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自古造反就是险中求胜,火中取栗,刀刃上行走。没有十足的把握和绝对的实力,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如果说想靠运气去和命运赌一把,那么,这个人肯定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或是做垂死挣扎,成功的机率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渺茫。聪明富有智慧的人会把握时机,但是不会去拿生命开玩笑。


(唐高祖李渊画像)

那么,同样是日后比较有作为的君王,为什么李世民敢造反逼宫李渊,而朱棣却在朱元璋面前温顺的像只绵羊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实力可以说明一切,即便朱棣有想法,只能说是有贼心没贼胆。

所以,我们分析一下他们的各自实际情况就明白了。先说李世民和李渊,李世民为什么敢发动政变。

李氏家族世代为关陇贵族,祖上建西凉国,可追溯到东西晋时期。李渊的祖父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开国功臣。其父亲是北周柱国将军,父亲死后,7岁的李渊继承封爵,受唐国公。公元581年,北周相国权臣杨坚自立,建立隋朝。后来,李渊被派往晋阳(今山西太原)驻守当地,防御突厥人南下。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荒淫无道,宠信奸臣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居心叵测,大肆诛杀异己,谗害忠良。并且屡次在隋炀帝面前诬告李渊,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关系,开始不相信,但是架不住宇文化及煽风点火。隋炀帝杀心骤起,李渊处境艰难,进退两难。

李渊生性软弱,缺乏主见。关键时刻李世民挺身而出,要求父亲起兵反隋,并陈述利害得失。无奈之下,李家父子举起反隋大旗,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反隋大军。

公元618年,李渊废隋恭帝杨侑,称帝建立唐朝。但是,当时天下混乱,各方势力割据一方,称霸称王,雄心勃勃。比如山东窦建德、洛阳王世充、西北与突厥勾结的刘武周、薛仁杲、宋金刚、刘黑闼等。李世民一马当先,平南灭北,逐个扫除,为唐朝的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李渊亲封天策上将,自己可以建立府僚,这就为日后发动玄武门之变创造了先机。

另外,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个个能征善战,有勇有谋。比如尉迟恭、陈咬金、段志宏、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秦琼、屈突通、侯君集、张士贵、张公谨等。

李世民占尽先机,争权夺利水到渠成。

我们再看看朱家父子,认识一下真狼和披着羊皮的狼。

元末政治黑暗,官员腐败,民不聊生。朱元璋出生贫苦,祸不单行,十七岁时家乡闹瘟疫,父母亲人相继离世。朱元璋和姐姐、侄子为了活命各奔东西。开始朱元璋进了一座寺庙,免强混口饭吃,没多久,寺庙也黄了,朱元璋只好拿着和尚的行头沿街化缘。后来经朋友介绍,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经数年征战,郭子兴战死,另一股起义势力刘福通战败被杀,朱元璋收编各部继续与元朝对抗。逐渐占稳脚根的朱元璋开始取妻生子,战乱中朱元璋的儿子相继出世,朱元璋忙于征战名字也顾不上给他们起。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雄才大略,手下很书聚集了一大批贤士良将,比如刘基、李善长、胡惟庸、长遇春、胡大海、蓝玉等,朱元璋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

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便开始整顿吏制,昔日的“出家人”,已经没有一丝的慈悲为怀的影子。洪武四大案杀人数万,朝中大臣胆战心惊,装疯卖傻,朝不保昔。朱元璋腰带往下一拉,预示着今天就有许多人头落地,面对如此铁血强势的父亲,朱棣那敢造次。

1376年,17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后多次参加北征蒙古的军事行动,逐渐建立起来个人威望。太子朱标早逝,晚年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归天,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不久建文帝听从老师黄子澄和大臣齐泰的意见着手削藩。本来就心存不服的朱棣起兵造反,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战争持续三年。1402年,朱棣攻陷南京,即皇帝位。

