英軍僅2人死亡,29人受傷,法軍損失3人死亡18人受傷。

此戰,英法聯軍在戰略上其實是有漏洞的。聯軍其實被當地的森林分成了多個部分,給了清軍以各個擊破的機會。但有機會不等於能擊破。因為雙方在戰術能力上相差太大了。在蒙古騎兵向英法聯軍發動衝擊時,沒有得到相應的火炮掩護,以及步兵的火力增援,白白付出了巨大的傷亡。而英法聯軍,一直能得到火炮及時的掩護,以及錫克騎兵等騎兵部隊的側翼保護。

所以其實打起來,就是一邊倒的屠殺。

至於說夜戰和近戰的問題。

首先,雙方是爆發過近戰的。雖然英法聯軍光靠火力就能打垮清軍,但還是發動過刺刀衝鋒和騎兵近戰的。

但很遺憾的是,火力戰時,清軍起碼還能跟聯軍對抗。因為僧格林沁的步兵和他本部的蒙古騎兵,其實都裝備了大量火繩槍和火炮。而一進入近戰,清軍就很快被打垮了。

對於聯軍步兵來說,刺刀戰之前先來一排槍,掃光衝在前面的清軍精銳,然後己方排著整齊的隊伍,挺著刺刀趕鴨子就可以了。

而騎兵更是如此。那些蒙古騎兵哪怕面對來自印度的錫克騎兵(英屬旁遮普普羅比騎兵團、英屬印度費恩騎兵團、法屬北非西帕希騎兵團,都是殖民地的雜牌軍)都顯得不堪一擊。而且恰恰是這些蒙古騎兵不敢近戰。

當時,蒙古騎兵騎在馬上,使用火繩槍和弓箭進行遠程射擊,試圖依靠之前準備的壕溝,用火力逼退錫克騎兵。但是錫克騎兵,迅速越過了壕溝。之後就是一場騎著近代育種的高頭大馬的錫克人,對騎著矮小蒙古馬,使用劣質武器的蒙古人進行的屠殺。一名錫克騎兵事後回憶,“他們只是很難抓到,一旦抓到了,就造不成什麼傷害”。當時的歐洲目擊者則這麼描述蒙古騎兵被砍翻一片的場景:“看起來就像在打九柱球(類似保齡球)一樣。”

其次,清軍一個白天就被打垮了,哪有夜戰的機會啊?而且就算有夜戰的機會,清軍也打不了夜戰。

夜戰是一個很需要組織度和指揮能力,以及官兵主動性的戰術行動。而八里橋的清軍,蒙古馬隊是從牧民裡徵召的,被錫克吊打的存在,步兵則是著名的“八旗子弟”和徵募的鄉勇炮灰。這些貨色,在漆黑的夜裡派出去,別說擊敗敵人,可能走著走著就走丟了。

說到底,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志願軍,能通過近戰、夜戰擊敗強敵,讓很多人產生了錯覺,以為誰都能通過近戰夜戰能擊敗強敵。志願軍不誇張的說,是近代以來、世界範圍上最優秀的輕步兵。他們擁有鋼鐵般的意志、一往無前的勇氣,以及極強的組織度。這才能通過近戰和夜戰擊敗敵人。這就好像有人覺得貝爺在野外生存,看什麼都雞肉味,好像很容易。於是自己去野外探險,結果不是麻煩別人去救,就是把小命扔在了野外……


冷兵器研究所


僧格林沁指揮的那個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可謂是佔盡了天時地利的便宜,充分利用地形以及聯軍輕敵冒進的方式重創聯軍,斃傷聯軍近五百人,自身僅僅傷亡三十多人,可謂是戰果輝煌。

而清軍之所以能取勝,主要是因為清朝用了兩套戰術,分別是誘敵深入以及集火射擊。誘敵深入就是清軍利用聯軍的輕敵心理,誘使聯軍艦隊進入河流,而河道正是清軍炮臺群精密計算的預設戰場,所以聯軍艦隊立即遭到清軍炮臺群密集的火力打擊,再加上河道狹窄不利於機動,聯軍4艘軍艦被擊沉,6艘被重創。

