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伊珠巴雅尔


我读《红楼梦》,认为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变化是从冷淡开始,再到厌恶,然后是狠毒。最开始是冷淡,从黛玉初进荣府,大家都在迎接远客的欢喜或怀念贾敏的悲伤气氛中,王夫人突然提问月钱之事,然后提到黛玉,感觉就是说一个与她无关的人。

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王家人都喜欢抓权,王夫人插这一段,应是告诉黛玉:荣府是我管家,凤姐是听我命行事。


接着,黛玉拜见舅母,王夫人设计考验黛玉的教养。这应该是和贾敏优秀带给王夫人的自卑有关。

74回,王夫人“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

初为人妇的王夫人在娘家也是娇生惯养的,一入贾府,地位变了,她必须侍侯好公婆小姑和丈夫。侍侯公婆和丈夫是做她应尽的义务,这倒无防。侍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姑,王夫人心里是羡慕嫉妒恨的。特别是王家人偏重权术和生意经,不读诗书,而贾政年轻时是“诗酒放诞之人”,可以想象贾政和贾敏也曾有谈论诗文之时,王夫人在一边是怎样的心情?一个听不懂丈夫话的人怎么获得丈夫的欢心?王夫人以她的身份和管家能力获得丈夫的尊重,俩人相敬如宾。贾政后来宁愿和赵姨娘一起,也不会和王夫人同室而歇。王夫人由此不喜欢“狐狸精”一样的美女,也不会欣赏有才气的女子。不幸的是,黛玉两者都有。


王夫人出招想看到黛玉失礼,可惜贾敏常向黛玉介绍贾府情况。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一个大家闺秀,贾敏都一一传授过,聪慧的黛玉应付得很得体。不过,黛玉毕竟年纪小,加上被独宠惯了,有时言行就没那么时刻小心。王夫人借妹妹的宫花,借周瑞家的,终于成功地激怒黛玉,使得林黛玉失态。从此,黛玉“多心”“小心眼儿”“目下无尘”帽子就戴上取不掉了。

光这几顶帽子还不够,接着,王夫人又时常提到黛玉身体有病。

28回,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32回,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 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 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 ”


34回后,因袭人的进言,金钏的死,宝玉的挨打。王夫人开始戒备黛玉,厌恶黛玉。特别是57回的“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听说黛玉回苏州谎话时,自己的儿子竟然呆傻到那种地步,王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宝玉是她的唯一依靠,可宝玉的情绪、生命都被黛玉掌控,怎么能让王夫人安心呢?作为一个母亲,在那样的时代,她要保全自己儿子,要让自己老有所依,她必须阻止宝黛姻缘。宝黛姻缘的支持者是贾母,有可能还有贾政。如果贾政能和她一样喜欢并支持宝钗,那她就省事多了。可惜,王夫人知道贾政不喜欢,提都不敢提,只是暗地里推动金玉良缘的进程,明里就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清理宝玉身边的丫头,收编袭人,把宝玉搬出大观园等。

74回“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坎儿, 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

如果说以前是冷淡,那到这里,就是明明白白的厌恶了。无依无靠的黛玉,已经无男性亲友为她撑腰,有一个贾母,已经老了。王夫人先收拾她能收拾的人,其他人,耐心地等时间等机会。

袭人“变个法子,把宝二爷搬出去。”紫鹃“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 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贾母一死,王夫人的狠毒就会用在黛玉身上。就像王夫人对金钏和晴雯一样。“风刀霜剑严相逼”,指的就是那段日子,是王夫人给予黛玉的。有人以为黛玉在贾府过那样好的日子还自怨自怜,太敏感多疑,是黛玉自己性格造成的悲剧。其实,大家忘记了,有些诗句,有些言语是谶语,是告诉读者将来发生的事。

王夫人披着善良的外衣,给人感觉是木头人是老实人是可怜人。可她懂得趋利避害,懂得权谋之术,连凤姐都是她利用的工具……王夫人的结局不会好,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


不管怎样,王夫人在那个时代,算是成功的人。可惜,她的成功,未免牺牲太大。如果要怪她,仔细想想,又怪不着她,以她的身份,以那个时代的要求,以她生活的环境,你要她怎么做?她也不过是自保,不过是为了儿子,为了家族……


ld依荷听雨


自林黛玉来到贾府,二舅母王夫人对这个外甥女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亲戚间正常的亲情和防备之心。