所以,整个事件很明朗,唐朝的情况是父弱子强,明朝正好相反。另外,李世民发动的是一场宫廷政变,成败只在一瞬间。而朱棣想夺权上位,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撕杀,而且对手是弱主建文帝他都艰难取胜,更别说是面对英明神武的父亲了。所以,朱棣的唯一出路就是熬死父亲,等待时机,做只披着羊皮的狼。


国史沉浮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会认为是老子与老子不同,儿子与儿子不同。

就是说,一方面,朱元璋杀伐果敢,大权在握,而李渊宽厚优柔,大权旁落,朱元璋比李渊厉害。另一方面,李世民手握兵权,心狠手辣,而朱棣稳重谨慎,持正守中,李世民比朱棣厉害。

(朱棣,图片取其意)

此消彼长,因此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不过,这样的分析固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朱棣为什么要造反?李世民又为什么要造反呢?

在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朱棣想都没想过要造反。

朱元璋对大臣们很刻薄,利用了“洪武四大案”,处置了不少开国功臣。在所有开国皇帝中,他是杀开国功臣最厉害的一个皇帝。但是,他对他的儿子们非常不错,把他的儿子们都封为藩王,给予他们很大的特权和优待。

从西汉开始,中央政权一直在打击藩王的存在,一直在试图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到了唐宋元的时候,可以说,藩王的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了。皇帝当然要封自己的儿子、兄弟及亲戚为王,但一般都只是让他们当富贵闲王,不会让他们管事,也不会让他们去封国。所以唐宋元这些朝代,都没有藩王作乱,都没有削藩这样的事发生。

朱元璋对他的儿子们很好,把之前废弃的制度又捡起来(当然和西汉、西晋那时候的藩王概念有区别),目的就是,让他的儿子们大家都享有坐天下的感觉。

而对于朱棣来说,他更不可能造朱元璋的反。因为他是朱元璋儿子中最能打的那个,朱元璋长期和他浴血奋战,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朱元璋把他放在边关,专门让他对付蒙古人,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可以说,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从来就没想过要造反。甚至后来,如果朱允炆不在大臣的撺掇下削藩,他也没想过要造反。

(李世民,图片取其意)

李世民的情况和朱棣不太一样。

前面说了,唐朝的王都是富贵闲王,没有明朝那么大的权力,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封国。因此,当李渊称帝后,李世民就将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落差。他在打江山时候拥有的一切,包括军队,包括那些拥戴他的集团成员,都会很快失去,他的未来,除了还有一个“王”的称号外,其它都不再属于他了。

因此,李世民迟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这些特权,就是承受不住这样的落差。

这个道理,太子李建成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对唐朝已经建立后,四海之内已经太平后,李世民还手握重兵,还有那么一大帮拥泵者非常不满。他不愿意等到李渊去世后,再向李世民动手。那时候,李世民已经坐大,动手也搞不定了。更何况,当李世民手握重兵,身边又有那么多人才的时候,太子之位会不会一直在自己屁股底下,自己将来会不会当上皇帝,都无法确定。所以,李建成不得不动手。

而李建成一动手,李世民便先下手为强,率先把李建成干掉。

(玄武门之变)

干掉李建成后,就面临着要受到他爹处罚的问题。(李渊也不可能不处罚李世民,不处罚,完全无法向天下交代)。要想不受李渊的处罚,唯有让他爹提前退休当太上皇,自己当皇帝。这样一来,天下都由自己说了算,也不可能承担啥责任了。

由此可见,朱棣不是不敢造他爹的反,是不会。李世民不是敢造他爹的反,是迫不得已。


张生全精彩历史


首先做个总结:唐朝皇帝李渊和明朝皇帝朱元璋不在一个档次。唐朝太子李建成和明朝太子朱标,也不在一个档次。李世民面对的对手,和朱棣面对的对手不同。一个是哥哥,一个是侄儿,造反的难易程度,显而易见。

首先我们来看看李世民,其实李世民的功绩比哥哥李建成要大得多,最开始发起反隋的人是不少李渊而是李世民,李渊打心里不敢造反,因为当时李渊在做官掌握兵权,李世民建议老爸造反,李世民给了他勇气,李渊做皇帝还真是李世民的功劳。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之前,一路过关斩将,军事成就很大,大唐江山没有李世民是万万不能的。李渊曾经还答应把太子之位让给李世民,只是李建成是长子,虽功绩虽没有李世民这么大,但是也没有犯什么过错。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除非李建成死了,要不然李世民就不可能做皇帝。

