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佐料」成就爆款脫口秀,然「尺度」之下「深度」待養成

回顧近幾年內地綜藝市場,從摸著石頭過河的《今晚80後脫口秀》,到憑藉犀利毒舌風格自成一派的《金星秀》,再到紮根互聯網的《奇葩說》,極佳的收視和口碑曾一度掀起脫口秀的熱潮。

尤其是2016到2017年間,臺網更誕生了一大批脫口秀節目。據統計,在2017 年上線的117部季播綜藝中,有39部脫口秀節目,無論是播放量、影響力還是廣告銷量都獲得了傲人成績。

數量方面顯示出了脫口秀的如日中天,然而在硬幣另一面,快速發展帶來市場繁榮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問題。

2017年,衛視端以《金星秀》為主的多檔節目宣佈停播,網絡端《吐槽大會》以及《奇葩大會》也曾紛紛面臨下架整改的命運。甚至在今年七月,優酷的兩檔脫口秀節目《週六夜現場》、《真相吧!花花萬物》也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於做好暑期網絡視聽節目播出工作的通知》的影響下,下架調整內容後才再次上線。

縱觀如今的綜藝市場,衛視的脫口秀節目已然屈指可數,網絡端也隨著網臺監管的日漸趨同,雖然數量上沒有明顯減少,但網綜脫口秀下架整改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這樣的跌宕起伏,或許正表明著,在當前的大環境下,脫口秀在滿足網絡受眾多樣化需求的同時,如何加固自我內涵,步入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軌道,才是亟待思考的問題。

脫口秀勢頭強勁

文化偶像的崛起與大眾的知識焦慮

事實上,作為引自外國,但本土色彩濃郁的“舶來品”,從前互聯網時代新聞訪談類脫口秀的橫空而出,到而後大眾論點在意見領袖的集結補充,脫口秀之所以能夠引發收視浪潮,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如今信息時代下,大眾難以填補的知識焦慮。

前互聯網時代,觀眾的發聲慾望增強,決定了電視節目形式從正經危坐的新聞播報轉型到探討各種觀點的訪談模式。《實話實說》、《東方直播室》皆是普羅大眾的話語搬上屏幕,比起傳統的新聞播報節目,帶有娛樂性的脫口秀的視角更小,但受眾面積卻更加普遍,雙方在以更為平等、輕鬆、和諧的模式進行觀點交流,暢所欲言的分享家長裡短。

而從早期發展到現在,在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影響下,脫口秀也已經有了鮮明的改變。

紛擁而來的信息讓原有價值觀念不斷受到各種新現象和新事物的衝擊。物質生活的充裕讓觀眾們快速便捷地瞭解世界不再是什麼難事,如何在高壓生活之下,更為簡明扼要又不失幽默地補充知識、攝取內容乾貨,成為了如今觀眾的根本需求。

於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脫口秀又迎來一種有趣的新模式:來自民間的聲音被是文化精英的觀點所取代,文化偶像隨之崛起。

以《曉松奇談》、《邏輯思維》為主的個人脫口秀節目,不強調宏觀場景,而是更為廣泛的關注人的時下社會的熱點內容,關注社會大背景下的生活變遷,以意見領袖的形式奉獻著知識乾貨。

脫口秀娛樂化

“搞笑佐料”成話語場法寶

除了大眾知識焦慮下,為了解世界而誕生的一眾脫口秀,如今的觀眾所需要的不僅僅為“知道,更為“減壓”。由此,加入娛樂、喜劇形式的脫口秀也漸漸成為脫口秀的主流模式。

《2017中國網絡綜藝市場白皮書》顯示,在2017年的網綜市場,佔比20%的脫口秀節目,皆選擇了以娛樂化內容來展現。

相比於海納百川、無一不談的硬性乾貨,進入3.0模式的高度娛樂化脫口秀,更多的段子和表演作為主要輸出模式 ,以勇於“自黑”的明星代替了個人論點及採訪討論,誇張化的表演形式取代了觀點的碰撞,從模式上來說更趨近於喜劇娛樂節目。

例如抓住了吐槽明星八卦,被譽為“明星洗白大會”的《吐槽大會》,到勝在“奇葩”、“辯論”的《奇葩說》;再到今年《真相吧!花花萬物》、《週六夜現場》亦是緊抓“網感”,將娛樂喜劇化內容進行到底的產物。

而衛視端的脫口秀節目雖然都已停播,但無論是《今晚80後脫口秀》中屢見不鮮的搞笑視頻和誇張劇情表演等,還是 《金星秀》中成為了典型標誌的“毒舌”和“犀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大爆料,都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輸形式。

因此,在娛樂化模式的加持下,“尺度大”也成為了此類脫口秀節目身上的標籤。但一直以來,語言類節目就是事故多發的“高危地帶”,“禍從口出”的例子屢見不鮮。由此,以“尺度”為衡量基準的脫口秀節目,在收割觀眾的同時,也為自己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帶著鐐銬跳舞

“尺度”之下“深度”尚待豐富

不久前,優酷的兩檔頭部綜藝節目《週六夜現場》(原版本涉及脫口秀環節)、《真相吧!花花萬物》都曾面臨下架整改的命運(兩週前已恢復),儘管是豐富內容還是響應政策的整改還有待商榷,但由於兩檔節目關注度本身較高,節目質感也呈上乘品質。一時間,節目下架的話題還是再度成為了熱點話題。

在此之前,不論是《奇葩大會》還是《吐槽大會》都曾面臨過同樣的下架風波,儘管官方給出的聲明皆是內容整改,但是從再次上線後的節目都可以看出,皆是剔除掉大尺度的部分。儘管整改後的內容並未再次觸碰內容紅線,但是尷尬的吐槽與搞笑也讓節目的收視及口碑都有所下降。

事實上,節目的整改力度並不大,只是將尺度減小,為何會出現後續的一連串的反映回饋?追究其原因,無外乎節目在拋去了教育式內涵,將“娛樂至死”的精神不斷放大後,尺度代替了深度,而如今,尺度被縮小,深度卻也無從找尋。

的確,過度嚴肅的脫口秀無異於新聞訪談,所以縱觀中國成功的脫口秀,無論是早期的採訪形式還是如今的論點傳輸,或多或少都會加入一定的幽默元素來豐富節目的內容,從而使得觀眾能夠在知識獲取的同時也能夠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

但如今國內脫口秀最大的問題,不在於脫口秀節目的笑點不夠,而是“尺度”之下“深度”的缺乏。

對於觀眾而言,觀看脫口秀節目,固然是一種放鬆方式,但更希望的是在輕鬆娛樂之時亦能夠在節目中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態度,犀利、潑辣,帶有激情四射的觀點碰撞,而並非單純的“段子秀”。

從這個角度看來,尺度的限制並非是禁錮中國脫口秀未來的枷鎖,也不會成為脫口秀內容創作進步的絆腳石。而與其為了規避內容紅線而焦慮,豐富節目文化內涵,提升節目內容的紮實度,潛心瞭解觀眾在娛樂之上的需求,或許才應該是爆款脫口秀節目的最終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