集火射擊就是聯軍並不熟悉地理,登陸的陸戰隊衝到了沼澤地裡去了,導致聯軍行動不便,進軍緩慢。所以清軍立刻集中了火槍、抬槍以及各種火炮對陷入沼澤地的聯軍集火射擊。聯軍可以說完全被壓制,在美國海軍的救援下才退出戰場。入夜後的戰鬥聯軍也沒佔到便宜,所以只能灰溜溜的離開大沽口。

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的勝利並不是戰略上的勝利,僅僅是一次戰術勝利。清軍充分利用敵軍輕敵冒進、不熟悉地形以及低估清軍戰鬥意志的情況下讓聯軍吃了個大虧。而且此戰清軍炮臺準備充分,照片經過精密的計算,並能將敵軍引入預設戰場再集火射擊;另外清軍各種火器配置得當,參戰各部在僧王的指揮下有力配合,因此才取得了這一次大捷。

但是歷史往往特別有意思,八里橋之戰對於僧格林沁來說堪稱一次反轉。

其實僧格林沁並非同聯軍在曠野對射,在戰前多次派遣騎兵對聯軍進行騷擾,而且根據法國國防部檔案,清軍一支騎兵還曾經成功壓制了法軍的先頭部隊,其實就是一個步兵團,造成了這個步兵團傷亡近千。但是聯軍騎兵進入戰場後,由於聯軍在戰馬以及訓練上更有優勢,清軍騎兵迅速落敗。即便是清軍把聯軍騎兵引誘到了預先設置的壕溝,聯軍依然憑藉戰馬優勢越過壕溝追擊,只有少數人墜入壕溝,造成了一些傷亡。這主要是聯軍騎兵的戰馬不是英國純血馬流失阿拉伯馬,比清軍的蒙古馬高大的多,因此衝擊力和跳躍性能更好。

在步兵和炮兵方面,清軍也沒有取得優勢,清軍步兵和炮兵同聯軍對射並沒有取得優勢,在聯軍的刺刀衝鋒下最終崩潰。但是根據聯軍的記錄,清軍的潰退並非傳說中的完全潰散,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清軍的撤退大體上仍然能夠做到有序的撤退,而且還可以安排部隊殿後掩護。可見僧王並非軟柿子,即便是戰敗依然能夠有效的控制部隊。另一點的佐證是,聯軍在戰後打掃戰場,總共找到了一千多具清軍屍體,也就是說兩萬清軍總共陣亡一千多人,並非野史傳說中的清軍全軍覆沒。所以,如果清軍真正崩潰那麼聯軍找到的屍體應該更多,甚至可以在清軍撤退的路線上找到自相踐踏被踩死的,但是聯軍只在戰場上找到一千多具屍體,這充分說明清軍敗而不散。

八里橋之戰清軍從戰術上來看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同樣都是排隊槍斃,而且清軍騎兵還曾經一度取得過戰術優勢,但是清軍最後為何會失敗?

因為清朝本質上還是一個古典帝國,並不像英法那樣已經成為近代化工業國家,所以清朝在國力上遠遠落後於洋人。連帶著,在軍事上清朝也不如洋人,雖然清朝可以獲得製作精良、性能優異的歐洲火器,但是由於訓練以及後勤上的差距無法發揮出武器的最大效能,以至於被洋人徹底壓制。說到底,就是東方農耕文明落後於西方工商業文明的必然結果。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那就說一下晚清歷史上著名的八里橋之戰吧!這是一場被人遺忘的戰爭,是昔日大清帝國末日的輝煌,更是冷兵器時代最後的倔強!僧格林沁是晚清歷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也是當時的蒙古科爾沁郡王、博多勒噶臺親王,簡稱僧王,曾在第二次大沽口戰爭中,痛擊英法聯軍,取得大捷,但接下來的八里橋戰役取得的成績就十分慘目忍睹了!


