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慎独是什么意思?

Moon月牙儿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其中受儒学影响较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被我们称之为国学。国学包含甚多、意蕴丰富。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国学中的慎独是什么意思?

一、书中的慎独。

慎独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就是正确的原则是不能违背的,如果是可以违背的原则,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所以君子在听不见看不见的地方仍注意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所以君子无论在何时,都会非常慎重的对待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有一个暮夜却金的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期,有人有人夜怀十金来见太守杨震,并说,此时夜暮无知者,杨震却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所言,正是对慎独的诠释。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还叫“无知者”?难道只有众所周知才叫“知”?所谓“夜幕无知者”,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杨震能在夜幕中,利诱下如此反驳,可见其慎独精神足以成为廉洁自律的典范。

二、通俗的慎独。

“慎”就是指谨慎、慎重,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能耐,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为人处事要低调,要处处谨慎,不能太过于张扬。“独”就是指独自一个人相处,一个人独自完成既定的事情。

慎独,是一个人的修身之法。

人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考验个人自制力和自身能否克服困难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放飞自我的时候。但是并没有因为旁边没有人监督和催促,自己就为所欲为,做出违背初心的事,此为慎独。

大多数人未能达到慎独的境界,其实是惰性作祟。

学生时代的我们,总是缺少自我督促的能力,手头的作业要老师再三催促才能完成,课堂上哪怕是老师背过身写板书的功夫,下面的学生也会趁机“交流感情”,这才会有了那么多班主任趴窗户的生动例子。当然,有的是听话自觉的学生,无论老师在与不在,他们总是在安静的学习,主动的完成作业,这是在学生时代达到慎独的人。

工作之后,有趁老板不注意而偷懒的下属,自然也有兢兢业业,克以奉公的员工,他们极其认真的对待工作,不谄媚,不在同事面前显摆,不在老板身后偷懒,这便是工作中达到慎独的人。

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境遇,一时能够从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一直遵从初心的人才真正达到慎独的境界。

慎独,是一个人的入德之方。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恶魔,平时会隐藏得很好,在没人的时候可能就把它放了出来。

比如,一个人平时的行为举止很得体,讲卫生、有礼貌,但是在一个没人看见的角落吐痰、扔垃圾;人前的时候热情大方,对待每个人都笑脸相迎,人后却诋毁谩骂,挑拨离间,明里一套暗里一套,阳奉阴违。

独处一个私人环境,最容易暴露本性。要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有想法和行为,能够抑制有违道德常理的思想和行为的发生,此为慎独。

三、实用的慎独。

 我们之所以说“慎独”自古以来就受到德育思想家们的重视,是因为它作为“入德之方”,在人们的修身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朱熹曾经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只在人人所见的地方谨慎的做事,注意自己的行为是欺骗别人、欺骗自己的行为,只有在至微至隐之处仍能保持慎重才谓慎独。

孔夫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人要时常反省自我,才能了解自我,掌握自我。

作为入德之方,慎独有利于增强道德本身在修身中的真诚性,有利于提高道德本身修身的自觉性,同时,慎独有利于帮助道德本身在修身过程中掌握自己。

“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人生漫漫,繁华热闹总如烟花般灿烂却短暂,更多的时候是处于寂寞孤独的环境,而在孤独的时候,更需要要求自己,不失行为规范,正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入学堂开始,老师就以“成才必须先学做人”来警示学生,慎独,正是做人的原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也是立德的最高境界,应终身追求铭记,更重要的施行。


有书快看




“慎独”一词出自《大学》。

把这个词拆开来分析,“慎”就是谨慎、慎重,就是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个人无论有多大能耐,不管在什么场合和时间,行事要低调,要处处戒备,不能过于张扬。

“独”就是独自一个人相处,一个人独自完成既定的事情。

“慎独”的意思就是说,在一个人独处时,是考验个人自制力和克服困难的时候,不要因为旁边没有人监督和催促,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做出违背道德和初心的事。要么,懒惰思想打败了行动能力,变成偷懒者,得过且过,对自己的目标视而不见。心里认为反正又没有人看到。其实,人做事天在看。

“慎独”说到底,是一种自我修为境界。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能干什么,要到哪里去?

并且,会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像一条小河,曲折迂回,要穿过无数障碍,目标是奔向大海。

我们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很喜欢“慎独”这个词语,在中篇小说《蓝袍先生》中,借主人公之口多次提到“慎独”,并且当做左右铭,可以看作是陈忠实先生思想的自然流露。


鸿鹄迎罡


这个问题的措词有点别扭!

