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院線紀錄片無“爆款”,但取得了一項決定性的進步

“其實我有一個電影情結,讓紀錄片走進影院。”

紀錄片導演蕭寒在採訪中說。目前,蕭寒的紀錄片《一百年很長嗎》正在院線上映,這已經是他第三部在院線公映的紀錄電影了。

2018年院線紀錄片無“爆款”,但取得了一項決定性的進步

蕭寒

2015年,蕭寒跟梁君健聯合執導的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在影院上映,票房突破一千萬,位居當年紀錄片票房第2名。2016年,蕭寒獨立執導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引起熱烈反響,票房累積645萬,同樣位列當年紀錄片票房第2名,僅次於票房6650萬的《我們誕生在中國》。今年,蕭寒的紀錄片《一百年很長嗎》上映。4年時間,他有3部紀錄片在院線發行。但4年時間,紀錄片市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在廣電總局電影局過審的紀錄電影一共有44部,同比增長37.5%;進入院線放映的中外紀錄片9部,同比增長50%,數量再創新高,紀錄電影總票房為2.6 億元,票房再創新高。此外,筆者根據貓眼專業版梳理發現,2018年迄今,已有14部紀錄電影登錄院線,同比增長55%。

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迎來快速增長,併成為全球第二大票倉,這給紀錄片走進電影院創造了更大的可能性。而像蕭寒一樣“有電影情結”的紀錄片導演,加快了紀錄片走進院線的進程,讓紀錄片成為故事片之外一個積極有益的補充,滿足了特定觀眾的觀影需求。


2018年院線紀錄片無“爆款”,但取得了一項決定性的進步

樊啟鵬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的副教授樊啟鵬告訴影視獨舌:“將紀錄片帶進電影院,這種努力很可貴,值得尊重和保護。紀錄片本身就是誕生在電影院的,紀錄片重返電影院,無論對於產業還是對於文化,都有積極意義”。

院線紀錄片的發展,超越數據


時至今日,紀錄電影的市場規模達到億元以上。但是,這並非一蹴而就的結果。梳理近十年國產紀錄片的年度票房冠軍,其中2010年的《復興之路》僅200萬;2011年的《歸途列車》僅4.3萬;2012年的《索馬里真相》票房為144萬;2013年《新長征路上的立體交響》票房為37萬;2014年的《我就是我》為638萬。2015年的《旋風九日》達到1700萬。

2016年開始,紀錄片市場迎來高速增長,中美合拍的《我們誕生在中國》達到6654萬,而2017年的《二十二》帶來了1.7億的票房,刷新了上一年剛創下的紀錄電影票房紀錄,《岡仁波齊》雖嚴格意義上不算紀錄片,但因帶有紀實特質,被業界內的一部分人歸為紀錄片,其票房超1億。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的紀錄電影票房亞軍《地球:神奇的一天》和季軍《重返·狼群》,票房分別為4778萬和3298萬,雙雙突破三千萬。可以看出,票房呈現“一超多強”的良性結構,腰部的紀錄電影同樣表現不俗,區別於2016年《我們誕生在中國》在票房上“一枝獨秀”的存在。

2018年院線紀錄片無“爆款”,但取得了一項決定性的進步

但不管怎麼說,近十年紀錄電影的票房呈“或穩健、或飛躍”的增長態勢,一種“紀錄片的春天來了”的樂觀情緒在影視行業蔓延。與此同時是,《二十二》《岡仁波齊》兩部電影,引起社會熱議。因此,對2018年的紀錄電影,寄予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是人們普遍的心態。

不料,2018年的院線紀錄片,從市場表現來說,遠不符人們的預期。《厲害了,我的國》雖為今年紀錄片票房冠軍,卻有組織觀看的力量介入,而非純粹的市場反應。因此,撇開《厲害了,我的國》,2018年院線紀錄片的總票房,跌幅很大。

2018年院線紀錄片無“爆款”,但取得了一項決定性的進步

目前,除了《厲害了,我的國》,今年共有13部紀錄片登陸院線,其中票房最高的是《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票房2057萬,甚至遠遠落後於去年的亞軍《重返·狼群》。此外,僅次於《藏北秘嶺》的院線紀錄片是《出山記》《帝企鵝日記2:召喚》《您一定不要錯過》,票房分別為587萬、539萬、527萬。截至目前,不算《厲害了,我的國》,院線紀錄片的總票房為5000萬,遠落後於去年的2.6億。

難道“紀錄電影的春天”只是曇花一現?今年的院線紀錄片為什麼“集體失靈”?樊啟鵬不同意這樣的結論。

“雖然今年沒有出現類似《二十二》這樣的爆款,但是,不能就此下結論院線紀錄片‘都不靈’了。放眼世界電影市場,紀錄片相對故事片而言,肯定是小眾的。”


2018年院線紀錄片無“爆款”,但取得了一項決定性的進步

無論歐洲、美國,還是曾經出現過爆款院線紀錄片的韓國,也都有大小年,並非每年都有爆款出來。

對於中國院線紀錄片的發展,應該在中國紀錄片自身的參照系上去縱向比較,《大三兒》《最後的棒棒》《一百年很長嗎》這些院線紀錄片的票房,雖然只有一百多萬,但如果放在前幾年,它們可能根本沒有機會進院線,或者進院線後,票房連一百萬可能都不到。現在我們至少有機會在電影院看到更多的紀錄片,這種生長性的變化,比票房絕對值更有意義”。

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影”》的總製片人穆小勇告訴影視獨舌:“院線紀錄片的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好,因為紀錄片雖然小眾,但是它有穩定的受眾群體,它是無可替代的。”