所以,兄弟相残在所难免。李建成也知道自己的影响力不如李世民,所以想除掉他。其实,李世民也想做皇帝,毕竟李建成是嫡长子,无可奈何。当然,也没有机会杀掉太子,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李世民抓住了机会。在玄武门李世民先发制人,先干掉了太子。太子都挂掉了,李世民顺理成章的是皇位继承人,李渊不同意也得同意,太子都没有了,李渊别无选择。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皇帝,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平民皇帝,在历史上除了刘邦,他是第二个平民出生的皇帝。大明的江山是他靠实力打下来的,而李渊基本靠儿子李世民。在军事成就上,李渊根本没法和朱元璋来比。所以,朱元璋非常有魄力,他说一,儿子都不敢说二。

在朱元璋的几个儿子当中,朱标是最具才能的,能文能武,又能能服众。朱棣虽然也具有军事才能,但是朱棣的功绩没有朱标的功劳大,影响力也不行。另外,朱标是嫡长子,是朱元璋重点培养对象。朱标在众多兄弟当中,都相处融洽,他做太子几个兄弟心服口服,没人反对他。所以,朱棣不具备与朱标较量的资本,更别提跟朱元璋作对了。

朱元璋在太子死后把帝位传给他的孙子,足见朱元璋是多爱朱标。假如,朱允炆不急于削藩,朱棣估计也不会造反。当然历史的发展是这样子的,如果朱标做了皇帝进行削藩,朱棣估计也会造反。这个和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相同。所以,朱棣在朱标还活着的时候造反,简直就是找死。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更别说了。


朕史


这问题其实很简单,李唐是家族企业,朱明是个人创业,企业的根儿不一样,权力结构自然就不一样。

李渊在隋末群雄中,其实属于反叛较晚的,一直到大业朝末期,他才以河东留守的隋官身份背叛,这个时机抓得很准,也很巧,等于是坐看群雄互相消耗,而他一直坐山观虎斗。

当然,不要相信什么李世民是起兵主谋的鬼话,那都是李世民自己给自己贴金改的史书,在李渊亲近旧臣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写得很清楚,整个反叛的谋划,李渊是一直有谱的,他本人在得天下后也和群臣说过,早在大业九年他就和宇文士及讨论过谋反的大事儿,哪儿用得着一个18岁小青年给他拿主意。

不过,正因为李渊反叛晚,他的核心团队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亲友团”,所以,他分三军之后,就自统一部,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都督,让李元吉留守太原。

基本上,就是创业公司,以仨儿子做核心团队。

等到占领关中之后,统兵的将领把持方面军队,其上必以诸王领军,如淮安郡王李神通、庐江王李瑗、赵郡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人,都是李渊的堂弟、堂侄,形成了李渊儿子之外的领兵族人群体。

而朝堂上,则是李渊自领的一群“亲友”,比如裴寂、宇文士及,以及后加入的丘和等人,这些是李渊本身就有的老面子拉来的队伍,还有武德十七功臣,里面还有刘文静、殷开山、长孙顺德等人。

不过整体来说,唐朝的创业团队,就是用家族亲疏构成的远近圈层。

这个团队,李世民初起时优势并不明显,他的优势真正发挥是在平薛仁杲之后,他在高祖三子中的军事能力脱颖而出,而李建成长期留守关中,此消彼长之下,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指挥的军队胜利也越来越多,只能在秦王之外,任命天策上将,并允许开府。

这就等于是在创业团队中凌驾于除了李渊和李建成之外的一个大山头,而李渊的山头,本身又与李建成共享,当二人没有嫌隙时没有问题,偏偏在武德七年发生了所谓的“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案,李建成奋力自掷,险些把自己摔死,终于得到了李渊的谅解,这也造成了父子的嫌隙。