堅盔不阻前膛力,驍勇難挫後膛堅。

公元1860年9月21日凌晨,英法聯軍以騎兵在前開路,雅曼率領法軍兩個炮兵連和參謀部兵員,科利諾率領法軍一個炮兵連居中,成為先頭部隊,英軍隨後跟進,上午7時,英法聯軍分東、西、南三路對八里橋清軍陣地發起總攻,八里橋之戰徹底打響。


清軍馬隊按照原定部署迅速撲向侵略軍,如下山猛虎之勢欲一口將其吞噬,將士們有的手持長矛,大刀和舊石器時代就出現的弓箭,前赴後續企圖衝誇聯軍撕裂聯軍隊形,沒有一個後退,更沒有一個貪生怕死,他們捨棄血肉之軀,直面迎接聯軍侵略者的炮彈,滿腔熱血噴發,無畏這支縱橫世界的侵略者,在侵略軍交織如網的密集炮火下,他們一個個倒下,一個個跟上,威力巨大的榴彈霰彈在清軍身旁爆炸,先進的後膛炮對這群勇士猛烈轟擊,但他們還是沒有退縮,握緊著長矛迎頭繼續向聯軍侵略者衝去,一些騎兵衝到了離侵略者不足五十米的地方,有的甚至鐵騎已經踏入侵略者指揮地附近,但古老的東方帝國的堅鋒利刃怎能戰勝先進的西方武器,鐵打的血肉之軀也難擋住炮火的轟擊,戰馬受到驚嚇橫衝直撞,潰不成軍,這批將士被迫退了下來,法軍主力對清軍又進行了持續轟炸……

德里松伯爵的《翻譯官手記》中這樣寫到:“他們的一位長官(僧格林沁)騎著馬站在前面;他揮舞著黃旗表示挑戰,儘管隆隆的炮聲蓋過一切,可是他還在高聲呼喊著。在這位英勇的官長的周圍,橋欄的大理石塊四散飛舞,我們的炮彈造成了成批的殺傷。死神一刻也沒有歇手,卻並沒有嚇倒這些不靈活,然卻勇敢的鬥士,他們寸步不退。” 蒙託邦回憶時說:“八里橋成了這一天最動人的一幕。早晨還鬥志昂揚的那些清軍騎兵,現在都已消失得無蹤影了。這座橋是一種古老文明造就的偉大古蹟。那些衣著華麗的騎兵,在橋道上揮動旗幟,毫無掩護地以一種對我們的大炮和火炮無能為力的炮火,作出了反擊。” “光榮應該屬於這些好鬥之士,確是應該屬於他們!沒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們甘願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灑下自己的鮮血。


這種犧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裡都被看作為偉大的、尊貴的和傑出的…… 這樣的英雄主義在中國軍隊裡是經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歐洲則以誤傳誤,竟認為中國軍隊是缺乏勇氣的,此乃是一大謬誤……他們的軍隊是由兩萬五千名韃靼兵和為數眾多的民團所組成的”,“儘管他們呼喊前進,勇猛和反覆地衝殺,還是一開始就遭到慘敗!然而,他們頂住了使他慘遭傷亡的強壓火力”,最後,他們“還是寧願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

後膛炮的威力(阿姆斯特朗大炮)

清軍首先發動了進攻,清軍騎兵面對英法聯軍排炮毫不畏懼,一批一批衝擊。我們的炮兵朝敵軍開炮,威力十足。開炮慢條斯理,每一發阿姆斯特朗炮都在他們之間爆炸,一次就撂倒一群敵人。英國2個錫克騎兵團隨即展開可怕的殺戮。”3萬多清蒙古八旗騎兵傷亡過半,而一萬人的英法聯軍只有5人陣亡,47人負傷。——喬治·克魯勒的《進軍北京》。當時阿姆斯特朗大炮的精準度在另聯軍十分吃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軍隊還在普遍使用後膛炮。


總結

僧格林沁在戰術上沒有問題,但在戰略上就有些鼠目寸光了。或許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力挫列強後低估了聯軍的實力,在八里橋之戰開始時因為僧格林沁的錯誤判斷誤以為主攻的敵軍是西路敵軍,導致南面的勝保部站前便損失慘重,即使僧格林沁為了挽回失誤率領騎兵企圖切斷南路敵軍和西路敵軍的包圍,但因為勝保部已經被轟炸的潰不成軍,不能有效配合作戰意圖失敗。轉身與西路敵軍血戰。 至於為什麼沒有進行夜戰,因為戰爭的主動權在敵人手裡,至於為什麼沒有近戰,因為騎兵的時代已經落幕,即使這些蒙古男兒英勇異常,但在後膛炮的威力下勉強依然是螳臂當車。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和克里米亞戰爭錘鍊的英法聯軍,再配合後膛炮和線膛槍,在當時的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與之一戰!