2018年院線紀錄片無“爆款”,但取得了一項決定性的進步

“唯票房論”的評價體系肯定是有失偏頗的。2018年,院線紀錄片雖沒有爆款,但紀錄片仍在向前發展。縱觀今年的院線紀錄片,相較於前幾年,它的題材、類型、主題都更加豐富,創作主體與受眾更加多元。

前幾年,領跑大盤的院線紀錄片,主要是自然類、動物類。比如2010年的《深海探奇》、2011年雅克·貝漢執導的《海洋》、2014的《狂野非洲》、2016年的《我們誕生在中國》《地球四季》,2017年《地球:神奇的一天》。到了2018年,唯一的動物類紀錄片《帝企鵝日記2:召喚》,不復以往同類題材的市場優勢,僅有539萬票房。這說明了,紀錄片的市場,不再是某一個題材或類型一統天下的局面。

與此同時,區別於往年進口紀錄片或者中外合拍片獨領風騷,今年以來,更多國產紀錄電影登錄院線,且其題材和類型更為豐富。

2018年院線紀錄片無“爆款”,但取得了一項決定性的進步

今年的國產院線記錄片,《一百年很長嗎》《生命萬歲》是講述小人物的艱辛與奮鬥。《張藝謀和他的“影”》記錄了《影》的幕後故事,主角可不止是張藝謀。《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講述了一群人探險羌塘無人區的故事。《最後的棒棒》講述了重慶一群年邁的棒棒們的酸甜苦辣和真實人生。《大三兒》講述了身體有先天缺陷的大三兒,前往西藏實現心願的勵志故事。《出山記》講述了遵義市一個貧困鄉村的老百姓走出大山,走進城市的故事。《您一定不要錯過》通過大量的中國電影史料鏡頭,講述老電影人的青春年華。誠然,這些紀錄片口碑參差不齊,但是類型與題材的豐富與多元,印證了市場的開放與發展,以及院線紀錄片的蓬勃發展。

“從文化角度看,電影院裡的電影類型應該更加豐富,紀錄片也應該更加多樣化,真正的繁榮是電影文化的繁榮,因此從這個角度說,沒有不適合院線發行的紀錄片;但是從市場角度看,院線紀錄片應該有足夠的讓大眾進電影院的理由”,樊啟鵬表示。

院線紀錄片的出路


事實上,對於國內大部分觀眾而言,尚沒有培養起走進影院看紀錄片的習慣。因此,讓大眾走進電影院看一部紀錄片,並不容易。

華星國際影城的經理劉暉告訴影視獨舌:“商業影院中的紀錄片,其實比故事片更不好做,首先紀錄片的受眾群體就小,還有找到這一小部分受眾感興趣的點,並不容易。”

創作了紀錄電影《1931刺殺宋子文之謎》的導演韓晶表示:“由於市場沒有細分,觀眾也就無法實現精細化消費。在這種態勢下,紀錄片的市場前景的確不容樂觀。”

2018年院線紀錄片無“爆款”,但取得了一項決定性的進步

穆小勇表示:“如果有一天,專線放映紀錄片、藝術片的藝術院線發展成熟了,紀錄片的市場環境一定更好。”

紀錄片的產業環境並不健全,並不意味著院線紀錄片沒有出路。在韓晶看來,一部院線紀錄片如果要脫穎而出,無疑需要“一個好的故事,以及適合這個故事的影像手法。還有就是能夠觸碰到人們的某些痛點,或者是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

在紀錄片的宣發方面,樊啟鵬分享了他的看法。

“首先要重視年輕觀眾,重視女性觀眾;其次是紀錄片要加強宣傳推廣,但不能完全依賴商業模式,單純靠增加宣發成本解決不了問題。文化力量不是單靠商業資本能夠撬動的。同時,紀錄片最大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要認真思考紀錄片和社會的關係,尋找他和社會新的對接點,藉助社會資源、其他行業的垂直資源,來為紀錄片宣發服務。《二十二》的成功其實有很多這方面的啟示。”

2018年院線紀錄片無“爆款”,但取得了一項決定性的進步

紀錄片的宣發固然重要,酒香也怕巷子深。但更重要的是紀錄片的內容品質。

紀錄片的屬性,決定了它只有基數不大的受眾群體,也導致了它在商業院線常態化的低排片,大部分紀錄片的首映日排片不到1%。

哪怕《二十二》通過近一個月的點映,口碑得到一定發酵,但其首映日的排片也僅僅是1.4%。因其“慰安婦”的題材社會性和口碑效應,排片率飆升到峰值時的10.8%。

影視行業在數年的粗放式發展後,觀眾和市場都更理性了。今年以來,“大IP+大製作”也沒有了保護色,票房和口碑雙雙撲街的例子並不鮮見。相應的,口碑效應的作用力越來越大,尤其是起步低排片的紀錄片,口碑往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好口碑的發動機一定是好內容。


2018年院線紀錄片無“爆款”,但取得了一項決定性的進步

伴隨著紀錄片的審美能力培養起來,紀錄片會越來越好。誠然,今年的院線紀錄片,在票房上並沒有帶來驚喜,但以一時票房的多寡,來評判紀錄電影的發展好壞,猶如管中窺豹。在紀錄片尚未形成一個成熟的產業生態時,院線紀錄片的發展軌跡,不會是“一路狂奔”,而只能是“曲折發展”。

在《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中有一段話: “紀錄片的影院觀看會成為一種紀錄片接受的新常態,和紀錄片產業板塊的重要一極”。這一天可能不會很快就來,但終歸會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