这个问题的措词有点别扭!

慎独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读书人很重视的一种做人品德,说成是国学中的慎独,又好像吹嘘得过大了。就好比,那些孝、悌、忠、义、礼、义、仁、智等德行,也不好说成是国学中的甚么东西。

儒家经典《大学》,原本是五经之中《礼记》的其中一篇文章,后来南宋大儒朱熹(1130-1200)把《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文章独立出来,与纪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和孟轲的《孟子》(孟子,作为对人的称呼略等于孟先生,又是一位孟先生孟轲作品集的书名)合成来,称为「四书」。「四书」和「五经」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

何谓「慎独」?

《大学》有所谓:「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于是这个「君子慎其独」就成为后世的常用谚语。

何谓「慎独」?慎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以预防自己做错事,并且经常存心诚实。独是一个人自己独处的时候,或者独自行事而旁人并不知晓。慎独就是指自己一人独处也要谨慎诚实,不肯自欺欺人,所以又有所谓「君子不欺暗室」。我们读古文时见到君子两字,较多解作有德行的人,但有些时候仅指地位比较高的大人物。暗室指光线不足、比较黑暗的小房间,引伸为没有人知道的隐密地方或事情。品德有大缺憾的人常会觉得,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做了坏事也不怕被旁人知晓。但是儒家对君子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也要跟任何时候保持诚实不欺的美德。

[潘国森],已刊行单行本30余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者,精通金学,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并与我沟通交流。


潘先森说


问题好答,故事难讲。

先说问题。

“慎独”一词,最早见于《大学》、《中庸》。是指独处无人察觉之时,仍需谨慎的让自己的行为合乎一定的道德标准。这也是儒家传统的道德修养要求。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慎独”为:

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再讲故事。

古代很多饱学之士都能够坚守“慎独”的要求,比如清代的曾国藩。大部分人都是能够遵守“慎独”要求的原意而已。

但我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把“慎独”原则贯彻到了世界观层面的牛人——刘宗周。他是明末著名的思想家,万历朝的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后因触怒崇祯皇帝被罢官。后世闻名的黄宗羲,是他的学生。在当时还是很厉害的一个人。

“慎独”在他的世界里是个什么地位呢?万物之本!他说:

独者,物之本也。……毒之外别无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独,是万物之本源,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称之为“独”,是因为唯一性与至上性。刘宗周本人称之为“独体”。

为使“独体”不受外界干扰,就必须要“慎独”。在这件事情上,他的要求比朱熹、阳明更进一步。朱熹阳明至少还说在恶念产生之时,就要用存理灭欲或者致良知的方法去消灭恶念。但刘宗周认为“独体”是至善无恶的,根本不能等有了恶念再去检查克服,那样等于马后炮。刘宗周认为要在恶念产生之前就以“慎独”的功夫消灭之,防患于未然。他说: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处随时体认去……

说到这里,是不是大伙儿觉得这刘宗周的“慎独”功夫有点怪?恶念未起,你拿什么防患于未然?

实际上,刘宗周的这套“慎独”理论,是针对当时王阳明心学盛行之时的一些弊端而去的。当时心学盛行,是因为它的修养功夫比较简易,大家都可以很容易的掌握。但弊端就是,心学更注重体悟,疏于修养。

换句话说就是,我知道什么是对,但我不那么做。

当时很多人就是那样,明末时期社会动荡,很多士大夫都口头拥护道德原则,而实际上各行其是,阳奉阴违者有之,敷衍应付者有之。刘宗周对这种风气很是痛恨,所以才针对性的提出了慎独的理论。

说回到“慎独”这个词本身,当今社会也存在着表面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的现象。古代是因为这仁义道德是升官发财之路,你不尊仁义,不守道德,是会被抽筋剥皮的。

而现代社会正在朝着多元化价值取向发展,那些“人前人,背后鬼”的人,除了利益使然之外,最多的就是迷茫了吧。

而“慎独”思想,是管不了利益驱动的“阳奉阴违”的,他能帮助的,主要是那些迷茫的人。

当你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知道自己不喜欢现在的样子的时候,你就需要慎独的帮忙了。

现代的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你有很多的选择权,不用必须遵循哪一个“应该”的道德准则。在这个提倡个性的时代,只要你不是反社会、反人类人格,基本上都能找到自己心之所向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独”,其实就是找到自己,而“慎独”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你想要成为的自己。


东方国学


“慎独”是一种修为境界,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一般可以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例子。在人潮拥挤的街头,我们捡到了一部手机,周围人来人往,大部分人会选择寻找失主或者把手机上交警察;可是如果是在一个小胡同呢?中午大家都在午休,周围空无一人,也没有监控,这时候捡到一部手机,一划动发现还没有密码,你是不是还会选择把手机交还失主呢?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寻找失主,那就是做到了“慎独”!