林黛进贾府与二舅母王夫人初相见,王夫人对黛玉做了三件事,一是王夫人看出了黛玉的健康问题,礼节性的关心了她的病情和保养吃药问题。二是王夫人当众向王熙凤交待拿两块料子为黛玉裁衣裳,表达和代表母舅长辈对新到客居外甥女的正常关心。三是黛玉到荣禧堂拜见贾政时,王夫人私下关照黛玉要离宝玉远一点,而这一件是令王夫人“最是不放心”的事,黛玉马上就说我来了自然是和姐妹们一起,只弟们肯定另院别居。前两件是当着众人说的,满是关心和慈爱,这第三件透出了王夫人的私心,儿子爱红的毛病举府皆知,王夫人更不用说了,只是林黛玉一到,难道她的第六感捕捉到黛玉这一款正是儿子的菜?不管怎么样,反正黛玉一来,激发了王夫人那隐隐的心病和警惕。这时的王夫人,谈不上对黛玉喜欢还是不喜欢,贾母视作心肝肉的外孙女,她这个做儿媳妇的,当然要迎合婆婆的喜好,面子上还是要像个舅母长辈才行。

令王夫人和黛玉都没想到的是,黛玉来到荣府的当晚,贾母就安排宝玉和黛玉同居一室,一个碧纱橱外,一个碧纱橱内,二人卧室仅一帘之隔,贾母的态度再明显不过了,这是要让两个玉儿好好的培养感情呐!还有一件事应该更加让王夫人堵心,就是宝玉一见黛玉就犯了痴病,又哭又闹又摔那块命根子通灵宝玉。林黛玉来到荣国府,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老祖宗贾母那是越看越爱,将黛玉的待遇直摆得与宝玉同等水平,迎春姐妹都得往后排了,宝玉不用讲,一见了这个妹妹,好似以前的时光都是白活了,二人是言和意顺,比旁人友爱亲密,自是不同。只有王夫人,我们可以想象,王夫人心里何等的不痛快,但是,她再不舒服也不能怪罪到黛玉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身上,因为这个局面是她的婆婆贾母一手打造的。

第二个阶段:敷衍和反感。

王夫人对黛玉真正的反感应该是从薛家合家到来后开始的,一边是和自己有血缘的亲外甥女宝钗,入份随时、端庄大方、行事做人,甚合自己的心意,一边是黛玉的言语刻薄、气量狭窄、使小性子总是能挟制住宝玉,偏偏宝玉就愿意在林丫头那里伏低作小,也不知宝贝儿子是着了什么魔道了,还是林丫头施了什么媚术,真是让王夫人既看不懂又想不通。

周瑞家的给大家伙儿送宫花,本是薛家姨太太一番好意,别的姑娘都高高兴兴的收下,只有黛玉不但挑理,还将这位王夫人的陪房怼了一通,打狗也得看主人,有些体面而又喜欢背后议论主子长短的周瑞家的,那绝对秒秒钟将风吹到王夫人耳朵里。不管怎样,“小心眼”从此成了表小姐黛玉的标签。

这一阶段王夫人还干了一件事,就是换了黛玉的医生和药方,将贾母一向信任和夸奖的王太医换成了鲍太医,王夫人全书第二次(一共就两次)和黛玉的对话就出现在这里,第二十八回,王夫人问黛玉:

“大姑娘,你吃哪鲍太医的药怎么样?”

黛玉答:

“也不怎么样,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太医的药呢。”

王夫人为什么换了黛玉的太医书里没写,但是从历代好脉息为贾母服务几十年的王太医家换成了鲍肆之臭的鲍太医,读者自行脑补,如简单的用关心爱护来解释则不能服众。

第三个阶段:深深的憎恶。

王夫人支持宝钗,贾母支持自己的外孙女儿黛玉,二人的斗法在元春赏赐节礼的那个端午节达到一个小高潮,王夫人先是借助端午节礼通过元妃的力量暗暗施压,随后贾母接招,张道士提亲,贾母公开表示和尚说了宝玉不宜早娶,这是个大招,老太太运用“拖”字战术,显然这对年长的宝钗不利,偏宝玉黛玉小孩子不懂,因张道士提亲大闹一场,黛玉是大哭大吐,宝玉是狠命砸玉,正满腔怒火的王夫人此刻对黛玉已是嫌恶了,可是她又不能直接针对贾母和黛玉,于是一腔怒火撒在了和宝玉调笑的金钏身上,王夫人这个众人眼中的“木头人”一掌打在金钏脸上,骂:

“下作的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金钏能教宝玉什么,在王夫人心里,只有黛玉才是给儿子宝玉吃了迷魂汤的人。

随着宝、黛、钗年龄的增长,更随着宝玉过了五象之年仍不思进学,宝钗稍劝一句仕途经济的话就被宝玉冷脸相待,公开表示这是混帐话,而且夸林妹妹就从不说这种混帐话,我们可以想象站在王夫人角度,站在那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看这件事,宝玉做为二房子孙,根本轮不上袭爵,只有科举一条路可走,而黛玉支持他成天和女孩子们顽闹,看些杂文闲书,动不动就化灰化烟,要么就要做和尚去,视宝玉为唯一依靠的王夫人怎能不心焦,又怎能不视黛玉为教唆坏自已儿子的罪魁祸首呢?于是她一腔愤怒发泄到了“水蛇腰、削肩膀,眉眼象你林妹妹的”晴雯身上,显然王夫人骂晴雯比金钏狠多了:

“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去!站在这里,我看不上这浪样儿!谁许你这样花红柳绿的妆扮!”

王夫人骂晴雯是妖精,实际上,在她心里,凡是有可能干扰宝玉上进求学的女孩子,也就是稍有姿色的,都是王夫人打击的对象,宝玉是家族振兴的希望,是和大房争夺家族权益的最大法码,更是她王夫人后半生荣耀的唯一指望,她岂能允许这些女孩子成为宝玉大业的障碍?从这个角度上讲,宝钗与她是绝对的同道,目标理想高度致,而林黛玉则是教唆宝玉不走正途的头一个罪魁祸首。

就宝玉的问题,王夫人不会认为自己的儿子有特别大的问题,而是将责任一股脑推向可以挟制住自已儿子的哪个女人身上,王夫人如此,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这样考虑问题的母亲照样比比皆是。

王夫人错了,她错在从来没有懂过自己的儿子宝玉,即便没有黛玉、没有晴雯、没有大观园一众美丽的少女,宝玉也不可能留意孔孟之间,委身经济之道,去考取功名,做一个自已口中的“禄蠹”,而是苍白的过自己的生命罢了。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


屏山语红楼


前一段聊过王夫人这个人物不可以用善恶来看她,作为一个母亲,荣国府的实际当家人,王夫人有着复杂的情感。之所以王夫人会有很多差评,主要原因就在于她对林黛玉的看法,那么,王夫人真的一开始就不喜欢林黛玉么?我认为是。之所以这样,问题应该出在贾母身上!


一,王夫人对贾母接林黛玉来的初衷不满意。

王夫人是无奈的。表面看她是荣国府的当家人很风光。实际上她为此付出了一子死别,一女生离的人生惨剧!只剩一个宝贝贾宝玉还被婆婆贾母牢牢把控着。不但养在身边,甚至还要干预贾宝玉的人生大事。王夫人自然是非常不满的。

贾母接林黛玉来的目的路人皆知,就是想养大了嫁给贾宝玉!王夫人心知肚明,对于这种粗暴干预的方式,王夫人极度反感。大儿子不明不白的死了她没办法(贾珠死一定有问题);大女儿被送进皇宫她也没办法;就剩这么一个小儿子,她的命一样,她一定不会轻易妥协,为什么一切都要你们贾家做主?王夫人主观上就不喜欢林黛玉。

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道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王夫人在初见林黛玉时就告诫林黛玉,虽是慈母之心对贾宝玉无可奈何,也是不让林黛玉被欺负。但显然也有告诫林黛玉,让林黛玉不要亲近贾宝玉的意思!



