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乐山警方通报,有一女子在峨眉山金顶跳崖自杀,你怎么看?

律师独角兽


有媒体报道,2018年9月4日午间,在峨眉山景区金顶“瑞吉山石”处,一女子(李某某,21岁)不顾他(她)人劝阻跳崖,被找到时已无生命迹象。对于这样的事情,虽然很快触发社交媒体的关注。但是,面对“轻生者”,几乎是“一边倒的哀叹”。

坦白讲,类似的“轻生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一个,对于处在舆论洪流中的人们,似乎早已免疫。“轻生者”自杀“成功或者不成功”,终究只能自己承受,而相对于外围舆论的“探讨和追问”,终将显得“很疏离”。

是的,21岁的李某某在跳崖之际,听到崖边“很温暖”的呼喊,但这份“温暖”,毕竟不是“近处的温暖”,而是“突发的施予”。所以,她还是毅然决然,选择离开人间。我们相信崖边大声呼喊“回来”的人们,都应该是真诚的,但还是于事无补。

“轻生者”的世界观肯定是悲观的,这没什么好争议的。但要想治愈“轻生者”,最重要的还是“身边人”(父母、亲人、朋友等)。而对于陌生人投来的温暖,即便当时会“热泪盈眶”,“触发感动”。但是,“心底的灰暗”终将难以被彻底照亮。

于是,大凡决定“轻生的人”,对于陌生人的劝阻几乎是不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轻生者”自杀的节奏。而这也再次实证,为何“近在咫尺”的“温暖”没有融化冰冷的绝望,21岁的女子还是离开这个世界。

于此,我们有必要对“不顾劝阻女子跳崖事件”中的“轻生者”,亲历轻生过程的陌生好心人,社交媒体上的争论者,进行一下对应的情绪解析,以此厘清一个“自杀事件”的内核,让“轻生者”的“身边人”知道,他(她)们才是真正的轻生“驱动力量”和“挽回力量”。

其一:轻生者的悲剧是自己的,也是他(她)人的。

无论“轻生者”怎样讲述自己的“赴死决心”,都难以掩盖悲剧的事实。“死亡”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令人悲伤的事情。“轻生者”以为可以逃离此生,迎来新生;他(她)者却触景生悲,瞬间失落。

“死亡”好不好,就目前人类的尺度来看,显然是“坏事情”。毕竟,死亡是未知,活着是可能。当然,有的人生来注重精神之渴望,有的人生来就喜欢生理之狂欢。其中“好与不好”,只要自己喜欢都容许存在。所以,谈死亡的价值,更在乎“超我”。

于此,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我们所处的世界,有美好的秩序,有不堪的秩序,尽力去追逐美好是每一个人的向往,但是堕入不堪也不要太过悲伤。生命终究是一场旅行,有好的遭遇,就有不好的遭遇,但提前结束旅行就代表此生“不再有可能”。

其二:亲历轻生过程的陌生好心人,愿你们的温暖加倍给“身边人”可好。

每一次看到陌生的好心人劝阻“轻生者”,总会感到一丝温暖。可转念一想,这般“苦口婆心”的温暖要是用在“身边人”(父母、亲人、朋友等)的劝阻上,可能悲剧就会少很多。有太多的“轻生者”,往往都是因为对周遭的绝望,而非对陌生世界的绝望。

从这个层面上看“陌生的好心人”,似乎会催发出某种尴尬。人们一边有向外部世界示好的欲望,一边却又对周遭世界充满恶意,虽然很多时候这两种力量不一定发生在同一个体身上,但是也成为一种黑暗的“悖论”。

所以,我一直觉得,想要对世界充满善意,请从“身边人”(父母、亲人、朋友等)开始。而对于给陌生人施予的温暖,即便会有作用,但也会显得羸弱或失效。事实上,只要对身边人温暖,对陌生人尊重,悲剧自然就会少很多。

其三:社交媒体里的“悲叹和冷漠”,是一把尖刀。

就“轻生者”的讨论,相信再过一百年,依旧是生活的“未解之谜”和“悲叹话题”。主流的探讨趋向,不外乎两种。人情味一点的就是“悲叹”,认为轻生者可惜可叹;残酷一点的就是“冷漠”,觉得轻生者不够坚强勇敢。

可无论哪一种探讨,最终留给生者的却是一把“尖刀”。人们越是悲叹“轻生”,就让“轻生行为”显得气氛很足;人们越是冷漠直戳,就会让“轻生行为”更为笃定和决然。无论怎样,把探讨“轻生者”的力量,用在可触及的生活里,或许才更有价值。

生活美好吗?生活残酷吗?这一向是初入社会者喜欢追问的话题。可事实上,无论多么希望他(她)们“保持赤心”,依旧难以改变生活的不确切。所以,与其探讨这些极端的情怀和现实,不如认清生活的本来面目。