職責所在,別無選擇

總是有人說馬克沁機槍或後膛炮出來後,遊牧民族就變得能歌善舞了,卻不知這是中國遊牧民族被近代火器屠殺最慘的一次,而且是為了當時的中國而戰,身後即是國都,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前撲後續的赴死。參考文獻; 《籌備夷務始末第七冊》 法國遠征軍司令蒙託邦將軍《回憶錄》 保羅·德拉格朗熱《第2輕步兵旅》 保爾·瓦蘭《徵華記》 《略論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主戰派》喬治·克魯勒 《進軍北京》


明月清風閣


題主應該說的是八里橋之戰。

八里橋之戰是傳統的騎兵衝擊、冷兵器近戰與西方經過拿破崙戰爭和工業革命後以炮兵為核心的火力戰之間的兩個時代的決戰,血肉之軀終歸抵擋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槍炮。

就是說,無論僧格林沁的戰略戰術如何正確(在戰鬥中僧格林沁也確實戰術運用的比較正確,但由於武器差距太大,沒辦法實現戰略目的),在武器代差的碾壓下,只會一敗塗地。

讓我們先看看雙方的軍力對比:

清軍

清軍統帥是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總兵力約23000人,包括他親自率領的17000餘人和勝保的5000京營,。

其中10000人是來自察哈爾的蒙古馬隊,這是清軍的王牌部隊。

清軍還擁有大量火炮,數量不詳,但根據戰後聯軍的說法是“非常多,比聯軍火炮多得多”。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火炮質量遠不如英法聯軍,殺傷力、射程沒法比。

清軍的主要裝備是複合弓和鳥槍以及腰刀和長矛。

八旗軍是以冷熱兵器混用為主的步騎混合軍隊,綠營軍裝備的是少數進口和仿製的舊式滑膛槍、自制的本國鳥槍,抬槍,抬炮、劈山炮、和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英法匪幫

英法聯軍統帥是法國老將孟託班,英軍指揮官是格蘭特中將,總兵力約8000人,包括步兵、騎兵、炮兵,其中騎兵約1500人,由英國“女王”近衛龍騎兵團、英屬旁遮普普羅比騎兵團、英屬印度費恩騎兵團、法屬北非西帕希騎兵團組成。

英法聯軍當時已經經歷過最新克里米亞戰爭中的考驗,兵員是義務兵役制加職業軍官團。不僅裝備的是配備刺刀的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還使用了剛剛發明不久最新的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步兵戰術使用的是空心方陣和三排陣列的戰列步兵線等。

聯軍的主要單兵裝備是前裝燧發線膛槍,其中法軍的米涅槍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前裝線膛槍。

聯軍炮兵的主要裝備是前裝滑膛拿破崙炮和後裝線膛阿姆斯特朗炮,以及大量康格里夫火箭。

戰鬥經過

戰役打響後清軍首先進攻:

大批密集的蒙古騎兵力圖從他們藉以掩蔽的樹林後面向一隊法國步兵法國炮兵猛撲,當時後者正從距運河三俄裡許的一個村莊中出發。

槍炮的火力。主要還是照明彈迫使這一群陣容雜亂的騎兵不得不折回原地,而當時,他們正馳向英國陸軍,開始向其側翼迂迴,顯然企圖突入後方,這一行動在錫克人的騎兵團中造成極度的倉惶不安,對於皇家龍騎兵團來說,營救自己的同伴這是責無旁貸的事。