二,王夫人对林黛玉的一切都不满意。

王夫人主观对林黛玉不喜欢源自贾母的强势干涉。越来越不喜欢甚至排斥就是林黛玉自身的原因了。林黛玉目不留尘的性格让她并不受贾家上下喜欢。宝钗一来就抢了林黛玉的风头可知林黛玉人脉的营造并不成功。

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着:“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

周瑞家的和李嬷嬷都是王夫人的人。林黛玉对她们不假辞色,李嬷嬷还好,接了个话,周瑞家的直接一声不吱,显然是不满到极点。小人难防,林黛玉得罪小人,他们怎么会饶了林黛玉,有他们在王夫人面前下舌,王夫人绝不会有林黛玉有好印象。

性格因素可以更改,长大后林黛玉确实改变了很多。可身体不好是林黛玉最大的致命伤。王夫人绝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娶一个病秧子,万一死了,生不了孩子,都对贾宝玉的人生不利。夫妻感情越深,一方面出了问题,对一方面的打击越大。王夫人不能让自己儿子身上出现这种致命隐患。而贾宝玉经常“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更让王夫人厌恶透顶,不让儿子学好的人哪一个母亲都不会喜欢!


三,宝黛爱情太明显了让王夫人不喜!

宝黛爱情让王夫人极度不喜,甚至紧张!就是贾母都不支持,贾母支持的是宝黛姻缘。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太明显了,不用任何人告密,王夫人早看在眼里。在一个对自由恋爱严防死守,认为是伤风败俗零容忍的时代,宝黛爱情根本不被祝福,还会被认为是不才之事。王夫人很正常的会认为是林黛玉引诱了贾宝玉。这让林黛玉在王夫人心中已经不是不喜,甚至怨恨了。

这里说一下古人对爱情的态度。古人认为爱情出在婚姻内是美好的,齐眉举案或者琴瑟和鸣、相濡以沫都让人羡慕。但要发生在婚前是绝对不允许的。梁祝如此,宝黛爱情也如此。那时代自由恋爱不但不美好,还是违背礼法与犯罪无异的行为。所以为何《红楼梦》面世后有多情女子读后自杀的传说就是因为当时社会不允许自由恋爱。这种行为是让人绝望的。

基于此,王夫人容不下宝黛爱情没什么错。在世俗眼中,错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作为母亲,王夫人不会觉得自己儿子有问题,那有问题的就一定是林黛玉。所以,无论主观反抗贾母干涉,对林黛玉性格,身体不满意,最后对宝黛爱情深恶痛绝,都让王夫人特别排斥林黛玉。在她眼里,林黛玉是会毁了她儿子贾宝玉一生的妖精。世事证明狐狸精算不上,但毁了贾宝玉一生也没什么错!你认为呢?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黛玉初进贾府,王夫人实在没有不喜欢林黛玉,黛玉初入贾府王夫人对黛玉是很客气的、很关心的。

对于王夫人来说,林黛玉是婆婆贾母的亲外孙女儿、是丈夫的亲侄女儿,林黛玉的父亲探花出身的巡盐御史,并且林如海与贾政的个人关系很和谐,林黛玉本人聪慧美丽、也表现得十分乖巧懂事,王夫人根本没有不喜欢林黛玉的理由呀!

可是如果要王夫人真心感觉林黛玉就是理想中的儿媳妇,好像还真的不太可能。在“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年代,父母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媳妇真的好正常。王夫人算是很孝顺、很尊重贾母的媳妇了,贾政和王夫人都太过愚孝了,这才是荣国府最大的悲哀。如果宝玉宝钗早些定婚结婚,宝黛不致于深陷“私情”不能自拔,最后造成宝黛钗三人的悲剧。

贾母就是一心想多拖住孙儿孙女两年陪她老人家玩乐玩乐,因为“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可是贾母以为是心疼孙子孙女反而是害了他们。


薛宝钗比林黛玉身体健康,比林黛玉更博学多才、更勤快能干成熟,比林黛玉更大方懂事、温和怜下,关键是宝钗还与姨妈王夫人的关系更加自然亲近、更能体贴王夫人的心意。 就连贾府的下人丫头们都喜欢跟宝钗玩儿,又何况是宝钗的亲姨妈王夫人呢?

宝黛见面第一天,黛玉一句话就惹得宝玉摔玉,“通灵宝玉”可是全体贾府中人的“命根子”呀! “通灵宝玉”是宝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正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写着这块玉的功能:“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整个贾府的富贵基业都指望着这块“通灵宝玉”来庇佑呢!