其四:“身边人”如果都不给温暖,“陌生人”的温暖肯定会失效或减效。

我们回到“不顾劝阻女子跳崖事件”上,谈一下“身边人”(父母、亲人、朋友等)的问题。就“轻生事件”而言,“身边人”往往好像远离事件。可事实上,轻生者之所以“自杀”,是因为感到痛苦和绝望。

而痛苦和绝望的感受,却主要来自于“身边人”(父母、亲人、朋友等)的对待。所以,如果“身边人”(父母、亲人、朋友等)都不给温暖,“陌生人”的温暖肯定会失效或减效。于此,作为“身边人”,无论何时都要对“身边人”好一些。而非用廉价的,打折的“温暖”去施救一个难以复还的陌生人。却反过来对自己的“身边人”各种苛责、谩骂和算计。

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对陌生人不管不顾,而是要把更多温暖给“身边人”(父母、亲人、朋友等)。人间“值不值得”本来无需追问。但是,“身边人”值不值得却需要每个人去面对,去看待,去温暖。


姬鹏


这个问题是我提的。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和大家探讨下。因为记得上个月才有一个男子在华山长空栈道跳下悬崖,短短几天竟然发生了第二起跳崖事件。再加上最近接二连三的一些案件,让我觉得很压抑。

从通报上看,跳崖的女子才21岁,在现场群众的“不要跳,快回来”的劝导声中纵身跳下,她的背包还放在一边。不知道现场游客亲眼目睹这一幕受到多大的心理冲击。这姑娘的纵身一跃,让我隔着屏幕都觉得很难受😭。


我们不知道她遇到了什么,也无法知道这决绝一跳背后的心酸。不管怎样,她听从自己的内心,祝她走好。有的时候,生命之轻,轻的就像一片树叶悄然飘落。有的时候,生命之重,重得让人无法呼吸。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记得上个月男子在华山跳崖时,答友的评论中起码有八成以上觉得人生艰难,甚至有三四成的答友曾经有做傻事的念头。可最后大家都说想到父母想到子女,想到责任,还是负重前行。我们负重前行,才有我们爱的人的岁月静好。

中年人说人到中年不如狗,也许秦皇岛老两口的辱骂成了压倒超市摊贩的最后一根稻草,宝马龙哥的砍刀激起了下班的电动车主的求生欲望。社会众人,各形各色,我们唯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

回到题目上,现场游客应该万分惋惜,希望能拉住这女子吧!


律师独角兽




花季女子峨眉山跳崖的视频,令人触目惊心,唏嘘感叹!

是什么原因让这名21岁湖南女孩,毫无留恋地舍弃慈母、爱弟及人生前程,在围观游客的一片劝阻挽救声中,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万丈悬崖呢?!

随着跳崖花样年华女孩遗书内容的曝光,由此揭开了这个并不轻松、甚至有几许沉重的“抑郁症”的话题。



医学研究表明,诱发女孩跳崖自尽的“抑郁症”乃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总患病率为4.40%,相对而言,多愁善感女性往往高于男性。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有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甚者悲观厌世。抑郁症会在某种程度度上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交,患者对生活失去兴趣,没有意义感,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倾向,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抑郁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而随着社会学习/工作/生存/就业/买房/婚姻等竞争压力的增大,抑郁症正越来越走近年轻人群。



据媒体报导,国内大学生群体已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约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人数的两成。

譬如,京城一所重点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当地一著名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透露,5年前,他们的10个咨询对象里平均一两个人有抑郁症,现在已上升到3-4人。

抑郁症问题的发生,有个人生理因素,有社会心理因素,也有压力疏导不及时等问题,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推动消除解决抑郁症问题,让21岁花样年华女孩的悲剧不再重演!


霍小姐的八卦炉


在全世界每年自杀的人数,真是居高不下,自杀的人群,不是被情所困,受不了病魔的折磨,就是被生活所逼,或者是私家公司破产倒闭,以及厌世情绪等等,对生命产生绝望,而选择结束生命的方法也有不同。真不知道这些事自杀的人是怎么想的,太自私了,他们虽然解脱了,但是却把悲痛留给了家人。

公园是供游客游览的地方,进公园的游客脑门上也没有刻着我要自杀的字样,选择在公园自杀的人是经过周密考虑的,保安措施再好,也会防不胜防。首先我给出的回答是,责任不在公园,而在于死者本人。

只要公园的内保部门在登山的危险处,有明显的提示警告牌,而且公园的内保人员也在各个危险处不间断的巡逻,就尽到了公园保安的职责。

自杀的女子在瑞吉山石处,不听游客的劝告,执意束自己的生命,只要没有第二方外力推动,她跳崖自杀,是谁也拦不住的行为,就算当时有人珍惜生命,伸手去救她,很可能就会发生救人不成,反把救人者一块带下了悬崖。当时派出所也及时派出了民警,以及120救护人员进行搜救。政府部门也尽到了职责,没有了生命体征,只能由她自己负责。

就算死者家属要找公园的麻烦,想讹诈公园,也没有站得住的理由。


老蒋闲言


真不知道应该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二十一岁的妙龄少女,竟然无视众人的劝阻,毅然决然跳下悬崖,结束了宝贵的花样年华,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谁都没有理由去责怪这名少女?她轻生的目的或许只是寻求解脱!谁也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她决定逃避也许是唯一的选择!人生苦短,生存的空间总是那么狭小,希望与绝望相互依偎?无需多少理由,最好的解释也无济于事。生命就是这样,就是如此简单明了,仅仅存在于一念之差,生与死的距离近在咫尺?