當阻扼聯軍進攻的最初嘗試遭到失敗後,中國方面又在八里橋前沿的墓地一帶,而後又在寺廟附近重新發動攻擊,但是,這兩次他們都被為數不多的法軍擊退了。最後的,但也是十分頑強的抵抗,是在該橋橋堍一帶進行的。

在橋的另一端,部署了擁有二十七尊炮的一個炮兵連,同時還有從北京調來的正黃旗的滿洲禁軍,在此次戰役中負傷的指揮官勝保也親臨陣前。八門法國線膛炮把中國的炮兵隊摧毀了,接著步兵又以刺刀對該橋進行了掃蕩。

滿洲人英勇搏鬥,並未立即撤退,但是當法軍渡過運河以後,他們便潰不成軍了。一部分軍隊奔向北京,而大部分則向北跑回草原老家。

《1860年北京條約》俄國 布克斯蓋夫登男爵 著

法國遠征軍中尉保羅·德拉格朗熱回憶:

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於一時間會拼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於他們的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倒下了。

僧格林沁不久經沙場,在火力遠不如對手,戰場局勢嚴重不利的情況下,他敏銳地找到了英法兩軍的結合部有巨大的空襲,於是指揮騎兵向此處勇猛穿插,試圖割裂聯軍。

如果成功,聯軍將被分割包圍,清軍就可以利用數量優勢消滅其一部。但在聯軍火力和騎兵的強力反擊下,蒙古騎兵被擊潰。

看到了嗎,在先進武器面前,無論多勇猛的精神,多正確的戰術都會一敗塗地。

近戰,根本到不了人家跟前,怎麼近戰?就是到了跟前,也打不過人家。

這是蒙古騎兵的戰績,全敗。

1860年9月17日,北非西帕希騎兵遭遇大隊蒙古騎兵,兇悍的北非騎兵仗著阿拉伯駿馬的速度優勢迅猛突擊,乘著高大的阿拉伯馬,手持大馬士革彎刀的西帕希騎兵在馬匹、戰術、軍械方面都具有壓倒性優勢,結果蒙古騎兵幾乎全軍覆沒。 1860年9月18日,英印騎兵400人遭遇2000蒙古騎兵,英印騎兵組成密集而嚴整的線型隊列展開突擊,蒙古騎兵被迅速擊退。

夜戰,古代人營養不良,很多人都有夜盲症,極少夜戰成功的,更可況白天都被打得嚇破膽了,怎麼打夜戰?

八里橋之戰,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一萬人 的英法聯軍只有十二人陣亡。

任何戰略戰術,在武器代差面前,都沒用。

在現代戰爭中,武器的作用越來越大,人的作用越來越小。


燕趙節度使


僧格林沁是蒙古鐵騎的核心首腦相當於現在武警總隊司令員率領的部隊是王牌中的王牌被稱為‘鐵帽子王’,滿清八旗軍隊不堪重用他就是最後的殺手鐧保命符。騎兵向來以驍勇善戰騎射砍殺機動性很強在冷兵器時代是最具戰鬥力的兵種但鴉片戰爭之後要面對的是拿著火槍火炮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不僅裝備差勁而且戰略戰術軍事思想非常陳舊根本經不起實戰的考驗。至於沒有夜戰和近戰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強實力過於強大他們侵略當然不會選擇黑夜,其次是僧格林沁有勇無謀擅長衝鋒陷陣卻沒有軍師為他出謀劃策出奇制勝。

僧格林沁軍事履歷

1.僧格林沁是根正苗紅的成吉思汗後人將蒙古人的勇猛彪悍發揮得淋漓盡致,清朝的正規軍八旗營武備鬆弛紀律散漫挑不起大梁。咸豐時期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英法聯軍侵華矛盾重重經過幾場大大小小的戰役後僧格林沁稱為滿清皇室最為倚重的救命稻草,但是他最大的缺點就是戰略戰術思想落後一味的猛衝猛打靠運氣取勝,打敗仗也時有發生勝了賞敗了罰大起大落。脾氣暴躁沉不住氣不像曾國藩屢敗屢戰很有毅力能夠剋制自己聽得進別人的建議,看一看他最後的結局就知道了被捻軍小股部隊惹怒孤軍深入掉入包圍圈只帶了少數親兵逃出來。1865年5月18日,山東曹州吳家店村外的麥田裡16歲少年張皮綆對著一個正在麥田中熟睡的清軍官員,舉起了他手中的刀,照著對方的脖頸,狠狠地砍了下去就這樣大名鼎鼎滿秦王朝中流砥柱僧格林沁就被殺死了,慈禧太后同治皇帝以親王規格為其舉行了葬禮,同治皇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