这种嫌隙越来越大,最终被李世民利用,用他手下的800勇士,完成了以小博大的大业。

而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赖以完成政变的军队,实际上是李渊允许他畜养的,同样,太子宫有长林兵2000人,齐王府也有近1000人。

这种情况,也和刚刚入定关中后李渊本人对于家庭的爱护有关,甚至三个儿子都在宫中分殿居住,也没个上下尊卑,使得太子之外的俩儿子有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可以说,李唐是成也家族,败也家族。

反观朱棣,他在明太祖取天下的时候才出生,生下来就是个“权二代”,也无所谓定策征战之功,日后由于与徐达家族的结亲,出镇北平参与几次战争,也无非就是跟着打打,在诸多功臣宿将中间,也不会让他真的大放异彩。

所以,他的一切都是明太祖赐予的,包括王府,包括将领,包括他的三护卫。

而相对于掌握整个王朝的明太祖来说,他的那点护卫兵马就是九牛一毛,如果他谋反,不用大兵压境,就是一道圣旨,恐怕就都下马投降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在南京城中没有力量,就算想搞事情,面对整个南京城厚集的兵力,尤其是宫城、皇城的军力,他的那点兵马,根本不够看,想斩首也没戏。

而在玄武门之变中,由于李世民动作迅速,渗透得也深,皇城周围驻扎的8万府兵宿卫根本没有反应,只是在玄武门与北门屯营的部队有过照面,当然,从事后给殉国的北门屯营将军的追封来看,这支部队也已经被李世民渗透了,反过来对攻来的太子、齐王军大打出手。

综上所述,朱棣在明太祖朝,要力量没力量,要资格没资格,要胆子没胆子,怎么敢玩儿玄武门?他配吗?


刘三解


因为李世民和朱棣相对于其各自父亲的地位是不同的。

李世民不是开国皇帝,但大唐王朝的天下很大部分离不开他的南征北讨,所以,他虽然不是开国皇帝,却拥有开国皇帝一般的权威和声望,秦王,天策府上将,加之身边聚拢了一群跟自己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已有问鼎最高权力的实力。


李渊太原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时,唐朝也只是众多割据政权中的一个,四面强敌环绕,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而李世民扫荡群雄,武功赫赫。之后,由于李渊的犹豫不决,致使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斗争逐渐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李世民最终选择在玄武门,以血腥的方式结束这场纷争,并逼迫父亲禅位,成为贞观皇帝。

朱棣则不同。他的父亲朱元璋是草根出身的猛人,从一无所有到打下大明江山,本人是一代雄主。而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朱棣年龄还小,况且他还有位深得朱元璋喜爱的长兄朱标。朱标比朱棣大,深得朱元璋,众朝臣以及弟弟们的喜爱和拥护,从吴王世子,到皇太子,一直是无可争议的帝国接班人。



如果朱标能够活长一些,顺利接班,那么朱棣也就只能做一个替天子守边的藩王。题主所说朱棣向朱元璋造反的假设,应该是指朱标早逝后,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并让他接班,朱棣此时为何不敢反对朱元璋的决定,起兵造反?


这个问题,首先,朱元璋是一位雄主,也是一位替子孙做好安排的父亲,爷爷,他做的决定,儿子们哪怕心里不愿意,也只有服从的份。其次,朱棣作为燕王,替天子守边,但其实际权力却远远没有西汉时诸侯王那么大,实际上,朱元璋为了江山的稳固可谓煞费苦心,他的锦衣卫也在时时刻刻关注着藩王们的一举一动。所以,朱棣完全不敢造次。

至于,朱棣靖难之役能够成功,也是有很大部分运气成分,朱允炆年幼软弱,身边都是书生,却重用李景隆这样的草包。如果战略战术不要出现大失误,朱棣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生说


简单说,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是不能不反的问题,不反就得死。

世界上好多事情看似复杂,实际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利益。李世民和朱棣造反前都遇到了同样的双选题:造反or被弄死。两个人选择了相同的答案:前者,既证明两人的勇气和魄力,也说明了古人的至理名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1、玄武门之变的背景