生命难道真的不值得珍惜?生命的尽头还会有什么东西值得留恋,值得信赖和寻觅?人生不如意事常出现,尽管生命的消失微不足道,可生命的意义又怎能轻易放弃?

人呵,活在这个世界上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奉献和付出?少奢侈,多勤勉,知足常乐!才是人生最真最美的境界!


手机用户22954642155


我们经常说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可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总有人受不了生活的责难,选择了轻生来逃避。

华山长空栈道男子跳崖事件过去还没有多久,昨天,又有一位年轻女子在峨眉山金顶“瑞吉山石”处选择了跳崖自杀。

和那位跳崖的男子一样,她走的很决绝,在人们的呼喊和劝说声下,女孩伸展双臂往后一退,纵身坠下山崖。



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绝望才能让人放弃生命,或许,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吧。

现在,女孩的遗体已经被找到,她姓李,今年才21岁,系湖南省宁远县人。



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在这个时间选择了这个地点来摆脱这个世界。从她的短发和衣着可以猜测,要么是生重病了治疗无望,要么就是失恋了心若死灰,这两者的概率比较大。

当她伸展手臂做出准备轻生的姿势时,我们隔着屏幕内心都感到一丝压抑,不知道在现场看到这一幕的游客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

绝望的情绪是会传染的,无论是之前华山长空栈道男子跳崖事件,还是这次事件,网友的留言里除了劝慰和祈祷,更多的则是一种对自杀者的同理心,甚至表达了更多的悲观和厌世情绪。





诚然,生活不易,每个人的遭遇也不相同,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也不相同,我们不能苛责死者为什么放弃生命,因为我们不能做到“感同身受”。

但是,死者已矣,生活仍要继续,希望活着的人努力地活着,我们的生命不只属于自己,还有我们的父母亲人,还有那些关心我们的朋友们。

纵身一跃解千愁,那是一种自私的做法。我们本来就是向死而生的,如何体味这个过程,如何担起肩上的责任,如何面对生活的责难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生活不易,请足够相信!


夜雨如书


唉,一个人绝望了,想死了,靠劝是不起作用的。如果她不是对家庭失望、对爱情失望,以及自己的精神已完全崩溃,她是根本没有信心再活下去的。一个人没有了盼头,连自己的救命稻草都被他人推毁了。那么死亡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根本感受不到什么恐怖。其实,想挽救她也不是没有什么可能,想找到她的灵魂的支撑点,也就是她喜欢的人,与她有共同语言的人。曾经自己有过轻生的念头,那就是慈爱的母亲伤了我,导致自己写了一封快件遗书寄至家中。信中自己也提及到一个人,那就新疆的一个女孩,也就是笔友。当时,大人们根本不懂,也不知当事人的心思,还以为是玩笑。若不重视,难免会让悲剧。好在自己能自救,让文学拯救了自己,及时用文字化解心中的伤害,慢慢地坚强,愉快地活下来。因此,对于一个绝望的人,没有一点自我化解伤害的能力,死,便成了她的最后的人生目标,虽然怯懦,但她无悔,这就是做人的一大痛苦。


杨波


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一次了。

上个问题是问女孩跳崖后,景区有没有责任。

现在题主又问怎么看。。。。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女孩,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走到最后选择跳崖,并且还留下了遗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又起到了什么作用给了她什么帮助?

我们不要每次都是等到事情出了以后,才来猜测或者推断事情的原由,才来谴责这个指责那个。这个事件本身来讲不是什么好的事情。

我们是不是更多花点心思去思考如何帮助那些忧郁症的患者会更合适?


奔忙的男人


一男子从华山栈道跳崖身亡后,9月4日乐山一女子在峨眉山金顶跳崖自杀,两个自杀事件中的地点都选择在了景区的险要位置,依据我们分析这种在景区险要位置自杀会产生一种自杀的“明星效应”,这与媒体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媒体的多轮报道下“自杀明星”与“自杀胜地”对公众产生了双重的诱导作用。

这让我们想到了“维特效应”,德国著名作品《少年推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最后因感情问题而开枪自尽,本书在德国大卖,也诱导了一大批青少年效仿,形成了青少年自杀风潮。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歌星冈田有希子跳楼自杀,也引起了青少年的自杀风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电影、电视、报刊,特别是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直接导致自杀或者企图自杀的人增多。

一男一女的自杀,看起来是那么的从容不迫,好像干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是仔细想想这种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也是一种回归自然,将灵山圣水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这也充分说明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愿他们一路好走!


历史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