薛宝钗有癞头和尚送的“不弃不离、芳龄永续”的金锁,癞头和尚指明了“要有玉的方可配”是“金玉良缘”呀! 换了谁是王夫人也会更喜欢薛宝钗,选儿媳妇当然是宝钗更合适。


元宵节“元妃省亲”之后,宝玉和宝钗众姐妹奉元妃旨意入住大观园一起读书才一个多月三月初十左右,当家媳妇凤姐刚刚当着李纨、三春、宝钗黛玉和宝玉的面调侃了黛玉“吃茶”论及“宝黛姻缘”,才过了一会儿宝玉凤姐就双双被魇住了生命垂危,癞头和尚跛足道人飘然而至持颂“通灵宝玉”后,凤姐宝玉果然在三十三天后康复了。

“通灵宝玉”果然是能“除邪崇”的“命根子”,“通灵宝玉”显灵救了凤姐的命,凤姐至此以后再不提“宝黛姻缘”了。凤姐贪赃枉法“不怕阴司报应”却到底还是要自己活生生的一条性命吧? 贾府中人都应该会想到癞头和尚送的“不弃不离”金锁”是“护玉”的“金玉良缘”。


贾政王夫人和宝玉的亲姐姐元春都应该想到一块去了,只是这三个极孝顺贾母的子孙还不了解贾府老祖宗的意思。凤姐宝玉被魇住康复后不到十天元妃赐下端午节礼独宝玉宝钗相同,很难说不是贾政王夫人和女儿贾元春的一种试探之意。

(87黛玉的室内装饰,尤其是这张床把我丑哭了三十年了。)

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亲,贾母的态度很微妙,贾母先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之后又亲自提醒宝玉收了与湘云“一对儿”的“金麒麟”。 第二天宝玉就在潇湘馆里第二次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贾母、王夫人都来了潇湘馆。

宝玉第一次摔玉是黛玉初进贾府第一天,八、九岁的小男孩不懂事也是有的。这一次少年宝玉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况且“通灵宝玉”在一个多月之前刚刚“显灵”救了凤姐和宝玉自己的性命呀!宝玉摔玉这是不要命了,不但不要自己的命了,也不管贾府其他人的性命安危,连平日跟他最亲近凤姐姐也不顾了。

贾母、王夫人会怎么想呢?

宝玉第一次摔玉贾母说他是“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第二次摔玉,贾母说“我这个老冤家,偏生遇上这两个不醒事的小冤家。”。

宝玉挨打之后,怡红院里贾母当着邢夫人、王夫人、薛姨妈、凤姐、宝钗、宝玉的面赞扬宝钗“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然后又亲自帮宝玉求宝钗“叫莺儿来给宝玉打络子”。下午宝钗第二次来了怡红院亲自配了金线“叫莺儿给宝玉打络子”把“通灵宝玉”络上了。

贾母老宗祖,她老人家也不可能不顾宝贝孙子宝玉和凤姐儿的性命,不顾贾府整个家族的安危不表态、不站队“护玉”、不向薛姨妈宝钗示好哦!从贾府长辈的角度来看,贾母对宝黛也实在是“护短”了。贾母深知老祖宗不能这样当的,她必须对王夫人和薛姨妈宝钗以及并没有直接出场的贾政贾元春父女有所交代、有所表示。

其实精明的贾母是在使用鸵鸟政策,她深知贾府最终可能会别无选择接受“金玉良缘”,老人家不过得乐且乐一时“且行且珍惜”罢了。说到底还是贾政王夫人对贾母愚孝,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最终害了宝黛钗三个孩子。

说穿了,在这个端午节之后,林黛玉做为“宝二奶奶”候选人早已经出局了。不但贾政王夫人根本没有可能选择黛玉做儿媳妇,贾母也明白根本没有可能成就“宝黛姻缘”了。

这个端午节后盛夏正午的怡红院里,当家媳妇凤姐还破天荒的自己破费出资做了“小荷叶小莲蓬汤”送给大家喝。不知道黛玉有没有份儿也得了一碗,如果黛玉也得了一碗“小荷叶小莲蓬汤”,黛玉可曾想象得到这一天怡红院内贾府的老少三代女主子们,包括未来的女主薛宝钗在一起其乐融融、和谐而欢乐。

黛玉最亲爱的外祖母贾母,第一次向薛家母女带来的“不弃不离”的“护玉”金锁挥动了十分亲密温情的橄榄枝。

唉……可怜的黛玉!