英法聯軍戰術先進

2.英國經過光榮革命推崇重商主義建立起一套以資產階級為首的君主立憲制,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打敗了海上馬車伕荷蘭奪取國際貿易權一躍成為海上霸主開始了罪惡的三角貿易積累了財富;法國經過巴士底獄的革命以及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宣揚民主思想覺醒也緩慢而曲折的建立了共和制度;兩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帝國對抗一個腐朽落後的封建專制統治國家那就像碾死一隻螞蟻一樣簡單好在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沒有讓中國完成成為殖民地。在西方人的觀念裡向中國輸送鴉片賺取貿易順差被林則徐虎門銷煙破壞,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獲取財富就必須依靠軍事實力簽訂不平等條約來完成。閉關鎖國的清王朝軍事思想還停留在攻城掠地兩軍對壘的冷兵器時代,拿著刀槍劍戟對抗火槍大炮下場可想而知了這怪不得別人,只能歸根於中國農業經濟太強大能夠維持一個帝國機器的運轉。

近戰夜戰沒有戰機

3.英法聯軍進攻速度太快滿清軍隊從來沒有遇到如此強勁的對手一敗再敗就算拿人肉搏殺都根本守不住。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當咸豐皇帝聽說英法聯軍快要打到北京的消息想到的不是如何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共同禦敵而是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躲避戰爭。英法聯軍的強大的火力震懾住了落後的清朝軍民,嚇得全國人民都祈求神靈保佑自己,領兵將領即便是以身殉國也改變不了局面原本就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毫無懸念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愛國將領。英法聯軍是一擊必勝消耗了清軍的有生力量打了勝仗就撤退了根本不給反擊的機會,清朝已經到了盡頭苟延殘喘了好幾十年也算功德圓滿了。

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騎兵一路橫衝直撞面對面與英法聯軍開戰,被輪番上陣的槍陣還有密集的火炮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列強指揮官都不忍心看下去。清軍戰鬥軍旗是最重要的旗子一倒軍隊就兵敗如山倒英法列強集中攻擊最後那位拿旗的勇士終於支撐不住倒下去。滿清軍隊屍橫遍野一片狼藉而英法軍隊卻毫無傷亡完敗,還要割地賠款落後就要捱打實力才是保家衛國的根本。


知史說史鑑史


僧格林沁一生之中,與西方列強交戰主要有兩次,一次是鎮守大沽口,一次是八里橋之戰,而就戰略戰術而言,僧格林沁本身的戰術存在問題,而戰略上卻又完全受制於政治,整個戰爭過程中,他作為統帥承擔的責任跟清廷求和的心態所要負的責任大概上五五開吧。

二次鴉片戰爭中,最亮眼的莫過於僧格林沁指揮的大沽口保衛戰,這一次戰爭中是清軍對西方聯軍取得地唯一值得驕傲的戰績。

咸豐八年四月,英國兵船至天津海口,僧格林沁被任命為欽差大臣,駐紮通州督辦軍務,因為當時各路兵員一時難以調齊,敵軍攻佔海口炮臺,闖入內河,清兵潰散。

同年5月,清廷與英國粗定議和協議,英軍撤退,通州事不了了之,在議和期間,咸豐命僧格林沁赴天津勘築雙港、大沽炮臺,並增設水師,在天津至山海關、煙臺一線修築炮臺。

同月,英法兵船進犯天津,摧毀部分海防工事,進擊雞心灘炮臺,在僧格林沁的督戰下,挫敗敵軍,殲敵數百名,毀敵船十二艘,一艘逃脫。

第二年六月,英法俄美四國百餘艘艦艇捲土重來,僧格林沁控守大沽兩岸,右岸迎戰勢力,退守通州,被拔去三眼花翎,除掉領侍衛內大臣和都統之職,後來又敗於通州八里橋,聯軍入京,火燒圓明園,僧格林沁被剝奪掉爵位。