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也就是说,随后的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李世民是不得已为之,否则早晚死于太子之手。

2、靖难之役的背景

朱棣造反前,朱允炆已废削五王: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由于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装病,后装疯。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朱棣装疯被发觉。随后,朱棣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可以说,朱棣造反是必然的:如果不反一定被朱允炆的手下抓捕,之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将他贬为庶人都是命大的,杀掉他有很大可能。毕竟其他藩王们都在看着,朱棣此时处于风口浪尖上,朱允炆需要找只鸡杀给猴子们看。

综上所述,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在现实的利益面前,没有什么亲情友情之说,只有利益才是唯一选项。敢不敢这时候就放其次了,或者说,平时不敢的也敢了。再比如这位老兄:

武二郎:这是敢不敢的事吗?不打死他俺就变成菜了!


朴刀sword


这个问题问得好。一方面,李世民和朱棣确实有不少类似的地方,比如作为非第一顺位的接班人,他们都非常能干,都赢得了天下,都开创了盛世。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很多不同点,比如李世民的江山是从父兄那里抢来的,朱棣是从侄儿那里夺来的。

那为什么李世民敢在李渊还在世的时候就动手抢班夺权,可朱棣却不敢呢?

第一,李世民比朱棣更有本钱和筹码——开国战功。李唐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立下的功劳太大,几乎是李唐的战神,尤其是虎牢关决战,以2500骑兵击破窦建德10万大军,一举奠定胜局。可以说,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的江山。这一点,朱棣完全无法比。朱元璋驱逐北元和扫平天下群雄的战争中,大家记住的是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朱棣还真轮不上。从这一点上说,朱棣比李世民差得远。

第二,李渊在立储问题上不如朱元璋有智慧,给了李世民机会。可能是出于皇帝维持平衡的考虑,李渊担心李建成当太子时间过长,形成一套稳定的班底,对自己的皇权形成一定压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必须抬出一个人来制约太子,维持平衡,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渊不止一次对李世民许愿,想立他为太子。李世民也许本来没和哥哥争位的想法,但经不住李渊一次次诱惑,最终兄弟反目,手足相残。反观朱元璋,早早立下太子朱标,并辅之以名师猛将,更从未流露过换储的想法。一早就断绝了其他所有王子的想法。可以说,如果太子朱标不是英年早逝,朱棣也就只能一辈子在北京吃吃涮羊肉。

第三,李世民的身份和血统比朱棣高贵,抢班夺权更有合理性更容易得到支持。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样,都是李渊皇后独孤夫人所生。所以,他们都是嫡子,唯一不同只是建成年长为兄,世民年少为弟。在古代,嫡庶之别大过天,李世民这个嫡子的身份,使他更能得到很多人支持,这也是他夺位的底气之一。再反观朱棣,他的生母到底是谁,可能是千古之迷。从明朝中期开始,就有很多人质疑其生母不是马皇后,大文学家钱谦益也提出过疑问。甚至有人怀疑朱棣故意抹去了自己生母的历史,只承认马皇后,这更说明了嫡庶在古代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上说,无可争议的嫡子李世民,完胜黑幕重重的“假嫡子”朱棣。

综上所述,李世民在战功、实力、身份、血缘等几个方面都完胜朱棣,而朱元璋在对待接班人问题上的坚定也远超李渊,所以,李世民敢对父兄直接动手,而朱棣根本不敢。

1.欧阳修:《新唐书》

2.张廷玉:《明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是是非非,谁人说得清。

个人觉得还是时机和所处环境不同。李渊本没有削蕃之意,隋末唐初,强大的匈奴人和其他叛军一直虎视眈眈。秦王李世民虽说有功高震主之实,但当时当景,上无削蕃之动机,下有抵抗外敌之需。

朱元璋不同,朱元璋到晚年,先是将自己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一一处决,这点可以看出老朱的小家子气,比起宋时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老朱是个狠角色。老朱之所以分封给自己儿子,第一觉得他们不至于跟老子造反,第二关键部位还是需要人来进行把守,自己儿子是再好不过的人选了。