阿丹151014015


红楼梦有非常多的读者,不太喜欢王夫人。总是认为王夫人是一个非常狠毒的女人,拆散宝黛爱情,逼死金钏,撵走晴雯,致晴雯夭亡。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想,王夫人真的有错吗?别说在那个尊卑有别的年代,即便在现在的社会。一个公司老板把员工给辞退了,员工想不开,自杀了,这个老板就成了杀人凶手了?

因为我们习惯同情弱者,所以谁死谁有理。说起晴雯,很多人对王夫人撵晴雯十分不满,认为王夫人是个毒妇。可是当初晴雯撵坠儿的时候,又何曾慈悲过。或许喜欢晴雯的读者会为晴雯辩解,认为坠儿偷东西,晴雯把她撵出去,理所当然。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么王夫人撵晴雯,晴雯一点也不冤枉。

说晴雯和金钏这些事,主要是想说,在这件事上王夫人并没有什么错,不仅在那个时代,即便是放在现在也没有什么错。故而不能因此判定王夫人是一个狠毒的女子。

我想说的是,王夫人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对于林黛玉刚进入贾府的时候,王夫人是一种怜爱的态度,因为林黛玉是娇客。可是一旦时间长了,林黛玉真正的在贾府长久的住了下来,黛玉“客”的身份,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贾府的人,所以王夫人的态度自己也会转变,由林黛玉刚入贾府的怜爱,到后来的平淡。即以平常心对待,我们俗话说的“不敬神不罚神”也就是说不去极力的讨好林黛玉,也不去故意的慢待林黛玉。大体上还要对林黛玉好,因为贾母还在。

如果细读文本的话,就可以知道,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不能说王夫人非常讨厌林黛玉,但是相对来说,王夫人也不是很喜欢林黛玉,首先是性格上王夫人就不大喜欢林黛玉,这和贾母很相似,贾母就不喜欢薛宝钗,因为性格不一样。王夫人宝钗的性格相似,而贾母林黛玉的性格相近。

就拿金钏跳井一事来说,王夫人想给金钏新衣服,凤姐谎称其她姑娘们都没有做新衣服,只有林黛玉做了两套。首先王熙凤并没有给林黛玉做新衣服,她拿黛玉做挡箭牌。其次王夫人也没有去找林黛玉要新衣服,虽然她解释了一番,说什么黛玉三灾八难的等等话,此处王夫人并不是为林黛玉考虑,而是畏惧贾母,不敢去找林黛玉要这衣服。所以说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始终是“敬而远之”的一种态度,因为贾母还健在。可惜曹雪芹八十回后的红楼梦看不到了,否则那时候贾母死后,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就比较真实了。


青埂峰下的鬼话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权位者。她是贾宝玉的祖母,也是林黛玉的外祖母。贾母让外孙女黛玉嫁给宝玉其实也有自己的考量,自己本来就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女的,当初她执意要将黛玉带进大观园,与宝玉及众姐妹一起生活,就是有意凑合宝黛这对冤家在一起,日久生情后,顺理成章结为姻缘。爱乌及乌,因为贾母喜欢这个外孙女,那么王夫人也是要给这个面子的,刚开始黛玉进大观园时,王夫人对黛玉还是不错的,也经常嘘寒问暖的关心。后来渐渐就疏远了,一个原因是她自己信佛,经常要参禅念经,平时没有时间来大观园。但是没有经常来不等于就对大观园里的人和事不了解,因为担心自己的宝贝儿子整天在大观园里和众姐妹厮混会出什么乱子,就安插眼线来监视和随着汇报。从宝钗住进了大观园后,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更加冷漠了。原因当然与宝钗与黛玉的性格有关,林黛玉的性格孤僻,自命清高,除了宝玉以及妙玉外,与其它姐妹的关系并不融洽。而宝钗为人低调,谦虚谨慎,会揣摩贾母,王夫人的心思,又比较亲和,与众姐妹都处的很好,在大观园是有名的“好人儿”。因此王夫人选择宝钗而疏远黛玉就不难理解了。再加上林黛玉身体虚弱,弱不禁风的样子怎么能嫁给自己的宝贝儿子呢?宝玉的婚事对于王夫人来讲这可是是天大的事,对于儿媳人选问题怎么能随便呢?即使贾母喜欢黛玉,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自己也要据理力争,况且还有自己的女儿元春的支持。果然后来事情的进展如王夫人所愿。因为贾母这个人别看她年纪大了,可是她的心思还是很缜密的。考虑到王夫人与元春的反对,以及维护自己核心地位的需要,放弃林黛玉,迎合王夫人,元春之意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乐乐爱收藏