雞心灘一勝,確實是僧格林沁指揮得當,將士軍民同仇敵愾,取得地重大勝利,但是清廷在勝利面前嚇破了膽,唯恐激怒洋人,三令五申,要僧格林沁約束各路兵鎮,不準遇敵即戰,不顧剿撫大局(太平軍和捻軍),如果有人跟洋人直接開戰,那麼就由僧格林沁直接拿下正法,不必請旨。

看到沒,整個大沽口保衛戰期間,兩年的時間,朝廷對待西方列強的態度是綏靖主義啊。僧格林沁在這段時間裡忠實地執行了清廷妥協投降的政策,戰事自始至終都是在和議的陰影籠罩下進行的。雞心灘之戰前,朝廷的指示是,如果洋船來了,先把船攔在江外,跟他們講道理,讓他們去上海互換條約,妥妥地投降派啊。

英法聯軍挫敗之後,清廷仍然指示:“前諭不可先行挑釁,實為要語,若該國輪船衝擊,毀具開炮,或登陸抄襲,亦斷不可致失機宜。”

二次鴉片戰爭開戰已經迫在眉睫,然而清廷依然對和議保佑幻想,僧格林沁雖然佈置周密,於決戰雖然有把握,但也必須暗中籌劃和局,這種仗怎麼打得贏麼。

在大沽口即將失守的危急時刻,僧格林沁一籌莫展,打算以死殉國,以此逃避罪責,然而你咸豐此刻卻親筆下旨,要求僧格林沁放棄大沽海口,退保天津。

大沽失守,也是僧格林沁的戰略戰術失策造成的,他聽信屬下建議,撤掉北塘、祁口兵備,全力守衛大沽,根據僧格林沁這一決策,清廷作出“該處既非要隘,無需駐紮官兵”的錯誤決定,以致於1860年8月英法聯軍再次武裝進犯大沽口,不費一槍一彈,趁虛由北塘登陸,抄襲大沽後路,五千蒙古馬隊全軍覆沒,清軍一敗塗地。

退守通州後,咸豐又傻乎乎地命僧格林沁率領門古馬隊1萬人,勝保率步騎兵一萬七千餘人在八里橋跟聯軍決戰。而決戰的結果,就是清軍蒙古馬隊的絕唱,全軍覆沒。

八里橋之戰的主將是僧格林沁和勝保,僧為主帥,指揮蒙古馬隊正面突擊,勝保衛副帥,主要負責指揮兩翼包抄。但是這兩位在整個戰鬥中沒有精誠團結,反而互相較勁,在戰鬥結束後又互相詆譭來美化自己。將帥不和,是這場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戰術失誤,而這個戰術的總制定者並不是僧格林沁,而是咸豐,咸豐遙控指揮,在做出決戰的決定後,要求“以奇兵抄襲,挫其前鋒,能以鳥槍、刀矛等短兵相接”的戰術。上來就把騎兵拿來直接衝鋒,而且衝鋒的地理環境還是開闊的平原,也不是迂迴抄襲,而是剛正面,在人家新式火槍和猛烈炮火下,能不敗才有鬼了。

英法聯軍從戰爭開始,就一直掌握主動,天津進攻大沽口,清廷綏靖主義,後來真打到陸地威脅北京,又匆忙下打算決戰,根本沒有選擇戰場,以及戰爭方式的機會,被迫防禦八里橋。所以什麼夜戰,偷襲是不存在的,人家一路來,是進攻的一方,而清廷自始至終都是被動防禦。至於近戰,馬隊崩潰後,步軍就潰散了,畢竟步軍是在橋後面的,要近戰也需要過橋,然而幹掉馬隊的英法聯軍,能讓步軍過橋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