可是,老朱没有想到的是,剩下的封疆大吏在他眼里是儿子或者可摆布的棋子,但在他的孙子眼里这些人比外姓实权派更可怕。他们既有王室血统,又是实权在握,随时存在独立一方或对皇位取而代之的可能。这是李建成和朱允文作为王储(朱允文实际登基做皇帝了)所后怕和必须解决的。

朱棣不存在敢与不敢的问题,第一,时机上,朱允文没有像李建成那样,在朱元璋还在主持大局的时候就对朱棣这些叔叔藩王动手。第二,紧迫性。朱棣封为燕王,驻守北京地区,主要就是抵御蒙古人的入侵。其地位,相对其他的藩王,未必就是位高权重,只是重要。再一个,就是李渊和朱元璋,有人说李渊不是雄才大略之主,个人觉得不恰当,李氏家族比较显赫,李渊能够在太原起兵,打败多路叛军,隋兵,统一天下,其人就一定很有手段。包括东征西战的李建成,其实他们都不过是李世民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李渊和朱元璋再怎么狠,想较而言也会“虎不食子”。所以。这一点不能作为他们削不削蕃的比较条件。

当然,历史总是给人以遐想,是是非非,谁人说得清。世间真假,功与过,任人评说。




来自水泊不是梁山





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是因为他的战功在李渊之上,当初太原起兵反隋,就是李世民出的主意,父亲李渊被鼓动下,才开始反隋的。那时,他还承诺要立李世民为太子,原因是他这个儿子有远见和胆识。唐王李渊起兵后,率先攻取长安,正式将自己的封号,建为大唐,那时的大唐被隋末军阀包围,它算上只有河东和关中。李世民掀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李渊那时是很器重这个儿子的,每每出战都用他,因为这个儿子会打胜仗,而其他两个儿子呢,他们三个都是一母所生,他俩都不及李世民的胆识和谋略。这是以后为什么李世民不服李渊这样的安排,立李建成为太子,而不立他,玄武门之变和逼宫退位的种种结果都是因它而起。


李建成那时已经是太子了,位居高位,他却不满足,生怕有谁抢他的饭碗,那个抢他饭碗的人恰恰确是他的兄弟李世民,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后,在府邸里招贤纳士,培养势力,手下有杜如晦,房玄龄,武将有秦琼,敬德,朝中也有他的支持者长孙无忌。李世民打心底就想显示自己的实力,靠着他们,带兵南征北战,现在大唐在带领下打败了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大唐因他而走向统一,这一点,李世民很自豪,原因大唐是他打下的,而坐在深宫享清福的太子哥哥和父皇却对他另眼相看。只封了他区区一个大将军兼秦王,李世民感觉自己被埋没了,他不希望自己靠实力拼搏的功劳化为乌有,一味的给他们打工,于是有夺皇位之心,太子位才是他真正要的,李渊当初承诺成一张白纸。等李世民还没主动出击时,对方已经开始行动了,慢慢钻进自己的设下陷阱里。李建成联合李元吉兄弟俩,处处为难李世民,他们联合朝中有权位的大臣裴寂,魏征等,想将李世民势力排挤出去,两方因此发生冲突,李渊看在眼里却疼在心上,当初立李建成为太子是有他的道理,必须长幼分明,现在他也无能为力,只能任事情发展下去。该到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曾经恶意想毒死李世民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被李世民部下当初击毙,走上了隋朝太子杨勇后路,李世民变成隋炀帝,他更果断,凭借强大的军力后盾,逼其父退位,当李渊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死时只能用悲伤擦洗心中的悲愤。他之所以不敢公然指责李世民手足之残,原因他心里明白整个唐朝是他给打下的,这个皇位等于是李世民把他捧上来的。李世民后来当上皇帝,成为闻名于世的唐太宗,与他的超人的远见和才能分不开的,这也是他为什么敢造反的原因。



