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硕士回乡做“农夫”,连亏好几年,因菜长得不好看遭市民嫌弃


38岁的康玮2010年取得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硕士学位,本可选择留在德国工作的他因为思乡和牵挂家中的老人,选择回乡做了一名“农夫”。从2012年至今,他泡在合肥城郊已经6年时间,投资数百万,结果年年亏本,期间还有会员嫌他种的菜丑退出,直到2017年他才做到不亏,尽管如此,他依然在坚持,因为他看好这行业。


康玮的经历颇为丰富,他当初从合肥一所高校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公务员,那时他才20岁。在工作几年之后受不了机关一眼看到老的人生,他跑到企业打了两年工。可后来他因为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又选择了去德国留学。图为康玮。
德国不要学费,还可以打工挣生活费,但康玮没有料到的是留学也很难,他要重新学习一门语言,重新开始全新的课程,边打工边读书边旅游。期间,康玮无数次想放弃回国,又一次次咬牙坚持,最后顺利拿到硕士学位。
康玮硕士毕业后,本可选择留在德国工作,但他选择了返回故乡。“主要是在外面时间长了,对家乡有些思念,而且我觉得只要有理想,肯努力,在哪里都可以成功。”图为康玮在基地和工人交流。
回到家乡的康玮,也曾进过企业工作,可是平时爱关注生态农业和食品安全的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创办一个生态农业基地或者生态农场。“这个想法在我心中其实有多年了,在我决定选择生态农业作为创业项目后,我辞掉了在企业的工作,开始用心筹划此事。”图为工人在培育秧苗。
康玮的创业想法获得了他的两位同学的支持,三位年轻人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场地,并实地考察周边的环境。2012年10月,康玮在合肥城郊三十岗租下近300亩地和鱼塘,开始编织他的田园梦想。当时的总投入100多万元,农场的名字是他和家人一起想的,叫“谷米田庄”。图为康玮的谷米田庄鸟瞰。

康玮本科学的是化学,德国6年攻读的专业是经济学,可以说与农业并无关系,因此,当他租下几百亩地创业时,很多人最初并不看好。图为康玮的合伙人单伟峰在田间忙碌。
事实也和很多人预料的那样,在农场建起的第一年,一个又一个困难接踵而至,从土地平整、修路,到筛选种子和挑选肥料,不仅有技术难题也有资金难题,为此康玮不仅找到周边农户,也向一些农业专家请教。
康玮的农场,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种子。康玮说,虫害不严重的话就尽量不管它,让蔬果自然生长,给虫子吃一点对质量影响不大。然而因为缺乏经验,从2013年到2016年康玮的农场每年都在亏本。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亏本的钱也越来越少,这多少让康玮看到了希望。图为康玮雇的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

这几年康玮和合伙的同学也不断积累着种植和采摘经验,比如蔬果的自然生长一年四季都有规律,虽然不使用任何化肥、除虫除草剂,杜绝了有害物质的残留,但这也造成果蔬本身的脆弱,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不仅卖相不好看,而且会面临严重减产的可能,因此必须提前做好防护。图为工人在采摘胡萝卜,一些蔬菜样子不好看。
此外,康玮开始涉足发展会员,订单配送。“直销蔬果也是现代化农场的一个理念。”康玮说。图为市民在农场烧烤。
为了满足农场直销蔬果的需要,他专门建立了一个分工合作的团队,整体规划、种植规划、生产技术、生产管理、产品配送、客户维护和推广等等,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要切实做好。图为市民在农场体验自己做饭。
如今康玮的农场已经有固定会员400多户。康玮说,谷米田庄目前蔬菜配送会员制有两种套餐:一是全年会员,另一种则是季度会员。然而,会员发展的难度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有些市民对有机农产品有误解,由于有机蔬果不打农药,品相不太好,有的会员就不喜欢,还出现退出的现象。图为市民在农场采摘后自做自吃。
康玮说,农场也会不定期举办采摘节、西瓜节等活动,让市民带孩子来体验农耕、挖野菜、钓鱼等活动,同时了解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图为两个孩子在体验。

今年开始,农场已经渐渐已步入正轨,而且发展越来越好。现在康玮的农场组成人员基本是周边的农户和在校的大学生,其中有一些兼职,但主要的还是农户。康玮说,未来他也希望吸引更多周边的农户加入进来,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江雨 /摄影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