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京剧老生大师,李少春先生的艺术人生?

一个京剧演员,必须掌握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夫。但很多演员会因为具体条件不同,有的长于唱工,有的长于武打,有的长于念白和做工。这样的一艺专长,并不会影响演员的艺术发展,很多人能够达到更深的造诣,形成自己的流派。

当然也有全面发展的演员,唱念做打无一不能,甚至跨越行当,一个人能够演几种行当的戏,塑造出多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这就很难能可贵了,而李少春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李少春是河北霸县人,生于1917年。他父亲李桂春,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艺术家,长期在上海演唱连台本戏和其它传统剧目。演戏之余就精心培养李少春,给他聘请有资望的教师,为他打下了文武戏的基础。

后来李桂春谢绝舞台生活,回到天津居住,更专心于李少春的艺术成长。这时,李少春明确提出奋斗的目标:老生戏要继承余(叔岩)派,武生戏要继承杨(小楼)派。当李少春以文武双出的《击鼓骂曹》和《两将军》轰动北京以后,果然得到余叔岩的赏识,收他做了弟子。

余叔岩对李少春学过的余派戏,有重点地加以指正,并且亲身示范传授他《战太平》、《定军山》和《打渔杀家》。同时李少春又拜丁永利为师,进一步学习杨派武生戏。从此,他的余派老生戏和杨派武生戏逐渐成熟。这为他一生的艺术事业打下了基础。

李少春的唱工清润、醇厚、灵活、含蓄,完全遵从余派的典范。在教授李少春的时候,余先生就严格要求他要学会运用“中锋嗓音”。余叔岩说过:中锋嗓音是用丹田的力气,把声音从声带中间放出来的,不能靠左,也不能靠右。

靠左靠右的嗓音是挤出来的,那叫“左嗓子”,听起来虽然也高亢,却没有“提溜劲儿”,运用音韵时,就会显得干瘪。所谓“提溜劲儿”,就是无挂无碍地提起嗓音。高低升沉,空灵自如,不受任何阻碍,唱出来才能清润、灵活。

这股劲头的来源,是蕴藏在中锋嗓音之中。李少春遵从余先生的教导,就是用“中锋嗓音”,掌握了“提溜劲儿”。开口一唱,就突出了清润、醇厚、灵活、含蓄的特色。这不但表现在余派传统剧目里,就是在他创作排演的许多新剧目中,也都有着浓郁的余派韵味。

李少春的武功,深厚、精粹,运用在身段、亮相、舞蹈、开打等各方面,都凝练、含蓄、巧妙、大方;率而不飘,稳而不滞。他有八个字的诀窍:取淡于浓,得平于险。

就是说,在十分复杂、非常繁难的技巧中,提炼出最精采的部分,深入浅出地组织成造型艺术,使观众看得舒服、心旷神恰而又不觉得眼花缭乱。

比如在《打金砖》“太庙”那一场中对于那三个“僵尸”有着不同的处理:第一个是干净利落的硬“僵尸”,第二个是“吊毛”加“僵尸”,第三个是“倒札虎儿”加“僵尸”。这些繁难的技巧,经他演来,似乎是轻而易举,看着非常舒服,但没有深厚精粹的武功底子,那是绝对办不到的。

李少春演武生戏,不拘泥于流派形式上的模拟,而着意于意境上的融化。他演杨派的传统剧目如《长坂坡》、《连环套》等,处处是杨派的风范,而又显示着自己的风格。

就是他演斗狠戏《三岔口》,在拳脚翻飞之中,也显得那样的沉着稳练,从中既能看出他是受了杨派的熏陶,而又表现了自己的风格。他演的猴戏如《闹天宫》、《水帘洞》等,气魄宏伟而又处处灵巧,身手敏捷而又落落大方。

除了传统戏之外,李少春还演过现代戏,难,风格清新。他在现代戏《白毛女》、《红灯记》里扮演的杨白劳、李玉和也为人们所称道。虽然由于某些原因而过早的去世了,但他创造的众多艺术形象,却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