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在相声《我要反三俗》中说的范丹老祖究竟是谁?

郭德纲在相声《我要反三俗》里,说了一段快板书,“打周朝列国就有我这行。孔夫子无食困陈蔡,多亏了范丹老祖把粮帮。借你们吃,借你们穿,借来米山和面山哪,直到如今没还完。”他说的这段是快板书莲花落(南方叫法)/数来宝(北方叫法)。说的是传说中的乞丐的祖师爷范丹老祖。而这个快板书也是早时候乞丐乞讨时的唱词。(说句题外话,南方认为乞丐祖师爷是伍子胥,当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都城时曾吹箫乞讨。后来,他在奉命修姑苏城时糯米作城墙下面的砖,使得城里的百姓在越国灭吴时,能够扒出城基下的糯米砖得以活命。所以,后来苏州一带的乞丐都供奉伍子胥,把他当作自己的祖师爷。)

快板书数来宝

数来宝(莲花落)

“打周朝列国就有我这行。

孔夫子无食困陈蔡,

多亏了范丹老祖把粮帮。

借你们吃,借你们穿,

借来(这个)米山和面山哪,

直到如今没还完。

我不论僧,不论道,

不论你回、汉和两教,

天主堂,耶稣教

孔圣人的门徒我都要。”

孔子困陈蔡

当年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於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史记 孔子世家》),几天没有饭吃(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吕氏春秋》)。

孔子困陈蔡

传说中孔子派他的徒弟公冶长出去借粮。公冶长外出借粮,借了一圈没借着,回来对孔子说:“师父,这一带都没粮,只有那个乞丐首领范丹老祖有点小米。可他脾气古怪,一般人是借不来的。何况他是个要饭的,向要饭的借粮,有失体面,所以我没去借。”孔圣人一听,想了半天,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事到如今,你只管去借,只要你一提我的名字,他保准借。”

孔子困陈蔡

公冶长听了,牵马套车向范丹家赶去。到范丹老祖的门口,下车敲门。范丹开门问道:“来者何人?有何贵干?”公冶长忙上前行礼,道:“我是孔子的徒弟公冶长,从曲阜来到贵地,断了粮草,奉师父之命,向老祖借粮。”范丹看了看公冶长说:“你师父是有名的圣人,你是他的徒弟,那我今天得出个题目考考你,如果你答得对,我就借粮给你,如果你答不对,我就不借。”公冶长一听,心想,这有何难?随声说道:“老祖请出题吧!”范丹道:“什么多来什么少?什么喜来什么恼?”公冶长想了想,答道:“天上星辰多日月少,娶媳妇喜来送殡恼。”范丹听了,转身就走,“不借!不借!”公冶长只好往回走。

不多时,孔子和众徒弟来到范丹家门口。亲自上前叫门,范丹迎了出来。孔子提出借粮的事,范丹点了点头说:“借粮,这样吧,还是我出个题,如果你能答对,我借,答不对,不客气,请您到别处借。”孔子说:“可以。”范丹说:“什么多来什么少?什么喜来什么恼?”孔圣人随即答道:“小人多来君子少,借账喜来还账恼。”范丹听了高兴地连声喝彩:“好!好!好!”转身从袖筒里取出一个鹅毛翎筒,只见筒里装着满满的小米。范丹说:“来,圣人,把小米借给您。”孔子和众徒弟一看,不高兴了,让徒弟拿过口袋接小米。范丹拿着鹅毛翎筒往下倒,口袋满了,可鹅毛翎筒里的小米只少了一点点。孔子看了,忽然明白了,范丹老祖原来是神仙。孔子心里一阵惊喜,忙叫众徒弟把所有的口袋都拿过来,结果都装满了,鹅毛翎筒的小米才倒干净。

第二年,孔子和徒弟们拉着比借粮时多一倍的小米来到范丹家。范丹热情相迎,酒饭招待。饭后开始还粮,孔子让徒弟们把所有的小米全部倒进鹅毛翎筒后,还不满半筒,孔子心里有点不乐意。范丹早已看透了孔子的心思,故意把脸一板说:“都怨我当初不该借给您,看您恼了吧?当时我借给您的是满满的一筒,今天您还我的还不到半筒就心痛了?”孔子说:“你放心!这个账我早晚还清。”范丹摇摇头说:“您这辈子肯定是还不清啦!”孔子说“那不要紧,我还不清,让我徒弟还。”范丹说:“您徒弟是谁?”孔圣人回答说:“凡是贴门联的都是我的徒弟,你只管去要,长好啦!”范丹说:“您徒弟代您还账,我就让我徒弟去要账。”圣人忙问:“你徒弟是谁?”范丹说:“凡是要饭的人都是我的徒弟。”孔圣人一听:“那好,咱就这样定了。”二人伸手击掌。于是乞丐以范丹为祖师爷,读书人不管谁家去了要饭的,不能说:“我不欠你的账。”即使不想给,也只能说个“没有”罢了。

范丹画像

当然,这是个传说而已,历史上真的有范丹这么一个人,但他是东汉末年生人,东汉永初五年(公元112年)出生于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县),字史云,桓灵二帝党锢之祸时,沦为了乞丐,汉灵帝党锢解禁之后,范丹拒不还朝,再就官职。死后灵帝下诏谥为“贞节先生”。蔡邕(蔡文姬的父亲)专门为范丹写了一个《范丹碑》纪念。《搜神记》里也有一篇有关范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