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字军要东征?

捕捉新视界


1054年,基督教分成两大派别:西面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天主教,东面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历任罗马教皇都计划着统一两派。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倡议西欧的教徒向东进军,东征期间,教会发给每个战士一个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前后共有9次,延续的时间长达200年之久。

欧洲十字军仅仅是受到了教皇的蛊惑,还是另有原因,史学界有三种主流看法。

第一,宗教原因是十字军东征的决定因素。中世纪末,基督教徒深信人都有罪,赎罪的方法有二:一是苦行,二是朝圣。根据基督教传说,巴勒斯坦是耶稣诞生的地方,他的坟墓就在被视为圣地的耶路撒冷。但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同样视耶路撒冷为圣城。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天主教徒夺回圣地,并大力渲染穆斯林的罪行,形成了一股宗教狂热,导致十字军东征。

第二,有人认为十字军东征是经济原因。骑士是中世纪西欧各国的职业军人,是封建贵族中的低级阶层,由于长子继承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了很多无世袭封号、无财产和土地的骑士。他们渴望去东方冒险,获得土地和财富。平民由于受到封建主压迫,也希望到东方去碰碰运气,而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地的商人,希望打破阿拉伯和拜占庭人对东西方商道的垄断。这样,社会各个阶层都受到利益驱使,成为十字军东征的基础。

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因素是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原因。当时庞大的拜占庭帝国日益衰落,龟缩在欧洲东南一角。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君士坦丁堡,走投无路的拜占庭帝国皇帝阿历克斯一世不得不向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求援。这样,西欧封建主出兵东征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史学界关于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还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十字军东征使东方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到了一场浩劫,同时也使西欧各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老四N


如果从最主要的发起者、推动者,也就是罗马教廷,以及欧洲各地的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会)的角度来看的话,原因其实很简单——有利可图,大大地有利可图。


“十字军东征”对罗马教廷而言至少有三大好处:


一则,这是由世俗贵族为主来出钱出力进行的远征,却起到了提高教宗与教廷威望的作用。


二则,中世纪欧洲社会巨大的不安定因素,即骑士与饥民,都能随之被打发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去。要是他们获胜了,罗马公教会很可能就可以重新得到失去了四百多年的圣地耶路撒冷;而要是打输了,这帮祸害也八成会死得不剩下多少,他们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


三则,这回毕竟是打着“援救(东)罗马帝国”的旗号去的,对扩大教廷在东方的影响力上多少会有些裨益,甚至可能因此找到东西方两大基督教会重新合并的机会。


总而言之,这笔买卖于罗马教廷来说,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


而于欧洲各地的教会来说——或鼓动、或诱骗、或逼迫别人去东方,然后就可以占有他们的财产了。这便是美其名曰“代为保管”的合法占有。至于将来是否需要归还,那是将来的事情……何况,原主也得有命回来吧?


1095年11月18日至28日在法国克莱芒举行的宗教会议,即“克莱芒会议”,乃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发端


另外,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无止境的诸侯混战,随处可见的贪渎腐败,加上接连几年的大范围粮食歉收——欧洲当时的社会状况正契合了各阶层的“末世”心理。


由是,罗马教廷于克莱芒会议后趁热打铁,继续用各种手段大肆鼓动——对贪财者强调东方国度的富裕;对好色者强调希腊女性的美貌;对虔信者强调光复圣地的意义;对犯罪者强调救赎自新的前景。而仍觉不够的教宗乌尔班二世,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还再次召集了一场宗教会议。


会上通过法令:只要参与“进军东方”,教会将会免除他所犯下的一切罪过,以及他积欠的一切债务;参与者的财产受到教会的保护,由当地主教监管,无论他离家多少时间,回家后“定当”完璧奉还。法令起到了效果,图卢兹伯爵雷蒙德四世在大贵族中带头响应,写信给教宗,表示愿意带兵东征。其他大贵族也纷纷响应。


如此,在教会的不断造势下,“进军东方”的“武装朝圣”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既然背井离乡踏上征途的好处如此之多,那么,家乡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于是,不论贫富贵贱,许多人纷纷变卖家产以筹集资金,狂热地投入到这集体无意识的洪流中去了。


肇英


都是为了圣地耶路撒冷,最主要原因是教皇想巩固自己的势力,当然很多参加者也是为了生活,还有部分人是为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