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C919大飞机放到了上海研发,而没有放到技术能力更为强大的西安?

大唐神都


上海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的大型喷气机制造基础,例如运-10、MD82/83等。上海的港口也有利于物流交通。而西飞的主要产品是轰炸机(歼轰-7飞豹、轰-6)、运输机(运-7,运-20)和螺旋桨式客机(新舟60)。中国商飞是我国决心撇弃旧有的航空工业体制,在体制外组建的新的股份制公司,曾被时任总理成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标准型工程。

早在2003年,两院院士王大珩向高层上书,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大飞机。随后科技部便牵头40余位专家开始大飞机项目的论证工作。经过8个月的论证,专家组向国务院提交了上马大飞机的报告,我国也下定决定研发大飞机。

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飞正式注册,它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注册资本达190亿元,其中国资委代表国家出资60亿元,上海市政府出资50亿元,中航工业集团和上海政府并列第二大股东,此外还有三家央企中国铝业、宝钢集团和中化集团分别出资10亿元。首任董事长是原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总经理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壮龙。

ARJ21已经在2015年11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而C919也在2017年5月5日首飞。“一个好汉三个帮”,C919的研发、制造在上海,但是试飞的足迹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现在C919已经进入试飞阶段,商飞采用“1+M+N”多机场、多区域协同试飞模式。除了上海试飞主基地、还有西安阎良机场、山东东营胜利机场和江西南昌瑶湖机场。


航空之家


是啊!当年商飞落户上海,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通常认为“一定是西安”,但是最后的决定却是上海。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西安的研发与制造能力要强很多。如果完全放在西安,根本不会牵扯“机头”“机身”“机尾”由不同公司分段制造,在上海进行组装的问题。以西安的研发制造能力,最多也就是买个发动机。


还好,西安完美的保留住了“运20”大型运输机项目!虽然两个项目是同时立项的,但是“运20”已经服役,这也恰恰说明“西安的大飞机制造能力”是全国最强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网上的许多论坛里,有许多人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列举了很多数字来证明西安的研发制造能力是唯一的首选。大家认为:如果放在西安,研发与制造能力的成本会低很多。同时,研发的速度也要快很多。“中国的西雅图”这个名号,西安不是白来的!



归根到底,可能是因为怕“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产生的战略性决定!这些不是我们小百姓该操心的事情!

好消息就是:C919即将飞到西安来通过国考。全国所有的飞机,只有在西安飞过以后,才能算是通过国考!


大唐神都


这个问题再为简单不过了,分析下负责C919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股本结构就知道。

2008年,中国商飞在上海挂牌成立,其股东组成如下:国务院国资委持股32%;上海市政府持股26%;其他就是中航工业,宝钢、中铝、中化等股东。

看看这个股权组成,上海是第二大股东,放在上海无可厚非。

当然,随着大飞机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商飞的二级单位肯定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必然会在其他省份开枝散叶。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虽然西飞和陕飞在研发大型飞机方面有经验,如果单纯的是为了研发某型飞机,放在西安肯定是最好的选择,西飞研发了飞豹和轰六系列还有运7及其商业型号新舟600/700系列。陕飞研发制造了中国目前主力运输机种~运8/9系列。

从以上条件来说,陕西作为中国大型客机的研发制造基地是最为合适的。但是结果却是大型商业飞机研发制造基地选择了上海。其实也不奇怪,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繁华城市,而商业飞机因为要跨级的领域和后期商业飞行国家的多样性。制造飞机所需要的零部件选择上都有着严格的商业标准及流程。而上海作为大都市,在国内外文化经济交流上相比较内陆城市西安有着更为方便快捷的选择。

民用飞机也就是商业飞机,在制造研发上首要条件就是要符合商业规划标准,当然在零部件的采购上也要符合商业全球化标准。将商用飞机研发制造基地选址在上海从商业角度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且符合商业全球化标准的实施。

而且再加之中国军用大型运输机的急需研发更为重要,虽然陕飞在中型运输机研发制造领域更有经验可循,但是运8/9毕竟是前苏联时期的安12仿制品,设计老套根本不符合商业标准。而剩下的西飞虽然从来没有研发制造过大型飞机,但是在飞机零部件研发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程度却一直很高,作为波音飞机的零部件供应商而攒下的实力不可小嘘。但是按照国家发展规划,首要是先研发制造出大型军用运输机,那么西飞肯定是成为军用运输机研发制造商首选了,再加之中国试飞院和西飞又是邻居,能够更好更快的送国产大型运输机升空。

此时如果再将商业飞机研发制造选择在西飞身上,西飞面临着同时研发制造两类看似一样实际不同的产品的任务,很难真正做好一件事的而且风险太大,再加之西飞的位置对于以后商业化运营有着不利的因素,陕西只有一座民用机场,在咸阳,距离西飞有点偏僻,还有其他的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全和不便,这些都是制约商业飞机选择西飞的阻碍。