要说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变化那就是从不喜到厌恶。

虽说王夫人出身名门,是一个高贵的贵夫人,可她也有着跟寻常百姓家的妇人一样苦恼——姑嫂不合。想她充满羡慕嫉妒恨地跟凤姐说:“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林妹妹的母亲贾敏当年未出阁时,在自家嫂子王夫人面前那是相当的娇贵的,换句话说,王夫人都是要礼让三分。

那现如今这个娇贵的小姑子生的女儿来到自己这面前,自然会让王夫人想起从前各种委屈,那自然她对黛玉喜欢不起来了。所以刚开始见面时,她故意显得热情非得拉黛玉这个小辈坐在主位上。不知道的人说她是热情,可明白的人都知道这其实就是捧杀。要是林黛玉轻轻松松的坐了上去,那估计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会以为林妹妹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地人了。

虽说王夫人刚开始见面就想给林妹妹点颜色看看,但这也是只因为贾敏的原因才迁怒她罢了吧。

可是后面随着宝玉与黛玉的感情日益加深,而且她感受到贾母有种非要撮合两人的意思,这时王夫人对林妹妹那是越来越厌恶了。

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找个身体健康能持家的女人。可是林妹妹虽然才华横溢,可是偏偏身子骨从小就差,就这一点,那是万万入不了王夫人的眼的。所以这王夫人越看林妹妹就越生厌。以至于金钏被她逼死后,要拿林妹妹的衣服给金钏装裹时,王夫人虽说明着拒绝了但却说到“她也三灾八难的。”瞧这话说的,这究竟是关心呢还是在咒林妹妹呢?

在修理晴雯的时候,她竟说晴雯跟林妹妹长得像,还说自己看不上那样。这也太直白的表达自己的厌恶之情了吧。

那也难怪贾母死后,黛玉的日子一天天难过,可怜的失去靠山的她除了天天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是再无他法了。


悦读会


《红楼梦》中,王夫人对外甥女林黛玉的态度是逐渐在变化的。

一、初进贾府,关心爱怜。

对林黛玉初进贾府,"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一开始,王夫人与邢夫人的心里,是同样欢迎这个远客亲外甥女的,对这个"抛父进京都"的林黛玉充满怜爱。

林黛玉过来拜见舅舅(贾政),可是贾政因为斋戒去了不在家,王夫人便令将黛玉领到自己居住的"东廊三间小正房内",这是她的居所。

这一部分描写,体现了舅妈对外甥女的亲切,没把她当外人。

然后王夫人和林黛玉谈话,她吩咐别去理睬她家的"混世魔王"。这是推心置腹,不护己短,不客套,没把这个刚到的外甥女当外人。

二、林黛玉二进贾府,逐渐不喜欢,未过份表露。

住了一段日子,黛玉的耍小性子、说话尖刻等已逐渐被王夫人所不喜。虽然她也没什么表现,因为她"天天都吃斋",基本上没去理睬这些孩子们之间的小事情。到林如海病逝,林黛玉成了孤女再次住进贾府。黛玉的"寄人篱下"式"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慨,以及她"质不洁来还洁去,强于污垢陷渠沟"的不屈斗争彻底流露。她和贾宝玉之间的恋爱纠结也不断登场。

三、宝钗一家住进贾府,对黛玉不喜欢,直接表露。

自从宝钗一家住进贾府,宝钗的知书达礼,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特别是宝钗身体健康,平时又能体贴长辈,经常到王夫人这边,体贴奉承长辈,深合王夫人的心。对这个"娇袭一身之病"药碗未断的外甥女黛玉,王夫人已经逐渐表现得不喜欢。

贾母携刘姥姥游大观园,到了林黛玉的"潇湘馆",黛玉捧茶,"亲自用小茶盘儿捧了一盖碗茶来捧与贾母",王夫人先于婆婆表态"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直接拒绝。黛玉的尴尬可想而知。这是很令人诧异的。

抄检大观园一回,王夫人提到晴雯,对凤姐说的"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骂人。我就看不上那个轻狂样子。"一段话,对黛玉的很不喜欢甚至是厌恶跃然纸上。