而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呢,原因他父亲朱元璋是位政治强人,朱元璋是出了名的狠角色,为人专狠,手段恶劣,他白手起家,从一个无业的和尚,经过风风雨雨,带兵打败一个个对手,推翻元朝,才建立起了明朝,而那时的朱棣呢,只不过是个普通的皇子,排名老四,他是朱元璋一手培养出来的,早年在开平坐燕王,常年随蓝玉征大漠,历练出来的,即便如此,他也还没有胆量和朱元璋叫板。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也是奠基者,他废除了丞相制,诛杀胡惟庸,严办蓝玉案,大力封王于全国,为老朱家控固了江山,燕王朱棣那时也是随父愿镇守北方边陲的。他还算干的不错,朱元璋都曾器重他,原因是这位儿子和他有同样的血性,但抹不去一点就是太残忍了,这是朱元璋为什么不立他为太子的原因,其中还有个原因是长幼之分,应当把长子放首位,没立多久,而他喜欢的朱标恰恰英年早逝。这时候的朱棣已经崭露头角,他和李世民一样,已在诸王子中,战功卓越,可最终插肩而过。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洪武帝朱元璋却将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在他眼里,朱允炆要比他器重朱棣好的多,而且仁孝,国家该休养生息了,相反朱棣的残忍会续写他的罪恶史的,若他坐了皇帝,会与他的政策背道而驰。晚年朱元璋的决断,没有让四子朱棣放下念头,他和李世民有同样的观点,皇位应该属于有实力的人,而不是靠恩宠得来的,李世民当机立断逼宫。而朱棣呢,他不敢在强势的父亲面前逼宫,只有等,等到朱允炆时机会来了,趁削藩,靖难之名血腥的夺回了皇位,那时的他就是永乐大帝,朱棣和李世民一样可以说开创了一个盛世,他之后的政策如朱元璋所料成真,明朝自闭关锁国后一段时间走向开放,郑和下西洋带领大航海时代来临。


龙文说史


太子朱标不死,太祖朱元璋不会为皇太孙巩固皇位而诛杀功臣,朱棣连朱标都不敢反哪里还敢反戎马打天下的太祖朱元璋, 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一样了,他不得不反第一皇位争夺惨烈,第二背后的勋贵集团逼他更进一步。

靖难之役

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国祚永存,分封各皇子到各地为藩王,各地藩王拥有军事指挥权,辖军三护卫,各地藩王军队数量少则几千,多则一二万,太祖朱元璋在世之时,各地藩王安守本分不敢有非分之想,然而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建文皇帝继位以后,由于朝中大量功臣被诛杀,各地藩王尾大不掉,建文帝为帝位着想,秘密商议削藩,北地燕王不肯,举兵造反,历时四年占领南京登帝位。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其实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背后的二大利益集团的冲突,李建成真的是有那么弱鸡?未必,李建成在唐朝建立之初就被成为太子,坐镇京城长安,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子,形成了太子集团。李世民则开始东征西讨,不断建立军功,他的威望、功绩也迅速扩大,以他为首的一套文武班子也开始建立,逐步形成了秦王集团。

这两大集团刚开始表现还风平浪静,他们的矛盾大规模激化始于洛阳、虎牢之战。李世民经此一战一举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势力。此时问题就来了,占领的土地资源如何分配。李世民攻取洛阳后,迅速地将土地、人口分配给了他麾下在此战中立下战功的诸位将领。对此李建成的太子集体非常不满——认为后方为了支持前方作战,付出太多,需要补偿。当时,此后每打胜一次战争,唐朝控制的土地和财富就更多一些,围绕这些土地和财富的分配两大集团的矛盾就更深一些。

在当时的社会,要想保护自己的土地和财富,就必须掌握政治权利。之后就是两个利益集团不断发生冲突,各种算计和谋划。最终在公元626年7月2日那天在玄武门爆发,不得不说,因为久经沙场,刚毅果断的李世民和他的秦王集团在执行力、谋划、团结程度上要高于远离战争多年的李建成集团,最终侥幸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真是如司马迁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的斗争都是利益的争夺!

胜者拥有一切,败者一无所有,历史是个小姑娘,在谁手里谁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