而如果将商业飞机选择在经济基础条件更好的上海,交通便利性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性对于以后商业化有着很大的帮助,首先在飞机试飞上上海民用机场多而且大和先进,对于飞机进入商业化运营有着更大的便利性。其次上海的洋山港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港口对于以后飞机零部件的全球采购更为高效便捷。

所以综上所述,商业飞机选址上海是最好的选择。


魑魅涅槃


还西安?要知道,连西安交大,都是上海交大分出去的,大量的上海教授,从上海为支援国家西部建设,义无反顾的在西安扎了根,我的舅舅就是其中一位……都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西安,这孩子还吃不饱?


delw


为什么40年前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石化总厂和第一个现代化钢厂会落户上海?为什么上海有这么多高质量的高校?只有一个原因,国家不能全部投资,地方要承担一半或大部分投资,谁出钱项目就落户在哪里。中国第一架载客大飞机运十,就诞生在上海。网上有很多档案文章,不妨去搜一下。


谈谈会明白


这是两个系统的问题,一个是军机系统,一个民机系统,这是两种研发和生产系统,而且以中国的目前的状态不太容易融合。

刚好去过军机和民机组装车间,我去军机的线上的时候,陪我的领导告诉我,军机的螺丝钉是拧紧了就行,军机对于战时的要求,大多数部件有很高的战伤损坏冗余。而民机那里,追求的舒适度与经济性,对产品的精确性要求极高,一颗螺钉都有规定的旋转次数,精确到几圈又几分之一。

这是两种制造流程和系统,让西安这个做军机的流程和研发系统,去做高精密度的民机,那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要在研发、生产等流程上打破原有的制度,代价和时间成本都很大。

而上海一直都有着民机的系统与流程,还有着曾经的研发经验。你让上海做军机肯定不如西安的耐操,因为军机系统不是上海擅长的,所以运20这么牛逼的项目,宁肯放在西安也不去上海是一个道理。民机落户上海根本就是水到渠成,这是市场化的最优选择。

而且大飞机是个商品,不是军品,只有放在最会做生意的城市里面,才会做出最好看的成绩。让军企去做民企的服务,那是根本做不到的。波音和空客的售后服务是精细无比的。西安长期的军企的作风,面对这样一个需要全面商业化的大项目,那是力不从心的。

最最关键的是,大飞机是一个全球化采购的一个产品,供应链上的很多供应商恰巧也是欧美重要的军事设备供应商,直到今天,巴统在对中国的军事封锁名单依然在增加,作为军方背景出现的西安,估计每一次普普通通的采购,甚至螺丝钉,都会面对巴统的阻挠。

而且面对这种国际化的大合作,西安的经验照比八十年代就开始与麦道深入合作的上海,那是差了不止一点。

无论从技术还是商业,还是对于局势的把握,上海就是最优选择。


关之檀


西安造飞机能力,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新舟60。出口国外,现在如何了?上海造了个arj21,比新舟60晚,还磨磨唧唧试飞一次又一次,还到冰岛去试飞,试验大型测风,哪像西安技术能力强大,干脆利落直接出产品。当然掉了一架又一架,死了一批又一批乘客,不影响西安技术能力强大。


知未病


头几天看了一条新闻,说奇瑞捷豹路虎为什么落在一个县级市常熟?而不是奇瑞大本营安徽的合肥和芜湖。当时副省级的合肥市长带头开会思考为什么,总结经验教训,这样的干部真的挺鼓舞的。

还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个知名教授给即将出国的孩子建议,,说出国以后,千万别光学习,更重要的是多走走,多看看。

这个道理和题主说的大飞机的问题比较类似,其实这种事情,远不只产业技术那么简单。还有相应的配套能力,比如各种国外供应商的沟通是否方便。交通能力,比如供应链系统和客户的国际国内航班是否方便?物流能力,人文基础,政府是否办事有力,还是吃拿卡要让项目进展困难?

总之,对发达地区了解的越多,越感觉这个差距真的很大。就和一个人一样,不是你技术好就行,还有你人品咯,态度了,好不好好干活,等等等吧。


莲花新语开然


研发C919,上海比西安的基础更好。

西安虽然有制造大飞机的基础,比如轰六、运七、运八,但这些飞机技术老旧,基本都是基于已经被淘汰的苏式技术。

不能理解上海与西安比基础更好的,是不了解上海在民航客机研发制造上的基础。

上海不仅仅是做过运十,上海最重要的经验是和麦道合资,制造了麦道82,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喷气式民航客机技术,虽然这个项目没有持续进行下去,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然后,上海又做了ARJ21喷气式支线民航客机,这样,做C919就水到渠成了。

虽然西安也做了新舟60和运20,但技术基础仍然是老旧的苏式飞机,连在俄罗斯,这些苏式飞机都逐步被淘汰,还在上面做,岂不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