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是不是越来越娱乐化了?

小鱼刺-改


从成龙电影看军事娱乐化的危机。成龙是继徐克后第二位拍红色电影的大拿级人物。



电影院里满是欢笑,可我却一点笑不起来,不知是否是自己笑点太高的原因…面对几个业余游击队员,一二个大队的鬼子人仰马翻,我不知如果鬼子的战斗力是这样的,为何抗日战争要打14年(1931-1945),为何八个鬼子就能占领四平城?



电影的配乐是欢乐搞笑的,你根本不会感觉多少战争的残酷,却似乎像是在做游戏,人在将要死亡或面对巨大危险前,心里挣扎是这样的吗?而与此同时,美国大片《血战钢锯岭》也在上映,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挣扎,死亡的恐惧,面部的狰狞,低沉的配乐,无不述说摧灭人性中战争本实。而我们过了几十年,却还在犹如儿戏的战争娱乐化(之前是几十年前的地雷战地道战,也会让孩子感觉战争如同儿戏,但这两部经典片多少还真实些,比铁道飞虎不知高到哪里去)。



而面对军事(娱乐)新闻…满屏的国外吓尿,谁谁惊呆,我真不知他们一年要被我们吓哭多少次。未专业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却还在娱乐化,自欺欺人,愚弄人和自己。你们真的不知道差距有多大吗,我看不见得;可为何却整天不反省自己差距,让大家认识到与其巨大壁垒,而在形同儿戏似的战争搬到大家前逗乐子呢?对敌人的藐视歪曲,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尊重,而成龙现在也加入了这个行业里来...


李三万的三万里


中国电影发展渐趋娱乐化、商业化。

娱乐性较强的电影票房高:纵观中国电影票房,我们不难发现获得高票房的往往是娱乐性较强的影片,而艺术电影票房惨淡,票房似乎成了衡量一部影片好坏的重要杠杆,票房高的电影往往被称为成功的电影,而不卖座的电影则为失败的电影,在中国,卖座的电影往往是娱乐性比较强的电影。



观众的审美渐趋娱乐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电视、网络的发展,人们的选择变得多样性,观众更习惯以一种娱乐的方式来对待电影。他们希望从电影中得到放松,希望电影的刺激能让他们缓解工作的压力、减少生活的疲惫。所以,观众更愿意看一些能让他们发笑的电影,观众的审美取向趋向于娱乐化。


电影制作偏娱乐化:在娱乐当道的今天,多数电影人亦认为只有使电影娱乐化,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于是,电影制作的娱乐化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比比皆是。


怪咖娱小乐


首先,电影娱乐化是不是错?

不一定。

应该说,电影的商品化是其诞生以来就如影随形的“原罪”。我们知道,电影被成为第七艺术, ,即文学、戏剧、音乐、雕塑、绘画、建筑之后的第七艺术。但是,由于其属于影像艺术范畴,兼具文本性和可视听化,能够将其他艺术门类吸纳进来,为己所用。在最初,电影的职能并非艺术上的追求,而更像是一种影像存储和传播,有点像二人转剧院的固定拍摄,然后刻录成碟片那种。

很多艺术,起初无人为津,完全是个人和小群体的技艺的探索和自娱自乐,然后逐渐被主流社会认可,赋予其审美价值。但电影不是,电影一开始就是娱乐商品。随着电影人百年来不断探索,电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

第二,世界各地的电影都娱乐化。

单独说好莱坞,每年生产大量的爆米花电影,一个IP开放后也是各种续作,各种周边产业,还有不计其数的粗制滥造的影片。应该说,真正个人化、艺术化的电影在哪里都相对小众,大多还是迎合价值观的作品,《战狼2》其实也是如此。

第三,中国电影是不是太娱乐化?

平心而论,电影是可以娱乐化,但不能只有娱乐化。中国电影的问题,是具有思想深度的影片不够多,有制度审查原因,也有观众审美价值观的原因。但这都不是停滞不前,却因为市场繁荣盲目膨胀的理由。

毕竟,即便贫瘠如伊朗,不是也出现了《小鞋子》之类的优秀作品吗?


毒药君


社会主义的媒体,应该不能以经济效益为重,应该以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重,要大力创作引人向上,使人奋进,净化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作品。大力宣传和塑造为国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老一辈革命家,老军人,老工人,老农民等,描写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怎样努力拼博,为国献身等。只有这样,我们的媒体才真正起到了,对社会监督和推动作用。


新人类医学创新者李杰


宝宝表示不知道,宝宝看动漫



斋哟


快餐店越来越多,人心越来越浮躁,大部分的电影也不能免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