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的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思想吗?

Chen久冬


三十而立,立的是人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一生的时候,这样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但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也涉及到孔子的求学历程。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学习礼仪。

为什么要学习礼仪?

因为那个时候,学习礼仪和现在学习金融学习法律一样,是大热门专业,作为一个贵族,即使是没落贵族,也必须要学会礼仪。十五岁有志于学习当时贵族的礼仪,经过十几年勤奋努力的学习,终于小有所成,敢说自己“立”了。这里的“立”,最原本的意思就是“立於礼”,即在周代礼仪方面有所成就了。

所以从说出这句话的孔子的人生历程来看,孔子时期能做到“立於礼”,就已经可以独立的处理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能够承担起相应的后果了。所以现在所说的而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人格意义上成熟了,可以以自己独立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独立的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也正是处于这样层次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立起来”的人。

题主在问题中谈到“立的是自己的思想”,其实并不准确,严格来讲,孔子而立之年,立的是“克己复礼”的人生志向,也就是汪峰同学常说的“理想”,也是最近几年已经被说烂了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自己人生的意义挺立起来,否则,我们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儒行道心


‘三十而立’,应当不是孔子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时期,而是‘立业’,因为,在这一年,孔子开始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建立了自己事业的根基。


在三十岁之前,孔子在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周礼。那么,学习周礼能做什么职业呢?其实就是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或者也可以称为巫师、术士。《论语》中曾记载孔子‘哭则不歌’,或许,司仪在丧礼上也会陪哭感伤;‘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丧礼结束,和家属吃饭,悲伤的气氛未散,也难以下咽,吃不饱……同时,谈到‘丧’的记录也不少,如‘临丧不哀’、‘丧事不敢不勉’、‘丧,与其易也,宁戚’……这可以看出,孔子的主要职业就是丧葬,名气大了之后,才有机会去做太庙的司仪,如‘子入太庙,每事问。’


但丧葬之事不会常有,而且收入也不高,有时候还要看主人家的脸色,所以孔子要想谋生,必须要学会其他技能,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鄙事’,是别人看不起的工作,或许是做一些临时工性质的工作,赖以谋生。


所以,直到孔子开创性地创办了私塾,开始以教师的身份出现,靠学生交的学费足够生存之后,孔子才脱离了居无定所、收入微薄的生活,开始固定下来开馆授徒。这对于孔子来说意义重大,这一年,孔子大致是三十岁,所以才有‘三十而立’之说。

其实我们现代生活也差不多,一个人二十出头在外打拼,从毛头小伙子到成熟的职业人,大概也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才能站稳脚跟,立业、成家,和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契合的。


幽幽南山客


个人见解:“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这是孔子给自己的一生的“卦”。

那是孔子,他不缺钱,三十也没有什么所谓的事业成功。

立的是做人的原则。所谓:外圆内方。立下做人原则,内方可立。


hitman1


中国人说这个立字,大概有以下几层含义:站立,竖立,建立,确立,存在,立刻等。孔子讲的三十而立,意思应当是立身,就是能够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现代人讲的独立的意思,恐怕就是传承了孔子的这一说法。


用户2352353803044


不只是思想,还有物质。

男人三十一枝花,说的是男人的思想,男人到了30岁,经过岁月的洗礼,对于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了,这个时候是男人最具有魅力,也是最吸引人的时候。

但是这个年龄也是稳定家庭的时候,三十而立,也要求一个男人可以成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妻女,三十岁也可以是男人的一个转折,也可以是衡量和考评一个男人的标准。


一支甘梅薯条


臆测:到了30,知道自己以后该做什么,但这并不简单,只有“自知”才能做到。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