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18,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趋势

《金融不良资产调查报告》于日前正式发布,报告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不良资产市场参与者对金融不良资产市场的看法和判断,在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基础上,预测了未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趋势。

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仍有“双升”压力,未来3~5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将缓慢上升。

2、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预计约为1.7万亿元和1.7%,不良贷款风险呈自东向西路径爆发,中部地区抗风险能力强于西部地区,不良率从东高西低逐步转为东西高、中部低的“凹”形结构。

《报告》显示,多数从业者对今年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质量持乐观态度,认为好于往年,今年不会集中出现不良贷款,但需要对信用风险高度关注。同时,商业银行存量不良资产规模仍较大,银行出售不良资产的潜在意愿较强,且青睐“不良资产转让”这一方式,短期内不良资产二级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银行不良资产暴露速度进一步加快,原有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处置能力有限,供给和需求不对称,几乎无法有效处置规模达数万亿元之巨的不良资产。

为了调动社会资源依法参与银行不良资产投资的积极性,财政部先后下发了系列文件,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办法》等,允许、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参与银行不良资产包的收购、处置,为稳定金融、发展经济做贡献。

备受关注的“信贷不良率拐点”是否到来?

对于这一点,业内预判不尽相同,但大多认为中短期不良贷款率将保持平稳。首先,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在加速,行业聚集能力和企业经营水平提升,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良贷款的来源;其次,根据监管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均强化了信用风险管控力度,银行业拨备覆盖率水平仍较高,风险抵补能力较强,在多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良贷款率短期内难以发生剧烈波动。

据调查了解,我国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大致在20%~30%,不良贷款见顶时间预计在2019年或以后,银行关注类贷款规模变动大体同步。我国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规模为34000多亿,按“20%~30%”的转变比例测算。那么未来一段时间,不良贷款新增规模接近7千亿至1万亿元,也是相当可观的数字。

“不良资产转让”受青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处置不良资产有五种方式可供选择,即清收、坏账核销、不良资产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报告》显示,商业银行将采取多种措施处置不良资产,但“不良资产转让”方式更受青睐,被认为更加有效。

与结构化处置、自行处置、委托处置相比,打包转让有助于不良资产快速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剥离,但需牺牲一定的回收率,自行处置虽然回收率高,但处置时间大幅拉长,人工占用成本也较高。

投资者偏爱中小型资产包

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资产后,会将其再次处置,“点石成金”后获得收益,或将其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出售。此外,境内投资者仍是公开出售不良资产的主要买家。

从资产包规模看,中小型资产包处置周期较短,对投资者产生的资金、流动性压力较小,利于分散风险,因此更加受到投资者偏爱。相比之下,大型资产包准入门槛较高,处置周期长,单项资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二者更适合在一定领域具有专业优势的投资者。

从投资方式看,随着投资者主体多元化,大量新型投资者对不良资产定价、处置等方面缺乏了解,因此更希望与专业机构合作。

想了解更多 请关注Tyziguan. 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