在景区,周围都是游客,我们会把垃圾拿在手里,直到找到垃圾桶;可是如果是在乡间度假,来来往往人很少,你是不是会把垃圾随手丢进小池塘或者塞到石缝中呢?如果你依然坚持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那恭喜,你是一个真正慎独的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哪怕周围没有人看见,没有人指责。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好的,甚至是完美的,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可和赞扬,这是人之为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会为了别人的认可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拾金不昧,比如保护环境。这时候,社会上的其他人就变成了我们的行为“监督员”,我们的好是在他们的监督之下而来的。

可是当我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呢?没有了监督,没有了别人的眼光,我们是不是能用同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呢?还是任由心里的小恶魔横行霸道呢?不为外物所左右,牢牢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这就是“慎独”对于我们的意义。


三联中读


我浅见:

慎独出自《礼记》

一共有四处提出慎其独:

1、《礼记·礼器》

原文:

……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

杨天宇《礼记译注》:行礼以礼物少为贵的,是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崇尚内心的德。德的产生细密而又精微,统观天下的万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内心的德相媲美,这样能不以少为贵吗?因此君子行礼谨慎的以少物来体现德。

其中的慎独是:谨慎的以少物来体现德,慎是谨慎,独是少的意思。

我觉得:独是心内自觉自有的德,慎独:慎重认真礼敬的对待自己心内自觉自有的德。或理解为使其独慎,使自己对内心自觉自有的德诚敬。

2、《礼记·中庸》

原文: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杨天宇《礼记译注》: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环而行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道就叫做教。道,一会儿也不可以离开,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谨慎守道,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生怕离道,即使在隐蔽之处,或在细微的事情上,也没有离道的表现,所以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十分谨慎。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表现出来而都符合节度就叫做和。中,是天下各种感情和道理的本源;和,是天下一切事物的通理。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都生长繁育了。

其中慎独是:独自一人的时候也十分谨慎,慎是谨慎,独是独自一人。

我觉得:独是心内自觉自有的道,慎独:小心慎重用心的保有自己心内自觉自有的道。或理解为使其独慎,使自己对心内自觉自有的道重视。

3、4、《礼记·大学》

原文: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杨天宇《礼记译注》: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欺。如同厌恶恶臭,如同喜好女色,这就叫做自求快意满足。因此君子必须在独处的时候也十分谨慎。小人独处的时候做不好的事,无所不为,见到君子而后躲躲藏藏的掩饰自己的坏处而炫耀自己的好处。可是别人看他,如同看透了他的肺肝那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这就叫做有真实的意念在内,就会显露在外,因此君子必须在独处的时候十分谨慎。曾子说:“独处的时候也要像有好多眼睛看着,好多手指指着那样,多么严厉可畏啊!”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德行可以美化自身,心胸宽广才能身体安舒,因此君子必须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其中慎独两处都是:君子必须在独处的时候也十分谨慎,慎是谨慎,独是独处。

我觉得:头一个独是心内自觉自有的念头,慎独:仔细约束、审慎对待自己心内自觉自有的念头,使意念真诚,不自欺。对待自己也要真实诚恳。或理解为使其独慎,使自己对心内自觉自有的念头审慎不自欺。

第二个独是心内自觉自有的真诚善意,慎独:仔细保有自己心内自觉自有的真诚善意。或理解为使其独慎,使自己对心内自觉自有的意念坦荡诚恳。

龚建平所著《意义的生成与实现》《礼记》哲学思想中提出慎独:

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徐复观先生讲:心性之学的特征就是把外在世界的外在性完全消融掉而仅强调道德主体性。心因生理欲望的乘机窃发而易于迁移,这样,为使与相接之心,不被生理欲望所迁移,便须在由心所发之意的地方做一番诚的功夫。当然,导致心之迁移的原因可能不止生理欲望。慎独就是在诚意环节中。