喜欢经典《红楼梦》,关注




红豆诗社


王夫人对黛玉初来贾府便是不热情的,关心日常用品也好,留饭也好,都是表面功夫,一上来便细说宝玉的种种混世魔王的行径,表面上是对她好,其实是不愿她与宝玉亲近。



在她眼里,宝贝儿子是衔玉而生,万千宠爱于一身,轻易没有人配得上,何况是父母失势,离家千里,独身寄居的黛玉。尽管她风流蕴藉,才华横溢,体态柔弱,但这都和传统的持家儿媳标准相悖。



据描述,黛玉的母亲贾敏当年在家时定是风光无限,千娇万宠的,王夫人做嫂子的,肯定是远居其下,受不少冷落的,姑嫂关系自古难处。好不容易贾敏远嫁,如今却紧接着来了个更受贾母宠爱的林黛玉,自然是不开心的。传统社会的婆媳关系和贾母贾敏的母女关系,贾母黛玉的婆孙关系这种血缘关系对比下,定是委屈无限的。

贾母和宝玉亲近,宝玉和黛玉后来一直在贾母处住着,在对儿子的教育上,王夫人一直不占主动权,如今贾母又想操控儿子的婚姻大事,培养自己的亲信,这是让王夫人难以接受的。



之后的寄居生活,黛玉一直在做自己,不掩饰任何情感,动不动就折腾宝玉,经常使得宝玉摔玉,发癫。宝玉完完全全受控于黛玉,根本离不开她,这让做母亲的毫无安全感。黛玉还时常悲叹寄居生活的可怜之处,家里说得上话的三个人,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贾母和王熙凤都是站她这边的,那可怜地方来自于谁? 由于两个人的情感发展越来越不受控制,袭人的各种暗示,王夫人对黛玉的厌恶越来越深,园子里长得像黛玉的,后来都没有好下场,晴雯为代表。


燎原啊小火苗


王夫人对林黛玉态度是有转变的,决定因素有二第一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态度,第二是林如海的存亡。

一林如海尚在,

王夫人最讨厌两种女人,一是美貌且有灵气的,二是具有文采的,具体就是二者兼有的贾敏,她影响了王夫人的整个青春岁月,使其从一个响快人变的罕言寡语,越来越不得婆母喜爱。

酷似贾敏的林黛玉来了,其父为巡盐御史,可能对宝玉的前途有用,并和贾政关系甚好。所以王夫人尽管不怎么欢迎,但在面上还是做出一副亲热的样子。马后炮的说给黛玉做衣服,还亲自再三让她上坑,黛玉挨着王夫人坐了,很有点和眭的氛围,但说的却是不让黛玉接近宝玉。这时贾母都宣布了黛玉是客,大面上总能过的去。

二疏远,

黛玉没听王夫人的话,和宝玉越走越近,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时·宝钗来了,史湘云也来了,王夫人看中宝钗的端方稳重,美貌大方,就和薛家母女大肆宣扬金玉良缘,借薛宝钗抗衡林黛玉,薛宝钗几次露意,掏金锁,笼红麝串,坐在宝玉床上为宝玉绣内衣,宝钗的美貌健康确实使贾宝玉动心,就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一说。王夫人乐观其成,但不久就有了宝钗谈论仕途经济遭打脸了,和"林姑娘说过这样的混张话嗎?如果有,我早就和她生分了"的话,这触动了王夫人的底线。使王夫人下了决心,决不接受林黛玉,反正林如海也死了,给不了宝玉什么帮助。

3拒绝,

王夫人明确表达出不接受林黛玉的态度是在贾母带着刘姥姥去潇湘馆时,黛玉为表示对长辈的尊重,亲自奉茶,到王夫人时,明确表示不接,因旧时成亲时新媳妇都要向公婆奉茶,这里实际上王夫人己明确表态。

4憎恨,

当慧紫娟情辞试莽玉之后,宝玉以为黛玉要回姑苏,痰迷心窍,发了疯,治好后老太太发了话,决不让林姑娘走,这时王夫人陷于两难之地,不要这个媳妇吧,宝玉性命难保,要这个媳妇吧,病秧子,妖妖娆娆,还不劝宝玉务正,宝玉又全心投在她身上,不听爹妈管教。一腹怨恨,都转移到林黛玉身上,于是有了那著名的骂晴雯的一段话"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点象你林妹妹的,我就看不惯那轻狂样子。"实际上是骂黛玉,这也是王夫人一定要置睛雯于死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