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登:发展乡村旅游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发展乡村旅游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唐明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增加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金钥匙”。

规划是龙头,田园变公园

振兴乡村,规划先行。坚持城乡融合、整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依照“先谋划再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有重点、有区别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在保证农业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在产业发展、主题项目、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净化美化、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创意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谋划,精准施策,促进农业资源景区化,让农民生活在景区,在景区里致富。推动田园变公园,充分挖掘田园风光,将田园景致按照园林艺术原理组织起来,突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供游人休闲、观赏、娱乐、体验,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产业是基础,产品变商品

振兴乡村,产业为本。乡村旅游根植乡村,与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深度融合,与“三农”工作紧密相连,是促进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支点。要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度假园区。推行“旅游+”新业态,打造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创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让游客“玩得开心、住得舒心、吃得安心、消费放心”。推动产品变商品,支持包装推出一批农特产品,通过分级、包装和文化挖掘,开发成地域和文化特色鲜明的伴手礼,转化成旅游商品。

人才是关键,离乡变返乡

振兴乡村,关键在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村庄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农村缺人才和留不住人的问题格外突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要千方百计发现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人才,让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让农民从中受益得利,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乡村旅游是“双创”的大舞台,让许多当年跳出农门的优秀学子从离巢拼搏到归巢返乡,回到农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出一大批懂农业、懂旅游、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旅游带头人,带动农民改变生活方式,树立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法制观念,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农民是主体,村民变股民

振兴乡村,农民为主。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资本下乡不能代替老乡。坚持以增加农民就业收入为目标,鼓励农民创业或入股经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党支部+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互联网+农户”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通过资金、土地、果园、林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入股,以获得投资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形成多元增收的格局,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文化是灵魂,农房变客房

振兴乡村,文化同行。乡村振兴重要的是乡村文明的复兴,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文化振兴,保护传承创新优秀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那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手工制作、风俗礼仪、风土人情挖掘出来,保存下来,以活态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转化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民宅是乡土文化的集中展现,将农村闲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来,挖掘乡间尘封的遗存,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激活农村沉寂的风景,将闲置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让闲置废弃资源迸发新活力,达到城乡文明双向互动,交融互通目的。

生态是优势,人居变宜居

振兴乡村,生态优先。保护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让农村环境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新鲜、水质更加洁净、食品更加健康,才能吸引游客、留下游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大力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推进乡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组织是保障,自治变善治

振兴乡村,党建引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重点要落实“书记抓、抓书记”,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民积极参与美丽家园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集体力量作用,解决乡村社会“散”的问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参与、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作者单位:东安县旅游发展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