礼记中提出慎独的《中庸》、《大学》都突出了修身的意义,并且身心关系问题上对心灵主宰的强调使修身不可避免的进入到只属于个我的心灵里。如《大学》直接提出:“欲修其身,先正其心。”修身有其双重性,一方面求之社会化的礼仪,另一方面,又求之于心灵的自觉。

慎独之慎,郑玄《礼器注》解之为诚,慎其独为诚其独,故慎独为诚独。孔颖达解慎为谨,即《中庸》之戒慎。按《尔雅·释诂》云:慎,诚也。后人多以郑说为是。慎独之独,传统的说法是把独理解为独处,慎独即为慎其独处时。但是龚建平先生有不同意见,将独分为身独和心独。梁漱溟先生就意识到传统对慎独理解不足,所以他说:“慎者,宇宙生命的不懈;独者,宇宙生命的无对。避免片面理解独为身独的可能,是包括心独的。儒家的独也是我与万物的意义为一的无对的独。

因此我所理解的慎独:

慎即是慎重约束、诚心恭敬、坦荡诚恳、不自欺、严肃对待,独即是心内自觉自有的一切意识,慎独:慎重诚心对待心内自觉自有的一切意识。或解释为:使独慎,即使心内自觉自有的一切意识真诚恭敬符合大道。我倾向于后者。

另:

将慎理解为谨慎,我的不同意见是:君子本色已经是心内自觉自有的一切意识都符合大道了,这表现出来已经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何必又特别强调独处要谨慎呢?所以慎应该不止于谨慎而已。


费灯照夜


慎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术语。最早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提出,意思是在无人监督的闲居独处之时,对自己的行为要更加谨慎,自觉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在儒家的经典《大学》和《中庸》中都提到过慎独。

《大学》说:“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状态,总是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要谨慎其人所不见的内心。这里的“独”是内心人所不知的念头。宋代朱熹从理学的观点对此进行发挥,认为在对待惟己所知而不为人所知的细微之事上,要谨慎不苟,这样才能“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他把慎独作为“存天理、遏人欲”的重要方法。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释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郑玄的注解强调平时闲居的修养功夫。但《中庸》的本义其实很明显,和《大学》讲的意思是一致的,即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内心,人的内心对于他人来说是隐微之处,但越是没有人看得见,没有外在的监督,就越是要依靠道德修养的自觉和自律。《中庸》里的慎独成了宋儒主敬说的理论基础。明末刘宗周之学“以慎独为宗”,以为“独此物之本,而慎独者物格之始事也”。

慎独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修身方法,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格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雕刻历史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一般把孔子看作是位知识分子,把《大学》看作是某种知识:孔子的学问。

这,其实是对孔子天大的误解!

我们在前文中,给大家介绍过:

《大学》,是一部“动态入定”的教科书

孔子,是一位传授“动态入定”的教练

“动态入定”

通俗的说,是种心智功夫:让人在日常的生活,进入一种类似佛教“入定”的心智状态。

人,为什么要“动态入定”呢?

这是因为,一个人进入“动态入定”的状态后,就能达到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王阳明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生命境界。

这种生命境界,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目的所在,《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指的就是为了进入这种生命境界。

孔子到了70岁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境界,所以,看不出什么人生成就。

而王阳明则不然,他在龙城顿悟之后,达到了“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生命境界。从此之后,不论是在官场,还是战场,王阳明几乎战无不胜,成为了人生的大赢家。

所以,“动态入定”这种心智功夫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学习“动态入定”呢?

就像学习武功一样,需要三样东西,才能学会武功。

第一样,是武功的功法,这门功夫的基本原理、组成、过程是怎么回事。

第二样,是用法练法,这门功夫的使用套路是什么,其中基本功的练法是什么。

第三样,也是最为重要的,心法。有了心法才能把功法与用法练成武功。

《大学》“动态入定”,从原理、过程,到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具体方法。

儒家“六艺”中的“礼”《大学》用法。“六艺”“乐、射、御、书、数”

《大学》练法

没有心法《大学》只是一种孔子学问的知识,“六艺”也只是一些形式。

那么,把【孔子学问】练成【心智功夫】的心法是什么呢?

慎独

是把【孔子学问】练成【心智功夫】的心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慎独”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进入“动态入定”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智状态?

这种状态在《大学》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也就是说,人一旦进入“动态入定”的状态,身心就会没有忿懥、没有恐惧、没有好乐,没有忧患。是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意不动心不动的心智状态。

进入“动态入定”状态的方法就是《大学》中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一个人从平常的心智状态进入“动态入定”的心智状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你把孔子所有的书都倒背如流,讲得头头是道也进不了这种心智状态。

要进入“动态入定”的心智状态,就必须在意识清醒的时候,时时刻刻运用“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方法,感知自己的心智系统、调整自己的心智状态。如此,假以时日,才有可能逐步进入“动态入定”的心智状态。

这种时时刻刻运用“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感知自己的心智系统调整自己心智状态的,就是“慎独”

要真正学儒,功夫全在于“慎独”。真正学儒的人都自称“慎独之人”,就是这个道理。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有一段是描写慎独

中样子的,“……处若亡,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心智玩家:还原人类源头文化、揭秘重叠结构世界、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心智玩家


先说答案。

慎独的意思不是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谨慎小心自己的行为,而是说:

以专一之心境合道守德。

出处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慎独

慎独,并不是说做一个君子,就是谨小慎微,小心翼翼,一副担惊受怕,唯唯诺诺的样子,而是说君子需要警惕那些自己未曾见闻的事物和变化。

因为天有天命,时有穷通。只知天命,不察时变,依然不能够通达于天地之间。


中庸

我们华夏的文化,从伏羲开始,始终是经世致用的。

儒家的中庸,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致中和,合于道,谓之中;行于德,谓之和。人合于道德,谓之致中和。

中庸,说的是一切人之所为,皆应符合那些合于天道的人伦之道,都应践行那些合乎天道的人伦之德为,而不是简单的不偏不倚于私人所立的所谓标准。

中庸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为了通过教化人们,使人们尊道贵德,从而过上美好的生活。

那么如何致中和呢?

在《中庸》的开头,我们前文摘录的那几句话,讲述了致中和的道理。

解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万物被)天地自然赋予的使命称之为(万物之)性,按照(万物)自然之性(生长化成)称之为道,学习这样(天地自然)的道称之为教。

这里要指出的是,所谓的教,只有学习天伦法则,学习那些效法天伦的人伦之道的,才能称之为教,那些学习妄人私立之道的,不能称为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对万物而言)道,不可片刻与之分离(,否则必然失去天性,失去天命,戕害自身),那些可以与之分离(也没有危害)的不是(万物天然之)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因此君子警惕、谨慎于所未得见、所未曾闻的(事物、变化啊)。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那些隐藏的事物不可见,那些微末的事物未曾显现,(这会对对君子对道的判断产生干扰,)因而君子谨慎的专守其(懂得的)道(,而在学习之后再去遵守其他的道德)。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打个比方,)喜怒哀乐(的情绪)尚在酝酿未曾表现,便是(情绪的)“中”;

喜怒哀乐(的情绪)爆发出来而符合(导致其发生的情状),便是(情绪的)“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也就是说)“中”是,天下的根本(,也就是‘道’);“和”,说的是天下如何去抵达“道”(,也就是‘德’)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尊道贵德),天地各具其位,万物得以自然而然的生长化成。




平凡2850


最近正在修炼慎独,对慎独两个字的领悟日渐加深。总体来说,慎独有三层意思。

第一,人前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最基本的标准,即使我们不追求慎独,我们在与人沟通、日常行为处事的时候也要向别人展现最好的自己。比如你去参加一个活动,不管是什么样的活动,我们要能做到基本的事项,比如穿戴整齐,在形象上给人美好的第一印象,这是我们自己可控的。

在说话的时候、做承诺的时候、沟通汇报的时候言之有理不说空话,言之有物不说虚话,让“别人”看我们的时候认为我们是一个“靠谱”的人。

第二,独处时严格要求自己

有句话说,想看一个人怎样,就看他独处时如何。网上传一个段子,很多男神女神在外面都是精神焕发、美貌入神,但一旦回到家里,各种垃圾满地,东西了乱放,完全就是一个宅男宅女的形象,这就是没有做到很好的“慎独”。

真正慎独的人,不管你在外面遇见他,还是去他家里,会发现这个人表里一致。如果在外面看这个人是积极阳光,那他的家里也一定是干净清爽。当人在外与在内都一致的时候,这个人就做到了慎独。

第三,我的慎独修炼经历

我最近在学习慎独,就是要求自己人前人后要一致,不管是说话、做事。这种修炼的过程很漫长,充满了孤独,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放纵自己。比如人前注重自己的形象,但自己独处时却非常邋遢。
但我相信这种慎独的能力不是一两天能修炼成的,这属于人生修炼的一部分。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